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大工程团队动态创新能力演化动力模型研究——以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敏 张镒 +1 位作者 董政 林萌菲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0-282,共13页
重大工程是我国强国战略的根基所在,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在于形成和发展项目团队的动态创新能力。基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单案例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重大工程团队动态创新能力演化动力要素,对行动学习、自组织... 重大工程是我国强国战略的根基所在,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在于形成和发展项目团队的动态创新能力。基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单案例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重大工程团队动态创新能力演化动力要素,对行动学习、自组织和适应性领导力影响机制进行了梳理,构建重大工程团队动态创新能力演化动力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行动学习、自组织和适应性领导力从驱动力、创造力、影响力等方面揭示了重大工程团队动态创新能力演化动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动态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也为重大工程团队进行动态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工程团队 动态创新能力 演化动力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深厚软基与大回淤条件下的工程处治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孙钧 《隧道建设》 2014年第9期807-814,共8页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大面积深厚软基的加固处理,以及大回淤水道条件下管段柔性小接头处的预应力束筋将永久留置而不再在管节沉放落床、纵向沉降基本稳定后完全切断,形成半刚性管节。上述两者,是该工程项目施工中呈现的特色和亮点。此外,...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大面积深厚软基的加固处理,以及大回淤水道条件下管段柔性小接头处的预应力束筋将永久留置而不再在管节沉放落床、纵向沉降基本稳定后完全切断,形成半刚性管节。上述两者,是该工程项目施工中呈现的特色和亮点。此外,当日后长期运营中如管段小接头接缝仍出现有不测的拉开险情时,其应急工程处治对策也是必须事先妥慎考虑的预案。就上述各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人工筑 沉管 软基处理与加固 复合地基 挤密砂桩 大回淤水道 半刚性管节 预应力束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和运营后应关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孙钧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92-1602,共11页
针对当年为何在港珠澳大桥东侧主航道海域选用海底巨型沉管隧道,而摒弃不用桥梁或盾构隧道方案进行了阐释。总结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几项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技,包括构筑人工岛时采用自稳式的巨型钢质圆筒作为施作基坑围... 针对当年为何在港珠澳大桥东侧主航道海域选用海底巨型沉管隧道,而摒弃不用桥梁或盾构隧道方案进行了阐释。总结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几项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技,包括构筑人工岛时采用自稳式的巨型钢质圆筒作为施作基坑围护结构,大面积、超深度"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技术,采用"半刚性管段接头","三明治"式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倒梯型最终接头,钢筋混凝土沉管结构的控裂和防腐耐久性设计,中国智慧、中国速度的建造技术,等等不一而足。指出了大桥沉管隧道在运营期间应关注的若干技术问题:1)大桥通车后,沉管隧道后续的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量是否会进一步发展?最终的收敛值又将有多大?如果超限,又应作何种管控对策? 2)如果发现有大/小管节/管段的接头张开,又该怎样应对处理?如何确保设计预期的沉管各节段间大小接头都要求做到"滴水不漏"?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及管控对策:1)如果大接头工后沉降(尤其是差异沉降)超限,建议采用深水下的"微扰动注浆"进行后处理; 2)如果接头在底板处有因正弯矩值过大而张开的不测情况,认为只需截断管段顶板内的部分预应力筋,而使截面正弯矩值降低,即可将接头处已张开的底板接缝重新闭合,达到整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沉管 工程 自稳式巨型钢质圆筒围护结构 “八锤同步振沉”技术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技术 半刚性管段接头 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型最终接头 混凝土控裂 防腐耐久性设计 工后沉降 差异沉降 接头漏水及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海域潮汐调和分析与预报 被引量:7
4
作者 尹朝晖 巢纪平 +3 位作者 王彰贵 林鸣 潘丰 谭晶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共5页
