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滨带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排放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洪君 王为东 +2 位作者 卢金伟 杨龙元 尹澄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5,共6页
利用不锈钢气体采集箱,在太湖梅梁湾湖区,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对植被型和裸露型湖滨带进行温室气体N2O的原位排放观测。结果发现两种类型湖滨带N2O排放均显著高于临近的开阔水体,可以达到10-100倍,水位变幅区是湖滨带温室气体N2O排放的... 利用不锈钢气体采集箱,在太湖梅梁湾湖区,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对植被型和裸露型湖滨带进行温室气体N2O的原位排放观测。结果发现两种类型湖滨带N2O排放均显著高于临近的开阔水体,可以达到10-100倍,水位变幅区是湖滨带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峰值区,是陆向和水向辐射区的5-10倍。在观测期间,N2O排放通量的范匍为-159.2—1565.6μg·m^-2·h^-1,具有明显的时空梯度变化,时间上,9月份最高,随着气温的下降和芦苇的衰亡而逐渐减少,在1月份最低;空间上,自水向辐射区至陆向辐射区,先逐渐升高,在水位变幅区达到峰值,然后再降低。该结果初步说明了湖滨带是温室气体N2O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排放源.而目前IPCC对水体N2O排放的估算可能存在很大的疏漏;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滨带是湖泊脱氮的重要区域。其对缓解湖泊氮污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n2o)通量 湖滨带 水向辐射区 水位变幅区 陆向辐射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氧化亚氮(N_(2)O)还原细菌YSQ030对复垦土壤N_(2)O排放和氮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津宏 熊若男 +5 位作者 杨思琪 高南 吴永红 张振超 吴国平 申卫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427,共12页
复垦土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通常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是快速提升地力的关键途径,但会造成温室气体如氧化亚氮(N_(2)O)的大量排放.接种具有N_(2)O还原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复垦土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通常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是快速提升地力的关键途径,但会造成温室气体如氧化亚氮(N_(2)O)的大量排放.接种具有N_(2)O还原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作物生长.本研究以一株具有N_(2)O还原功能的PGPR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YSQ030为供试菌株,明确接种YSQ030对施用有机肥的复垦土壤N_(2)O排放和氮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的影响.通过设置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羊粪有机肥的土壤微宇宙试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接种YSQ030后土壤N_(2)O排放通量,进一步计算累积排放量;在试验结束后分析土壤pH、EC(电导率)、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RC分析土壤硝化功能基因(AOA amoA和AOB amoA)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nosZⅠ和nosZⅡ)的丰度.结果显示,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羊粪有机肥的土壤中接种YSQ030明显减少复垦土壤N_(2)O排放,N_(2)O排放量最大减少分别达90.4%和30.6%.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N_(2)O排放量远高于施用羊粪有机肥处理,这可能是由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土壤与施用羊粪有机肥的土壤相比,土壤中编码反硝化细菌N_(2)O还原酶基因nosZⅠ和非典型反硝化细菌N_(2)O还原酶基因nosZⅡ基因丰度较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均显著降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而施用羊粪有机肥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大多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接种YSQ030能够减少施用有机肥土壤的N_(2)O排放,将为复垦土壤地力提升和N_(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研发新型微生物肥料或生物有机肥提供核心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有机肥 氧化亚氮(n_(2)o) 植物根际促生菌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过程N_(2)O排放特性及减排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亚宜 贺泰来 +3 位作者 李佳 吴巧玉 汪涵 赵立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58,共9页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MABR)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的氮去除能力和较低的N_(2)O排放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阶段主要通过羟胺氧化、AOB反硝化、异养反硝...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MABR)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的氮去除能力和较低的N_(2)O排放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阶段主要通过羟胺氧化、AOB反硝化、异养反硝化以及化学变化途径产生N_(2)O。MABR处理市政污水较传统曝气方式具有更低的N_(2)O排放潜力,主要得益于MABR特殊的底物异向扩散模式和无泡曝气方式,这会减少N_(2)O产生潜力及排放水平。该文总结了MABR在运行过程中N_(2)O产生与降低途径,讨论了N_(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并对今后研究MABR体系中N_(2)O排放进行了展望,以期说明MABR进一步工程应用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MABR) n_(2)o 污水处理 温室气体 碳减排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增温对鄱阳湖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 Kukenth.)湿地秋草生长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程俊翔 徐力刚 +2 位作者 樊龙凤 陈曦 游海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2-1162,共11页
