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栽番茄根系三维生长模型构建与实现 被引量:7
1
作者 冀荣华 李想 +1 位作者 祁力钧 王剑秦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5-801,共7页
为探明负压地下灌溉条件下的盆栽番茄根系分布规律,通过试验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盆栽番茄根系三维空间坐标和生长参数.统计分析所测试验数据,明确了番茄各级根长生长函数、分根点分布及其侧生概率和侧生方向.基于番茄根系拓扑结构和实际... 为探明负压地下灌溉条件下的盆栽番茄根系分布规律,通过试验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盆栽番茄根系三维空间坐标和生长参数.统计分析所测试验数据,明确了番茄各级根长生长函数、分根点分布及其侧生概率和侧生方向.基于番茄根系拓扑结构和实际生长规律,提出利用微分L系统构建番茄根系三维生长模型以描述盆栽番茄根系生长规律及其边界条件.文中以所构建的盆栽番茄根系三维生长模型为算法基础,利用OpenGL技术实现盆栽番茄根系三维生长可视化模拟系统,直观地再现了负压地下灌溉条件下盆栽番茄根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空间分布和生长情况.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对于幼苗期的盆栽番茄根系分布平均模拟拟合度约为83%,而对于结果期的根系分布平均模拟拟合度约为91%.因此所建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盆栽番茄的根系生长情况.基于微分L系统的盆栽番茄根系三维生长模型可以表达不同生长时期番茄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土壤水分与根系生长的互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根系 微分L系统 负压地下灌溉 三维生长模型 温室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快速鉴定花生根结线虫病抗性新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董炜博 石延茂 +2 位作者 C.C.Holbrook P.Timper J.P.Noe 《花生学报》 2004年第3期5-9,共5页
为了通过对花生抗线虫鉴定方法的比较,确定更加快速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作者于2002~2003年在佐治亚大学的Tifton试验站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侵染期幼虫与虫卵均可用于花生抗线性鉴定的温室接种,但与使用虫卵接种相比,以侵染... 为了通过对花生抗线虫鉴定方法的比较,确定更加快速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作者于2002~2003年在佐治亚大学的Tifton试验站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侵染期幼虫与虫卵均可用于花生抗线性鉴定的温室接种,但与使用虫卵接种相比,以侵染期幼虫作为接种体需要多花3~5d的时间收集幼虫;接种后14d,可以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将供试的4份花生种质区分开来;接种后6~10周依据卵块数量或每克根中的虫卵数可以进一步确认花生的抗性水平。虫瘿级数、虫瘿数量、卵块数量及每克根中的卵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温室中花生抗线虫鉴定的程序方法:以8000粒卵/株为适宜接种量,接种后14d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进行初筛,对初筛入选的材料再在接种后6周根据卵块数量或卵量验证其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结线虫病 抗性鉴定 快速鉴定 温室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对根结线虫病抗性温室快速鉴定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董炜博 石延茂 +2 位作者 C.C.Holbrook P.Timper J.P.Noe 《花生学报》 2003年第B11期127-132,共6页
为了通过对花生抗线虫鉴定方法的比较,确定更加快速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作者于2002~2003年在佐治亚大学的Tifton试验站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侵然期幼虫(2000-4000条/株)与虫卵(8000—16000粒/株)均可以用于花生抗线性鉴... 为了通过对花生抗线虫鉴定方法的比较,确定更加快速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作者于2002~2003年在佐治亚大学的Tifton试验站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侵然期幼虫(2000-4000条/株)与虫卵(8000—16000粒/株)均可以用于花生抗线性鉴定的温室接种,但与使用虫卵接种相比,以侵染期幼虫作为接种体需要多花3~5d的时间收集幼虫;接种后14d,可以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将供试的4份花生种质区分开来;接种后6~10周依据卵块数量或每克根中的虫卵数可以进一步确认花生的抗性水平。虫瘿级数、虫瘿数量、卵块数量及每克根中的卵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温室中花生抗线虫鉴定的程序方法:以8000粒卵/株为适宜接种量,接种后14d依据0-5级的虫瘿分级标准进行初筛,对初筛入选的材料再在接种后6周根据卵块数量或卵量验证其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结线虫病 抗病性 温室盆栽试验 快速鉴定方法 接种体 接种量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湿热地区豆科牧草定植需肥量初探 被引量:9
4
作者 和占星 黄梅芬 +1 位作者 杨国荣 郭正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31,共5页
为了摸清亚热带湿热地区草场改良过程中的定植需肥量,从1987年开始进行豆科牧草的定植需肥量试验,通过对思茅曼中田几个点的土壤分析,1987年的温室盆栽试验和1988~1990年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曼中田土壤中影响豆科牧草生长的主要因素为... 为了摸清亚热带湿热地区草场改良过程中的定植需肥量,从1987年开始进行豆科牧草的定植需肥量试验,通过对思茅曼中田几个点的土壤分析,1987年的温室盆栽试验和1988~1990年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曼中田土壤中影响豆科牧草生长的主要因素为大量元素磷(P)和微量元素铜(Cu)与钼(Mo)。土壤分析结果表明:缺乏铜、锰(Mn)。大量元素硫(S)和钾(K)对豆科牧草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当钙镁磷(Ca—Mg—P)施用量达200~300公斤/公顷时,牧草产量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反产生逆效应。仅当钙镁磷用量低于100公斤/公顷时,加施一定量的石灰才能发挥正效应,以使产草量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需肥量 湿热地区 牧草产量 微量元素铜 中田 产草量 石灰用量 草场改良 温室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