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海域2013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发现该海域潮汐特征为不正规半日潮,以M2分潮为主,其次为K1、O1、S2和P1等分潮;利用调和常数做预报时,分潮个数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分潮由5个... 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海域2013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发现该海域潮汐特征为不正规半日潮,以M2分潮为主,其次为K1、O1、S2和P1等分潮;利用调和常数做预报时,分潮个数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分潮由5个增加至25个可以明显改进预报效果,再增加几乎没有改进。选用25个分潮建立调和预报模型预报2014—2016年的潮位,同时对2012年的潮位做了回报,并与实测潮位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潮位与实测潮位趋势一致,大小基本吻合,3a平均的均方根误差为0.16m,可以作为施工潮位窗口的选择依据。对调和预报误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误差主要来源于径流和风的影响,台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以达到1.3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工程 调和分析 潮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本质管理思想——基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管理实践 被引量:4
5
作者 林鸣 王孟钧 +1 位作者 王青娥 唐娟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10,共8页
新时代促使工程师思考工程建设行业当下的困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立足实践高屋建瓴地创新管理思想。本文基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实践,提出"本质管理"理论构念,从实践和词源两个角度诠释"本质管理"的定义,提出本质管... 新时代促使工程师思考工程建设行业当下的困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立足实践高屋建瓴地创新管理思想。本文基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实践,提出"本质管理"理论构念,从实践和词源两个角度诠释"本质管理"的定义,提出本质管理的三个要素和四个内涵,构建了"本质管理"的思维模型,并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为例阐述本质管理的过程及方法体系。本质管理是新时代中国工程管理实践的产物,它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本,融合古今中外的先进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以辩证和积极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一种应对严峻工程挑战的、面向工程实践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工程管理方法论,其方法体系具有前瞻性和动态适应性。本质管理体现了"本立道生"的朴素哲学思想,对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管理思想 中国工程实践 大桥工程 思维模型 管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造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林鸣 裴岷山 +2 位作者 刘晓东 林巍 刘凌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通航孔临近中国香港机场,为了不影响中国香港机场,采用了6.7km沉管隧道方案,在隧道两端各修建了一个人工岛实现桥隧转换,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我国第一次建设的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通航孔临近中国香港机场,为了不影响中国香港机场,采用了6.7km沉管隧道方案,在隧道两端各修建了一个人工岛实现桥隧转换,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我国第一次建设的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工程位于开散海域,水文气象地质条件复杂;珠江口是世界最繁忙的通航海域之一,安全风险很大.同时,工程需要穿越中华白海豚核心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很大挑战性,对港珠澳大桥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进行建设,并研发了快速筑岛和跨海沉管隧道成套技术.结果表明,在岛隧工程7a的大规模海上工程建设中,实现了安全零伤亡,珠江口白海豚保护区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工程 人工 沉管 钢圆筒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安装期激流观测与特征分析
7
作者 尹朝晖 巢纪平 +1 位作者 王彰贵 林鸣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在沉管安装船南北两侧分别布置了海流观测设备,通过数据实时传输,获取沉管南北两侧垂直方向上每米和每分钟的海流变化。E31管节沉放对接期间,在沉管周围观测到了明显大于正常流速的激流,这种激流具有突发性、瞬时性、随机性特征。激流... 在沉管安装船南北两侧分别布置了海流观测设备,通过数据实时传输,获取沉管南北两侧垂直方向上每米和每分钟的海流变化。E31管节沉放对接期间,在沉管周围观测到了明显大于正常流速的激流,这种激流具有突发性、瞬时性、随机性特征。激流的这种随机性使E31管节产生了异常晃动,给沉管施工带来一定风险。对外海深槽沉管沉放对接期间激流的观测和分析有助于获取外海深槽沉管期间激流特征,给外海深槽沉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工程 外海深槽 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控制措施 被引量:7
8
作者 戚政伟 胡昌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4,共4页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中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海中人工岛快速成岛技术及海底沉管隧道技术的应用给施工带来安全风险,本文通过介绍岛隧工程重点施工内容,分析了施工主要安全风险,并通过3E(Engineering,Education,...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中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海中人工岛快速成岛技术及海底沉管隧道技术的应用给施工带来安全风险,本文通过介绍岛隧工程重点施工内容,分析了施工主要安全风险,并通过3E(Engineering,Education,Enforcement)原则提出了对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工程 安全风险 3E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风险评价与应对 被引量:9
