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分子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姚东瑞 邴旭文 +3 位作者 朱明 毕可然 陈丽 张晓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6-762,共7页
采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gyrB及rpoD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引起养殖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细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Q090701与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相近;16SrRNA、... 采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gyrB及rpoD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引起养殖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细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Q090701与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相近;16SrRNA、gyrB及rpoD基因Blast序列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均与温和气单胞菌相似性最高;综合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gyrB与rpoD基因的分子特征,确认分离菌株NQ0907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养殖生产中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氟哌酸杀菌作用最好,其次为盐酸沙拉沙星;甲砜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在所试验的药物浓度范围对温和气单胞菌无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温和单胞菌 16SRRNA基因 gyrB基因 rpoD基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春季鲫鱼感染温和气单胞菌诊治
2
作者 高可丽 梁文艳 +1 位作者 张杰 王聪颖 《科学养鱼》 2025年第4期59-60,共2页
鲫鱼品系繁多,近年来鲫鱼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病害也逐年攀升,尤以春季发病较为严重。目前,鲫鱼春季死亡的具体原因暂不清楚,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是细菌、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或营养不良导致,将春季鱼类死亡的这类病害统称为越冬综合征。... 鲫鱼品系繁多,近年来鲫鱼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病害也逐年攀升,尤以春季发病较为严重。目前,鲫鱼春季死亡的具体原因暂不清楚,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是细菌、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或营养不良导致,将春季鱼类死亡的这类病害统称为越冬综合征。笔者总结了一例2023年春季池塘养殖鲫鱼感染温和气单胞菌诊治情况,供广大从业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温和单胞菌 养殖规模 越冬综合征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源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移斌 杨秋红 +3 位作者 胥宁 董靖 刘永涛 艾晓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9-1204,共6页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经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zy02株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的半致死浓度为3.89×10~6CFU/mL。菌株zy02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克林霉素及利福平等5种药物耐药。本研究为斑点叉尾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 中间单胞菌(aeromonas media) 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雨辰 雷宁 +6 位作者 郝贵杰 周冬仁 王锋 黄爱霞 崔雁娜 孙博怿 林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6-874,共9页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序列和特定毒力基因检测鉴定,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表明,该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含有aer、lip、gcat、ser和OMPA I等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曲松、氯霉素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及复方新诺明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对罗氏沼虾的半致死浓度为6.54×10~5 CFU/mL。豚鼠气单胞菌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条件性致病菌,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有利于丰富豚鼠气单胞菌属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豚鼠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草鱼源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5
作者 陈倩倩 孙悦 +3 位作者 孙翰昌 吴泳江 邓雅心 胡广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从养殖患病草鱼组织中分离致病菌,为预防该菌所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患病草鱼肠中分离得到1株菌CQWL0012,进行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生化特征、16Sr DNA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结果】CQWL001... 【目的】从养殖患病草鱼组织中分离致病菌,为预防该菌所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患病草鱼肠中分离得到1株菌CQWL0012,进行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生化特征、16Sr DNA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结果】CQWL0012为两末端钝圆的短杆革兰氏阴性菌,菌落表现为浅黄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略凸、边缘整齐;16SrDNA阳性产物序列长度为1422 bp,与温和气单胞菌相似率达99.85%;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等生理生化试验阳性,符合气单胞菌属的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该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对草鱼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0^(6.73)。该菌对四环素、庆大霉素、磷霉素、氯霉素、氨曲南、环丙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引起草鱼患病的菌株CQWL0012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对四环素、庆大霉素等常见抗生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温和单胞菌 分离鉴定 16SrDNA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种中草药煎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抑、杀菌效果 被引量:24
6
