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加拿大海盆冰下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估计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莹
赵进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5-703,共9页
海洋的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是研究海洋动量传输、热扩散和物质扩散的物理基础,是海洋模式的重要参数。北冰洋是海冰覆盖的海洋,其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与其他大洋有显著不同。本文以Pacanowski&Philander的参数化方案为基础,...
海洋的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是研究海洋动量传输、热扩散和物质扩散的物理基础,是海洋模式的重要参数。北冰洋是海冰覆盖的海洋,其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与其他大洋有显著不同。本文以Pacanowski&Philander的参数化方案为基础,采用二次北极科考的连续观测冰站和单次观测冰站的资料,定量计算了加拿大海盆74°N^78°N,144°W^164°W区域冰下60 m以浅的垂向湍粘性系数v和湍扩散系数kT,并分3个区域比较。结果表明:v和kT的垂向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层和60 m处量值较大,中间较小;区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24 m以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海盆
垂向
湍扩散系数
垂向
湍
粘性
系数
Richardson数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海西部海洋湍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魏传杰
于非
+1 位作者
郭景松
刁新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1,共6页
在2006—2007年开展的"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中,作者利用自由下降湍流剖面仪MSS60在南黄海海区分别进行了夏、冬、秋季三个航次的微尺度湍流观测,并计算分析了该海区的湍动能耗散系数ε,湍扩散系数κ等。通过与温...
在2006—2007年开展的"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中,作者利用自由下降湍流剖面仪MSS60在南黄海海区分别进行了夏、冬、秋季三个航次的微尺度湍流观测,并计算分析了该海区的湍动能耗散系数ε,湍扩散系数κ等。通过与温度、流速分布图对比,结果表明三个季节的湍流混合趋势大体一致。在沿岸浅水区,混合作用比较强烈。而深水区湍流混合的垂直分布明显地表现出三层结构,混合较强的上混合层和底混合层,及相对较弱的中层。风混合和潮混合是黄海湍流混合的主要形式。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上层,潮流的影响则表现于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湍
流混合
湍
动能耗散
系数
湍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湍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寇
李博
+2 位作者
李爱国
王鹏皓
裴生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31,共10页
利用2019年7月在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段(NORC2019-03-02)中获得的MSS90L湍流剖面仪的直接观测数据,本文计算并分析了该断面的湍动能耗散率ε和垂向湍扩散系数KZ的分布情况。湍动能耗散率的大小为1.72×10^(−10)~2.95×...
利用2019年7月在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段(NORC2019-03-02)中获得的MSS90L湍流剖面仪的直接观测数据,本文计算并分析了该断面的湍动能耗散率ε和垂向湍扩散系数KZ的分布情况。湍动能耗散率的大小为1.72×10^(−10)~2.95×10^(−5)W/kg;垂向湍扩散系数的大小为3.24×10^(−7)~4.55×10^(−2)m^(2)/s。湍动能耗散率和垂向湍扩散系数的分布相似,均为上层最强,底层次之,中层最弱。上层由于风应力的作用,使得湍动能耗散率和垂向湍扩散系数较大;温跃层处层化较强,抑制了湍动能的耗散和垂向上的湍混合。盐度锋面的次级环流会促使低盐水团脱离,锋面引起的垂向环流会加强海洋的湍混合。低盐水团与外界的能量交换较少,湍动能耗散率较弱。长江口海区存在明显的上升流和下降流,它们是由锋面的次级环流产生的;上升流和下降流的存在促进湍动能的耗散与湍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温跃层
湍
动能耗散率
垂向
湍扩散系数
盐度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弱层化期湍流混合观测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4
作者
徐鹏昭
杨伟
+2 位作者
赵亮
魏皓
聂红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2017年9月在渤海共享航次中取得的湍流混合直接观测数据,本文研究了渤海海域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的影响因素。9月观测海区水体垂向层结较弱,莱州湾受黄河冲淡水影响出现高温低盐结构,位于渤海中央浅滩南北两侧洼地的双中...