9
作者 戴建标 高星林 张鸣功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38-1148,共11页
为有效控制、规避及减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风险,保障招标工作圆满完成及顺利实施。在对招标风险特征详细分析及识别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出招标风险层次结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找出招标风险应对的重点,研究形成风险... 为有效控制、规避及减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风险,保障招标工作圆满完成及顺利实施。在对招标风险特征详细分析及识别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出招标风险层次结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找出招标风险应对的重点,研究形成风险应对措施。研究与实践表明:1)对该类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招标风险评价与应对是必要的;2)划分3个层级的风险层次结构可有效保证全面、系统地评价该类项目招标风险;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类项目进行招标风险研究是恰当、有效的,可以有效判别各类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并能有效应对;4)培育招投标市场、系统梳理法律法规支撑点、建立设计与施工有效联动机制等应对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工程 设计施工总承包 招标管理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沉管安放区导流堤掩护效果水动力精细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杰 高正荣 +2 位作者 辛文杰 沙海明 朱方剑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8,共10页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所在海域受水下地形和近岸边界影响呈“涨潮NE向、落潮SW向”的往复流特点,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沉管基槽水域在岛头挑流作用下涨潮流呈N向流动。根据岛隧结合部区域的水流运动特征,制订了基槽掩护区南北两侧“非对称...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所在海域受水下地形和近岸边界影响呈“涨潮NE向、落潮SW向”的往复流特点,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沉管基槽水域在岛头挑流作用下涨潮流呈N向流动。根据岛隧结合部区域的水流运动特征,制订了基槽掩护区南北两侧“非对称”型的双导流堤掩护措施。建立基槽局部水域的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岛隧结合部水流运动的三维特征,对导流堤实施后的掩护效果进行水动力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槽掩护区内流速大幅减弱,E33管节基槽的人工整平段最大流速在0.5m/s以内,整平船施工段最大流速不超过0.8m/s,E33管节各区流速均能满足沉管安装的水流条件。为安全起见,E33管节沉放安装时机适合选在潮流动力较弱的小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人工 结合部 掩护区 导流堤 沉管安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桥结合跨箱梁波浪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清君 李岩汀 +2 位作者 李国红 王登婷 琚烈红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7,共7页
通过三维物理模型系列试验,对港珠澳大桥工程西人工岛、岛桥结合跨进行模拟。试验测量了不同波浪入射角度、波高、波周期以及梁底净高等影响因子下的岛桥结合跨箱梁所受的浮托力和水平力,分析了受力随波陡、相对梁底作用高度以及波浪入... 通过三维物理模型系列试验,对港珠澳大桥工程西人工岛、岛桥结合跨进行模拟。试验测量了不同波浪入射角度、波高、波周期以及梁底净高等影响因子下的岛桥结合跨箱梁所受的浮托力和水平力,分析了受力随波陡、相对梁底作用高度以及波浪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箱梁浮托力和水平力,随波陡的增大而减小,随梁底相对作用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波浪入射方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箱梁沿波浪传播方向的有效长度相关。由于岛桥结合跨的特殊性,改进的Douglass公式并不适用于岛桥结合跨箱梁受力的计算。通过主要影响因子的量纲分析,建立针对岛桥结合跨箱梁浮托力和水平力的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同类工程以及数值模拟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桥结合跨 浮托力 水平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工程宽海域高精度高程传递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培兵 赖金富 吴有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65-69,87,共6页
在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中,由于跨海测量距离较大,没有具体的规范和操作规程规定可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测量方案设计。为了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高程传递成果,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经纬仪倾角法、三角高程法以及GPS水准法开展... 在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中,由于跨海测量距离较大,没有具体的规范和操作规程规定可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测量方案设计。为了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高程传递成果,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经纬仪倾角法、三角高程法以及GPS水准法开展了高程传递施测工作。在分析宽海域高程传递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专用观测标志,解决了远距离测量照准问题;针对海中测量平台晃动影响测量精度问题,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测量应对流程,保证了有效数据的获得率。不同单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此次高程传递测量成果可靠,达到了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指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程传递 测量方案 经纬仪法 三角高程法 GPS水准法 工程 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工程创新管理实践 被引量:32