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氮库,而且对大气氮沉降增加、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目前关于湿地氧化亚氮(N_(2)O)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均衡性,湿地N_(2)O排放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在鄱阳湖... 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氮库,而且对大气氮沉降增加、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目前关于湿地氧化亚氮(N_(2)O)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均衡性,湿地N_(2)O排放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在鄱阳湖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 Kukenth.)湿地开展N_(2)O通量原位监测及全球变化模拟实验,以揭示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N_(2)O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施氮和增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总体上是N_(2)O弱源,平均N_(2)O通量为(5.77±1.45)μg/(m^(2)·h)。施氮对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N_(2)O通量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不施氮,施氮可显著提升2.7倍的N_(2)O排放通量。增温及其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N_(2)O通量的影响不显著。鄱阳湖灰化薹草湿地N_(2)O排放过程主要由湿地植物调节,而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认识全球变化与湖泊湿地N_(2)O排放的互馈作用,并为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N_(2)O收支平衡提供重要支撑;未来还需要加强多因子交互作用研究并开展长期连续监测,从而为阐明湿地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构建气候预测模型提供验证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温室气体 n_(2)o 全球变化 氮沉降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PGPR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王洲章 朱津宏 +4 位作者 高南 吴永红 张振超 吴国平 申卫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可在盐碱地、复垦土地等边际土地种植。本研究旨在明确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菌株对大豆生长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进而研发具有促生减排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方法]选取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通过...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可在盐碱地、复垦土地等边际土地种植。本研究旨在明确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菌株对大豆生长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进而研发具有促生减排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方法]选取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菌株Azospirillum sp. TSA2S、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和Bacillus subtilis NRCB002对大豆幼苗生长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接种4株细菌显著提高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长、叶宽、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接种菌株YSQ030、TSA2S、NRCB010和NRCB002后大豆幼苗地上部鲜重增加46%、45%、44%和35%(P<0.05),接种YSQ030、TSA2S和NRCB010大豆幼苗地下部鲜重增加65%、63%和26%(P<0.05)。接种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显著减少大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后土壤的N_(2)O排放,接种菌株NRCB002、NRCB010、TSA2S和YSQ030分别减少81.0%、79.0%、78.2%和78.0%(P<0.05)。接种PGPR菌株在盆栽试验处理2和14 d时显著降低土壤中nirK基因丰度。接种PGPR菌株显著增加土壤中nosZⅠ的基因丰度;接种菌株TSA2S、NRCB010和YSQ030显著增加nosZⅡ的基因丰度;接种菌株NRCB002在盆栽试验处理14 d时显著增加nosZⅡ的基因丰度。土壤N_(2)O排放量与土壤pH、nirS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nosZⅠ和nosZⅡ两个编码N_(2)O还原酶的基因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接种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菌株不仅可以促进大豆幼苗生长,还可以减少大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后土壤的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肥料 温室气体减排 氮循环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n_(2)o还原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饲用燕麦产量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于童洲 周立业 +2 位作者 徐振朋 温校一 安海波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科尔沁区饲用燕麦人工草地产量及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100、200、300 kg·hm^(-2)4种水平,通过静态箱气体采集法收集土壤排放的气体,分析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科尔沁区饲用燕麦人工草地产量及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100、200、300 kg·hm^(-2)4种水平,通过静态箱气体采集法收集土壤排放的气体,分析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累积量,并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燕麦产量和水热因子。