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江源国家公园游憩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彬 王玉欣 +1 位作者 肖练练 虞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73-5184,共12页
游憩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国家公园游憩利用潜力评价是生态保护和国民游憩福利协同提升的关键。提出了国家公园游憩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游憩资源价值、游憩景观质量、游憩生态环境、游憩利用条件、国家公园社区、游... 游憩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国家公园游憩利用潜力评价是生态保护和国民游憩福利协同提升的关键。提出了国家公园游憩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游憩资源价值、游憩景观质量、游憩生态环境、游憩利用条件、国家公园社区、游憩利用管理6个维度,并开展多方法融合的国家公园游憩利用潜力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公园游憩利用可以从游憩资源价值、游憩景观质量、游憩生态环境、游憩利用条件、国家公园社区、游憩利用管理六个维度进行评价;钱江源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Ⅰ—Ⅳ级潜力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8.99%、29.68%、39.72%、21.61%。其中,潜力相对较高的Ⅲ级和Ⅳ级区域呈带状和块状分布在钱江源大峡谷、齐溪水库、高田坑-库坑-回台山、大源头-大横古村落五个区域;潜力相对低的I级和II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生态保育区以及何田乡、苏庄镇的传统农业种植区。国家公园游憩利用价值与游憩展示区有较强的关联性,生态保育和传统农业生产对游憩利用价值发挥表现出较大的空间限制。本文能为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利用 潜力评价 钱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公园游憩利用方式探究——以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常春雷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4期128-130,共3页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服务价值,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稳定,降低其服务价值。以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评价湿地游憩资源的基础上,探析湿地公园游憩利用方式,旨在最大化发挥湿地资源的社会...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服务价值,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稳定,降低其服务价值。以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评价湿地游憩资源的基础上,探析湿地公园游憩利用方式,旨在最大化发挥湿地资源的社会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游憩利用 服务设施 双洎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约束条件下的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肖练练 钟林生 +1 位作者 虞虎 周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75-1384,共10页
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根据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划定不同的区域,并通过对区域内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强度进行管控,实现生态保护、游憩利用等目标。从功能约束条件出发,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简称"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根据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划定不同的区域,并通过对区域内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强度进行管控,实现生态保护、游憩利用等目标。从功能约束条件出发,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简称"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选取自然游憩资源、景观美景度、人文游憩资源、游憩利用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条件等6个因子构建了国家公园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和综合评价,定量评估了钱江源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的适宜性,并将其适宜性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I—IV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游憩利用适宜性4个等级的面积呈"橄榄"型分布格局。在游憩利用适宜性分析结果及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钱江源国家公园游憩利用划分为6大游憩利用类型,并提出不同游憩利用类型的主导服务功能与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管理和游憩利用提供规划与管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游憩利用 适宜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扩展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甫园 王开泳 +1 位作者 郑鑫 林明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49-7062,共14页
生态空间是城市群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探析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扩展的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城市群功能、构建均衡共享的生态空间游憩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从数量和面积两方面分析其在1990—2017年间... 生态空间是城市群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探析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扩展的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城市群功能、构建均衡共享的生态空间游憩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从数量和面积两方面分析其在1990—2017年间区域内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动态扩展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数量扩展方面具有“由少数点向内、外同时扩展→由外向内部分填充”的特征;(2)生态空间游憩利用规模扩展表现出“少数规模较大的孤点→边缘区和建成区内部同时扩展→中心填充”的空间特征;(3)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空间扩展主要受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休闲旅游需求变化、区域生态空间治理政策和城市群规划理念的综合影响。本研究总结了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利用扩展规律和成因,启示城市群要通过生态空间治理政策与整体规划的优化推动全域生态空间游憩利用,并注重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与人口和城镇化发展、休闲旅游需求变化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生态空间游憩利用 空间扩展 地理加权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的科学内涵及展望
5
