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OSAT-2和Sentinel-5p卫星XCH_(4)数据的多维度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
1
作者 陈明修 张丽丽 +3 位作者 余涛 张文豪 王春梅 郭凡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8,共15页
卫星遥感对大气甲烷浓度监测是目前为止成本较低且有效的方法,为了解XCH_(4)数据在不同观测系统中的细微差异,文章对GOSAT-2和Sentinel-5p卫星XCH_(4)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价,将卫星数据与地面站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开展不确定性分析,并对两颗... 卫星遥感对大气甲烷浓度监测是目前为止成本较低且有效的方法,为了解XCH_(4)数据在不同观测系统中的细微差异,文章对GOSAT-2和Sentinel-5p卫星XCH_(4)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价,将卫星数据与地面站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开展不确定性分析,并对两颗卫星XCH_(4)数据在不同纬度带的分布及典型研究区的有效覆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entinel-5p卫星数据相较于GOSAT-2卫星数据,与TCCON数据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Sentinel-5p:R^(2)=0.8494;GOSAT-2:R^(2)=0.7707);2)两颗卫星数据在中低纬度带(50°S~50°N)数据分布比例高达70%;3)典型研究区Sentinel-5p卫星数据在典型研究区15 d累积覆盖效果优于GOSAT-2卫星(GOSAT-2:0.81%;Sentinel-5p:36.85%)。文章对两颗碳卫星XCH_(4)观测数据进行的多维度评价分析可为多源碳卫星时空融合及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柱浓度(XCH_(4))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2 哨兵-5P 不确定性分析 空间分布 覆盖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在线观测12种卤代温室气体 被引量:17
2
作者 姚波 周凌晞 +2 位作者 张芳 张晓春 许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8-1162,共5页
利用自组装的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ECD)测定大气中12种卤代温室气体,空气样品采样的时间分辨率80min,分析精度0.16%—4.87%,准确度-1.64%—3.05%.对2007年4月6日—2007年4月16日在北京上甸子站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获得12... 利用自组装的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ECD)测定大气中12种卤代温室气体,空气样品采样的时间分辨率80min,分析精度0.16%—4.87%,准确度-1.64%—3.05%.对2007年4月6日—2007年4月16日在北京上甸子站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获得12种卤代温室气体的本底和非本底浓度,表明该系统适用于大气中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在线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温室气体 大气 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 在线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的校准方案
3
作者 卢芷若 曹畅 +4 位作者 李旭辉 胡凝 肖薇 徐家平 刘远泽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24,共15页
利用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进行高密度组网观测是准确量化城市CO_(2)排放量和明晰城市大气CO_(2)浓度时空变化精细特征的重要手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开展了跨季节的... 利用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进行高密度组网观测是准确量化城市CO_(2)排放量和明晰城市大气CO_(2)浓度时空变化精细特征的重要手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开展了跨季节的外场平行比对实验,明确了环境要素对该仪器的影响。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校准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中等观测精度、切实可行的城市高密度组网观测校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是影响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性能的主要环境要素,且这一影响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校准结果可知,RF和Lasso回归的校准性能更为稳定;最优训练集时长为7 d,零点漂移的维护频率可控制在2个月;当外推比例较高时(大于50%),采用机器学习和线性回归的混合模型可有效提升校准效果。该研究可为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的校准提供方法参考,从而为城市CO_(2)浓度高密度组网观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色散红外CO_(2)浓度观测仪器 机器学习 校准 城市高密度组网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x)Co_(y)Ca_(3)Al双功能材料用于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制合成气
4
作者 汪柯 胡登 +2 位作者 王星博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8-2897,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integrated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ICCC)技术方案,通过将碳捕集过程与碳转化过程相耦合,避免CO_(2)捕集材料再生所需的大量能耗,从而降低CCUS捕集过程成本。