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
1
作者 张高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桥一通道”),分析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得出: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旅游景点可达性提升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且提升效应以跨海通道的起止点为中心距离衰减,大湾区可达性提升的主要矛盾由绝对值提升转变为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和结构失衡问题;2)一桥一通道对旅游可达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中部地区效果不明显,其中港珠澳大桥主要提升大湾区2 h交通圈面积,深中通道主要提升1 h交通圈面积;3)从景点可达性看,一桥一通道大幅增加了珠江东西两岸1 h可达景点数量,使大湾区环珠江口地区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旅游圈,整体景点可达性从1.20 h压缩至1.12 h,肇庆、江门、惠州是短板;4)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衡量大湾区的旅游经济格局变化,发现一桥一通道并未改变广佛、深港、珠澳三核心组团格局,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三者的集聚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桥 深中通道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志雄 温华 +6 位作者 陈涛 王新星 陈宇健 陈希 肖尤盛 张朝明 方亮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 被动声学监测 栖息地利用 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与来源分析
3
作者 曾维主 郑兆勇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9,共10页
为了研究港珠澳大桥附近沉积有机质(SOM)的分布及来源,于2021年5月在港珠澳大桥附近水域采集了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它们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沉积有机质的空间... 为了研究港珠澳大桥附近沉积有机质(SOM)的分布及来源,于2021年5月在港珠澳大桥附近水域采集了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它们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沉积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TOC含量介于0.17%~1.19%,TOC/TN比值为8~18,δ^(13)C_(org)值为−31‰~−22‰。综合利用TOC/TN比值与δ^(13)C_(org)值将沉积有机质划分为3种类型:第1类为伶仃洋现代河口沉积有机质,来源于流域土壤、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平均占比分别为61%、11%和28%;第2、3类沉积有机质来源于第四纪陆相地层,随着大桥海底隧道基坑开挖被搬运至其北侧附近和大桥中西部局部,呈斑块状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粒度是沉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但对第1类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富集控制存在空间差异。大桥施工等人为活动导致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类型由海相向陆源转变,建议未来更多地关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变化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来源 粒度 港珠澳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解析与运移趋势分析
4
作者 曾维主 郑兆勇 +1 位作者 黄志雄 黄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9,共10页
对港珠澳大桥海域2021年5月采集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联合粒度端元解析和粒径趋势分析技术,探讨了各端元组成的来源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1.95~7.45Φ,以泥质粉砂和砂质粉砂类型为主,可划分为3个... 对港珠澳大桥海域2021年5月采集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联合粒度端元解析和粒径趋势分析技术,探讨了各端元组成的来源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1.95~7.45Φ,以泥质粉砂和砂质粉砂类型为主,可划分为3个粒度端元:泥质端元1和细粉砂端元2主要分布于大桥西北部,端元1呈现向西南运移趋势;粗粉砂或细砂端元3主要分布于大桥东南部,呈现向西北运移趋势。端元1和端元2分布和运移趋势与悬浮物基本一致,主要受径流泥沙输入影响;端元3主要分布于悬浮物浓度低值区,受潮流动力影响较大;大桥建设前后表层沉积物呈现明显的粗化趋势,可能主要与近年来伶仃洋径流泥沙输入量降低和潮流动力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端元 粒径趋势 悬浮物 港珠澳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实摄影·精神建构:纪录电影诗意书写研究--以《港珠澳大桥》《一路幸福》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第一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是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我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心连心的“纽带”。面对澳门回归20周年、港珠澳大桥即将全面贯通的特殊背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第一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是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我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心连心的“纽带”。面对澳门回归20周年、港珠澳大桥即将全面贯通的特殊背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多家单位,邀请Discovery探索频道共同创作完成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闫东,2019)的摄制、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跨海大桥 门回归 合作共建 纪实摄影 精神建构 纪录电影 广播电视总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49
6
作者 王胜年 苏权科 +3 位作者 范志宏 李全旺 周新刚 李克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共8页
