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属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明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35,共5页
作为生产组织的社会结合方式之一,游牧生产方式曾经是草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对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它逐渐失去了先进生产力的性能而成为中性生产力,与分工... 作为生产组织的社会结合方式之一,游牧生产方式曾经是草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对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它逐渐失去了先进生产力的性能而成为中性生产力,与分工、协作一样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由于受人口、草场面积、产权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农耕等一系列苛刻条件的限制,传统游牧业不可能再现。但现代草原畜牧业则可以利用游牧生产方式的合理内核———轮牧制———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草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生产方式 中性生产 轮牧制 生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牧生产方式与草畜利用关系初探——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近年来,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地资源利用的讨论和研究中,关于游牧生产方式与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哪种生产方式更能促进草畜合理利用的争论成为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作为中国11片重点草原牧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考察对象,通过... 近年来,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地资源利用的讨论和研究中,关于游牧生产方式与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哪种生产方式更能促进草畜合理利用的争论成为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作为中国11片重点草原牧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盟解放以前游牧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回顾、分析,得出在传统游牧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中的各个阶段对草畜利用的效率有所不同,应该辩证看待游牧生产方式,保留其合理内核,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草地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有利借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游牧生产方式 畜牧业发展 草地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而牧之: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哲学智慧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思朋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4,共6页
游而牧之生产方式(以下均简称"游牧生产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典生产方式。遵循自然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游牧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对草原地区气候变化与草原生物生存特... 游而牧之生产方式(以下均简称"游牧生产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典生产方式。遵循自然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游牧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对草原地区气候变化与草原生物生存特性规律的认识与适时抉择,灾害应对与草原生态整体和谐的全面系统获悉与把握,植被脆弱与生态恢复重建危机化解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合理发挥人的能动功能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动力源泉,游牧生产方式既有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节律基础上的"逐水草而居",又有合理把握自然承载能力基础上的狩猎与人口控制。顺势而为是游牧生产方式的终极趣旨,相比于农耕民族对自然原貌的改造性利用,游牧生产方式更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有序维持了历史时期草原生态平衡,也是游牧生产方式的最高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生产方式 草原生态规律 生态生存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哲学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肉类的消费生产与南北分异
4
作者 陈伟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130-137,共8页
蒙古民族自古以游牧为主,其饮食结构中肉类消费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蒙古族建立了元朝的统一大国之后,由于其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吸收了某些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但仍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本民族的... 蒙古民族自古以游牧为主,其饮食结构中肉类消费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蒙古族建立了元朝的统一大国之后,由于其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吸收了某些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但仍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本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与特点;元朝的肉类消费与生产,则突出地显示了南北、汉蒙之间不同的发展方向与风貌。这也说明了元代肉类的消费与生产,作为饮食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既是物质文化活动的产物,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椅神文化生活的限制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少数民族 南方地区 东北地区 汉族 游牧生产方式 马可波罗 游牧文化 女真人 生活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风雷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38,共6页
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也叫社学,它是农桑与教化的统一体,也是元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大大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封建教化及科学技术的教育,对元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元代的农业技术... 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也叫社学,它是农桑与教化的统一体,也是元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大大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封建教化及科学技术的教育,对元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即社学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教育 《农桑辑要》 农业生产技术 元朝政府 元代农业 科学技术教育 《元史》 游牧生产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 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封建社会的系统自组织原理的体现——论四大子系统结构功能、协同、调整作用
6
作者 张敬秀 田建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8-92,共5页
东亚地区的封建社会,以中国为典型。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之久,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理解为一个巨系统的话,则其延续时间漫长之原因,当主要是该巨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自... 东亚地区的封建社会,以中国为典型。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之久,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理解为一个巨系统的话,则其延续时间漫长之原因,当主要是该巨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自组适应性的显著体现。自组适应性(或自我调整)说到底就是系统本身不断地克服其内部无序性和不稳定性,通过一定的程序、方式和过程促使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封建社会 自组织原理 结构功能 自我调整 游牧生产方式 大系统 巨系统 游牧 有序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 被引量:9
7
作者 席元麟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4年第4期37-43,共7页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席元麟土族先民自唐宋以来由中央王朝管辖,与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经营祖国西部边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土族社会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伦理道德亦然。土族人民在缔造伟大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创造了...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席元麟土族先民自唐宋以来由中央王朝管辖,与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经营祖国西部边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土族社会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伦理道德亦然。土族人民在缔造伟大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道德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道德观念 亲属称谓 家庭观念 传统伦理 人生观和世界观 家庭教育 阿寅勒 游牧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巴仑台镇的扶贫报告
8
作者 穆少波 《农村农业农民》 1997年第8期18-18,共1页
新疆和静县巴仑台镇是一个平均海拔1800米的山区小镇。总面积3020平方公里,人口4365人。199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180元,而人均纯收入低于53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439户2296人,分别占到全镇总户数、总人口的50%和53%。因此,巴仑台镇被列为自治... 新疆和静县巴仑台镇是一个平均海拔1800米的山区小镇。总面积3020平方公里,人口4365人。199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180元,而人均纯收入低于53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439户2296人,分别占到全镇总户数、总人口的50%和53%。因此,巴仑台镇被列为自治区和巴州的贫困乡镇之一。贫困牵动众人心巴仑台镇四面环山、以牧为主。由于传统的四季游牧生产方式,牧民们逐水草而居,靠天养成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往往是"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造成了该镇人均占有牲畜少、无畜户多,部分牧民长期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仑 贫困户 牧民定居 对口扶贫 人均纯收入 游牧生产方式 自然灾害 贫困乡镇 四个结合 和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9
作者 朱普选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7-124,共8页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蒙藏部落 地域变迁 藏族部落 分布地域 变迁 游牧生产方式 治边政策 中央政府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