13
作者 高星林 张鸣功 +1 位作者 方明山 戴建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2-26,共15页
基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复杂的边界条件,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面临的管理和技术挑战;根据目标和需求,结合自主创新和市场资源,研究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和技术挑战的解决方法;系统地构建了项目管理模式,开展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 基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复杂的边界条件,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面临的管理和技术挑战;根据目标和需求,结合自主创新和市场资源,研究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和技术挑战的解决方法;系统地构建了项目管理模式,开展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攻关,分阶段、多层次地逐步逼近港珠澳大桥宏伟的建设目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桥梁强国"、"大国制造"的实践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工程 沉管 结构耐久性 钢结构工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桥结合段波浪演变数值模拟
14
作者 李岩汀 刘清君 +2 位作者 闫禹 王登婷 琚烈红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5,共8页
近年来海洋极端天气频发,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地处外海,与其相连接的桥梁非通航跨的桥面高程较低,容易受到海浪侵袭,威胁到岛桥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结构自身安全。针对西人工岛桥结合部周围的复杂地形条件,采用OpenFOAM®开源程序,分别... 近年来海洋极端天气频发,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地处外海,与其相连接的桥梁非通航跨的桥面高程较低,容易受到海浪侵袭,威胁到岛桥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结构自身安全。针对西人工岛桥结合部周围的复杂地形条件,采用OpenFOAM®开源程序,分别对S、SSW和SW三个方向的极端波浪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测量值的比较验证了的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不同方向入射波的波高和沿岛体斜坡爬高的变化规律。随着波浪入射角的增大,人工岛南侧斜坡的波浪爬高呈逐渐减小,但在岛体西端靠近桥梁的位置处,波浪爬高逐渐增大;同时也反映了越浪和桥面上水风险的大小。研究旨在为实际工程的管理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 西人工 桥结合部 波浪爬高 越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首次对接
15
《隧道建设》 2013年第7期601-601,共1页
2013年6月16日至17日,经过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岛隧工程项目部的精密筹备,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完成第2节沉管(E2管节)的海上浮运、沉放和对接,实现了E2管节与E1管节的海底对接。E2管节长112.5m,宽37.95m,高11.4m,吃水深... 2013年6月16日至17日,经过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岛隧工程项目部的精密筹备,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完成第2节沉管(E2管节)的海上浮运、沉放和对接,实现了E2管节与E1管节的海底对接。E2管节长112.5m,宽37.95m,高11.4m,吃水深度约为11.1m,总质量达4.4万t,总排水量为4.7万t,其体量与E1管节相当。6月16日12时,E2管节通过坞内带缆,顺利通过深坞坞口,进入伶仃洋外海等待区;17日13时,在安装船的提带和4个安装缆的共同作用下,E2管节克服了现场复杂多变的洋流,艰难地完成了姿态调整,最终与E1管节完美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管 大桥 对接 工程项目 交通建设 大桥工程 吃水深度 共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岛隧结合区水流结构和沉管沉放过程水流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祥宇 高正荣 卢中一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4-862,共9页
港珠澳跨海通道由东、西人工岛实现桥隧过渡,海中隧道采用沉管法,沉管段总长5664 m,从西人工岛开始布置E1—E33管节,标准管节长180 m,宽37.95 m,高11.4 m,重约8万t。岛隧结合区受到人工岛挑流和基槽开挖水深突变的影响,水流结构复杂,沉... 港珠澳跨海通道由东、西人工岛实现桥隧过渡,海中隧道采用沉管法,沉管段总长5664 m,从西人工岛开始布置E1—E33管节,标准管节长180 m,宽37.95 m,高11.4 m,重约8万t。岛隧结合区受到人工岛挑流和基槽开挖水深突变的影响,水流结构复杂,沉管沉放时也会引起水流变化。沉管安全沉放和精准对接安装需掌握受到的水流力大小。利用宽水槽几何比尺为100的正态模型,开展岛隧结合区水流分布和沉管沉放过程水流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岛头无掩护措施时,岛壁挑流影响到E1管节中部附近,表、底层流速大于中层;E1管节沉放过程中纵向水流力最大可达4601 kN,E2管节纵向水流力平均5149 kN;掩护E1管节后,E1管节处流速大幅减小,E2管节中部受掩护体挑流影响最大,流速最大增加40%,中层流速大于表、底层;E2管节纵向水流力平均5240 kN。当沉管完全入水后,基槽内流速较小,沉放过程中受到的水流力逐渐减小。岛隧结合区水流垂线分布并不是指数分布,受到岛头壁挑流的影响沿管节长度方向流速分布也不均匀,管段浮运水流力公式并不适用计算沉管沉放过程受到水流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结构 沉管 水流力 结合区 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中丙书记率队调研珠江口海域海岛
