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矿区软硬分层煤温度-压力耦合影响瓦斯解吸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良 李希建 +1 位作者 刘钰 陈守坤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2,170,共8页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吸特性,以贵州黔西典型矿区小屯煤矿和青龙煤矿软硬分层煤为研究对象,利用HCA型高压容量法吸附装置对软硬分层煤进行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瓦斯解吸特征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温度、压力耦合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煤样温度、压力越高,瓦斯解吸初速度越大,对于0~120 s内的初始瓦斯解吸,瓦斯压力不占主导作用;软分层煤初始瓦斯解吸速率大于硬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大于软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最快在540 s内超过软分层煤;煤体暴露后60 s内含煤瓦斯解吸量变化最剧烈,且软分层煤前60 s解吸量所占比例大于硬分层煤,解吸更“活跃”;瓦斯解吸速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解吸速率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0~60 s为“解吸爆炸期”,60~1500 s为“解吸跳跃期”,1500~7200 s为“解吸稳定期”;软分层煤中值解吸时间受温度、压力影响大于硬分层煤,软分层煤瓦斯解吸主要集中在煤炭暴露后1800 s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软硬分层 瓦斯解吸速率 瓦斯解吸 温度-压力耦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在计算煤岩等量吸附焓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东 张学梅 +1 位作者 郝静远 马青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04-109,共6页
用鄂尔多斯盆地的长焰煤、肥煤、瘦煤和贫煤4个煤样的系列等温吸附实验数据来验证一个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并探讨等量吸附时吸附平衡压力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求等量吸附焓。提出单位等量吸附焓的概念及计算... 用鄂尔多斯盆地的长焰煤、肥煤、瘦煤和贫煤4个煤样的系列等温吸附实验数据来验证一个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并探讨等量吸附时吸附平衡压力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求等量吸附焓。提出单位等量吸附焓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煤样等量吸附焓为负值,证实吸附过程是个放热过程;对于同一煤样,单位等量吸附焓随吸附量的增加而下降是由于吸附介质表面的能量不均匀性所造成。正因为吸附过程是个放热过程,所以吸附先发生在能量较高的位置上,以便放出更多能量;在相等吸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高阶煤有较大的单位等量吸附焓,必有较大的吸附量。同时高阶煤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快速衰减,而中低阶煤吸附量衰减却没有那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吸附 单位等吸附 气体吸附 煤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对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1
3
作者 焦文涛 蒋新 +3 位作者 余贵芬 王代长 卞永荣 邓建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549,共5页
研究了Cd2+在红壤、黄泥土、乌栅土及去除有机质后的三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去除显著降低了三种土壤体系Cd2+吸附-解吸平衡液的pH值,ΔpH范围为0·51到3·05.三种土壤中Cd2+的吸附量大小为:乌栅土>黄泥... 研究了Cd2+在红壤、黄泥土、乌栅土及去除有机质后的三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去除显著降低了三种土壤体系Cd2+吸附-解吸平衡液的pH值,ΔpH范围为0·51到3·05.三种土壤中Cd2+的吸附量大小为:乌栅土>黄泥土>>红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一致;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Cd2+的吸附量均明显下降,尤其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黄泥土和乌栅土;三种土壤有机质对Cd2+吸附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红壤43·75%、黄泥土544·77%、乌栅土993·76%.Cd2+在所有土壤中的吸附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吸附亲和力的变化与吸附量大小的变化一致,n值在0·350到0·975之间变化.三种土壤中Cd2+解吸量依次减少,红壤中Cd2+解吸率均在50%以上,而黄泥土和乌栅土中解吸率最高为42%和19%;去除有机质后解吸率均在50%以上,且解吸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吸附-解吸 土壤有机质含 解吸行为 Cd^2+吸附 FREUNDLICH方程 黄泥土 吸附 解吸率 Ph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变压下煤层气吸附量的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学梅 李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63-66,共4页