作者 梁利国 邴旭文 +2 位作者 张晓君 阎斌伦 杨家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69,共4页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强;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为1.56~6.25 mg/mL之间,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 mg/mL之间,其中五倍子的抑菌和杀菌浓度最低,分别为1.56 mg/mL和3.12 mg/mL;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小。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8种中草药中五倍子对防治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温和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中药单体和抗生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卢静 王振宁 +1 位作者 陈锐 关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8-1132,共5页
考察没食子酸等6种中药单体和诺氟沙星等3种抗生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联合抑菌作用。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受试物的抑菌作用,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受试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用棋盘法考察... 考察没食子酸等6种中药单体和诺氟沙星等3种抗生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联合抑菌作用。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受试物的抑菌作用,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受试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用棋盘法考察受试物的联合抑菌作用。6种中药单体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圈均达到20 mm以上,没食子酸对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250μg/mL;槲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500μg/mL,对温和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50和500μg/mL;而大黄素甲醚等4种中药单体无明显的抑菌作用。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抗生素均极敏感。在联合药敏试验中,没食子酸与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槲皮素与氟苯尼考联合用药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相加抑菌作用;没食子酸与恩诺沙星联合用药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没食子酸与诺氟沙星或氟苯尼考、槲皮素与氟苯尼考联合用药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相加抑菌作用。没食子酸和槲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二者与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抗生素联合应用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有助于降低抗生素的用量及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抗生素 嗜水单胞菌 温和单胞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溃疡病及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晓君 邴旭文 +2 位作者 姚东瑞 朱明 秦国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96-702,共7页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RNA和gyrB2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采用PAUP4.0的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了基于2种基因的MP系统发生树。根据分离菌的致病性及表型与分子特征,确定本次引起泥鳅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病原菌溶血素基因片段;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中介,对菌必治等36种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温和单胞菌 生物学特性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沙鳖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22
9
作者 童桂香 韦信贤 +2 位作者 黎小正 吴祥庆 叶欣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4-126,共3页
从患病黄沙鳖的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菌株(NN090617),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鉴定,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杆菌,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V-P阳性,鸟... 从患病黄沙鳖的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菌株(NN090617),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鉴定,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杆菌,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V-P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脲酶、七叶苷阴性。采用BioFosun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该菌进行鉴定,将适当浊度的细菌悬液接种GN48板条培养16~24 h后读出结果,将结果输入BioFosun-Ⅰ软件分析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概率达99%,相似指数和距离指数分别为0.858、2.000,鉴定结果良好,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供试的15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拉定、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等6种药物敏感,对苯唑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鳖 温和单胞菌 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获得与消失速率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黄钧 彭民毅 +5 位作者 罗华平 胡大胜 黄艳华 温华成 施金谷 彭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78-1281,共4页
