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向东 阿布都赛米江·阿西木 +3 位作者 乔维龙 麦吉米·司马义 王先艳 李成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0-574,共5页
目的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20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35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62岁(45~70岁),创面大小5.0 cm×6.5 cm~24.0 cm×... 目的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20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35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62岁(45~70岁),创面大小5.0 cm×6.5 cm~24.0 cm×8.0 cm,创面位置:前足11例、足背9例、足底9例、足跟6例,所有患者均一期清创+VSD负压引流控制感染,二期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结果所有患者受区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3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1例抢救成功,2例皮瓣完全坏死而截肢;1例皮瓣静脉危象及皮瓣下积液,部分坏死,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其余31例皮瓣完全存活,存活率91.4%(32/35),保肢率94.3%(33/35);术后6个月,患者均能独自行走,足踝功能AOFAS评分73~95分,中位平均数87分;随访6~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用于修复糖尿病足溃疡,可降低复发率和截肢率,并获得较好的功能及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穿 糖尿病足 溃疡 负压式封闭引流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胸壁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振兴 李云鹏 +3 位作者 许哲男 杨亮亮 王图慧 王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6-82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ALTP)皮瓣修复胸壁肿瘤切除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老年男性胸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先后2次采取手术将肿瘤扩大切...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ALTP)皮瓣修复胸壁肿瘤切除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老年男性胸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先后2次采取手术将肿瘤扩大切除,术后遗留胸壁缺损创面分别为10cm×10cm及18cm×14cm,分别采用游离DIEP皮瓣及游离ALPT皮瓣移植修复缺损,转移后血管蒂分别与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吻合。结果:术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处皮瓣均全部成活,外观良好,与DIEP皮瓣比较,ALPT皮瓣外观平整,质地和皮色与胸壁受区周围皮肤更加接近。结论:游离DIEP皮瓣和游离ALPT皮瓣是修复男性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壁缺损 游离腹壁下动脉穿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儿童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伟 任小宝 +2 位作者 陈翔宇 刘明华 苟亚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8期107-110,共4页
目的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儿童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儿分... 目的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儿童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2例。两组患儿均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植皮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VSD敷料覆盖,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加压包扎。比较两组患儿植皮成活率和创面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植皮全部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4例患儿均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儿移植皮瓣颜色、质地均较佳,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对照组4例患儿皮瓣较臃肿,1例患儿返院接受二次手术。结论 VSD有利于移植皮瓣的成活,可降低皮瓣坏死率和创面感染率,能够促进患肢外观和功能的恢复,操作方便,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外侧穿 下肢大面积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肿瘤软组织缺损的术中护理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启萌 高玉琴 郭秀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0-191,共2页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34例头颈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病损后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资料。认为ALT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术中护理配合是治愈头颈鳞癌患者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外侧穿 术中护理 颌面部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精准设计:十年1079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唐举玉 孙念哲 +9 位作者 吴攀峰 俞芳 曾磊 卿黎明 肖勇兵 潘丁 刘睿 符劲飞 贺继强 李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516,共7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各种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各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107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切取1013例(其中... 目的探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各种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各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107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切取1013例(其中小儿65例)、横支为血管蒂切取40例、斜支为血管蒂切取26例(小儿1例),以旋股内侧动脉或股动脉来源穿支为蒂切取9例。其中传统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441例、带蒂转移27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511例、衍生术式100例。修复下肢787例,上肢264例,躯干部17例,头颈部4例,上述多部位7例。并对各种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术后顺利成活1063例,其中发生血管危象行探查术成活14例,总成功率为98.52%。比较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蒂转移、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和衍生术式各组成功率,结果显示各组间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危象35例(3.24%),动脉危象22例(2.04%),感染19例(1.76%),切口延迟愈合6例(0.56%),完全坏死16例(1.48%),部分坏死35例(3.24%)。统计学分析显示静脉危象方面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类型组发生率低于衍生术式组(P<0.001),切口感染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07),切口延迟愈合方面传统游离移植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4),皮瓣部分坏死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08)。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精准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穿 个性化 精准重建 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战杰 孙鹏 +5 位作者 吴锦生 王思夏 马俊伟 申林 邢长泰 刘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4-569,共6页