等温吸附虽然被大量学者进行研究并用于煤层气储量的预测,由于其实验条件不符合实际开采过程中的地温与地压,故很多专家提出用变温变压的实验条件来预测煤层气的吸附量,但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很好的方程来处理变温变压实验数据。本文基于... 等温吸附虽然被大量学者进行研究并用于煤层气储量的预测,由于其实验条件不符合实际开采过程中的地温与地压,故很多专家提出用变温变压的实验条件来预测煤层气的吸附量,但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很好的方程来处理变温变压实验数据。本文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张庆玲对4种不同煤级煤样在变温变压吸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温度-压力-吸附量方程(TPAE方程)用于煤层气在温度和压力共同影响下吸附量的预测。通过TPAE方程,对4种不同煤级在变温变压下吸附量进行回归预测。结果表明:TPAE方程可以非常好地处理变温变压吸附实验数据,4种煤样的回归计算值与实测值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2.64%,最小为1.63%,同时实现温度和压力及吸附量三维视图的可视化,从图中可知任意温度和压力下煤层气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压力-吸附量方程 变温变压吸附实验 三维视图 可视化 平均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附验证的煤层气含量测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东 张学梅 +1 位作者 郝静远 马青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8-162,共5页
为了准确测量煤层含气量,建议将残余气量测试结束后的煤样作为吸附法的煤样进行"12点变温变压吸附",所得吸附数据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回归处理以求得温度-压力-吸附方程的相应参数。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计算完全符合煤样储... 为了准确测量煤层含气量,建议将残余气量测试结束后的煤样作为吸附法的煤样进行"12点变温变压吸附",所得吸附数据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回归处理以求得温度-压力-吸附方程的相应参数。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计算完全符合煤样储层条件(温度、压力、平衡水分)的煤层气含量,并与地勘解吸法所得的煤层气含量进行比较验证,从而提高在指定条件下的煤层气吸附量的计算精度,以便于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勘解吸法 变温变压吸附 煤层气含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炭化温度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 被引量:3
6
作者 褚淑祎 周小琴 +1 位作者 张妙仙 单胜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1-284,共4页
研究了pH、吸附时间、竹炭投加量、邻氯酚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对不同炭化温度(500℃、700℃和900℃)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值有利于3种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其平衡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增大而增加,... 研究了pH、吸附时间、竹炭投加量、邻氯酚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对不同炭化温度(500℃、700℃和900℃)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值有利于3种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其平衡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增大而增加,相同条件下,吸附量的大小依次为q900℃>q500℃>q700℃;500℃和700℃炭化温度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吸附时间为13h时基本达到平衡,而900℃炭化温度下烧制的竹炭的吸附则是一个快速吸附过程,30min内即达到吸附平衡;3种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皆是一个吸热过程,实验进行的吸附温度下,其吸附量的大小依次为q40℃>q25℃>q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炭化温度 吸附 2-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脱除猪油中胆固醇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肖杨 罗永康 +1 位作者 于海燕 何刚强 《肉类研究》 2005年第11期40-43,共4页
本实验利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了搅拌温度、搅拌时间和β-环糊精添加量对β-环糊精包埋法脱除猪油胆固醇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与胆固醇脱除率的回归方程,筛选出了较理想的胆固醇脱除条件,即:搅拌时间90min、搅拌温度45℃和... 本实验利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了搅拌温度、搅拌时间和β-环糊精添加量对β-环糊精包埋法脱除猪油胆固醇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与胆固醇脱除率的回归方程,筛选出了较理想的胆固醇脱除条件,即:搅拌时间90min、搅拌温度45℃和β-环糊精添加量8.5%。在这三个因素中,β-环糊精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而搅拌时间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除胆固醇 Β-环糊精 猪油 胆固醇脱除 脱除率 正交旋转设计 搅拌时间 搅拌温度 添加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环糊精的玻璃化及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曹新志 金征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0,共4页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γ-环糊精的玻璃化温度和热分解动力学,按Kissinger方程和Ozawa方程计算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91. 3kJ/mol和190. 8kJ/mol,并按Ozawa方法计算得指前因子为3. 559×1017min-1。从DSC曲线图上获得焓变(△H)...