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艺 王春梅 +1 位作者 许可 杨欣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56-1965,共10页
森林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组分,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北京地带性植被辽东栎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氮沉降方法,原位设计低氮(50 kg N hm^(-2)a^(-1),N50)、高氮(150 kg N hm^(-2)a... 森林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组分,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北京地带性植被辽东栎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氮沉降方法,原位设计低氮(50 kg N hm^(-2)a^(-1),N50)、高氮(150 kg N hm^(-2)a^(-1),N15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设置Na NO_3、(NH_4)_2SO_4、NH4NO_33个不同的施氮类型,另设置空白对照(0 kg N hm^(-2)a^(-1),N0)。从时间格局上研究不同氮素化学形态和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6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形态和水平的交互作用下,NH4NO3-N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高出NO^-_3-N处理的24.20%(N50),NH^+_4-N处理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显著高出NO^-_3-N处理的13.82%(N150);在NH^+_4-N和NH_4NO_3-N处理中,N50水平下的脲酶活性分别高出N0处理的38.90%和24.20%,差异显著。对无氮形态和水平交互作用的酶活性分析得出,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在N50和N150处理下分别比N0高20.2%和11.5%,N50和N150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分别比N0处理高64.3%和41.8%,差异显著(P<0.05);NH^+_4-N处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不同的施氮形态,对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无显著影响。6种酶活性均呈现了显著的时间变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时间分异规律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土壤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改变森林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了土壤中的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进而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库和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酶活性 温带森林土壤 辽东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 被引量:52
2
作者 孙向阳 乔杰 谭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9,共6页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h^(-1)。变动范围为-341.03~ 1193.59mg· m^(-2)·h^(-1)。 3种森林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年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冬季甚至有吸收值出现。但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却有明显不同.在干旱的春季和初夏,成林地<幼林地<造林地。而在水分较充足的雨季和秋季。成林地则相对较高。此外.林地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也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土壤 二氧化碳 温室气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温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硕 李玉娥 +4 位作者 孙晓涵 万运帆 高清竹 秦晓波 马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93-1098,共6页
全球温带森林土壤是影响陆地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源和汇,土壤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是影响温室气体吸收与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针对温带森林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对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甚少。本... 全球温带森林土壤是影响陆地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源和汇,土壤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是影响温室气体吸收与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针对温带森林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对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用自动控制温湿度的人工气候箱模拟不同温度(5、10、15℃)和土壤水分含量(最大田间持水量的20%、40%、60%、80%)环境,比较研究3种我国温带典型森林土壤CO2、N2O、CH4的通量动态变化及其综合增温潜势(GWP)。结果表明: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导致3种森林土壤的CO2和N2O表现为排放源、CH4为弱吸收汇。其中,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幅度相近,针阔混交林的排放通量波动范围较小于二者;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变化幅度相近,而针叶林土壤的排放通量波动范围明显高于二者;阔叶林土壤CH4吸收通量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的幅度较其他2种林型显著。3种林型土壤GWP受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土壤含水量 温带森林土壤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许可 王春梅 +3 位作者 张艺 杨欣桐 韩金锋 桂蓉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80,共7页
土壤中氮形态和氮剂量的有效性是影响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为了提高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以温带油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氮添加控制实验,采用静态箱... 土壤中氮形态和氮剂量的有效性是影响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为了提高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以温带油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氮添加控制实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水平(对照,CK:0 kg/(hm^2·a);低氮,LN:50 kg/(hm^2·a);中氮,MN:100 kg/(hm^2·a);高氮,HN:150 kg/(hm^2·a))和不同形态(混合态氮,AN:NH4NO3;铵态氮,As:(NH_4)_2SO_4;硝态氮,Na:NaNO_3)的氮添加对温带油松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处理样地N_2O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出现在6—8月,其他季节土壤N_2O排放通量相对较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不同氮添加处理均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在不同水平的氮添加下,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土壤N_2O排放通量也升高,表现为HN>MN>LN>CK。不同形态的氮输入对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AN>As>Na,As添加与AN和Na添加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AN添加与Na添加之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孔隙含水量也可以影响土壤N_2O的排放。年度土壤N_2O排放系数范围是0.34%~0.94%,年均排放系数为0.364%,低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默认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水平 氮添加形态 N2O通量 温带森林土壤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