系统阐述港珠澳大桥跨海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原则与方法,首先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概况及120年使用年限的总体要求;根据工程的环境、水文地质数据分析工程场址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劣化的主要过程和因素;确定耐久性设计的控制过程为海... 系统阐述港珠澳大桥跨海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原则与方法,首先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概况及120年使用年限的总体要求;根据工程的环境、水文地质数据分析工程场址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劣化的主要过程和因素;确定耐久性设计的控制过程为海洋氯离子侵入和表层混凝土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针对耐久性控制过程,分析耐久性极限状态、构件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类别和程度以及裂缝控制宽度;然后建立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场址条件的氯离子侵入过程设计模型,使用全概率方法校准的分项系数法完成针对不同时用年限、不同暴露条件下的结构耐久性参数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设计;最终确定用于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年限的耐久性设计与质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耐久性设计 设计年限 耐久性极限状态 分项系数法 可靠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对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季荣耀 徐群 +1 位作者 莫思平 辛文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9-836,共8页
为了评估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对周边海区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针对人工岛设计及工程海区水沙特性,建立了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受岛体阻水影响,潮流在人工岛两端分别形成双... 为了评估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对周边海区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针对人工岛设计及工程海区水沙特性,建立了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受岛体阻水影响,潮流在人工岛两端分别形成双向绕流,流速明显增大,并在岛桥结合部与岛隧结合部发育局部冲刷坑;人工岛背水面同时存在多个大小不一的强紊动小尺度回流,并具有不断形成、发育、发展到消亡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受人工岛自身位置、形态、尺度以及工程海区地形、水流、泥沙等因素影响,港珠澳大桥东、西两个人工岛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既在变化规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又在影响形式与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动力环境 局部冲刷 物理模型 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河口潮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群 莫思平 +2 位作者 季荣耀 辛文杰 王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伶仃洋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9 m,最大潮差为2.29~3.36 m.伶仃洋潮汐动力远远强于径流动力,潮流是塑造和控制滩槽格局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 伶仃洋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9 m,最大潮差为2.29~3.36 m.伶仃洋潮汐动力远远强于径流动力,潮流是塑造和控制滩槽格局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潮底动力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表现为东部人工岛附近较强,西部桥区附近相对较小;近桥局部区域潮位及流场的变化比较明显,远离桥轴线5 000 m以外区域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河口 港珠澳大桥 物理模型 潮流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自平衡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中文 刘志峰 罗永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16-1219,共4页
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为背景,采用两根钻孔灌注桩进行试桩实践,为获取设计参数,采用自平衡法进行成桩静载试验,且对该区深基础海上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钻进中在覆盖层内采用四翼刮刀钻头,岩层内采用球齿滚刀钻头解决了海... 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为背景,采用两根钻孔灌注桩进行试桩实践,为获取设计参数,采用自平衡法进行成桩静载试验,且对该区深基础海上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钻进中在覆盖层内采用四翼刮刀钻头,岩层内采用球齿滚刀钻头解决了海上桩基施工对设备性能要求高的难题;在实际成孔施工时,对桩号SZ5桩基采用海水+原状土造浆,对桩号SZ6桩基采用淡水+原状土造浆,研制的高质量泥浆保证了两桩钻孔效果良好;通过对静载试验数据的分析,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获取了相关设计参数,完善了大桥桩基设计。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桩 大直径 钻孔灌注桩 施工工艺 泥浆 自平衡法 港珠澳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景观设计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凡超 刘明虎 +1 位作者 张革军 金秀男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0,共7页
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级交通集群工程,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建设目标为指引,按照“工程、艺术、文化、环境”多元融合的理念开展景观设计。在总体景观文化上采用“珠联璧合”的景观设计理念,基于总分结合的设计思路对... 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级交通集群工程,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建设目标为指引,按照“工程、艺术、文化、环境”多元融合的理念开展景观设计。在总体景观文化上采用“珠联璧合”的景观设计理念,基于总分结合的设计思路对各分项工程开展了有机而独立的景观设计。经多种方案构思和比选,最终青州航道桥采用“中国结”造型桥塔方案,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采用“海豚”造型桥塔方案,九洲航道桥采用“风帆”造型桥塔方案,东、西人工岛采用“蚝贝”岛型方案。大桥总体夜景设计采用“伶仃珠链”的景观设计理念,使用系统程控、可变色调的LED投光灯,实现既可统一色调又可各自独放异彩的变化效果,彰显绚丽多彩的夜景。景观涂装采用特具工业文明的浅灰色调方案,展现出大桥的现代美和工业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桥梁 人工岛 造型方案 夜景照明 景观涂装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域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1
