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小冰期气候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张娴
邵晓华
王涛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
出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17-325,共9页
-
文摘
通过对小冰期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已发表的小冰期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小冰期时期中国气候特征的区域性.结果表明,小冰期在中国地区不同区域代用指标记录中均存在,但是小冰期的起讫及持续时间具有区域差异性,温湿配置也不尽相同.小冰期的起始时间主要呈现出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势,即青藏高原最早,华北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最晚.温湿配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季风区小冰期时期总体上是冷干的气候环境,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则呈现冷湿的气候特征.
-
关键词
小冰期
代用指标记录
温湿配置
-
Keywords
Little Ice Age
proxy recor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figuration
-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华北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物理量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57
- 2
-
-
作者
方翀
王西贵
盛杰
曹艳察
-
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淮南市气象局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8-1385,共18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2014年预报员专项(CMAYBY2014-08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43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051)
-
文摘
利用2011—2015年4—9月华北地区主要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重要天气报和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雷暴大风出现最多的月份为6—7月,最多的时次为下午到前半夜,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起始时间多为13:00(北京时,下同)-15:00,持续时间为4~8 h,高海拔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的频次大于低海拔地区。在将华北地区站点分为高海拔站点和低海拔站点的基础上,使用2011—2013年4—9月的NCEP物理量分析场对雷暴大风过程的指示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常用的热力指标需考虑季节因素;下沉对流有效位能阈值基本不随季节变化,并对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的雷暴大风的出现及其范围均有一定的指示性;对流抑制能量、0~3 km垂直风切变、低层散度、500 hPa风场、整层可降水量、500 hPa相对湿度08:00—14:00变化等物理量在一些具体方面对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及范围有一定的指示性。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的相对湿度均在50%以下;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的相对湿度基本在50%以上;850 hPa相对湿度较大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在24~28℃,850 hPa相对湿度较小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则常常达到30℃或以上。
-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重要天气报
时空分布
物理量
温湿垂直配置
-
Keywords
Thunder-gust wind
Significant weather repor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hysical quanti-ty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vertical configuration
-
分类号
P44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