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ES的射流火焰湍流辐射交互作用研究
1
作者 宋绪光 金捷 +1 位作者 张敏琦 王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67-2676,共10页
在大涡模拟中,研究了亚格子湍流辐射交互作用(SGS-TRI)对Sandia Flame D和Flame 4D(Scaled Sandia flame D)辐射源项的影响。模拟中,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输运方程(TPDF)湍流燃烧模型模拟湍流燃烧过程,球谐函数(P1近似)法、灰气体加权和模型... 在大涡模拟中,研究了亚格子湍流辐射交互作用(SGS-TRI)对Sandia Flame D和Flame 4D(Scaled Sandia flame D)辐射源项的影响。模拟中,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输运方程(TPDF)湍流燃烧模型模拟湍流燃烧过程,球谐函数(P1近似)法、灰气体加权和模型(WSGGM)模拟辐射换热。采用湍流涡团光学薄脉动近似(OTFA)处理滤波吸收项,分别采用考虑和忽略SGS-TRI的方法求解滤波发射项。结果显示,SGS-TRI仅在辐射源项本身数值较小的区域对时均辐射源项有相对较大的影响(最大为25%);考虑和忽略SGS-TRI计算得到的时均温度以及CO_(2)浓度等径向分布基本重合(相对差别小于3%)。因此,亚格子湍流辐射交互作用对无碳烟湍流射流火焰(Flame D和Flame 4D)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辐射交互作用 亚格子 大涡模拟 概率密度函数输运方程模型 辐射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剪切湍流中颗粒-拟序结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范全林 张会强 +2 位作者 郭印诚 王希麟 林文漪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1-620,共10页
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评述了颗粒-湍流拟序结构相互作用的近期研究进展.关于Stokes数不同对颗粒行为和拟序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从单点激光多普勒测量到粒子图像全场测速,并与流场显示定性方法结合,揭示了不同Stokes... 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评述了颗粒-湍流拟序结构相互作用的近期研究进展.关于Stokes数不同对颗粒行为和拟序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从单点激光多普勒测量到粒子图像全场测速,并与流场显示定性方法结合,揭示了不同Stokes数范围颗粒-拟序结构相互作用的规律.基于涡方法、直接数值模拟和大涡模拟等的模拟研究,进一步揭示颗粒-拟序结构的相互耦合作用和外界激励的调制作用等规律,同时推动了算法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 颗粒-湍流相互作用 拟序结构 流动显示 数值模拟 自由剪切湍流 Stokes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壁约束下压缩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低频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凌峰 何淼生 +1 位作者 籍元 刘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130,共12页
侧壁面约束条件下压缩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Shock-Wave/Turbulent 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TBLIs)呈现出区别于经典二维SWTBLIs的强三维特性,尤其是低频不稳定性问题自发现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其与下游压缩环境之间的关... 侧壁面约束条件下压缩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Shock-Wave/Turbulent 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TBLIs)呈现出区别于经典二维SWTBLIs的强三维特性,尤其是低频不稳定性问题自发现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其与下游压缩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带侧壁约束的超声速压缩拐角构建三维受限的SWTBLIs流动,并通过自由射流风洞实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来流Ma∞=2.5,湍流边界层发展厚度对矩形流道宽度的占比约0.08,压缩拐角在12°~24°的宽范围内变化。通过不同压缩拐角下流场结构演化及壁面压力脉动信号谱特性的对比,揭示了侧壁面约束条件下压缩拐角对SWTBLIs低频大尺度振荡时间-空间演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压缩拐角角度较小时,侧壁面约束导致的“拖尾效应”有助于延缓压缩拐角附近流动分离模式的过渡,并抑制压缩激波的不稳定性;压缩拐角达到20°及以上时,压缩拐角前沿逐渐发展为大尺度流动分离模式,侧壁面约束的角区将首先发展出能量集中的低频脉动,并逐步演化为两种峰值频率分别约为50Hz和200Hz量级的不同大尺度间歇性低频振荡叠加行为,且伴随着压缩激波形态的显著改变;两种低频振荡行为都属于SWTBLIs流场的全局性不稳定振荡,但沿着展向振荡强度差异显著,角区内的振荡强度远远高于中心主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侧壁约束 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 超声速压缩拐角 低频大尺度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湍流双作用臭氧水处理系统在水产育苗和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4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强制湍流作用 臭氧水处理系统 水产育苗 水产养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数值模拟中湍流气相反应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臻 管清亮 +2 位作者 张建胜 刘兵 李文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20-2526,共7页