17
作者 方琼玟 《海洋与渔业》 2017年第6期12-12,共1页
5月15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王中丙、副厅长屈家树率凋研组调研珠江口海域海岛:调研组一行乘船走访了珠海淇澳岛、三角岛、东澳岛、万山岛,途中视察了珠江口东四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及港珠澳大桥。
关键词 江口海域 调研 大桥 广东省 洪奇门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的工程伦理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鸣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选取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一系列代表性案例,包括世界最大沉管预制厂选址与建造,人性化工程构建,钢圆筒筑岛创新,气候变化120年外海工程设计风险重评估,以及岛上建筑清水混凝土变更等案例,结合工程哲学的伦理思想与... 本文选取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一系列代表性案例,包括世界最大沉管预制厂选址与建造,人性化工程构建,钢圆筒筑岛创新,气候变化120年外海工程设计风险重评估,以及岛上建筑清水混凝土变更等案例,结合工程哲学的伦理思想与国内外工程伦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讨论工程伦理在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规律与应用方法,揭示了“合同+N”、“伦理生态”、“头雁效应”与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程伦理的内在关联,以及工程伦理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和实现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可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并作为工程伦理理论研究的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工程 工程伦理 项目伦理 谋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ica GNSS用于外海域跨海工程高程传递测量方法研究
19
作者 刘兆权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154,共3页
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测量为例,应用徕卡测量设备进行外业观测,分析研究了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开发,探索出严密、科学、可行的外海域跨海工程GNSS高程传递作业模式及技术方案,实现水深50 m级高程测控精度达到±2... 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测量为例,应用徕卡测量设备进行外业观测,分析研究了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开发,探索出严密、科学、可行的外海域跨海工程GNSS高程传递作业模式及技术方案,实现水深50 m级高程测控精度达到±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工程 似大地水准面 高程传递 徕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密砂桩加固水下软土大型原位载荷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延宁 蒋斌松 +1 位作者 胥新伟 高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20-326,共7页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水下深厚软土采用挤密砂桩进行加固,设计了一套大型原位载荷试验系统对水下挤密砂桩(sand compaction pile,SCP)复合地基的力学和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在水下设置高精度静力水准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沉降观测结果。试验...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水下深厚软土采用挤密砂桩进行加固,设计了一套大型原位载荷试验系统对水下挤密砂桩(sand compaction pile,SCP)复合地基的力学和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在水下设置高精度静力水准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沉降观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在同一置换率下的应力分担比与载荷水平以及时间效应密切相关;应力分担比比值随荷载级别的升高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同一荷载级别下比值随着时间逐步衰减,并最终趋于某一定值。对比分析了几种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按被动土压力法得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对于高置换率的挤密砂桩复合地基,采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提出的沉降折减系数计算得到的复合地基沉降与实测值最为接近,采用日本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沉降量偏大。研究结果对于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和深水原位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工程 挤密砂桩 载荷试验 复合地基沉降 应力分担比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