结果表明:燕麦地是N_(2)O的主要排放源,N_(2)O的累积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无明显相关性;施氮量为300 kg·hm^(-2)时燕麦产量最高,为4397.05 kg·hm^(-2),N_(2)O排放系数(0.20%)和单产N_(2)O排放量(121.75mg·kg^(-1))最低。因此综合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本试验种植饲用燕麦推荐300 kg·hm^(-2)施氮量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施氮量 n2o排放 产量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CH_(4)和N_(2)O减排研究进展
7
作者 段亚军 吴洪生 +10 位作者 李贞伟 李妍慧 陈光耀 刘政 胡凤义 马文舟 周国华 王晓云 池金和 陆东明 顾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879,共11页
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堆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H_(4)、CO_(2)、N_(2)O),其中CH_(4)和N_(2)O因具有很高的增温潜势,近年来受到人们重点关注。本文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根据现有资料系统阐述了畜... 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堆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H_(4)、CO_(2)、N_(2)O),其中CH_(4)和N_(2)O因具有很高的增温潜势,近年来受到人们重点关注。本文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根据现有资料系统阐述了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了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调控措施,以期为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物理添加剂在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尤其是生物炭备受关注,其主要通过影响堆肥微环境、影响微生物活性、吸附或参与反应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中药材添加剂可以减少田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在堆肥中是否具有减排效果及其机制还不明确。化学抑制剂(不包括硝化抑制剂)主要通过影响堆肥pH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而硝化抑制剂抑制N_(2)O排放具有明显优势。微生物添加剂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代谢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应加强中药材对堆肥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并进一步探寻堆肥过程中高效稳定的减排添加剂,特别是能够实现CH_(4)和N_(2)O协同减排的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堆肥 CH_(4) n_(2)o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设施番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李庆 王洲章 +4 位作者 张欢欢 李林梅 高南 吴国平 申卫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3-454,共12页
为探明设施土壤N_(2)O排放对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响应,以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 NRCB002)、施氏假单胞菌Stutzerimonas stutzeri NRCB010、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NRCB026和反硝化无色杆... 为探明设施土壤N_(2)O排放对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响应,以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 NRCB002)、施氏假单胞菌Stutzerimonas stutzeri NRCB010、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NRCB026和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等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为供试菌株,以番茄为供试作物,在设施大棚条件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即使是在中度盐胁迫的土壤环境下,与CK处理相比,在第一季试验中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处理都表现出N_(2)O的减排趋势;在第二季试验中,接种YSQ030的处理减排效果显著,减少了36%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番茄植株的生长和产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减少设施土壤N_(2)O排放和作物促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温室气体 n_(2)o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n_(2)o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O的微生物代谢分子机制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菲 樊凯丽 +1 位作者 王威 陈川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11-1721,共11页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微生物驱动下N_(2)O源汇转化的分子机制,梳理了代谢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基因与酶,总结了目前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途径,最后对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技术及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土壤和水生环境中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是大气N_(2)O的主要来源,不同环境中产生N_(2)O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不同,土壤中为反硝化细菌,海洋中为氨氧化古菌,污水处理系统中为氨氧化细菌。