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照强度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建奎 董静 +2 位作者 余国东 宗学凤 李伯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1-306,共6页
以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特性的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12S和C404S为材料,以其回交转育亲本、育性正常的C412和C404为对照,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光照强度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日温8℃/... 以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特性的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12S和C404S为材料,以其回交转育亲本、育性正常的C412和C404为对照,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光照强度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日温8℃/夜温6℃),C412S和C404S在不同光照强度(160μmol/m2.s和300μmol/m.2s)下自交结实率都为0,表现为完全不育。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日温18℃/夜温14℃),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开花期的光照处理,C412S在160μmol/m.2s弱光照下的自交结实率仅为5.4%,表现为高不育,在300μmol/m2.s较强光照下的自交结实率高达65.0%,表现为高度可育;而另一不育系C404S在2种光照强度下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69.9%和73.2%,都达到了高度可育水平。表明光照强度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雄性育性表达具有重要影响,但不同材料对光照强度的响应程度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及其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建奎 刘刚 +2 位作者 冯丽 何立人 余国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8-41,共4页
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 9S在重庆北碚、湖北宜昌、四川绵阳三个试验点进行了育性鉴定 ,分析了其育性与孕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1 )、平均温度 (T1 )、平均日照长度 (D1 )及抽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2 )、平均... 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 9S在重庆北碚、湖北宜昌、四川绵阳三个试验点进行了育性鉴定 ,分析了其育性与孕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1 )、平均温度 (T1 )、平均日照长度 (D1 )及抽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2 )、平均温度 (T2 )、平均日照长度 (D2 )的关系 ,并按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建立了结实率 P(% )与上述多因子的最佳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及其同质性分析表明 ,C4 9S在三个试验点的育性均受孕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Tmin1 和抽穗期前 5 d的平均温度 T2 控制 ,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根据回归方程推算出 Tm in1 <8.0℃是结实率 P<4的必要条件 ,Tmin1 >12 .0℃是结实率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C49S 小麦 温光敏细胞核 雄性不育 转换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兰型双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黔油2AB育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泽素 王通强 +1 位作者 魏忠芬 代文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根据遗传学原理 ,采用测交、回交、自交及兄妹交的方法 ,研究黔油 2 A的育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黔油 2 A属双基因显性“杂合两型系”,其育性是受两对显性基因 Ms Ms和 Rf Rf互作控制的 ,其中 Ms是显性不育基因 ,Rf是显性恢复基因 ,同... 根据遗传学原理 ,采用测交、回交、自交及兄妹交的方法 ,研究黔油 2 A的育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黔油 2 A属双基因显性“杂合两型系”,其育性是受两对显性基因 Ms Ms和 Rf Rf互作控制的 ,其中 Ms是显性不育基因 ,Rf是显性恢复基因 ,同时抑制不育基因性的表达 ,使育性恢复可育。其不育株基因型为 Msmsrfrf,保持株基因型为 msmsrfrf,恢复株基因型Ms- Rf Rf和 msm 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兰型双低油菜 细胞核雄性不育 遗传 基因 黔油2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的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泽荣 曹诗琴 +5 位作者 李思锦 岳宁燕 洪波 谢毅雪 陈雨蝶 邬贤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5-391,共7页
以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和PolCMS保持系11217及恢复系11354为试验材料,分析Y09AB的遗传特性。选Y09AB中的不育株与保持系11217和恢复系11354杂交,两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F2代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符合15∶1... 以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和PolCMS保持系11217及恢复系11354为试验材料,分析Y09AB的遗传特性。选Y09AB中的不育株与保持系11217和恢复系11354杂交,两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F2代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符合15∶1,表明Y09AB的育性由2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而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将Y09AB与另2个隐性核不育二型系104AB和湘油402AB进行正反交,各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说明Y09AB的不育基因与104AB和湘油402AB的不育基因均为非等位关系。利用20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与Y09AB广泛测交,调查杂交F1代的育性情况,分析各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各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恢复株率达100%,说明Y09AB的不育性稳定,且恢复源广泛。组合鉴定试验结果显示:20个测交组合中有18个组合比对照品种(沣油520)增产,其中增产15%以上的有7个;10个组合超中亲优势在25%以上;2个组合超高亲优势在30%以上。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参试组合中有7个比对照品种增产,其中增产5%以上的有3个,最高增幅达8.62%。从组合鉴定试验和组合比较试验的结果来看,Y09AB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力和较强的杂种优势潜力,是1个具有开发潜力的隐性核不育二型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核雄性不育 遗传特 基因等位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性状比较分析
5
作者 帅琪峰 叶纨芝 +3 位作者 金维正 曹家树 张明 甘德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48-51,共4页
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对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植株性状、育性、花器结构和花粉扫描电镜形态等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不育株花粉败育彻底 ,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 ,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核雄性... 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对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植株性状、育性、花器结构和花粉扫描电镜形态等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不育株花粉败育彻底 ,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 ,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核雄性不育两用系 ;对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总蛋白进行了SDS PAGE凝胶电泳 ,发现不育株与可育株都有各自的一条特异蛋白条带 ,分别命名为A 1和B 1,两者的表达量都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 农艺 植株 花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LY31AB的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许明超 黄倩 +5 位作者 张康妮 邹旭东 陈兴凡 陆鸿 王艳惠 张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7-515,共9页