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γ-环糊精的玻璃化温度和热分解动力学,按Kissinger方程和Ozawa方程计算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91. 3kJ/mol和190. 8kJ/mol,并按Ozawa方法计算得指前因子为3. 559×1017min-1。从DSC曲线图上获得焓变(△H)为21. 2kJ/mol,熵变(△S)为0. 0376kJ/(moL·K), 速度常数k为0. 722min-1,半衰期为57. 88秒,玻璃化温度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解动力学 Γ-环糊精 差示扫描热法 玻璃化温度 MOL 指前因子 速度常数 活化能 曲线图 DSC 半衰期 计算 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γ-Al_2O_3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户安鹏 李明丰 +3 位作者 韩伟 张乐 龙湘云 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0-65,共6页
载体表面性质直接影响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强弱,进而对加氢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深入认识载体表面性质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以γ-Al_2O_3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温度(20~180℃)的水热处理,调变了其... 载体表面性质直接影响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强弱,进而对加氢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深入认识载体表面性质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以γ-Al_2O_3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温度(20~180℃)的水热处理,调变了其表面各种位点(碱性、中性、酸性羟基及Al-CUS)的相对浓度,然后借助IR-OH和Py-IR表征手段对这些位点相对浓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Mo平衡吸附法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强弱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载体表面碱性羟基和酸性羟基的浓度均先增加后减少,且均在100℃水热处理时浓度最大,但后者的浓度在水热处理温度大于100℃后变化较小;中性羟基的浓度随水热处理温度升高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Al-CUS浓度则随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Mo平衡吸附量分析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先增强后减弱。通过将载体表面各位点的相对浓度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进行关联,结果发现,碱性羟基是Mo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γ-Al2O3 水热处理温度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平衡吸附 作用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gmuir模型温度对煤吸附解吸甲烷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唐明云 张海路 +3 位作者 段三壮 姚冠霖 郑春山 张亮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189,共8页
为研究热对煤体吸附/解吸瓦斯的作用效果及影响程度,在高压气体吸附仪的基础上,使用外接的恒温水浴装置,对潘三煤矿11-2煤层煤样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甲烷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为研究热对煤体吸附/解吸瓦斯的作用效果及影响程度,在高压气体吸附仪的基础上,使用外接的恒温水浴装置,对潘三煤矿11-2煤层煤样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甲烷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相同气体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吸附量与温度之间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且降低幅度逐渐增大;将气体压力修正系数引入到Langmuir方程之后,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样吸附数据拟合,发现与传统的Langmuir方程相比,修正后的Langmuir方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更高,而且拟合回归得到的吸附常数a、b的标准误差更小;在Langmuir方程修正模型基础上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吸附常数a、b及修正系数c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得到煤吸附甲烷含量与温度、压力之间的耦合方程;试验得到的同一温度条件下煤样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曲线不重合,说明煤样对甲烷的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随着试验温度升高,吸附和解吸2条曲线间距越小,表明煤对甲烷的解吸滞后性越弱;利用吸附/解吸滞后评价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解吸滞后量,通过曲线拟合得到解吸滞后量与温度呈现负指数关系;从吸附热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解吸滞后于吸附的原因是吸附热小于解吸热,而且随着温度升高,煤对甲烷吸附/解吸热差值越小,从而导致煤解吸甲烷滞后量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压力 温度 吸附 Langmuir修正方程 解吸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利用非常规温压吸附研究
11
作者 李东 张学梅 +1 位作者 郝静远 马青华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S02期82-86,共5页