在离体条件下,以36℃培养48 h为1代,测定5株黄颡鱼源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获得与消失速率。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在含有氟苯尼考的药物培养基中经连续传代诱导7代后,对氟苯尼考均获得了较高且稳定的耐药性,最... 在离体条件下,以36℃培养48 h为1代,测定5株黄颡鱼源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获得与消失速率。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在含有氟苯尼考的药物培养基中经连续传代诱导7代后,对氟苯尼考均获得了较高且稳定的耐药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上升了8~64倍;将已获得高耐药性的试验菌株接种在不含药物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连续传代至第5代后,MIC值呈稳定状态,但耐药性的消失速率很慢,其中As-004菌株的MIC值不变,其他4株菌株的MIC值也仅下降了50%。试验结果为水产养殖中科学选药和规范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温和单胞菌 氟苯尼考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对温和气单胞菌体液免疫应答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沈锦玉 张志育 +2 位作者 钱冬 刘问 尹文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从健康中华鳖血清中提取抗体并用Sephadex及DEAE 5 2进行了纯化 ,再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鳖抗体的抗血清 ,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标记酶标复合物 ,方阵滴定法确定酶标复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 1/ 32 0 0。用温和气单胞菌TL970 42 ... 从健康中华鳖血清中提取抗体并用Sephadex及DEAE 5 2进行了纯化 ,再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鳖抗体的抗血清 ,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标记酶标复合物 ,方阵滴定法确定酶标复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 1/ 32 0 0。用温和气单胞菌TL970 42 4株制成铝胶佐剂灭活苗免疫健康中华鳖 ,经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后 ,分别在不同时间采集血清 ,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中华鳖对该菌苗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后 2 0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在测定期间内二次免疫组的抗体水平高于一次免疫组 ,表明中华鳖存在着二次免疫应答 ,但与哺乳类相比 ,中华鳖的二次应答则相对较弱。免疫后 90d对一次免疫组的鳖进行了攻毒试验 ,10d后免疫鳖 10 0 %存活 ,而非免疫对照组鳖则 10 0 %死亡 ,表明温和气单胞菌TL970 42 4株灭活苗免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活苗 中华鳖 温和单胞菌 体液免疫应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育银鲫病原温和气单胞菌表型及分子鉴定与溶血素基因检测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晓君 阎斌伦 +2 位作者 邴旭文 秦蕾 秦国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2008年10月江苏盐城大丰精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发生严重疾病,从病鱼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细菌。对分离做纯培养的4株菌(JY081016-1~JY081016-4)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菌... 2008年10月江苏盐城大丰精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发生严重疾病,从病鱼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细菌。对分离做纯培养的4株菌(JY081016-1~JY081016-4)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菌株(JY081016-1)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菌对供试健康异育银鲫有强致病性,菌株(JY081016-1)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48bp(GenBank登录号:GQ232759),所扩增的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77bp(GenBank登录号:GQ232760),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7%以上;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鉴定的4株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溶血素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温和单胞菌 16SRRNA基因 gyrB基因 溶血素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路 李剑 +1 位作者 周道斌 朱铁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14,共4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男∶女=12∶3,中位年龄49.5岁(27~80岁)。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以下肢感染为最常见表现(66.7%)。即使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80%)。经卡方检验分析,死亡的患者有更高的下肢感染率(P〈0.01)和更高的感染性休克率(P=0.02)。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虽然罕见但致死率高,应给予充分的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单胞菌 急性白血病 下肢感染 感染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蔬菜中拮抗温和气单胞菌的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洋 马欢欢 +3 位作者 吕欣然 孙梦桐 白凤翎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1-235,241,共6页
目的:从传统发酵蔬菜中筛选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研究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分析... 目的:从传统发酵蔬菜中筛选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研究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从腌渍酸黄瓜中筛选出对温和气单胞菌(10~6CFU/m L)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LZH2-5,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ZH2-5无细胞上清液经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分别丧失29.38%、23.93%、22.30%、19.47%和14.59%;经40、60、80℃处理30 min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在100℃和121℃处理30 min后活性分别下降了16.66%和25.40%,在p H3.0~4.0范围内保持其抑菌活性,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12.0 mg/m L。扫描电镜表明经LZH2-5 CFS处理使温和气单胞菌的细胞结构破坏并溶解。结论:从腌渍酸黄瓜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ZH2-5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初步分析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类,可作为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控制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制剂出发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蔬菜 乳酸菌 拮抗 温和单胞菌 筛选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马有智 舒妙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29-333,共5页