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24年4月,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168例。皮瓣切取面积24 cm×7 cm~37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 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24年4月,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168例。皮瓣切取面积24 cm×7 cm~37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吻合,168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随访5个月~7年,随访方式门诊及微信,内容包括皮瓣血运、色泽及质地、外观、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6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1例单叶皮瓣坏死,2例皮瓣完全坏死,二次手术清创,待创面清洁后予以游离皮片移植,创面愈合。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7年,成活皮瓣血运良好,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其中3例外形略臃肿,二期行皮瓣整形手术,术后外形满意。皮瓣供区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明显增生。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由旋股外侧动脉滋养,该动脉解剖分支位置相对稳定,穿支多,适合进行分叶皮瓣的设计。分叶设计及切取的方式既可以修复位置相近的多处创面;又可以将受区的宽度转化为供区的长度,使供区一期闭合创口;同时,在手足解剖分界部位通过分叶设计可以展现良好的生理折线。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一种理想的的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叶 穿 外侧动脉 软组织缺损 四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1-585,共5页
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发展成为头颈、颌面、躯干与四肢重建的主力皮瓣[1~5],特别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该皮瓣的临床疗效,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6~9]。虽然该皮瓣临床应用较为成熟,成... 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发展成为头颈、颌面、躯干与四肢重建的主力皮瓣[1~5],特别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该皮瓣的临床疗效,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6~9]。虽然该皮瓣临床应用较为成熟,成功率高,但在移植过程中仍然会发生一些并发症[10~13],一旦发生并发症,轻者可能影响创面愈合、供受区外观与功能、延长疗程、增加病人痛苦及医疗费用,重则可能导致皮瓣坏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正确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进一步提高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成功率与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外侧穿 临床疗效 坏死 手术并发症 受区 移植过程 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和替代方案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杜青晏 臧梦青 +3 位作者 朱珊 李杉珊 陈子翔 刘元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3-548,共6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anterolateral thigh,ALT)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和手术替代方案。方法回顾在2009年1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计划实施ALT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45例,修复自腹股沟到膝关节范围内的缺损,分析ALT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anterolateral thigh,ALT)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和手术替代方案。方法回顾在2009年1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计划实施ALT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45例,修复自腹股沟到膝关节范围内的缺损,分析ALT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总结该皮瓣不可用时采用的替代方案。结果45例患者中,按计划成功实施的ALT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共39例(86.7%);因不存在合适的ALT区穿支血管,手术变更为其他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共6例(13.3%),其中,其他穿支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的源血管包括股直肌支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股动脉,股深动脉,膝上外侧动脉各1例。2块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1块皮瓣经保守治疗后成活;1块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清创后继发创面。结论ALT穿支螺旋桨皮瓣可修复自腹股沟到膝关节范围内的缺损;在ALT区穿支血管不可用时,以来自股直肌支、股动脉、膝上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等邻近的穿支血管为蒂,同样可以切取螺旋桨皮瓣修复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穿血管 螺旋桨 软组织修复 替代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后引起皮瓣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先耀 薛明宇 +8 位作者 糜菁熠 施海峰 陆征峰 赵刚 强力 周晓 张志海 许亚军 芮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对我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手术的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相关信息,对23个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特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 目的对我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手术的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相关信息,对23个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特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和术后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皮瓣坏死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成活1167例(92.6%),坏死93例(7.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静脉吻合数量、皮瓣感染、皮瓣下血肿、血管危象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坏死密切相关。结论静脉血管吻合数(≥2)会增加血液回流,皮瓣更易成活;术中彻底清创、精确止血和充分的引流会减少皮瓣感染和血肿的发生,可以减少皮瓣坏死;术后及时发现动静脉血管危象并对应的处理,可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外侧 危险因素 坏死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栗翠英 胡建群 +2 位作者 姚刚 叶新华 范伯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管径、起点位置...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平均流速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ALTF穿支血管平均2.25支,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65.9%);Ⅱ型肌间隙皮穿支(30.7%);Ⅲ型直接皮穿支(3.4%)。最粗大穿支血管(深筋膜穿出点)97.1%出现在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侧缘中点连线的中1/3段。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ALTF穿支的走行分布、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术前ALTF设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穿 高分辨力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冯云 李文婷 +3 位作者 王乃利 唐平章 徐震纲 张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4,144,共5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本组10侧标本中...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穿 解剖 头颈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单一高位穿支供血区域的形态学研究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13
12