利用2017年9月在渤海共享航次中取得的湍流混合直接观测数据,本文研究了渤海海域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的影响因素。9月观测海区水体垂向层结较弱,莱州湾受黄河冲淡水影响出现高温低盐结构,位于渤海中央浅滩南北两侧洼地的双中心冷水结构依旧存在。湍流观测结果表明湍动能耗散率在10^-9~10^-5W/kg之间变化,统计上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耗散率强值区出现在辽东湾及渤海湾湾口近岸处,相应的垂向湍扩散系数约为10^-6~10^-2m^2/s。垂向上,水体表、底层混合较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弱层化水体的平均湍动能耗散率〈ε〉与风速和正压潮流速的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耗散率ε与浮性频率N近似满足ε=2.0×10^-8+3.0×10^-7(N^2/N0^2)^-5的拟合函数关系,反映了层化对水体垂向混合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
动能耗散率
垂向
湍扩散系数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
7
5
作者
陈志华
赵进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4,共8页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的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海冰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次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通过模式的拟合给出湍扩散系数垂向变化的估值,冰下表层海水垂向湍扩散系数为5.0×10-3m2/s左右,而次表层垂向湍扩散系数却快速降低到1.0×10-6m2/s,表明跃层导致的稳定性增大是形成次表层暖水尖峰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表层暖水
耦合柱模式
太阳辐射
海冰
冰间水道
湍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加拿大海盆冰下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估计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莹
赵进平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5-70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31006)资助
文摘
海洋的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是研究海洋动量传输、热扩散和物质扩散的物理基础,是海洋模式的重要参数。北冰洋是海冰覆盖的海洋,其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与其他大洋有显著不同。本文以Pacanowski&Philander的参数化方案为基础,采用二次北极科考的连续观测冰站和单次观测冰站的资料,定量计算了加拿大海盆74°N^78°N,144°W^164°W区域冰下60 m以浅的垂向湍粘性系数v和湍扩散系数kT,并分3个区域比较。结果表明:v和kT的垂向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层和60 m处量值较大,中间较小;区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24 m以浅。
关键词
加拿大海盆
垂向
湍扩散系数
垂向
湍
粘性
系数
Richardson数
海冰
Keywords
Canada Basin
vertical eddy diffusivity
vertical eddy viscosity
Richardson number
sea ice
分类号
P7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海西部海洋湍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魏传杰
于非
郭景松
刁新源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06020号
+2 种基金
41176018号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A11020301
文摘
在2006—2007年开展的"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中,作者利用自由下降湍流剖面仪MSS60在南黄海海区分别进行了夏、冬、秋季三个航次的微尺度湍流观测,并计算分析了该海区的湍动能耗散系数ε,湍扩散系数κ等。通过与温度、流速分布图对比,结果表明三个季节的湍流混合趋势大体一致。在沿岸浅水区,混合作用比较强烈。而深水区湍流混合的垂直分布明显地表现出三层结构,混合较强的上混合层和底混合层,及相对较弱的中层。风混合和潮混合是黄海湍流混合的主要形式。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上层,潮流的影响则表现于底层。
关键词
南黄海
湍
流混合
湍
动能耗散
系数
湍扩散系数
Keywords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urbulent mixing
dissipation
diffusivity
分类号
P73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湍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寇
李博
李爱国
王鹏皓
裴生鑫
机构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舟山市自然资源测绘设计中心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31,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YFA06049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706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49903)。
文摘
利用2019年7月在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段(NORC2019-03-02)中获得的MSS90L湍流剖面仪的直接观测数据,本文计算并分析了该断面的湍动能耗散率ε和垂向湍扩散系数KZ的分布情况。湍动能耗散率的大小为1.72×10^(−10)~2.95×10^(−5)W/kg;垂向湍扩散系数的大小为3.24×10^(−7)~4.55×10^(−2)m^(2)/s。湍动能耗散率和垂向湍扩散系数的分布相似,均为上层最强,底层次之,中层最弱。上层由于风应力的作用,使得湍动能耗散率和垂向湍扩散系数较大;温跃层处层化较强,抑制了湍动能的耗散和垂向上的湍混合。盐度锋面的次级环流会促使低盐水团脱离,锋面引起的垂向环流会加强海洋的湍混合。低盐水团与外界的能量交换较少,湍动能耗散率较弱。长江口海区存在明显的上升流和下降流,它们是由锋面的次级环流产生的;上升流和下降流的存在促进湍动能的耗散与湍混合。
关键词
长江口
温跃层
湍
动能耗散率
垂向
湍扩散系数
盐度锋面
Keywords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hermoclin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vertical turbul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salinity front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弱层化期湍流混合观测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4
作者
徐鹏昭
杨伟
赵亮
魏皓
聂红涛
机构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404403,2016YFC1401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018,41906006)
天津市自然基金(16JCQNJC08000)。
文摘
利用2017年9月在渤海共享航次中取得的湍流混合直接观测数据,本文研究了渤海海域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的影响因素。9月观测海区水体垂向层结较弱,莱州湾受黄河冲淡水影响出现高温低盐结构,位于渤海中央浅滩南北两侧洼地的双中心冷水结构依旧存在。湍流观测结果表明湍动能耗散率在10^-9~10^-5W/kg之间变化,统计上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耗散率强值区出现在辽东湾及渤海湾湾口近岸处,相应的垂向湍扩散系数约为10^-6~10^-2m^2/s。垂向上,水体表、底层混合较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弱层化水体的平均湍动能耗散率〈ε〉与风速和正压潮流速的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耗散率ε与浮性频率N近似满足ε=2.0×10^-8+3.0×10^-7(N^2/N0^2)^-5的拟合函数关系,反映了层化对水体垂向混合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湍
动能耗散率
垂向
湍扩散系数
渤海
Keywords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vertical eddy diffusivity
Bohai Sea
分类号
P731.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
7
5
作者
陈志华
赵进平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
40631006号
+3 种基金
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20070207号
863计划课题资助项目
2007AA09Z122号
文摘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的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海冰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次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通过模式的拟合给出湍扩散系数垂向变化的估值,冰下表层海水垂向湍扩散系数为5.0×10-3m2/s左右,而次表层垂向湍扩散系数却快速降低到1.0×10-6m2/s,表明跃层导致的稳定性增大是形成次表层暖水尖峰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次表层暖水
耦合柱模式
太阳辐射
海冰
冰间水道
湍扩散系数
Keywords
Subsurface warm water, Couple column model, Solar radiation, Sea ice, Leads, Vertical eddy diffusivity
分类号
P7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加拿大海盆冰下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估计
张莹
赵进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黄海西部海洋湍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魏传杰
于非
郭景松
刁新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湍流特征分析
王寇
李博
李爱国
王鹏皓
裴生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渤海弱层化期湍流混合观测特征分析
徐鹏昭
杨伟
赵亮
魏皓
聂红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陈志华
赵进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