作者 王甫园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8230-8242,共13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游憩利用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地的多元价值、效益和功能,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思辨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游憩利用协同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指向,并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生态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游憩利用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地的多元价值、效益和功能,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思辨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游憩利用协同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指向,并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的模式和策略、格局与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规划设计技术方法等。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阶段与目标的不断演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要求下,已有研究存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模式评价、过程与格局、机理及其对区域多尺度人地关系效应研究不足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1)深入挖掘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模式的特征,从场地/项目尺度、生态区/带尺度、区域尺度剖析协同的特征、实践成效与问题教训;(2)开展过程分析和格局评价,从要素、结构、功能和价值等视角刻画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演化格局,归纳自组织演化规律;(3)揭示协同的影响机制,刻画游憩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时空耦合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政策驱动力以及相关干扰因子和调节因子的作用方向和互动机制;(4)评估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对区域多尺度人地关系的效应,解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生态环境效应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评价尺度效应并探讨尺度衔接机制:(5)探究优化调控路径和治理模式,从生态安全、经济效益、社会福祉、文化传承、投资成本等视角思辨最佳协同治理模式和科学路径,为构建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模式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游憩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作为游憩绿地利用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云超 吴岩 +1 位作者 王忠杰 周曦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82,共5页
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在城市内大量存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中的规定,一般应作为防护绿地规划建设。但在现实中存在大量将其利用为游憩绿地使用的情况,其安全性受到公众质疑。利用电力行业和医学相关研究数据,对城市高压输电... 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在城市内大量存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中的规定,一般应作为防护绿地规划建设。但在现实中存在大量将其利用为游憩绿地使用的情况,其安全性受到公众质疑。利用电力行业和医学相关研究数据,对城市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游憩利用的安全性开展深入研究,综合得出将110和220kV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作为游憩绿地利用,其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并基于安全利用的前提,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设计原则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 绿地游憩利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评述与框架体系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汪秋菊 彭苏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50-2160,共11页
加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归纳分析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相关成果;针... 加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归纳分析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相关成果;针对目前研究缺乏“人地关系”视角和忽视游憩化利用的动态性等问题,阐释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人地”关系内涵,揭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动态演进规律,构建了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框架与方法体系。研究认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实质是以“人”的需求为起点,通过游憩功能重构,来协调废弃矿区再利用中涉及的“人”与自然环境中“地”关系,实现人地关系的优化。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矛盾阶段、调和阶段和协调阶段。在“人”需求推动下,废弃矿区通过资源化、资本化、产业化和区域化,逐步演化成为“人地”关系和谐的新型休闲游憩功能空间。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未来研究应遵循“人”-“地”-“人地关系”的研究框架,研究“人”的动机目标、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剖析“地”的休闲游憩资源的构成及废弃矿区转换成为休闲游憩空间的条件;探讨“人地关系”和谐下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效应,提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区 利用 研究框架 人地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游憩规划的基本问题探讨
8
作者 周辉 张玉钧 《河北林果研究》 2011年第1期72-77,共6页
在对河流游憩概念认识、发展背景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保护的视角出发,对河流游憩规划的本质和国外规划实践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游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协调、游憩和其他河流利用的关系协调、... 在对河流游憩概念认识、发展背景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保护的视角出发,对河流游憩规划的本质和国外规划实践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游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协调、游憩和其他河流利用的关系协调、游憩利用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是河流游憩规划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得出保护性利用是河流游憩规划主旋律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规划 资源保护 游憩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目标下的滨水水利风景开发建设
9
作者 俞锋 刘晓惠 《水利经济》 2011年第1期61-64,76,共4页
滨水水利风景开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资源基础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从风景资源的游憩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滨水自然风景重塑等几方面阐述了滨水水利风景的开发思路,分析了滨水水利风景建设的多元化、多目标特... 滨水水利风景开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资源基础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从风景资源的游憩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滨水自然风景重塑等几方面阐述了滨水水利风景的开发思路,分析了滨水水利风景建设的多元化、多目标特点,提出了滨水水利风景开发建设的规划导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水风景 规划引导 多元目标 资源保护 生态修复 游憩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市级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在健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的作用--以漳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伟岚 蒋依依 白羽 《中国园林》 2008年第9期68-74,共7页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构筑市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整合市域现有及潜在的风景资源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的统筹协作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在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市域生态网络,使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规划完善了各风景区之间的交通布局,将游憩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构建模式、风景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和开发时序等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安全格局 资源保护 游憩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