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于高原气候特点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顾坚 杨木军 +7 位作者 田玉仙 李绍祥 周金生 刘琨 杨和仙 李政芳 石星程 杨寿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5-8,共4页
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 87作为父本 ,96B 13 8为母本进行转育 ,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 ,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 64S。育性研究表明 ,K78S和K15 64S的... 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 87作为父本 ,96B 13 8为母本进行转育 ,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 ,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 64S。育性研究表明 ,K78S和K15 64S的不育期比C49S 87长 15d以上 ,抗病性和异交结实性也有明显改进 ,在云南海拔 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候 温光敏核不育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亚勤 宗学凤 +1 位作者 余国东 张建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7-790,共4页
为了研究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根据7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分析了C49S年度间的育性稳定性及其可育与不育的临界播种期。结果表明,在气温正常年份,C49S随着播期的变化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 为了研究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根据7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分析了C49S年度间的育性稳定性及其可育与不育的临界播种期。结果表明,在气温正常年份,C49S随着播期的变化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且在不同年份间育性转换特性稳定;在重庆,10月31日是C49S的不育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前播种表现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5%以下;12月10日是其正常可育的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后播种表现正常可育,自交结实率在50%以上;11月10日至11月30日之间播种,处于半不育状态,自交结实率为5%-50%。可以通过调整其播期来进行制种或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核不育 性稳定性 临界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建奎 冯丽 +3 位作者 罗丹 余国东 石有明 李伯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本文探讨了外施赤霉素 ( GA3)、吲哚乙酸 ( IAA)、萘乙酸 ( NAA)、乙烯释放剂乙烯利 ( CEPA)、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 ( AVG)、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多收 (有效成分单硝化愈创木酚钠 )、氯化钙 ( Ca Cl2 )等化学物质对... 本文探讨了外施赤霉素 ( GA3)、吲哚乙酸 ( IAA)、萘乙酸 ( NAA)、乙烯释放剂乙烯利 ( CEPA)、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 ( AVG)、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多收 (有效成分单硝化愈创木酚钠 )、氯化钙 ( Ca Cl2 )等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两用系 C4 9S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IAA、NAA、GA3对早播不育 (重庆 1 0月 30日播种 )和晚播可育 (重庆 1 2月 1 0日播种 )的 C4 9S的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乙烯利对C4 9S的育性表现很强的抑制作用 ,而 AVG则对育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爱多收和 Ca Cl2 对 C4 9S的结实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认为 ,C4 9S育性转换与激素的综合平衡关系有密切关系。乙烯利或其它化学杀雄剂可以用来控制异常高温下 C4 9S不育系可能出现的微量可育花粉 ,以提高制种纯度 ;GA3、AVG、IAA、NAA、爱多收等可以用来提高 C4 9S自交繁殖时的结实率和种子饱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核不育 小麦 外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宏生 丁明亮 +6 位作者 顾坚 田玉仙 赵红 吴绍柱 杨素梅 杨和仙 李绍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26-2728,共3页
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著,表... 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柱头外露受细胞核基因控制;DH群体低柱头外露率与高柱头外露率的分离比符合3∶1,推测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核不育 柱头外露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籼型温光敏核不育系丰39S的选育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桂香 张国良 徐继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432-11433,共2页
[目的]研究丰39S的选育过程。[方法]丰39S是利用广占63S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经自然压力法选育而成的温光敏核不育系。于2003~2005年研究了丰39S的形态特征、育性表现及其配制组合的表现。[结果]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米质优... [目的]研究丰39S的选育过程。[方法]丰39S是利用广占63S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经自然压力法选育而成的温光敏核不育系。于2003~2005年研究了丰39S的形态特征、育性表现及其配制组合的表现。[结果]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米质优,不育起点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2003、2004年镜检期花粉败育率100%。2005年大田鉴定典败花粉8.43%,余为无花粉败育,自交不结实率为99.90%。2004年三亚地区结实率49.10%,实产3307.5kg/hm2。所配组合丰两优4号高产、抗病,结实率81.60%,千粒重27.7g。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59t/hm2,比汕优63增产8.99%,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丰39S的育性符合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指标要求,配组后代株型紧凑,生长势强,丰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温光敏核不育 丰39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水稻再生繁殖及保纯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波 田永宏 +2 位作者 范兵 汤三明 王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102-102,共1页
阐述了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水稻再生繁殖、原种生产及保纯技术,以期为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及原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两系水稻 温光敏核不育 再生繁殖 保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温光敏核不育小麦DT94-1的发现及育性转换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马慧英 孙振 +2 位作者 罗志昌 郭风琴 安建勇 《山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2期3-6,共4页
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 ,筛选发现了硬粒温光敏显性核不育小麦DT94 - 1。研究证实该材料雌雄蕊生物学下限光日照为 6h ,温度为 8℃ ;雄蕊育性临界转换光日照为 8h ,温度为 14℃ ;雄蕊育性完全恢复的生物学上限光日照为 12h ,温度为 16℃。... 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 ,筛选发现了硬粒温光敏显性核不育小麦DT94 - 1。研究证实该材料雌雄蕊生物学下限光日照为 6h ,温度为 8℃ ;雄蕊育性临界转换光日照为 8h ,温度为 14℃ ;雄蕊育性完全恢复的生物学上限光日照为 12h ,温度为 16℃。最理想的雄性不育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为药隔期 13~ 12℃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温光敏显性核不系DT94-1 性转换 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农业大学3个籼型水稻温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技术鉴定
8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71,共1页
7月5日.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雄辉副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籼型水稻温光敏核不育系“华68S”、“N72S”和“育IIS”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会中广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罗森辉主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梁承... 7月5日.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雄辉副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籼型水稻温光敏核不育系“华68S”、“N72S”和“育IIS”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会中广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罗森辉主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梁承邺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陈坤朝研究员、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谢振文教授以及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黄慧娟研究员和廖亦龙研究员为专家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处王忠副处长、成果科刘长威科长,农学院张桂权院长、王建武副院长,以及课题组万邦惠教授等30多人参加了鉴定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核不育 华南农业大学 技术鉴定 籼型水稻 种子管理 研究员 华南植物园 水稻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分析