为充分利用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优势,以甘蓝型油菜‘Q1012’商品油菜籽为来源,用系谱选育法选育出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LY31AB,分析其育性、抗性、配合力等特点,并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结果表明:LY31AB不育性遗传稳定,受2... 为充分利用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优势,以甘蓝型油菜‘Q1012’商品油菜籽为来源,用系谱选育法选育出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LY31AB,分析其育性、抗性、配合力等特点,并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结果表明:LY31AB不育性遗传稳定,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且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菌核病抗性和抗倒性;LY31AB配合力高、恢复源广、杂种优势强,其所配组合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LY31AB育成并登记的乐油8号、得乐油1632、万家油520、乐油7号4个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也均表现出菌核病抗性和良好的抗倒性,已被大面积推广应用。综上所述,LY31AB是一个选育系谱清楚、遗传性状稳定、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好、配合力高、恢复源广且具有良好杂种优势利用价值的不育系,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雄性不育 选育 配合力 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凸耳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育性表现
7
作者 魏忠芬 张太平 +1 位作者 王军 李德文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9-22,共4页
以自育的甘蓝型油菜双低细胞核隐性核不育材料98116A为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凸耳双低品系T2632为杂交父本进行杂交转育,在F1可育株自交的同时进行去雄与杂交父本进行正反交,在杂交后代中选取生长健壮具有凸耳性状的可育株自交,并调查自交后... 以自育的甘蓝型油菜双低细胞核隐性核不育材料98116A为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凸耳双低品系T2632为杂交父本进行杂交转育,在F1可育株自交的同时进行去雄与杂交父本进行正反交,在杂交后代中选取生长健壮具有凸耳性状的可育株自交,并调查自交后代中的育性分离比例,自交4个世代后进行兄妹交,即获得双低的凸耳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不育株率远高于98116A,其不育株率达到90%以上,而且其育性遗传恢复机理也发生了改变。该不育系在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优育种的研究与利用中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雄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凸耳 表现 杂交父本 不育株率 甘蓝型油莱 核不育 杂交转育 不育材料 杂交后代 分离 自交后代 遗传 研究价值 杂优育种 可育株 双低 正反交 兄妹交 母本 去雄 世代 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辉 张风廷 +6 位作者 王永波 叶志杰 秦志列 白秀成 杨吉芳 高建刚 赵昌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8,共8页
二系法杂交小麦属我国原创性成果,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BS210是本课题组选育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2012—2014年通过3个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箱温光调控试验,研究了BS210的育性转换特性。在不育制种生... 二系法杂交小麦属我国原创性成果,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BS210是本课题组选育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2012—2014年通过3个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箱温光调控试验,研究了BS210的育性转换特性。在不育制种生态区,适期播种条件下,BS210的不育度可达95%~100%,其安全制种播种时期为安徽阜阳9月30日至10月10日、云南丽江9月30日;在可育繁种生态区,晚播条件下,BS210的自交结实率可达70%以上,其安全繁种播种时期为北京海淀11月10日、北京顺义9月30日至11月10日。BS210以温度敏感为主,光照时长对BS210育性影响较小,温度转换敏感期为药隔至单核期。在光照10.0~12.5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10~12?C;在光照14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8~10?C。在短日低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以染败为主,表现为不育;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为圆形、黑染,表现为可育。通过明确BS210育性转换特性,为指导BS210安全制繁种生态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系杂交小麦 温光敏雄性不育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不育在我国蔬菜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富欣 刘佳 +1 位作者 李向前 孔德男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14,共2页
蔬菜雄性不育性遗传机制分两种:一为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二为细胞核、质互作型,不育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在蔬菜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一代杂种,在制种成本、产品的商品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诸多方面... 蔬菜雄性不育性遗传机制分两种:一为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二为细胞核、质互作型,不育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在蔬菜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一代杂种,在制种成本、产品的商品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雄性不育 蔬菜育种 雄性不育 相互作用 核基因控制 雄性不育 遗传机制 一代杂种 制种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12S的育性转换及其APRT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建奎 董静 +3 位作者 宗学凤 余国东 戴秀梅 阮仁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2-671,共10页
以选育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温光敏核不育系C412S为试材,以C412S回交转育时的受体亲本C412为常规品系对照,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育性转换特性。用涂抹压片法观察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进程,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不育与可育... 以选育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温光敏核不育系C412S为试材,以C412S回交转育时的受体亲本C412为常规品系对照,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育性转换特性。用涂抹压片法观察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进程,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不育与可育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中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APRT)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播种期改变雄性发育的温光条件,C412S表现出完全不育—高不育—半不育—正常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C412S花粉败育的高峰在单核小孢子晚期,主要表现圆败型不育。C412S的育性敏感期是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其中最敏感的时段是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减数分裂期。与对照相比,C412S的APRT1基因序列有个别碱基变异,但编码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单核期,与晚播可育条件相比,早播不育的C412S幼穗中APRT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因此认为,其育性转换与幼穗中APRT基因转录水平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TGMS) 转换 败育 APRT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338S的育性表现及不同蘖位和花位的育性差异
11