作者 何杰 辛文杰 贾雨少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90,共7页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横跨珠江口水域,大桥沿线大量的桥墩和海中人工岛必将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建桥前后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变化和影响程度,采用非结构网格模拟桥墩和人工...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横跨珠江口水域,大桥沿线大量的桥墩和海中人工岛必将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建桥前后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变化和影响程度,采用非结构网格模拟桥墩和人工岛的形状,有限体积法求解水沙控制方程.模拟结果表明,大桥工程引起的水动力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西人工岛上下游各5 km及非通航区桥位上下游各1 km范围以内水域,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分布格局基本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江口 数学模型 人工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曲线管幕9号管脱困方案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斌梁 潘建立 +2 位作者 高海东 马胜利 李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曲线管幕施工阶段,由于始发端深基坑突发涌水、涌砂,造成顶管施工区域地层严重失水和管周润滑泥浆流失,9号管顶进被困。根据顶管施工区域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和地层变形情况,以及9号管被困位置和施工装备条件因素,按照... 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曲线管幕施工阶段,由于始发端深基坑突发涌水、涌砂,造成顶管施工区域地层严重失水和管周润滑泥浆流失,9号管顶进被困。根据顶管施工区域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和地层变形情况,以及9号管被困位置和施工装备条件因素,按照"不危及施工安全和避免发生次生灾害,可操作性强,处置费用低"的原则,提出了增加后背顶力、中继套管顶推、逆向开挖拉拔、顶部开窗等4种递进脱困方案。经比选,首先采用了增加后背顶力方案未果,后采用中继套管推进方案,取得了成功。9号管成功脱困为本工程后续顶管施工积累了经验,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曲线管幕 中继套管 顶推 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桥塔与吊具连接高强螺栓群受力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喜年 卢志君 王海燕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80,共6页
为了解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风帆型桥塔吊装过程中桥塔与吊具连接高强螺栓群的受力状况,提出较为合理的桥塔吊装连接方案,以该桥桥塔Z10号节段吊装连接为例进行分析。采用ANSYS建立桥塔Z10号节段及吊具有限元模型,取0°、45&#... 为了解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风帆型桥塔吊装过程中桥塔与吊具连接高强螺栓群的受力状况,提出较为合理的桥塔吊装连接方案,以该桥桥塔Z10号节段吊装连接为例进行分析。采用ANSYS建立桥塔Z10号节段及吊具有限元模型,取0°、45°和90°3种典型吊装模态对高强螺栓群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至垂向吊装过程中,吊臂与桥塔采用高强螺栓群连接,满足不了吊装要求。为此,采取用高强度钢拉杆组件替换部分受力过大的高强螺栓等措施加强吊具与桥塔连接的可靠性。采取加强措施后高强度钢拉杆最大拉应力为947MPa、径向剪应力为586MPa;高强螺栓群最大拉应力为829 MPa、径向剪应力为395 MPa,均满足吊装要求,该方案已得到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桥塔 吊具 吊装 高强螺栓群 高强度钢拉杆 受力分析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合拢口水动力条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杰 高正荣 辛文杰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74,共7页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沉管法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前会在两节沉管中间形成合拢口。龙口往往形成水流集中、流速急剧增加的现象,给最终接头的安装施工增加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建立沉管合拢口局部水域的3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水下龙口”...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沉管法施工,最终接头安装前会在两节沉管中间形成合拢口。龙口往往形成水流集中、流速急剧增加的现象,给最终接头的安装施工增加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建立沉管合拢口局部水域的3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水下龙口”区域特有的水流结构,分析了龙口水流流速与珠江口径流、潮差的相关关系。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合拢口纵断面流速分布具有“表层大、底层小,落潮大、涨潮小”的分布特点;同级别径流条件下龙口水流随潮差的增大而增加,相同潮差条件下龙口水流会随上游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加;最终接头安装使用的起重船距离龙口仅30 m,船头挑流作用使得龙口西侧局部水域流速急剧增加,但对龙口区域的水流条件影响较小。根据沉管合拢口区域的水动力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论证了最终接头安装施工期间的外部水情条件与对应的时间窗口,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最终贯通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沉管隧道 3维水流模型 龙口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越浪量试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益人 潘军宁 左其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8-914,共7页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位于伶仃洋海域,台风期较大的越浪量可能危及人工岛和隧道的运营安全,越浪量是人工岛护岸设计的重要参数。通过波浪断面物理模型,研究人工岛护岸护面块体型式、消浪平台尺度、挡浪墙前护肩宽度等结构参数对越浪量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位于伶仃洋海域,台风期较大的越浪量可能危及人工岛和隧道的运营安全,越浪量是人工岛护岸设计的重要参数。通过波浪断面物理模型,研究人工岛护岸护面块体型式、消浪平台尺度、挡浪墙前护肩宽度等结构参数对越浪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肩宽度对越浪量的影响非常大,并且越浪量较小时,试验值明显小于当前广泛采用的van der Meer公式计算值,由此针对人工岛护岸结构特点,提出考虑了坡肩折减系数K c的越浪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为人工岛越浪控制措施的采用及后期越浪量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岛 越浪量 计算方法 坡肩宽度 港珠澳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桥墩基础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祥宇 周伟 +3 位作者 李书亮 段子冰 高正荣 俞竹青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3,43,共9页