②微生物介导的N_(2)O产生过程基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产生过程的关键酶系统包括羟胺氧化还原酶(HAO)、细胞色素P460(cyt P460)、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真菌中的细胞色素P450nor。此外,N_(2)O通量还受底物代谢级联调控作用。③微生物主要依赖反硝化作用的氧化亚氮还原酶(N_(2)OR)、固氮酶(Nitrogenase)和嗜热菌多铜氧化酶(Multicopper Oxidase,MCO)三种代谢酶进行N_(2)O的代谢去除,且编码N_(2)OR的基因(nosZ)分化为Ⅰ、Ⅱ两型,其中含有Ⅱ型基因的微生物因Sec信号肽低能耗、高底物亲和力及广泛适应性在低营养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④在微生物减排方面,可通过关键酶活性调控、代谢路径阻断、微生物群落重构等手段在不同生境中实现N_(2)O从源向汇的转化。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氨氧化古菌(AOA)、厌氧氨氧化菌等菌株的N_(2)O产生机理的探索,并深入理解其在环境中的微生物减排机制,这对准确估算全球N_(2)O排放总量及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及碳减排 氧化亚氮(n_(2)o) 微生物代谢机制 关键酶与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温室气体N_2O的产生与控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昌永 彭永臻 +1 位作者 刘秀红 陈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86-1589,共4页
针对温室气体N2O在大气中含量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的硝化及反硝化代谢过程是污水处理过程中N2O的主要产生源.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详细论述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生成机理,并对影响其... 针对温室气体N2O在大气中含量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的硝化及反硝化代谢过程是污水处理过程中N2O的主要产生源.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详细论述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生成机理,并对影响其产生量大小的因素温度、pH、溶解氧、SRT及C/N比等进行详细论述.最后从微生物种群优化和工艺运行的角度出发,初步提出降低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逸出量的控制策略,即维持相对较长的SRT,曝气时DO充足,反硝化时保证良好的缺氧条件,并维持系统处于中性或偏碱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n2o 生物脱氮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温室气体N_2O释放的水热效应机理初探 被引量:12
11
作者 白红英 韩建刚 张一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4-726,共3页
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农田温室气体N2O释放的水热效应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褐土在较低的湿度范围内(3%~22%),土壤中N2O释放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土壤湿度接近田间持水量(22%)时,释放速率最大;超过田间持水量(40%)时,N2O... 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农田温室气体N2O释放的水热效应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褐土在较低的湿度范围内(3%~22%),土壤中N2O释放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土壤湿度接近田间持水量(22%)时,释放速率最大;超过田间持水量(40%)时,N2O释放速率越来越弱。在较低的湿度范围内(3%~22%),30℃时土壤中N2O的释放速率大于10℃时的;超过田间持水量(40%)时,30℃时土壤中N2O的释放速率小于10℃时的。干燥土壤(3%)存在吸收N2O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温室气体 n2o释放 水热效应 释放机理 释放速率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O、CO_2温室气体与土壤DNDC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邢长平 沈承德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8年第1期58-63,共6页
本文对N2O、CO2两种温室气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重点介绍了土壤脱氮-分解模型(DNDC)的起始原由、发展过程及其结构.并通过对模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灵敏度检验,表明与实测结果非常吻合,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一模型不仅对N2O... 本文对N2O、CO2两种温室气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重点介绍了土壤脱氮-分解模型(DNDC)的起始原由、发展过程及其结构.并通过对模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灵敏度检验,表明与实测结果非常吻合,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一模型不仅对N2O、CO2等温室气体的全球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土壤农业耕作实践也有指导作用,但这些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Co2 温室 土壤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脱氮与温室效应气体(CO_2,N_2O)控制的研究
13
作者 陆洪省 曹晓强 +2 位作者 陈勇 王彦 程建光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39,47,共4页