为获得煤气化炉数值模拟研究中常用湍流气相反应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3种湍流气相反应模型计算的温度场、浓度场和碳转化率分布,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湍流气相反应模型对气化炉火焰区温度场和浓度场... 为获得煤气化炉数值模拟研究中常用湍流气相反应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3种湍流气相反应模型计算的温度场、浓度场和碳转化率分布,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湍流气相反应模型对气化炉火焰区温度场和浓度场计算影响较大,但是对气化炉后部影响较小;EDM模型对合成气组分的浓度分布预测误差较大;基于单混合分数的PDF模型对喷嘴出口附近的温度场和浓度场的预测结果不合理,但是对气化炉出口参数的预测较为准确;EDC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但是会高估火焰温度,进一步考虑基元反应和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可以改善EDC模型对火焰温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湍流化学反应作用 涡耗散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对湍流火焰模拟中辐射源项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玉英 吴辉霞 +1 位作者 薛然然 张欣欣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以美国Sandia实验室Flame D为研究对象,探讨由温度脉动引起的湍流辐射交互作用(TRI)对湍流射流火焰模拟中辐射源项的影响.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标量概率密度函数(PDF)结合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模拟燃烧过程,球谐函数(P1近似)法、窄带模型... 以美国Sandia实验室Flame D为研究对象,探讨由温度脉动引起的湍流辐射交互作用(TRI)对湍流射流火焰模拟中辐射源项的影响.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标量概率密度函数(PDF)结合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模拟燃烧过程,球谐函数(P1近似)法、窄带模型的灰带近似模拟辐射换热.吸收系数脉动与辐射强度脉动关联项采用湍流涡团光学薄脉动近似(OTFA)处理,吸收系数与普朗克函数关联项采用雷诺分解、泰勒级数展开结合温度脉动输运方程求解.结果表明,由温度脉动引起的TRI增强了湍流射流火焰的辐射换热,对辐射源项的处理考虑TRI的影响时,数值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值,因此在湍流火焰的辐射换热模拟中不容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燃烧 辐射源项 湍流辐射交互作用 温度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燃烧室内甲烷湍流燃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炜平 张健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7-484,共8页
为合理考虑湍流-复杂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甲烷湍流四步反应的温度脉动简化概率密度函数(PDF)模型.应用该模型对TECFLAM燃烧室内的甲烷湍流旋流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相符合的气体轴向、径向与切向速度、温度、温度脉动... 为合理考虑湍流-复杂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甲烷湍流四步反应的温度脉动简化概率密度函数(PDF)模型.应用该模型对TECFLAM燃烧室内的甲烷湍流旋流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相符合的气体轴向、径向与切向速度、温度、温度脉动均方根值及甲烷、氧气、二氧化碳与水蒸气质量分数分布.得到的一氧化碳和氢气质量分数分布与实验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室 湍流燃烧 湍流-复杂反应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I锅炉燃烧模拟及煤粉颗粒湍流运动对辐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建祥 刘鹏 刘蓓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40-349,共10页