9
作者 丁明亮 李宏生 +6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尹健 唐雄 唐耀 杨木军 李绍祥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被划分为10个类群。在已知19个强优势组合中,3个不育系与所有类群都可以产生强优势组合,但以恢复系含近缘种质(6/19)或地理远缘恢复系(10/19)产生强优势组合的概率更高,这两种类群将是今后构建小麦杂交优势群的重点。聚在同一类群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能产生超标优势的组合数(6/19)远少于不同类群间的超标优势的组合数(13/19)。SNP芯片能有效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基于SNP标记的遗传相似度可指导强优势组合测配和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不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但能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其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必定有足够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群 温光敏核不育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玉仙 李宏生 +8 位作者 顾坚 杨木军 赵红 杨兆春 李绍祥 刘琨 耿智德 杨和仙 刘翠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409,共6页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核不育 不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杨木军 顾坚 +6 位作者 刘琨 李绍祥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刘大钧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18-1624,共7页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为确定K78S的安全制种范围,2001--2004年在云南不同海拔的5个生态区对K78S的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78S在上述5个生态区均可安全制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其套袋不育度均达98%以上,不育期18~43d,较C49S-87至少长18d,育性稳定。初步研究表明,K78S的不育临界温度和临界光长分别比C49S-87高2.1qC和长0.93h,因此K78S的安全制种区域比C49S-87更广,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6 位作者 赵红 丁明亮 崔永祯 顾坚 田玉仙 刘琨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71-1675,共5页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 开颖率 柱头外露率 异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绍祥 顾坚 +4 位作者 刘琨 田玉仙 杨和仙 杨木军 倪中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975,共5页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柱头活力研究
14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3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赵红 杨木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92-2496,共5页
【目的】旨在明确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 【目的】旨在明确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结果】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柱头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K456S>K64S>K78S>K43S,K64S和K456S柱头活力开颖后第5天达到峰值,而K78S和K43S开颖后第3天达到峰值。4个不育系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都可达15 d,但高柱头活力(结实率>80%)的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K78S(9 d)>K64S(7 d)>K456S(5 d)>K43S(3 d)。K64S柱头活力在大田环境下显著高于温室,最高杂交结实率提高17.58%,平均杂交结实率提高13.83%;2种环境下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差异,均为17 d,但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大田环境下比温室长2 d,为9 d。【结论】4个不育系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但达到最高杂交结实率的授粉时间不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不育系其柱头活力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开花期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不育系最高杂交结实率(柱头活力)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进而提高制种的结实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雄性核不 两系杂交小麦 柱头活力 杂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木军 顾坚 +4 位作者 田玉仙 李绍祥 刘琨 杨和仙 周金生 《云南农业科技》 2003年第B06期63-68,共6页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小麦 生产技术 温光敏核不育 技术体系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C49S-87的分蘖育性与制种中分蘖的调控与利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绍祥 田学礼 +1 位作者 赵连弟 周金生 《云南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C49S-87温光敏两用核不 分蘖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多途径育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芳 郭凤琴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年第1期33-34,共2页
开展两系育种法,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选出了DT-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不育系和DT-3284普通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在此基础上转育出一批可利用的新的温敏不育系,也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采用矮败小麦与小偃麦和普通小麦亚远缘聚合杂交的方法... 开展两系育种法,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选出了DT-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不育系和DT-3284普通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在此基础上转育出一批可利用的新的温敏不育系,也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采用矮败小麦与小偃麦和普通小麦亚远缘聚合杂交的方法,选育出的新品种有晋春9号、晋春13号、晋春14号及晋偃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温光敏不育 亚远缘聚合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绍祥 顾坚 +4 位作者 田玉仙 刘琨 杨和仙 赵红 杨木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63,共5页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光敏两系法制种程序简单的技术优势与优良不育系选育、组合筛选、制种栽培技术以及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较简易、高效、实用的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即父母本同期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为杂交小麦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 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烈祝贺云南省作物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19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B09期F0003-F0003,共1页
基于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独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以重庆C49S-87为基础,通过14年的研究与实践,转育了突破性的第二代温光敏核不育系K78S等,以此建立了成熟、稳定、实用的温光敏两系... 基于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独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以重庆C49S-87为基础,通过14年的研究与实践,转育了突破性的第二代温光敏核不育系K78S等,以此建立了成熟、稳定、实用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科院 作物学会 温光敏核不育 两系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利用 雄性核不 技术体系 两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