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N_(2)O的微生物代谢分子机制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菲
樊凯丽
+1 位作者
王威
陈川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11-1721,共11页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微生物驱动下N_(2)O源汇转化的分子机制,梳理了代谢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基因与酶,总结了目前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途径,最后对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技术及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土壤和水生环境中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是大气N_(2)O的主要来源,不同环境中产生N_(2)O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不同,土壤中为反硝化细菌,海洋中为氨氧化古菌,污水处理系统中为氨氧化细菌。②微生物介导的N_(2)O产生过程基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产生过程的关键酶系统包括羟胺氧化还原酶(HAO)、细胞色素P460(cyt P460)、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真菌中的细胞色素P450nor。此外,N_(2)O通量还受底物代谢级联调控作用。③微生物主要依赖反硝化作用的氧化亚氮还原酶(N_(2)OR)、固氮酶(Nitrogenase)和嗜热菌多铜氧化酶(Multicopper Oxidase,MCO)三种代谢酶进行N_(2)O的代谢去除,且编码N_(2)OR的基因(nosZ)分化为Ⅰ、Ⅱ两型,其中含有Ⅱ型基因的微生物因Sec信号肽低能耗、高底物亲和力及广泛适应性在低营养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④在微生物减排方面,可通过关键酶活性调控、代谢路径阻断、微生物群落重构等手段在不同生境中实现N_(2)O从源向汇的转化。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氨氧化古菌(AOA)、厌氧氨氧化菌等菌株的N_(2)O产生机理的探索,并深入理解其在环境中的微生物减排机制,这对准确估算全球N_(2)O排放总量及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及碳减排
氧化亚氮(N_(2)O)
微生物代谢机制
关键酶与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N_(2)O的微生物代谢分子机制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菲
樊凯丽
王威
陈川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11-172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2400025)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No.2023DX04)
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学基金(No.Z2024A001)。
文摘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微生物驱动下N_(2)O源汇转化的分子机制,梳理了代谢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基因与酶,总结了目前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途径,最后对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技术及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土壤和水生环境中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是大气N_(2)O的主要来源,不同环境中产生N_(2)O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不同,土壤中为反硝化细菌,海洋中为氨氧化古菌,污水处理系统中为氨氧化细菌。②微生物介导的N_(2)O产生过程基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产生过程的关键酶系统包括羟胺氧化还原酶(HAO)、细胞色素P460(cyt P460)、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真菌中的细胞色素P450nor。此外,N_(2)O通量还受底物代谢级联调控作用。③微生物主要依赖反硝化作用的氧化亚氮还原酶(N_(2)OR)、固氮酶(Nitrogenase)和嗜热菌多铜氧化酶(Multicopper Oxidase,MCO)三种代谢酶进行N_(2)O的代谢去除,且编码N_(2)OR的基因(nosZ)分化为Ⅰ、Ⅱ两型,其中含有Ⅱ型基因的微生物因Sec信号肽低能耗、高底物亲和力及广泛适应性在低营养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④在微生物减排方面,可通过关键酶活性调控、代谢路径阻断、微生物群落重构等手段在不同生境中实现N_(2)O从源向汇的转化。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氨氧化古菌(AOA)、厌氧氨氧化菌等菌株的N_(2)O产生机理的探索,并深入理解其在环境中的微生物减排机制,这对准确估算全球N_(2)O排放总量及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温室效应及碳减排
氧化亚氮(N_(2)O)
微生物代谢机制
关键酶与基因
Keywords
greenhouse effect and carbon reduction
nitrous oxide(N_(2)O)
mechanisms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key enzymes and genes
分类号
X50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Q93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N_(2)O的微生物代谢分子机制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王菲
樊凯丽
王威
陈川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