以某电厂300 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温度湍流和颗粒等对辐射换热以及污染物生成的影响。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来模拟湍流流动;采用DO模型求解辐射换热,运用UDF(自定义标量法)将TRI(湍流辐射交互作用... 以某电厂300 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温度湍流和颗粒等对辐射换热以及污染物生成的影响。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来模拟湍流流动;采用DO模型求解辐射换热,运用UDF(自定义标量法)将TRI(湍流辐射交互作用)和碳烟生成模型耦合到FLUENT中;使用Beta-PDF模型计算燃烧组分脉动变化影响;焦炭燃烧采用动力/扩散模型;挥发分析出模型采用化学渗透脱挥发份(CPD)模型。考虑湍流温度脉动和组分吸收系数引起的湍流辐射交互作用(TRI),并结合随机游走模型,分析颗粒散射对TRI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TRI作用,模拟温度场与不考虑TRI温度更低,模拟结果更接近现场测量结果,误差在3%之内。碳烟体积与温度呈负相关,温度越高,碳烟越少,即考虑TRI后碳烟生成量增多。同时,TRI在煤粉燃烧传热模拟过程中不可忽略。其中对温度场、燃烧组分场的影响明显。考虑TRI后,炉膛的平均火焰温度峰值分别降低了73,47和58 K。温度场截面的平均温度差分别为57,51和54 K,O_(2)和CO含量相对增加但影响不大;整体温度下降后,NO_(x)产量减少。在140 MW的工况下发现由于其温度脉动引起的湍流辐射交互作用增加了炉膛火焰的辐射换热。同时燃烧颗粒的散射作用,炉膛内湍动能分布更扩散,湍动能数更大,颗粒数相对增加,各截面炉膛不透明度增大,增加炉膛背景辐射,因此TRI中颗粒湍流脉动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辐射交互作用 碳烟生成 NO_(x)排放 炉膛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等温边界层中相间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9
作者 严建华 邱坤赞 +3 位作者 马增益 李晓东 池涌 岑可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67-71,共5页
应用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 ( PDA) ,测量了水平流动非等温边界层中气固两相间相互作用的特性 .结果表明 ,颗粒使气流温度边界层变薄 ,强化了壁面与气流间的传热 ;颗粒质量流率对相间作用有较大影响 ,随颗粒流率的增加 ,颗粒对气流平均速... 应用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 ( PDA) ,测量了水平流动非等温边界层中气固两相间相互作用的特性 .结果表明 ,颗粒使气流温度边界层变薄 ,强化了壁面与气流间的传热 ;颗粒质量流率对相间作用有较大影响 ,随颗粒流率的增加 ,颗粒对气流平均速度和湍流的影响增大 .颗粒和气流相互作用在不同方向上呈各向异性 ;颗粒对气流垂直方向的脉动影响较大 ;颗粒改变了气流雷诺应力在壁面附近的分布 ,对湍流的拟序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动 湍流/相间作用 温度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湍流通过正激波的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正 叶正寅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6-1367,共12页
激波与湍流相互作用(shock-turbulence interaction,STI)是空气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基于格心有限差分法(cell-centere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CCFDM)求解器Helios,采用五阶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eighted compact nonlinear s... 激波与湍流相互作用(shock-turbulence interaction,STI)是空气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基于格心有限差分法(cell-centere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CCFDM)求解器Helios,采用五阶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eighted compact nonlinear scheme,WCNS)对各向同性湍流通过正激波的情形进行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对湍流相关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湍流中波后的密度、温度和压力较无湍流情形下略小,而速度则略大,均在波后呈现短暂过冲然后缓慢向理论值逼近的变化趋势;波后流向雷诺应力突降随之快速增长又衰减,呈现非单调变化趋势,线性相互作用分析(linear interaction analysis,LIA)将其归结为波后能量从声模式转移为涡模式方式,与流向不同,横向雷诺应力突增后单调衰减,波后雷诺应力各向异性明显且随下游距离逐渐增强;波后湍动能突增后呈现非单调变化趋势;泰勒微尺度和Kolmogorov尺度过激波后均明显减小,说明波后湍流长度尺度变小,从而对波后网格的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密度、温度和压力过激波后脉动均方根均增加,密度和压力脉动强度减小,温度脉动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湍流相互作用 格心有限差分法 直接数值模拟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VM结合PDF方法研究湍流射流火焰中的辐射换热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晓 陈义良 +1 位作者 刘林华 王海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9-556,共8页