实验以Fe、Co基非贵金属作为催化组分,Ca为吸附组分,采用并流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FexCoyCa_(3)Al系列双功能材料,应用于ICCC制备合成气过程,探究了Fe/Co对双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H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双功能材料进行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Fe、Co、Ca、Al等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团聚现象,Fe-Co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升了双功能材料的一体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Fe_(0.5)Co_(0.5)Ca_(3)Al材料CO_(2)捕集容量为11.05mmol/g,CO产率达到11.94mmo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 逆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双功能材料 温室气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SO_4^(2-)沉降对闽江河口潮汐淡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程寅瑞 仝川 +2 位作者 黄佳芳 刘小慧 饶清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探究SO_4^(2-)沉降对潮汐淡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淡水湿地模拟SO_4^(2-)沉降,采用静态箱法测定样地环境因子与3种温室气体(CH_4、CO_2、N_2O)通量随SO_4^(2-)添加量和不同月... 为了探究SO_4^(2-)沉降对潮汐淡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淡水湿地模拟SO_4^(2-)沉降,采用静态箱法测定样地环境因子与3种温室气体(CH_4、CO_2、N_2O)通量随SO_4^(2-)添加量和不同月份的变化,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温室气体通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各环境因子和3种温室气体通量均具有显著的月际变化.(2)添加SO_4^(2-)显著增加了短叶茳芏种群密度和间隙水ρ(SO_4^(2-))、ρ(NH_4^+-N),但对其他环境因子无显著影响.(3)添加SO_4^(2-)显著抑制了CH_4排放,当SO_4^(2-)添加量(以SO_4^(2-)-S计,下同)为40和120 kg/(hm^2·a)时,CH_4通量分别减少了33.8%、69.9%;CO_2和N_2O通量随SO_4^(2-)添加量的变化不显著,但分别趋于减小和增加,其中,SO_4^(2-)添加量为40和120 kg/(hm^2·a)时,CO_2通量分别减少了5.2%、11.8%,N_2O通量则分别增加了98.0%、103.0%.(4)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温度及间隙水ρ(SO_4^(2-))、ρ(NH_4^+-N)、ρ(NO_x^--N)(NO_x^--N主要包括NO_3^--N和NO_2^--N)是影响样地3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5)当SO_4^(2-)添加量为40和120 kg/(hm^2·a)时,3种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呈减小趋势,分别降低了5.5%和13.5%.研究推断,SO_4^(2-)沉降速率的升高有助于缓解潮汐淡水湿地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河口 潮汐淡水湿地 SO4^2-添加 温室气体通量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将于今冬发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
6
《航天器工程》 2008年第6期149-149,共1页
2008年10月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日本首颗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呼吸”将于今冬发射。卫星取名乃有关注地球“呼吸”之意,其主要任务是观测可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及分布情况。
关键词 观测卫星 温室气体 呼吸 日本 发射 研究开发机构 技术卫星 气体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卫星遥感研究综述 被引量:5
7
作者 戴刘新 梁明珺 +6 位作者 张莹 谢一凇 刘兴润 李莉 张新伟 樊程 李正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81-2094,共14页
氧化亚氮(N_(2)O)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氮氧化物污染与治理也成为我国“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气候变化评估与环境保护均对N_(2)O卫星遥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回顾了N_(2)O卫星遥感的主要进展,卫星载荷方面,从天底、临边、掩... 氧化亚氮(N_(2)O)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氮氧化物污染与治理也成为我国“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气候变化评估与环境保护均对N_(2)O卫星遥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回顾了N_(2)O卫星遥感的主要进展,卫星载荷方面,从天底、临边、掩星3种观测方式介绍了N_(2)O卫星观测的历史进程;反演算法方面,根据观测方式的不同分别介绍了最优估计算法、剥洋葱算法、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相较于国际上N_(2)O卫星遥感起步早且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我国的N_(2)O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N_(2)O卫星遥感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卫星遥感 反演算法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硫共存对稻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8
作者 冯廉洁 龚叶莎 +1 位作者 丁敏 蒋静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0-3039,共10页
为探究酸性稻田土壤中铜(Cu)和硫(S)共存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模拟土壤淹水环境开展室内培养实验,以尿素为氮源分别设置CK、CuCl_(2)和CuSO_(4)(5,50,100mgCu/kg)、KCl和K_(2)SO_(4)(阴离子浓度分别与6种Cu处理一致)13种处理,考... 为探究酸性稻田土壤中铜(Cu)和硫(S)共存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模拟土壤淹水环境开展室内培养实验,以尿素为氮源分别设置CK、CuCl_(2)和CuSO_(4)(5,50,100mgCu/kg)、KCl和K_(2)SO_(4)(阴离子浓度分别与6种Cu处理一致)13种处理,考虑重金属在土壤中充分老化,共培养128d.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条件下,酸性土壤显著促进铜硫处理中有效Cu和易溶S释放(<0.05),释放量与初始Cu^(2+)和SO_(4)2-添加量成正比,Cu-S共存降低了彼此有效性.与CK相比,CH_(4)和N_(2)O排放在5mg/kg Cu处理、不同浓度KCl和K_(2)SO_(4)处理中均降低,降幅分别为19.4%~56.2%和36.1%~84.5%;在50和100mg/kg Cu处理下显著升高且与Cu浓度成正比(<0.05),增幅分别为28.9%~615.2%和97.5%~337.4%.与KCl处理相比,N_(2)O排放在中、高浓度K_(2)SO_(4)处理中显著降低(<0.05),分别减少74.1%和69.6%,CH_(4)排放未受影响(>0.05).与CuCl_(2)处理相比,CH_(4)和N_(2)O排放在中、高浓度CuSO_(4)处理中显著降低(<0.05),分别减少46.0%、66.0%和17.7%、37.3%.Cu-S作用机制表现为:与Cu单一处理相比,Cu-S共存在CH_(4)排放过程中通过降低产甲烷古菌功能基因(mcrA)和产甲烷细菌功能基因(16S rRNA-CH_(4))丰度减少CH_(4)产生;在N_(2)O排放过程中于培养前期(0~35d)增加氨单加氧酶功能基因(AOB amoA)丰度促进硝化过程N_(2)O产生,培养后期(35~128d)提高氧化亚氮还原酶功能基因(nosZ)丰度促进N_(2)O还原减少了N_(2)O排放.本研究表明变价阴离子可显著影响重金属阳离子参与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微生物过程,该交互过程的研究对正确评价重金属污染背景下的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CU SO_(4)^(2-) 浓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科学公司2013年将再次负责“轨道碳观测”卫星的发射