生物脱氮是污水处理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在此过程中,由于污水中有机物的代谢分解和脱氮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CO2和N2O。本文介绍了目前污水生物脱氮的机理和影响N2O产生的因素,并对氢细菌高效固定CO2和脱氮机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生物脱氮 温室气体(Co2 n2o) 氢细菌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氰胺对农田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综述
14
作者 王国强 薛书浩 孙焕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1-5,16,共6页
农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硝化抑制剂可有效调控土壤氮素的转化,降低氮肥淋溶损失,降低CH_4和N_2O排放,提高农作物产量。双氰胺(dicyandiamide,简称DCD)具有易分解、无污... 农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硝化抑制剂可有效调控土壤氮素的转化,降低氮肥淋溶损失,降低CH_4和N_2O排放,提高农作物产量。双氰胺(dicyandiamide,简称DCD)具有易分解、无污染、用量少、价格低廉、抑制作用时间长、抑制效率和成本效益高以及改良土壤等特性。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国内外DCD的研究历史及特性,全面评述了DCD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理,以及对农田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综合温室效应(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NEEB)的影响等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DCD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氰胺 CH4排放 n2o排放 综合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强度 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过程中温室气体N_2O产生和积累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庆伟 郑涛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667-11668,共2页
污水反硝化处理过程中不但会产生最终产物氮气,而且会产生中间产物N2O气体。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强力的温室气体,深入了解N2O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笔者对C/N比、溶解氧、pH、温度、NO2--N等影响N2O积累的因素... 污水反硝化处理过程中不但会产生最终产物氮气,而且会产生中间产物N2O气体。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强力的温室气体,深入了解N2O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笔者对C/N比、溶解氧、pH、温度、NO2--N等影响N2O积累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氧化亚氮还原酶Nos的活性与N2O积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C/n 溶解氧 n2o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卫星遥感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刘新 梁明珺 +6 位作者 张莹 谢一凇 刘兴润 李莉 张新伟 樊程 李正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81-2094,共14页
氧化亚氮(N_(2)O)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氮氧化物污染与治理也成为我国“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气候变化评估与环境保护均对N_(2)O卫星遥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回顾了N_(2)O卫星遥感的主要进展,卫星载荷方面,从天底、临边、掩... 氧化亚氮(N_(2)O)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氮氧化物污染与治理也成为我国“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气候变化评估与环境保护均对N_(2)O卫星遥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回顾了N_(2)O卫星遥感的主要进展,卫星载荷方面,从天底、临边、掩星3种观测方式介绍了N_(2)O卫星观测的历史进程;反演算法方面,根据观测方式的不同分别介绍了最优估计算法、剥洋葱算法、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相较于国际上N_(2)O卫星遥感起步早且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我国的N_(2)O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N_(2)O卫星遥感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卫星遥感 反演算法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气灌溉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特征 被引量:32
17
作者 陈慧 侯会静 +1 位作者 蔡焕杰 朱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117,共7页
加气灌溉引起的土壤中氧气含量改变势必会影响N_2O的产生和排放。为了揭示加气灌溉对秋冬茬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2014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加气灌溉土壤N_2O排放进行原位观测,研究秋冬茬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对加气灌... 加气灌溉引起的土壤中氧气含量改变势必会影响N_2O的产生和排放。为了揭示加气灌溉对秋冬茬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2014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加气灌溉土壤N_2O排放进行原位观测,研究秋冬茬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对加气灌溉的动态响应。试验采用灌水量(充分灌溉、亏缺灌溉)和加气(加气、不加气)的双因素设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加气亏缺灌溉(A1)、不加气亏缺灌溉(CK1)、加气充分灌溉(A2)和不加气充分灌溉(CK2)。结果表明:不同加气灌溉模式下土壤N_2O排放均主要集中在番茄果实膨大期,其他时期排放水平较低。加气和充分供水处理均增加了番茄整个生育期的土壤N_2O排放量,以A2处理最大(120.34 mg/m2),分别是A1和CK1处理的1.89和4.21倍(P〈0.01),而与CK2处理差异性不显著(P=0.078)。此外,不同灌水水平不加气处理,除N_2O排放主峰值点外,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水孔隙率(water-filled pore space,WFPS)存在指数正相关关系(P〈0.05),WFPS在46.0%~52.1%时观测到N_2O剧烈释放。可见,加气灌溉增加了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且在亏缺灌溉条件下,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评估加气灌溉技术的农田生态效应及设施菜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n2o 加气灌溉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下黄瓜-番茄日光温室栽培土壤N_2O排放特征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银坤 武雪萍 +1 位作者 郭文忠 薛绪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60-267,共8页