为了考察湍流燃烧过程中的辐射换热效应,用有限体积和概率密度函数输运方程求解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湍流自由射流火焰中的辐射换热,并对湍流辐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辐射换热作用将使火焰的温度有所降低;湍流辐射交互作用使... 为了考察湍流燃烧过程中的辐射换热效应,用有限体积和概率密度函数输运方程求解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湍流自由射流火焰中的辐射换热,并对湍流辐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辐射换热作用将使火焰的温度有所降低;湍流辐射交互作用使辐射换热有较大幅度的增强,需要在辐射换热计算中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体积法 湍流辐射交互作用 概率密度函数法 层流火焰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雾天气特征与逆温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杨悦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30,共12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MTSAT)可见光卫星云图、韩国气象局天气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数据,选取2007-2012年2~6月发生的32次黄海海雾个例进行研究.首先... 基于日本气象厅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MTSAT)可见光卫星云图、韩国气象局天气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数据,选取2007-2012年2~6月发生的32次黄海海雾个例进行研究.首先统计分析了黄海海雾的天气特征,接着归纳总结了有利于黄海海雾生成的天气系统类型,进而分别挑选了各类型的一次个例,解释其海上大气逆温层成因.结果表明:(1)黄海海雾天气系统可分为入海变性高压(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独立高压)、中国大陆东移低压或低槽、北太平洋高压脊和入西太平洋高压4类,各自所占比例约为62.5%、21.9%、9.4%和6.2%.(2)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冷暖平流与海面湍流冷却作用决定了海上大气逆温层的形成.海雾生成前,天气系统在演变过程中支配着形成逆温的暖气团,暖气团来源于陆上,则主要是上层强暖平流、下层弱暖(冷)平流导致逆温;暖气团来源于海上,则多由近冷海面的湍流混合、冷却降温形成逆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 天气特征 逆温层 平流效应 湍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数值模拟研究 (Ⅰ):数值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左洪超 吕世华 +1 位作者 胡隐樵 Qing Wang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44,共12页
层积云是一种在湍流作用下形成的边界层云。在这种边界层中 ,层积云顶即边界层顶、云层和非云层耦合在一起。为了加深对这种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理解 ,许多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野外观测和数值试验研究。然而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湍流和... 层积云是一种在湍流作用下形成的边界层云。在这种边界层中 ,层积云顶即边界层顶、云层和非云层耦合在一起。为了加深对这种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理解 ,许多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野外观测和数值试验研究。然而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湍流和云物理模式相互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缺陷 ,本文在湍流控制方程组中引入云滴控制方程 ,发展了一个新的用于研究海区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数值模式。所建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了云物理模式与湍流模式的相互耦合 ;(2 )实现了云滴分档凝结模式和三阶湍流闭合边界层模式相互耦合。利用所建模式对大涡模拟对比试验所采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该边界层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海区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微湍流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层积云覆盖 边界层 云滴控制方程 云微物理过程 湍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对水平两相湍射流中颗粒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全林 张会强 +2 位作者 郭印诚 王希麟 林文漪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研究了重力对空间发展的水平两相平面湍射流中颗粒运动的影响。气相场用 Euler方法求解 ,通过大涡模拟直接求解大尺度涡运动的 Navier- Stokes方程 ,小尺度涡采用 Smagorinsky亚格子模式模拟。