作者 董静 李梅芳 +2 位作者 张建奎 余国东 李伯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解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播期及不同蘖位、花位的育性变化,通过多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338S不同播期下的育性表现及不同蘖位和花位的育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调整,C338S分别表现完全不育、高度不... 为了解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播期及不同蘖位、花位的育性变化,通过多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338S不同播期下的育性表现及不同蘖位和花位的育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调整,C338S分别表现完全不育、高度不育、半不育、低不育、可育的不同育性状态,具有育性转换特性。主茎穗与分蘖穗之间、主茎穗不同部位的小穗之间以及不同位次的小花之间的育性存在差异。发育较晚的后生分蘖的育性高于主茎穗和早生分蘖;主茎穗的下部小穗育性>中部小穗>上部小穗;早播不育植株发育较晚的3、4位小花的育性较好,而晚播可育植株发育较早的1、2位小花的育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aestivum)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TGMS)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海燕 宗学凤 +2 位作者 余国东 石有明 张建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9-372,共4页
以小麦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050S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期用外源IAA,GA3和ABA处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 以小麦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050S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期用外源IAA,GA3和ABA处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不育植株的不育度,提高可育植株的可育度;用乙烯利(CEPA)和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处理调控乙烯水平可以显著地改变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 小麦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章林 李加纳 +3 位作者 谌利 张学昆 陈云坪 殷家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在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细胞核 +细胞质双重不育系的选育和研究是发挥二者的优势、克服缺点的有效途径。本文报道细胞核 +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 - 1和GCDA - 2的育成经过及... 在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细胞核 +细胞质双重不育系的选育和研究是发挥二者的优势、克服缺点的有效途径。本文报道细胞核 +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 - 1和GCDA - 2的育成经过及在这方面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最新进展 ,主要包括双重不育系的选育模式、育性表现、品质特点和杂种的产量水平以及形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雄性不育 细胞核 细胞 双重不育系 选育 表现 形态学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井勇 赵丽梅 +2 位作者 孙寰 彭宝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2-716,共5页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核雄性不育 细胞雄性不育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小麦BNS花粉育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佳娜 周美兰 +2 位作者 茹振刚 陈静 杨文平 《作物研究》 2012年第4期344-349,共6页
为探讨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花粉育性转化规律,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测定了不同播期的小麦花粉育性,同时对其花粉育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NS花粉育性随播期的推迟而变化,出现了从完全不育到可育的... 为探讨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花粉育性转化规律,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测定了不同播期的小麦花粉育性,同时对其花粉育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NS花粉育性随播期的推迟而变化,出现了从完全不育到可育的育性转换过程,11月10日前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5%以上,表现为高度不育,11月10日、11月18日和11月26日播种,育性处在转换期,随播期推迟花粉败育率逐渐降低;BNS的花粉败育率与抽穗前10~15 d的平均温度和抽穗前7~15 d的平均最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当温度低于8.9℃时表现彻底不育,此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粉败育率逐步降低;BNS的花粉败育率与抽穗前10~15 d的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BNS花粉育性与温度和日照时数有极显著相关性,且其温度的影响大于日照时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 温度 日照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核不育水稻材料花粉育性基因遗传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明华 周开达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460-466,共7页
本文通过对花粉不育型无融合水稻SAR—1、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W6154S、川农核不育水稻(H_2S)等花粉育性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SAR—1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并受到一些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SAR—1及其杂交后代... 本文通过对花粉不育型无融合水稻SAR—1、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W6154S、川农核不育水稻(H_2S)等花粉育性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SAR—1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并受到一些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SAR—1及其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不育株套袋结实率较高;(2)W6154S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两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和一些微效修饰基因作用,受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的影响较大,W6154S本身及其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套袋自交结实率较高;(3)H_2S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隐性基因支配,H_2S本身及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均属无花粉型,受环境影响小,套袋不结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核 雄性不育 花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用核不育水稻育性温光性与指标的鉴定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扩军 李玉祥 +1 位作者 杨治惠 张茂哲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15-420,共6页
在阐述了两系不育系育性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与建立一套规范化鉴定方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化方案的基本要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应采取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适应本省的实用办法.实例鉴定结果表明,此鉴定方法具有快捷、... 在阐述了两系不育系育性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与建立一套规范化鉴定方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化方案的基本要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应采取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适应本省的实用办法.实例鉴定结果表明,此鉴定方法具有快捷、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核雄性不育 鉴定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湘91S的选育 被引量:2
18
作者 席代汶 陈卫江 宁祖良 《作物研究》 1995年第S1期46-47,共2页
植物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成,在水稻、小麦等几种作物上均有过详尽的报道,但在油菜方面还未见到过这方面的报道.本文提供了甘蓝型油菜(B.napus)温敏核不育系“湘91S”选育的资料.1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温敏核 核不育系 核不育基因 不育株率 温敏基因 雄性 细胞核雄性不育 变化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