作者 江奕恒 李学雷 +1 位作者 石小田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各类型高位穿支的特点与供血区域。方法:(1)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整尸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高位皮动脉的数量和类型,取下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察皮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选择不同类型高位皮动脉各...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各类型高位穿支的特点与供血区域。方法:(1)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整尸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高位皮动脉的数量和类型,取下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察皮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选择不同类型高位皮动脉各1侧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和穿支供血区域可视化研究。(2)在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区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高位皮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高位皮穿支三维重建显示以髂髌连线为纵轴的皮瓣内主要血管高密度分布区,供血区为24cm×6.8cm,供血区域由纵轴向两侧区域扩展,高位皮穿支供血区域可达26cm×18cm,皮瓣高位穿支蒂长约5cm。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单一高位穿支供血面积可达30cm×22cm,高位穿支蒂长,可形成穿支蒂皮瓣。穿支三维重建的血管区域客观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穿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朱孜冠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穿 外侧动脉降 下脂肪 功能恢复 功能障碍 先发现 徐达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动脉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晓冰 纪旭 马春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前外侧(ALT)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动脉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7例行ALT穿支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体表定位穿支动脉的穿筋膜点,识别穿支动脉类型和源动脉,将超声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前外侧(ALT)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动脉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7例行ALT穿支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体表定位穿支动脉的穿筋膜点,识别穿支动脉类型和源动脉,将超声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共定位38条穿支动脉,其中2条未能在术中发现。术中发现1条超声漏报的穿支动脉。超声定位穿支动脉的阳性预测值为94.7%,灵敏度为97.3%。超声识别穿支动脉类型为肌皮支和肌间隔皮支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和50.0%,灵敏度分别为78.1%和50.0%。超声识别源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高,而灵敏度较低。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定位ALT穿支皮瓣的穿支动脉,提供较为可靠的穿支动脉类型和源动脉信息,可以作为ALT穿支皮瓣移植术前评估穿支动脉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外侧穿 穿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修复肢体较大创面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海锋 杨晓东 +1 位作者 王海涛 沈立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目的:对比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肢体较大创面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肢体较大创面缺损共38例患者(缺损面积达到11 cm×39 ... 目的:对比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肢体较大创面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肢体较大创面缺损共38例患者(缺损面积达到11 cm×39 cm~16 cm×65 cm)的临床资料。按照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跨区皮瓣修复组(18例)和传统皮瓣修复组(20例)。跨区皮瓣修复组采用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皮瓣(ALTP-SCIAP)治疗,传统皮瓣修复组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必要时联合植皮。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区修复情况、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跨区皮瓣修复组中,切取移植皮瓣18例次,瓣宽(9.9±2.0)cm,瓣长(44.2±3.5)cm,存活面积(343.2±79.9)cm^(2)。传统皮瓣修复组中,切取移植皮瓣29例次,瓣宽(11.0±2.8)cm,瓣长(21.7±3.2)cm,存活面积(186.4±49.2)cm^(2)。瓣长和存活面积跨区皮瓣修复组显著大于传统皮瓣修复组(t=22.365和8.345,均P<0.05)。跨区皮瓣修复组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11例次,皮肤牵拉器辅助下缝合6例次,部分植皮修复1例次。传统皮瓣修复组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12例次,皮肤牵拉器辅助下缝合11例次,部分植皮修复6例次。两组皮瓣供区修复的植皮率分别为5.6%(1/18)和20.7%(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7,P>0.05)。跨区皮瓣修复组中出现并发症1例(5.6%),患者满意度达到94.4%;而传统皮瓣修复组中出现并发症7例35.0%,患者满意度为70.0%。相比传统皮瓣修复组,跨区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χ^(2)=4.942,P<0.05),患者满意度升高(χ^(2)=4.448,P<0.05)。结论: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比较,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切取面积更大,皮瓣供区大多可Ⅰ期直接缝合,不需要植皮修复,并发症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外侧穿联合旋髂浅动脉 内增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5
16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动脉降 分叶肌 外侧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斜支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部创面1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族安 马亮华 +2 位作者 李汉华 郑少逸 赖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1-723,共3页
股前外侧皮瓣是临床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之一,被称为“万能皮瓣”,具有切取范围大、供血血管粗、供区损伤小的优点。但其蒂部血管常存在变异,影响了皮瓣的设计及切取,是其临床应用最主要局限之一叫其血管变异主要表现为两类:(1)穿支类型变... 股前外侧皮瓣是临床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之一,被称为“万能皮瓣”,具有切取范围大、供血血管粗、供区损伤小的优点。但其蒂部血管常存在变异,影响了皮瓣的设计及切取,是其临床应用最主要局限之一叫其血管变异主要表现为两类:(1)穿支类型变异:肌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2)血管蒂来源变异: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型和降支型,尤其是血管蒂来源对手术成败和预后影响明显叫当存在斜支时,常由于“斜支陷阱”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的现象,国、内外对于斜支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报道并不多见,认识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游离 直肌 穿类型 外侧 血供 三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晓东 丁茂超 +5 位作者 梅劲 张根福 杨锦 刘杨武 丁建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结论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 穿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庞晓阳 吴攀峰 +3 位作者 张兴 肖勇兵 潘丁 唐举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83-988,共6页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15例患者仅存在单穿支。根据术中探测结果设计单穿支分叶皮瓣,其穿支穿出点位于分叶皮瓣交界线附近。按“逆行四面解剖法”常规游离穿支血管和I级源血管后,在显微镜辅助下,在浅筋膜层内游离亚穿支血管,达到合适自由度后,将皮瓣进行分割并重新组合拼接,确认单穿支分叶皮瓣血运良好后断蒂并移植至受区。结果:15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面积8.0 cm×5.0 cm+6.0 cm×5.5 cm~16.0 cm×9.5 cm+24.0 cm×9.0 cm;术后皮瓣存活良好,未发生皮瓣缺血坏死,外形满意,供区实现一期闭合。术后随访3~12(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只需解剖一个穿支、吻合一组血管、牺牲一个供区,是修复四肢宽大而不规则创面和解决股前外侧体区穿支血管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动脉降 穿 分叶 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奔赴新的山海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茂林 崔怀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0-503,共4页
1984年,是皮瓣外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徐达传等[1],宋业光等[2],罗力生等[3]同期向国内、外首先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并为ALTF穿支定位的基准线(髂-髌线,A-P线)提... 1984年,是皮瓣外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徐达传等[1],宋业光等[2],罗力生等[3]同期向国内、外首先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并为ALTF穿支定位的基准线(髂-髌线,A-P线)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历经40年的发展,ALTF已广泛应用于头颈、躯干、四肢等全身各部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徐达传 穿 宋业光 外侧动脉降 基准线 组织缺损 里程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