颗粒相的运动采用L agrangian方法直接求解... 研究了重力对空间发展的水平两相平面湍射流中颗粒运动的影响。气相场用 Euler方法求解 ,通过大涡模拟直接求解大尺度涡运动的 Navier- Stokes方程 ,小尺度涡采用 Smagorinsky亚格子模式模拟。颗粒相的运动采用L agrangian方法直接求解。射流 Re数为 1130 0。模拟发现 ,对于 St 1及 St~ 0 (1)的颗粒 ,其在平面射流下游的瞬时分布对重力的影响不敏感。随着颗粒 St数的增大 ,重力对平面射流场中颗粒行为的影响逐渐明显 ,但其作用效果还明显地与两相入射流滑移系数的大小有着直接联系。在小两相入流滑移系数情况下 ,对于 St~ 0 (10 )的颗粒 ,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过程还受到了湍流拟序结构的作用 ,而重力作用导致的更大 St数颗粒的沉降 ,将引起固相粒子在射流下游的非对称分布 ,但它既不是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颗粒的梯度扩散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 射流 大涡模拟 拟序结构 颗粒-湍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燃烧室内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5
作者 尚庆 张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5,共5页
为合理描述煤粉颗粒在有湍流脉动的气相流场与温度场中的燃烧反应行为,文中提出并建立了考虑湍流-颗粒反应相互作用的颗粒随机轨道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了气相温度的湍流脉动对颗粒瞬时温度、瞬时热解速率和瞬时多相反应速率的影响。应用... 为合理描述煤粉颗粒在有湍流脉动的气相流场与温度场中的燃烧反应行为,文中提出并建立了考虑湍流-颗粒反应相互作用的颗粒随机轨道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了气相温度的湍流脉动对颗粒瞬时温度、瞬时热解速率和瞬时多相反应速率的影响。应用此模型对有直流一次风和旋流二次风的旋流燃烧室内的煤粉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燃烧室前部区域,该模型与未考虑湍流-颗粒反应相互作用的颗粒随机轨道模型给出的气相温度场与组分浓度场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前者得到的气相温度分布与实验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室 煤粉燃烧 湍流-颗粒反应相互作用 气相温度脉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显示方法研究管内马赫数4拟似冲击波流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东屏 兆文忠 +1 位作者 杉山弘 东条启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1-525,共5页
在一个压力-真空型超声速风洞中,剪切应力敏感的液晶表面流动显示技术被用来研究方管内马赫数4拟似冲击波的超声速流动。实验是在日本室兰工业大学的超声速风洞中进行。它提供了关于测试表面流动结构的定性信息,诸如湍流边界层分离和再... 在一个压力-真空型超声速风洞中,剪切应力敏感的液晶表面流动显示技术被用来研究方管内马赫数4拟似冲击波的超声速流动。实验是在日本室兰工业大学的超声速风洞中进行。它提供了关于测试表面流动结构的定性信息,诸如湍流边界层分离和再附,以及边界层流动的维数等。液晶显示结果与纹影实验照片和油膜方法进行比较,证实了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面流动显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似冲击波 表面流动显示 剪切-敏感液晶 冲击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 湍流边界层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纸存贮法在高超声速脉冲风洞舵—锥干扰流场显示中的应用
17
作者 吴松 王世芬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8,38,共4页
简述了蜡纸存贮法在高超声速脉冲风洞锥—舵干扰流场显示中的应用,给出了迎风面内舵周围干扰区立体和平面展开两种油流谱图,揭示了其三维干扰流动的特征。
关键词 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 后掠钝缘舵 流动显示 蜡纸存贮法 高超声速脉冲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3年通辽地区冰雹天气时空特征分析
18
作者 祁雁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8期166-167,共2页
通过对2008—2013年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冰雹出现的时空分布提供有力的判断依据,提高冰雹的预报预警能力。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山区,平原地区相对偏少,这和通辽市北部... 通过对2008—2013年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冰雹出现的时空分布提供有力的判断依据,提高冰雹的预报预警能力。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山区,平原地区相对偏少,这和通辽市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的地形(通辽市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马鞍形)分布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发生冰雹最多的是6月,7月次之。