从表现为背腹甲及四肢出现疖疮、裙边糜烂的患病鳖的心血、肝脏及腹腔液中分离到 NL、Nb1和Nb2 三株细菌 .经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均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 ( Aeromonassobria) .小白鼠感染试验显示三株菌均有毒力 ,... 从表现为背腹甲及四肢出现疖疮、裙边糜烂的患病鳖的心血、肝脏及腹腔液中分离到 NL、Nb1和Nb2 三株细菌 .经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均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 ( Aeromonassobria) .小白鼠感染试验显示三株菌均有毒力 ,用 9× 10 8CFU/m LNL 菌株进行人工感染 30~ 4 0 g健康鳖 ,发病率为 10 0 % .从感染鳖的肝脏中分离到与原分离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相同的菌株 .用 NL 菌株制备的抗血清分别与 Nb1和 Nb2 菌株进行玻板凝集试验 ,能发生明显的凝集反应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三株细菌对菌必治、头孢氨噻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病原 温和单胞菌 分离 生理 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的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嘉彬 马艳平 +5 位作者 柯浩 郝乐 刘振兴 马江耀 梁志凌 李玉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分别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与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AS)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嗜水气单胞菌pilin基因、温和气单胞菌zipA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分别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与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AS)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嗜水气单胞菌pilin基因、温和气单胞菌zipA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在恒温条件下利用实时浊度仪对2组引物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酸染料颜色变化对扩增结果进行判定。结果显示,LAMP实时浊度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最低检出限分别为46 fg·mL-1和320 fg·mL-1,是普通PCR方法的104倍和102倍;并能应用于已知临床样品检测。该研究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特异、灵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嗜水单胞菌 温和单胞菌 实时浊度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被引量:32
17
作者 刘敏 韩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86-489,共4页
从患皮肤溃烂的鲤鱼皮肤病灶处和肝脏组织分离到02-5-A、02-5-B和02-9-A、02-9-B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用这4株菌对鲤进行人工感染,均可使试验鱼致病而死,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确认这些... 从患皮肤溃烂的鲤鱼皮肤病灶处和肝脏组织分离到02-5-A、02-5-B和02-9-A、02-9-B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用这4株菌对鲤进行人工感染,均可使试验鱼致病而死,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确认这些菌株皆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药片扩散法,用30种药物对上述4菌株进行药物抑菌试验,其中,左氧氟沙星、氟哌酸、利福平、环丙沙星、白霉素抑菌效果最佳;但是02-5-A、02-5-B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而02-9-A、02-9-B菌株对庆大霉素却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温和单胞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气单胞菌RC-07-KA株溶血素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检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程方俊 徐兴然 +2 位作者 宋振辉 陈铭 黄建国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为研究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溶血素基因的特性,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气单胞菌属溶血素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得到大小约1.5 kb的A.sobria RC-07-KA株溶血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测序结果显示:溶血素基因片段... 为研究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溶血素基因的特性,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气单胞菌属溶血素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得到大小约1.5 kb的A.sobria RC-07-KA株溶血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测序结果显示:溶血素基因片段大小为1 467 bp,编码487个氨基酸残基,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气单胞菌属中的A.hydrophila菌株Sb(AY611033)、NLEP A-1607(AF410466)、AEF(HM853019),A.sobria菌株357(AY157998)、人源分离株(EF620533)和A.salmonicida菌株17-2(X65048)的溶血素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大于95%,而与其他菌株的同源性较低。通过构建溶血素重组表达质粒pET-Hly,诱导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鉴定表达蛋白,结果显示重组菌能高效表达重组溶血素,而且纯化的重组溶血素具有溶解鲤鱼红细胞的活性。为该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单胞菌RC-07-KA株 溶血素基因 表达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共3页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温和单胞菌 人工感染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温和气单胞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瑞 唐旭 +3 位作者 于辉 金晓航 黄威权 师建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制备抗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鉴定。方法:以灭活的温和气单胞菌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抗温和气单胞菌mAb。用间接ELISA法对mAb的特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获得6株能稳... 目的:制备抗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鉴定。方法:以灭活的温和气单胞菌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抗温和气单胞菌mAb。用间接ELISA法对mAb的特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温和气单胞菌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8、2A8、2F11、3C6、3D11、4G2。经测定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及其诱生的腹水mAb效价分别为1×10^-2~1×10^-3、1×10^-5~1×10^-6。6株杂交瘤细胞系所分泌的mAb亚类是:2A8、2F11为IgG1,1A8、3D11为IgG2a,3C6为IgG2b,4G2为IgG3。其中mAb3C6经交叉反应试验证明,与弧菌属其他几种细菌均不起反应,特异性强。结论:成功地制备了抗温和气单胞菌mAb的杂交瘤细胞株,为该病的免疫学诊断及防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单胞菌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