9
《航天器工程》 2010年第4期128-128,共1页
据美国科学网2010年6月23日报道,“轨道碳观测”(OCO)卫星旨在测定全球大气中的CO2含量。2009年2月OCO卫星由于“金牛座”火箭发射失败而坠落大西洋。发射失败使美国测量温室气体的工作遭受打击,但随着奥巴马政府重启OCO项目,
关键词 轨道科学公司 发射失败 观测 卫星 CO2含量 全球大气 温室气体 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初期三峡水库草堂河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汪国骏 胡明明 +5 位作者 王雨春 袁浩 蒋蓉 王启文 叶振亚 梁顺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6-704,共9页
为查明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典型支流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的日变化特征,采用LGR在线分析仪-通量箱法,于2015年9月初在库腹一级支流草堂河回水区开展连续24 h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24 h监测期内,支流库湾水-气界面CO_2通量变幅为-81.642~1... 为查明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典型支流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的日变化特征,采用LGR在线分析仪-通量箱法,于2015年9月初在库腹一级支流草堂河回水区开展连续24 h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24 h监测期内,支流库湾水-气界面CO_2通量变幅为-81.642~180.991 mg/(m^2·h),呈"昼吸夜放"特征,均值为17.346 mg/(m^2·h),总体为释放特征;CH_4全天均表现为释放状态,释放通量均值为0.064 mg/(m^2·h),呈"昼弱夜强"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H_4和CO_2释放通量与风速呈正相关,与表层水温、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呈负相关,说明风速物理扰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控制草堂河水-气界面气体通量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时,干-支流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水环境(如异重流、水温分层)也与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过程密切相关,但是其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应开展进一步系统观测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草堂河 -气界面 温室气体通量 连续原位观测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求索溪冬季温室气体通量昼夜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书焱 刘璇 +4 位作者 周末 龙丽 张军伟 穆晓辉 雷丹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8-31,75,共5页
为探索小型水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采用温室气体快速分析仪-密闭式静态通量箱法对湖北宜昌市三峡大学求索溪冬季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CH4和CO2)进行了24 h连续观测。观测结果显示,CH4和CO2的变化呈正相关,CH4和CO2全天均处于释放状态... 为探索小型水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采用温室气体快速分析仪-密闭式静态通量箱法对湖北宜昌市三峡大学求索溪冬季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CH4和CO2)进行了24 h连续观测。观测结果显示,CH4和CO2的变化呈正相关,CH4和CO2全天均处于释放状态;CO2通量与气压、水温呈正相关,与气温、p H值、溶解氧、叶绿素a呈负相关;CH4仅与气压呈正相关而与其他环境因子均呈现负相关;CH4和CO2在10:00和21:00左右同时接近全天的平均值,该时段可作为单次采样时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通量 -气界面 CH4和CO2 求索溪 宜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肖钟湧 林晓凤 +6 位作者 高翔 陈颖锋 王翠平 施益强 陈坰烽 刘珊红 谢静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7-155,共9页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_(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_...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_(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_(4)柱浓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10和2019年CH_(4)柱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43和5.71 mg/m^(3),10年间增长了0.28 mg/m^(3),年均增长率为0.51%。同时,CH_(4)柱浓度呈现12个月的周期变化,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均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9月,多年平均值分别约为(5.50±0.10)和(5.62±0.11)mg/m^(3),差值约为0.12 mg/m^(3),其中2019年2月和9月分别为5.64和5.78 mg/m^(3)。多年平均CH_(4)柱浓度值在5.47~5.68 mg/m^(3)之间变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亚热带地区,2019年年平均最大CH_(4)柱浓度可达5.84 mg/m^(3);最低值区域出现在青海、西藏和新疆交界处,2019年年平均CH_(4)柱浓度约为5.63 mg/m^(3)。从省级行政区尺度来看,江西CH_(4)柱浓度均值最高,2019年约为5.84 mg/m^(3),这主要是水稻种植排放引起的;青海CH_(4)柱浓度均值最低,2019年约为5.64 mg/m^(3)。广西CH_(4)柱浓度的增长量最大,约为0.31 mg/m^(3),增长率为5.6%;黑龙江CH_(4)柱浓度的增长量最小,约为0.27 mg/m^(3),增长率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CH_(4)柱浓度 卫星遥感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XA成功发射GOSAT-2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唯唯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共1页