冰雹发生的高峰期(6月)在降雨高峰期(7月、8月)之前,这同冰雹的形成特性和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进退有密切关系。通辽地区降雹高度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说明在午后至傍晚气温日变化最大的时段里,湍流作用致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更易造成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时空特征 动力抬升 副热带高压 湍流作用 内蒙古通辽 2008—201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冬季寿县一次边界层低空急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景翠雯 王成刚 冯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13-3022,共10页
利用安徽寿县地区2016年12月16~17日的观测资料与模拟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边界层低空急流对PM_(2.5)扩散的影响.此过程中,急流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最大风速可达10~12m/s,而且风向随高度有明显转向,高低层风向差可达90°.急流发展过程... 利用安徽寿县地区2016年12月16~17日的观测资料与模拟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边界层低空急流对PM_(2.5)扩散的影响.此过程中,急流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最大风速可达10~12m/s,而且风向随高度有明显转向,高低层风向差可达90°.急流发展过程中,急流轴基本位于200m以下,急流的最小风速高度出现在400~800m之间.通过分析可知,对于不同高度,急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面至急流轴范围内,PM_(2.5)总体减少.急流的出现使湍流混合明显增强,在湍流作用下污染物向上混合,使该层PM_(2.5)显著减少,净质量通量的峰值可达103×10^(-3)μg/(m^(2)·s).急流的水平输送可带来上风方较为清洁气团,同样减少了该层的PM_(2.5)浓度.但与湍流作用相比其影响较小,净质量通量仅为2.9×10^(-3)μg/(m^(2)·s).急流存在时,还会加强向下的垂直风速,在垂直输送作用下,上层污染物向下输送,增加了该层PM_(2.5)浓度,净质量通量约为11×10^(-3)μg/(m^(2)·s).急流轴至风向转变高度之间,PM_(2.5)总体增加.这是由于湍流作用将低层高浓度污染物输送至该层,使PM_(2.5)浓度增加,净质量通量约为23.9×10^(-3)μg/(m^(2)·s);水平输送作用使该层PM_(2.5)浓度略有增加,净质量通量约为2.3×10^(-3)μg/(m^(2)·s);而垂直输送作用带来了高处较为清洁的气团,减少了PM_(2.5)浓度,净质量通量约为-6.6×10^(-3)μg/(m^(2)·s).风向转变高度至LLJ最小风速高度之间,PM_(2.5)总体增加.湍流作用仍占主导,净质量通量约为17.8×10^(-3)μg/(m^(2)·s);垂直输送作用稍有贡献,净质量通量约为1.4×10^(-3)μg/(m^(2)·s);而水平输送起减少作用,净质量通量约为3.7×10^(-3)μg/(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扩散 低空急流 湍流、平流作用 急流特征高度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剂和氧浓度对甲烷非预混MILD富氧燃烧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司济沧 舒子云 +2 位作者 王国昌 王勃 米建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92-3701,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剂(O_(2)/N_(2)、O_(2)/CO_(2)和O_(2)/H_(2)O)和燃烧器出口氧浓度(21%~30%)对15kW实验炉内甲烷非预混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富氧燃烧的流场、燃烧场及湍流...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剂(O_(2)/N_(2)、O_(2)/CO_(2)和O_(2)/H_(2)O)和燃烧器出口氧浓度(21%~30%)对15kW实验炉内甲烷非预混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MILD)富氧燃烧的流场、燃烧场及湍流–化学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剂下炉内流动和烟气卷吸情况几乎相同,但在炉内反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稀释剂下炉内燃烧温度和CO、OH浓度的高低顺序为:N_(2)>CO_(2)>H_(2)O。而且,N_(2)稀释时炉内存在集中的高温区(>1800K),且温度和组分浓度随氧浓度增大而快速升高。而CO_(2)或H_(2)O稀释时炉内温度、组分分布均匀,且对氧浓度变化不敏感。另外,相比CO_(2)或H_(2)O稀释,N_(2)稀释下反应区内的层流火焰速度和Damköhler数(Da)更大,且随氧浓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30%氧浓度下已经进入传统薄反应区燃烧模式。而CO_(2)或H_(2)O的稀释可以显著降低层流火焰速度,增长化学反应时间,减小Da数,在高氧浓度下依旧保持在分布式反应区,即MILD燃烧区。因此,相比N_(2)稀释,CO_(2)或H_(2)O稀释下更有利于建立MILD富氧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与极度低氧稀释富氧燃烧 非预混 稀释剂 氧浓度 湍流–化学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