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游离腓骨瓣塑形方法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劲松 潘朝斌 +4 位作者 王建广 黄洪章 杨朝晖 张彬 黄志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的改良方法。【方法】对7例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跨中线的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在腓骨瓣的制备、塑形和定位固定等方面进行改良。【结果】移植腓骨瓣全部成活,固...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的改良方法。【方法】对7例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跨中线的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在腓骨瓣的制备、塑形和定位固定等方面进行改良。【结果】移植腓骨瓣全部成活,固位稳定。随访6个月至2年,面下部外形恢复良好,上下颌相对位置正常,接受活动义齿修复后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较满意。【结论】改良的腓骨复合组织瓣克服了常规方法的缺陷,对腓骨瓣的损伤更轻微,对血供损害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游离腓骨瓣塑形法 下颌骨缺损 咬合关系 咀嚼功能 腓骨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围术期处理
2
作者 李可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1-521,共1页
关键词 游离腓骨瓣 修复 下颌骨缺损 围术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悦 郭蕴 +4 位作者 李建成 刘亮 杨东昆 陈默 胡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92-1898,共7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H型缺损5例,L型缺损10例,LCL型缺损9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CT,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下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瓣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康一帆 单小峰 +1 位作者 张雷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8-942,共5页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瓣 术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皮岛游离腓骨骨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 被引量:11
5
作者 毛驰 彭歆 +4 位作者 俞光岩 郭传滨 张益 黄敏娴 马大权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皮岛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及可靠性。方法 :对 5 5例携带皮岛的游离腓骨骨皮瓣 ,分析所采用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及存活情况。结果 :5 5例游离腓骨骨皮瓣共携带皮岛 5 7块 ,其中37块由 1个穿支供血 ...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皮岛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及可靠性。方法 :对 5 5例携带皮岛的游离腓骨骨皮瓣 ,分析所采用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及存活情况。结果 :5 5例游离腓骨骨皮瓣共携带皮岛 5 7块 ,其中37块由 1个穿支供血 ,18块由 2个穿支供血 ,2块由 3个穿支供血。 5 7块皮岛中 ,用于口内缺损修复 2 8块 ,口外缺损修复 7块 ,口内和口外软修复 1块 ,面部软组织充填 2块 ,单纯用于游离腓骨骨皮瓣术后血供监测 19块。 5 5例腓骨瓣中 ,除 1例因静脉血栓经抢救无效后去除外 ,其余的 5 4例 5 6块皮岛均获得 10 0 %成活。结论 :游离腓骨骨皮瓣皮岛的血供安全可靠 ,其在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外 ,还可以作为游离腓骨瓣术后的观察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骨皮 皮岛 显微外科 颌面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游离腓骨肌皮瓣手术的配合
6
作者 赵妮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7-667,共1页
探讨下颌骨缺损患者施行血管化自体腓骨肌瓣游离移植手术的基本方法,总结护士手术配合体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腓骨游离移植手术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工程技术在腓骨瓣修复复杂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沈舜尧 柳稚旭 +5 位作者 姜腾飞 余婧爽 袁灏 张雷 史俊 王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60-1064,1060,共5页
目的·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应用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选取5例复杂下颌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三维打印的下颌骨重建模型上预先弯制重建钛板,通过CT扫描重建下颌骨、钛板、钛钉的三维图像,采... 目的·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应用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选取5例复杂下颌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三维打印的下颌骨重建模型上预先弯制重建钛板,通过CT扫描重建下颌骨、钛板、钛钉的三维图像,采用面–面配准的技术逆向回原始下颌骨及腓骨表面,制作带有重建钛板钉孔空间位置的截骨导板。在术中,通过截骨导板截骨并确定重建钛板固定位置,完成多节段腓骨瓣的精确拼接。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前设计与实际手术的截骨误差可以满足临床应用,其中最大误差为(3.53±2.33)mm,角度误差为3.31.±1.48.。结论·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的腓骨瓣截骨导板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 游离腓骨瓣 下颌骨缺损 虚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旺 吕伟华 +3 位作者 王希乾 仝春实 武洋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腓骨瓣及32例髂骨瓣均成活,两者在一般资料、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后)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下颌骨缺损类型和长度、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明显不同。结论:下颌角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修复,跨越中线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Brown分类方法能够很好指导骨瓣选择的类型。缺损大于90 mm优先考虑腓骨修复,且可以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缺损,小于90 mm不伴有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髂骨修复,小于90 mm伴有软组织缺损携带阔筋膜张肌瓣修复。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均能很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游离腓骨瓣 血管化游离髂骨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外科 功能及外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化腓骨复合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11例体会
9
作者 王晓军 郝志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7-188,共2页
关键词 游离腓骨复合 移植 下颌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文清 胡砚平 张文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cm的可选腓骨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修复与重建 血管化游离髂骨肌 血管化游离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的术后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泽标 买晓雪 +1 位作者 王鑫 谢富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标准化、可重复、简易的数字化评估方法,精确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方法通过对20例因肿瘤致下颌骨缺损后行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手术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在Mimics Research 21.0及3-matic Resea... 目的建立一种标准化、可重复、简易的数字化评估方法,精确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方法通过对20例因肿瘤致下颌骨缺损后行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手术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在Mimics Research 21.0及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辅助下对重建术前与术后冠状向、矢状向与轴向下颌角进行测量分析,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结果在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的20例患者中,术前健侧和患侧冠状下颌角、轴向下颌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下颌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侧和患侧冠状、矢状、轴向下颌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冠状、矢状、轴向下颌角差值的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类缺损术前健侧和患侧矢状下颌角、术后健侧和患侧轴向下颌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三维下颌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矢状、冠状下颌角差值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三维下颌角差值的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对于肿瘤造成的三维方向的颌骨畸形均有显著的改善,能有效恢复下颌骨解剖结构的精确对称,应用本研究的评估方法能精确地评估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为术前的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重建 计算机辅助手术 精确度 游离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穆婷 马成 +3 位作者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8-36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B组采用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术后三维图像重叠,分别测量下颌骨各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28±1.17)h和(9.45±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较B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短,A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较B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置点平均移动距离未见明显差异。结论CAD与3D打印技术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方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较为理想的恢复颌面外形,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 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 下颌骨缺损 精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的三维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佳琳 张平 +3 位作者 杜一飞 袁华 程杰 江宏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27,140,共5页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健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骨缺损不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骨缺损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的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髁突位置表现为向外向下移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可以健侧下颌骨作为匹配区域分析患侧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瓣 下颌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