为探讨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N2O排放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规律,采用密闭静态箱法,研究了常规氮量(黄瓜季1 200 kg/hm2,番茄季900 kg/hm2)、比常规氮量减25%(黄瓜季900 kg/hm2,番茄季675 kg/hm2)、减50%(黄瓜季60... 为探讨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N2O排放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规律,采用密闭静态箱法,研究了常规氮量(黄瓜季1 200 kg/hm2,番茄季900 kg/hm2)、比常规氮量减25%(黄瓜季900 kg/hm2,番茄季675 kg/hm2)、减50%(黄瓜季600 kg/hm2,番茄季450 kg/hm2)以及不施氮对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4-10月(平均气温为27.4℃)的N2O排放通量最高达818.4μg/(m^2·h;而2-3月(平均气温15.1℃)以及11-12月(平均气温14.7℃)期间的N2O排放通量最高仅为464.5μg/(m^2·h,比4-10月的N2O排放峰值降低了43.2%。N2O排放峰值在氮肥追施后5 d内出现,N2O排放量集中在氮肥施用后7 d内,可占整个监测期(271 d)排放量的64.7%~67.8%。施氮因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而引起N2O排放爆发式增长,0~1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量呈指数函数关系(P〈0.01)。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N2O排放量为0.99~9.92 kg/hm2,其中75.6%~90.0%由施氮造成。与常规氮用量相比,氮减量25%和50%处理的N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0.4%和59.3%,总产量却增加4.9%和7.4%。综上所述,合理减少氮用量不仅可显著降低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而且不会引起产量的降低。该研究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构建科学合理的施氮技术及估算中国设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土壤 排放控制 日光温室 n2o排放 氮水平 土壤硝态氮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灌溉对稻田CH_4和N_2O综合排放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彭世彰 杨士红 徐俊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0,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控制灌溉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了观测,研究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对其温室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低于淹水灌溉稻田,且主要集中在分蘖前期和中期,全生育期CH4...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控制灌溉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了观测,研究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对其温室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低于淹水灌溉稻田,且主要集中在分蘖前期和中期,全生育期CH4排放量比淹水灌溉稻田减少73.2%~85.0%。控制灌溉稻田N2O排放通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大部分时间都要大于淹水灌溉稻田,稻季N2O排放量分别为106.65 mg/m2和96.40 mg/m2,控灌稻田较淹灌稻田增加了10.6%。控制灌溉稻田稻季排放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s)为726 kg/hm2,较淹水灌溉稻田减少了59.1%。控制灌溉模式能显著降低CH4和N2O综合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稻田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CH4 n2o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痕量N_2O气体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郑守国 李淼 +2 位作者 张健 张浩东 胡泽林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154-2160,共7页
建立了基于光谱吸收技术的检测系统,用于快速、准确地测量N2O气体浓度。首先,从理论上证明了二次谐波、一次谐波与N2O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然后,设计了痕量N2O气体浓度检测系统,利用光源调制、锁相放大等技术,实现了强杂波背景下气体浓... 建立了基于光谱吸收技术的检测系统,用于快速、准确地测量N2O气体浓度。首先,从理论上证明了二次谐波、一次谐波与N2O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然后,设计了痕量N2O气体浓度检测系统,利用光源调制、锁相放大等技术,实现了强杂波背景下气体浓度弱信号的解析;最后,实验测试了系统的检测性能、抗干扰能力及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在0~1%有效检测N2O气体浓度,检测下限为5.0×10-5,相对检测误差为0.11%,检测结果线性方程为Y=192.699 09 X-0.006 24,线性度为0.998 07。多次检测实验表明,系统相对标准偏差为0.137%,CO2、O2、水蒸气等常见气体对检测结果无影响。改变激光器的中心波长,该方法亦可用于CO2,CH4等其它温室气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检测 光谱吸收 n2o 气体浓度检测 分布反馈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