JAXA网站2018年10月29日报道,温室气体观测卫星-2(GOSAT-2/IBUKI-2)当日从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关键词 发射成功 航天中心 观测卫星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代丙烯烃命名规则及2,3,3,3-四氟丙烯的概况和氟化合成研究进展
14
作者 贺晋伟 张梦雪 周晓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34-42,共9页
由于零臭氧层破坏潜值和较低的温室效应值,2,3,3,3-四氟丙烯作为1,1,1,2-四氟乙烷的替代物,被认为是理想、高效、环保和最具潜力的第四代新型制冷剂,并已受到汽车空调行业的广泛关注。首先,本文介绍了含卤素丙烯烃的命名规则、四氟丙烯... 由于零臭氧层破坏潜值和较低的温室效应值,2,3,3,3-四氟丙烯作为1,1,1,2-四氟乙烷的替代物,被认为是理想、高效、环保和最具潜力的第四代新型制冷剂,并已受到汽车空调行业的广泛关注。首先,本文介绍了含卤素丙烯烃的命名规则、四氟丙烯的物化特性和制冷性能;其次,简述了铬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分析了以1,1,2,3-四氯丙烯为原料经2-氯-3,3,3-三氟丙烯中间体,气相催化氟化合成四氟丙烯的反应条件和反应路径等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探讨了氟氯交换反应的机理。铬基催化剂作为气相氟氯交换反应的主体催化剂,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性能是其他许多催化剂难以比拟的,但是铬的化合物有毒,建议开发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无毒非铬基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 3 3-四氟丙烯 化学反应 温室气体 催化 1 1 2 3-四氯丙烯 2--3 3 3-三氟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假单胞菌Rhodop seudomonas rutila自养固定CO_2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红 周集体 +3 位作者 王竞 张爱丽 杜翠红 安利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9-603,共5页
采用分批培养,初始气相CO2体积分数为10%,血色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rutila固定CO2的最佳培养条件是:NH4Cl0.5g.L-1,K2HPO4.3H2O5g.L-1,MgSO4.7H2O0.2g.L-1,生长因子10mL.L-1,微量元素10mL.L-1,pH8.5,转速100~150r/min,不添加NaCl... 采用分批培养,初始气相CO2体积分数为10%,血色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rutila固定CO2的最佳培养条件是:NH4Cl0.5g.L-1,K2HPO4.3H2O5g.L-1,MgSO4.7H2O0.2g.L-1,生长因子10mL.L-1,微量元素10mL.L-1,pH8.5,转速100~150r/min,不添加NaCl.在此条件下培养5d,CO2固定率能够达到56%.培养24h后,其固定CO2主要是通过卡尔文循环,该循环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的活性不断提高,在菌体生长到对数中期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假单胞菌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自养培养 固定CO2 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 卡尔文循环 1 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东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 大气CO2浓度 地球系统 全球变暖 科学研究 研究工作 科学系统 温室效应 变化规律 温室气体 关系研究 时间序列 时间尺度 变化趋势 全球温度 平均温度 复杂性 全方位 多元化 CH4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甲烷柱浓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冯敏玉 张根 +5 位作者 夏玲君 熊劦 李柏贞 孔萍 占明锦 张玉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反演的数据产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浓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浓度由2011年的1817×10^(−9)增长至2018年的1875×10^(−9),高于东三省、华北平原和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平均年增长量为8.2×10^(−9) a^(−1)。各省年际增长幅度略有差异,纬度偏低的江西、湖南和浙江三省大气CH4浓度高且增长量偏大,纬度偏高的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大气CH4浓度略低且增长量偏小。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呈现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峰值出现在9月,安徽、江苏峰值出现在8月。垂直方向上长江中下游六省CH4浓度随气压降低,浓度逐渐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近地面层GOSAT反演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高层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AIRS反演的大气CH4浓度空间分布上北高南低,与GOSAT反演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AIRS主要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大气状况而GOSAT更多的反映了近地面层大气CH4的变化。其垂直方向上呈现高度越高,浓度越低,不同高度上秋季浓度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柱浓度 时空分布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大气红外探测仪 长江中下游六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张荧光地图揭示全球陆地植物生长状况
18
《新疆农垦科技》 2011年第4期95-95,共1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近日公布了全球第一张陆地植物荧光地图。该地图是根据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光谱仪小组2009年收集的数据绘制而成,显示了全球陆地植物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陆地植物 生长状况 地图 荧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观测卫星 温室气体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