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Y-3D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热控设计及在轨验证 被引量:6
1
作者 申春梅 于峰 刘文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26-2038,共13页
FY-3D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结构布局紧凑,在较小尺寸空间内布置有8个镜头组件、12台电子设备和3台电机。内热源数量众多,光学镜头控温精度要求高,热控功耗及散热面资源紧张,使热控系统设计难度较大。基于热管理、辐射间接热控、辐射... FY-3D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结构布局紧凑,在较小尺寸空间内布置有8个镜头组件、12台电子设备和3台电机。内热源数量众多,光学镜头控温精度要求高,热控功耗及散热面资源紧张,使热控系统设计难度较大。基于热管理、辐射间接热控、辐射冷却及结构热控协同优化设计等多种思路对监测仪热控系统进行设计,有效解决热控难题。入轨后监测仪历经了多个工况模式切换,在轨温度数据表明,所有工况模式下各部组件温度都满足指标要求,且光学镜头温度稳定度较高,在正常工作模式下,干涉仪关键件最大温度波动在±0.15℃以内,其他光学镜头组件最大温度波动在±0.45℃以内,且无论整轨待机模式还是正常工作模式,基于热管理的2组电子设备散热系统都无需消耗热控功耗,实现了多热源复杂机制下高精度控温及节能热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光学遥感器 温室气体监测 热控 热管理 辐射间接热控 高精度控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温室气体监测发展动态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瑾 程亮 +3 位作者 马欢欢 陶亚 林民松 陈沛含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共13页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004-2020年以“Greenhouse Gases Monitoring”为主题词检索到的251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时间分布、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合作、研究领域、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分析等方...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004-2020年以“Greenhouse Gases Monitoring”为主题词检索到的251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时间分布、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合作、研究领域、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分析等方面,揭示该领域的发展动态、研究实力分布、热点前沿等。结果表明:2004-2020年温室气体监测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事件时间节点发文数量增幅较大;该领域发文量较多的国家和机构皆以发达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居首位,国家、机构合作关系紧密;温室气体监测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为排名前3位的学科领域,2010年后研究逐步拓展到建筑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领域;该领域的研究知识基础主要聚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来源去向、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分析,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以及森林、农业土壤碳汇研究等方面;通过不同时段关键词分析发现CO_(2)、CH_(4)和N_(2)O一直是温室气体监测研究的重点对象,关注视角逐渐转向多因素、多领域、多技术、多方法、多策略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和中国实际,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工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监测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合作网络 共被引网络 聚类分析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管路对温室气体CO_(2)和CH_(4)监测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葛双双 何迪 +7 位作者 董璠 蒲维维 周礼岩 王振发 石庆峰 王文彦 侯金龙 马志强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精确的温室气体监测是准确估算并制定温室效应评价的依据和支撑。PICARRO(G2401)监测发现,不同材质和长度的进气管路在不同气体流速及水汽浓度下对温室气体CO_(2)和CH_(4)的监测浓度和总监测时间(响应时间t_(1)+延迟时间t_(2)+稳定时间t... 精确的温室气体监测是准确估算并制定温室效应评价的依据和支撑。PICARRO(G2401)监测发现,不同材质和长度的进气管路在不同气体流速及水汽浓度下对温室气体CO_(2)和CH_(4)的监测浓度和总监测时间(响应时间t_(1)+延迟时间t_(2)+稳定时间t_(3))存在重要影响。实验对比结果显示,在4~12 L/min采样流速内,使用150 m和300 m铝塑管监测CO_(2)和CH_(4)的总监测时间均短于使用PTFE管的结果。铝塑管管长由150 m增长到300 m时,随着气体流速的提高,CO_(2)的t_(3)增加时长由195 s缩短至57 s,而在PTFE管中由271 s缩短至61 s,针对CH_(4)仅t_(1)延长,对其t_(2)和t_(3)影响相对较小。随着采样流速的提高,CO_(2)和CH_(4)在等长铝塑管和PTFE管内的总监测时间的差异变小,CO_(2)的差异由39%变为18%,CH_(4)的差异由16%变为10%。CO_(2)和CH_(4)浓度变化不会影响其在管内的t_(1)、t_(2)和t_(3),但管长增加时CO_(2)的t_(3)显著长于CH_(4)。PICAARRO的CO_(2)水汽自动校准浓度在水汽体积分数高于2%时较标气值偏大0.25×10^(-6)~0.30×10^(-6)。为了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监测CO_(2)时最好将水汽体积分数控制在1%以下。水汽对CH_(4)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该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规范温室气体监测和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监测 铝塑管 PTFE管 水汽影响 管材及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直接监测方法综述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海洋 葛志松 宋进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1-188,共8页
针对温室气体排放量核查中的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问题进行介绍。着重阐述应用直接监测法进行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测量的问题。介绍直接监测法中流量与气体浓度的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及测量结果不确... 针对温室气体排放量核查中的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问题进行介绍。着重阐述应用直接监测法进行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测量的问题。介绍直接监测法中流量与气体浓度的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及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价方法等内容。直接监测法相比传统的排放因子法和碳平衡法,具有先天的理论优势,可以在线连续监测,而不受排放因子、碳平衡燃烧氧化率等参数人为选用而引进的系统性误差。在此基础上展望直接监测法应进一步提高流量与浓度的测量准确度水平,并在统一浓度测量仪器量值溯源技术法规等方向进一步加深研究,今后直接监测法有望成为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测量的主流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直接监测 流量测量 气体浓度测量 量值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浅部露出区煤层气溢出问题数值仿真模拟
5
作者 王洪利 张遂安 +1 位作者 黄红星 张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3-150,共8页
中国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42号煤层倾角大,浅部煤系地层露出,为研究煤层气从该区域溢出问题,防止煤层气资源浪费,基于大倾角煤层中气-水分异现象,修正了大倾角煤层三维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结合阜康白杨河矿区42号煤层实际地质资料与历史拟... 中国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42号煤层倾角大,浅部煤系地层露出,为研究煤层气从该区域溢出问题,防止煤层气资源浪费,基于大倾角煤层中气-水分异现象,修正了大倾角煤层三维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结合阜康白杨河矿区42号煤层实际地质资料与历史拟合储层再描述,展开了大倾角煤层浅部露出区煤层气溢出问题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浅部露出区煤层气溢出问题的存在;埋深300、500和700 m直井生产15 a累计溢出量分别为1.02×10^(5)、1.08×10^(7)以及1.33×10^(7) m^(3),和产量比值分别是5.06%、668.02%以及335.77%,直井生产时会造成大量的煤层气资源浪费;溢出现象并非伴随整个生产周期,溢出量先增后降直到溢出现象结束,使用顺层井生产时可以完整观测这一过程,溢出现象持续了1918 d,日溢出量上升和下降过程近似对称,累计溢出量为7.18×10^(5) m^(3),和累计产气量比值为1.54%。补充400 m和600 m埋深直井模拟方案后,发现煤层气最大溢出量和累计溢出量与直井埋深呈正相关线性关系,而溢出现象开始时间随着埋深增加逐渐提前,500 m以深溢出现象开始时间保持不变。综合分析煤层气溢出现象是造成该区直井产能较差的原因之一,使用顺层井排采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煤层气溢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溢出 大倾角煤层 阜康白杨河矿区 甲烷泄露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