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
24
1
作者
杨木军
李绍祥
+5 位作者
刘琨
顾坚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陈佩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750kg/hm。(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云南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
18
2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3 位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240-1243,共4页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控有效穗数为主,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变异
系
数
回归
系
数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
24
1
作者
杨木军
李绍祥
刘琨
顾坚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陈佩度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1,共5页
基金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云计1999〔096〕)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文摘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750kg/hm。(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云南
杂种优势
Keywords
Thermo-photo sensitive two-line hybrid wheat
Technique of hybrid seed production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34.5 [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
18
2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机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出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240-1243,共4页
基金
云南省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云计高技〔2003〕1413号)
云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006NG10)
文摘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控有效穗数为主,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目标。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变异
系
数
回归
系
数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Keywords
thermo-photo sensitive two-line hybrid wheat
variation coefficient
regression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分类号
S512.19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杨木军
李绍祥
刘琨
顾坚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陈佩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