桥墩基础冲刷是桥梁毁坏的重要因素,是桥梁基础设计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桥墩基础在复杂动力条件下冲刷深度的研究常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利用正态系列模型方法,在波流水槽中研究了水流、潮流和波流共同作用下青州航道桥索... 桥墩基础冲刷是桥梁毁坏的重要因素,是桥梁基础设计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桥墩基础在复杂动力条件下冲刷深度的研究常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利用正态系列模型方法,在波流水槽中研究了水流、潮流和波流共同作用下青州航道桥索塔基础周围流态变化和局部冲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桥墩最大冲刷深度和冲淤范围与水流流速、桥墩轴线与水流夹角和波浪等因素有关;在潮流最大流速和恒定流流速一致情况下,桥墩局部冲刷深度达到平衡后,将会达到与恒定流基本一致的最大冲深;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最大冲刷深度比恒定流增加10%左右。设计桥墩形状在100年一遇水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桥墩基础局部最大冲刷深度为13.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青州航道桥 桥墩基础 局部冲刷 波流共同作用 最大冲刷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BS-RBS和AHP的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风险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宗坤 王特 +1 位作者 葛巍 宋子元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6,共5页
针对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系统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的问题,运用WBS-RBS方法对该工程进行项目结构分解和风险分解,构建了WBS-RBS风险识别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风险度理论计算各指标层的权重和风险度,并对该工程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针对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系统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的问题,运用WBS-RBS方法对该工程进行项目结构分解和风险分解,构建了WBS-RBS风险识别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风险度理论计算各指标层的权重和风险度,并对该工程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总体风险水平为3级中等风险,与工程实际相符合,说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可为类似工程建设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 层次分析法 风险因素 权重 风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节段预制桥墩高强钢筋联接锚固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朱万旭 覃荷瑛 +1 位作者 甘国荣 付委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124,共7页
根据港珠澳大桥"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施工方案,其非通航孔桥墩采用工厂节段预制,现场拼装联接技术,其墩身的拼装联接采用75大直径预应力高强螺纹钢筋联接锚固体系,该体系含张拉端锚固系统、固定端锚固系统、... 根据港珠澳大桥"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施工方案,其非通航孔桥墩采用工厂节段预制,现场拼装联接技术,其墩身的拼装联接采用75大直径预应力高强螺纹钢筋联接锚固体系,该体系含张拉端锚固系统、固定端锚固系统、钢筋接长系统及波纹管连接密封系统。针对该体系,对大直径螺纹钢筋母材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进行了研制;对张拉端锚固系统的低回缩锚具、钢筋接长系统的止转连接器、张拉端与固定端锚固系统的锚下结构以及整个体系的防护技术和长期监测技术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设计和研制。确保预制桥墩拼装联接锚固体系的安全与超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桥墩 高强螺纹钢筋 锚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总体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虎成 刘磊 +1 位作者 刘晓东 周山水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是实现桥隧转换和人工岛相接的桥梁,为4×55m+3×55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主梁为混凝土现浇箱梁,桥墩为矩形带倒角等截面实心墩,基础为变截面钻孔灌注桩,支座为分离式双曲面球型减隔震...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是实现桥隧转换和人工岛相接的桥梁,为4×55m+3×55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主梁为混凝土现浇箱梁,桥墩为矩形带倒角等截面实心墩,基础为变截面钻孔灌注桩,支座为分离式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该桥位于海水腐蚀环境、靠近人工岛,为抵抗风浪、提高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均采用海工耐久性混凝土;处于海水浪溅区和潮位变动区的结构主筋、箍筋和拉筋等均采用不锈钢钢筋;支座主体材料采用耐腐蚀钢和重防腐涂装体系;墩身、台身、承台外表面和处于浪溅区的箱梁外表面采用硅烷浸渍防腐涂装;箱梁底板、翼缘板和桥台等部位采用了抗冲磨涂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非通航孔桥 连续梁桥 箱形梁 桥墩 基础 支座 耐久性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20
作者 林鸣 王青娥 +1 位作者 王孟钧 李建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1-85,共5页
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环境和技术挑战两方面分析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实际需求,定义智能建造内涵和应具有的基本功能;搭建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构成的智能建造平台架构;在此基础上对岛隧工程建设中应用的沉管安装... 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环境和技术挑战两方面分析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实际需求,定义智能建造内涵和应具有的基本功能;搭建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构成的智能建造平台架构;在此基础上对岛隧工程建设中应用的沉管安装保障系统和水下无人作业安装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智能建造 智能安装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