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对淮南新集气煤、河东柳林庙湾焦煤、潞安屯留曲庄贫煤和晋城沁水郑村无烟煤在4个测量温度下(20、30、40和50℃)和3个压力点(1.0、3.0和5.0 MPa)的非常规系列等温变压实测吸附数据进行直接处理。4种煤的12对实测吸... 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对淮南新集气煤、河东柳林庙湾焦煤、潞安屯留曲庄贫煤和晋城沁水郑村无烟煤在4个测量温度下(20、30、40和50℃)和3个压力点(1.0、3.0和5.0 MPa)的非常规系列等温变压实测吸附数据进行直接处理。4种煤的12对实测吸附值与计算吸附值的相对平均误差在4.01%~4.96%。同在800 m埋深,随着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加大(煤级升高),煤的计算吸附量很有可能按对数关系增大。在3500 m以浅,高阶煤的计算吸附量总大于低阶煤的计算吸附量,即无烟煤>贫煤>焦煤>气煤;只有无烟煤,在埋深2500~2600 m出现煤层气吸附极大值现象。随着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加大(煤级升高),煤的单位等量吸附焓很有可能按对数关系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非常规系列等温变压吸附 煤级 吸附极大值 单位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SAN共混体系的热膨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测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纲要 孙昭艳 +1 位作者 杨剑 安立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通过溶液共混制得不同组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和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 (SAN,其中AN的含量约为 30 % (质量 ) )的共混物。利用压力 -体积 -温度 (p VT)膨胀仪对 PMMA、SAN纯组分样品及各共混物分别进行了测量 ,得到了它们的比容 ... 通过溶液共混制得不同组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和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 (SAN,其中AN的含量约为 30 % (质量 ) )的共混物。利用压力 -体积 -温度 (p VT)膨胀仪对 PMMA、SAN纯组分样品及各共混物分别进行了测量 ,得到了它们的比容 Vsp随温度 T和压力 p变化的关系 (p VT数据 ) ,计算出它们的热膨胀系数 α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等温压缩系数 β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拟合出共混物的 α和 β分别随组成变化的关系式。此外 ,应用 Tait方程对所有样品的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共混物 压力-体积-温度数据 热膨胀系数 等温压缩系数 Tait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合物PVT特性等比容积保压控制方法研究
13
作者 张盛桂 谢鹏程 +2 位作者 何雪涛 丁玉梅 杨卫民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106,共6页
基于聚合物的压力(P)、温度(T)和比容积(V)之间的关系不随加工方式的改变而变化这种特性,采用修正的双域Tait状态方程,提出了等比容积最佳保压压力曲线的设定,并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注射保压模拟仿真,提取制品的保压冷却曲线。将理论... 基于聚合物的压力(P)、温度(T)和比容积(V)之间的关系不随加工方式的改变而变化这种特性,采用修正的双域Tait状态方程,提出了等比容积最佳保压压力曲线的设定,并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注射保压模拟仿真,提取制品的保压冷却曲线。将理论计算得到的压力-温度曲线转化为压力-时间曲线,通过不同保压方式的模拟结果对比表明,等比容积保压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制品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压力-温度-比容积关系 Tait状态方程 等比容积保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混相驱极限井距解析方法与驱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迟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6-1004,共9页
为准确计算特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极限井距,基于非达西混相渗流理论,考虑CO2与原油混相过程降低了原油黏度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一维混相渗流数学模型,使用解析函数精确求解CO2浓度衰减区内浓度的变化,推导出特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 为准确计算特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极限井距,基于非达西混相渗流理论,考虑CO2与原油混相过程降低了原油黏度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一维混相渗流数学模型,使用解析函数精确求解CO2浓度衰减区内浓度的变化,推导出特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极限井距的计算新方法,开发极限井距计算软件进行井距算例的计算,绘制理论图版,并分析纯CO2渗流区、CO2浓度衰减区及纯油区分别对极限井距的贡献。结果表明,极限井距随注气井底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注气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纯CO2渗流区对极限井距的贡献最大,CO2浓度衰减区的贡献居中,纯油区的贡献最小;在同一时刻,注气速度越大,CO2浓度衰减区的长度越长,对同一注气速度,CO2浓度衰减区长度会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在某一个时刻之后,CO2浓度衰减区的长度会保持一个常数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混相驱 极限井距 启动压力梯度 传质-扩散-吸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