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方案及持续性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丛悦 赵晓霜 +4 位作者 李宏伟 孙佳男 殷欣 王鹏举 于姗姗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6期813-818,共6页
目的:构建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CAI)预防方案并进行持续性效果评价。方法: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为指导,根据现场审查确定方案构建的促进和障碍因素,从基于证据的变革、潜在采纳者及实践环境3个方面构建循证实践方案,通过两轮循证实践,逐... 目的:构建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CAI)预防方案并进行持续性效果评价。方法: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为指导,根据现场审查确定方案构建的促进和障碍因素,从基于证据的变革、潜在采纳者及实践环境3个方面构建循证实践方案,通过两轮循证实践,逐步建立并形成稳固的VCAI预防方案并进行持续性效果评价。结果:经过两轮临床证据转化实践,在系统方面,建立和完善了预防VCAI四级管理构架。在潜在采纳者方面,各操作者多项操作执行率有提升。在患者方面,VCAI发生率持续降低。结论:基于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构建的VCAI预防方案有利于降低VCA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及其护理实践 被引量:27
2
作者 钟婕 周英凤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8期93-95,99,共4页
系统阐述了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的6个核心要素、3个阶段以及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该模式为护理人员促进研究向实践转化提供了综合性的概念框架,通过对变革内容、潜在采纳者和实践环境的评估,对促进证据应用的干预策略和变革采纳的监控,... 系统阐述了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的6个核心要素、3个阶段以及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该模式为护理人员促进研究向实践转化提供了综合性的概念框架,通过对变革内容、潜在采纳者和实践环境的评估,对促进证据应用的干预策略和变革采纳的监控,对结果的评价,引导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开展基于证据的变革,并维持证据持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 循证实践 护理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安宁疗护中共同决策的阻碍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定性研究
3
作者 蔡思雨 周翾 +2 位作者 成磊 王瑞欣 彭晓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5-40,共6页
目的探索儿科安宁疗护共同决策的阻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以推动我国儿科安宁疗护领域共同决策干预的开发和实践的完善。方法采用描述性定性研究法,对11个省15所医院的儿科安宁疗护团队27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14名、护士7名和社工6名)进行... 目的探索儿科安宁疗护共同决策的阻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以推动我国儿科安宁疗护领域共同决策干预的开发和实践的完善。方法采用描述性定性研究法,对11个省15所医院的儿科安宁疗护团队27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14名、护士7名和社工6名)进行深度访谈,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从实践环境、潜在采纳者和基于证据的变革3个层面分析共同决策的实践阻碍以及应对策略。结果实践环境的阻碍涉及文化、政策、知识体系和机构4个层面。潜在采纳者包括安宁疗护团队、父母和患儿。医务人员层面的阻碍为缺乏相关知识技能,应对策略为共同决策培训。父母参与共同决策的阻碍来自对患儿病情的认知、情绪问题和既往共同决策经验;应对策略:对父母进行清晰的病情告知;在父母情绪平稳时制定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宣教。患儿层面的阻碍包括缺乏病情认知,以及决策能力受到年龄、认知水平和决策经历的限制;应对策略:支持家庭进行病情沟通;为患儿制订个性化的决策参与模式。变革层面的阻碍来自缺乏干预辅助工具和结构化的干预流程;应对策略:构建本土化辅助工具和干预流程。结论从实践环境、潜在采纳者和基于证据的变革3个层面分析的共同决策的实践阻碍以及应对策略可为我国儿科安宁疗护领域共同决策干预的开发和完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并为医务人员的共同决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疗护 儿童 共同决策 阻碍因素 应对策略 医务人员 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循证实践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桃峰 蒋玲 +3 位作者 沈平 陈静芳 顾勤 方晓兰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3期374-379,共6页
目的: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为指导,根据现场审查确定方案构建的促进和障碍因素,从基于证据的变革、潜在采纳者及实践环境3个方面构建循证实践方案,通过两轮循证实践,... 目的: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为指导,根据现场审查确定方案构建的促进和障碍因素,从基于证据的变革、潜在采纳者及实践环境3个方面构建循证实践方案,通过两轮循证实践,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并评价应用效果。结果:经过两轮临床证据转化实践,在系统方面,组建了多学科协作团队,逐步建立并完善饮食管理方案,开展流程及培训方案;在潜在采纳者方面,医生、护士的饮食管理执行率有提升;在患者方面,透析期间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营养指标提升,血清磷水平下降。结论:应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患者透析期间低血压的发生率,改善钙磷代谢及营养状态,该方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饮食管理 透析期间低血压 渥太华应用模式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碧霞 许丽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3-106,共4页
目的将《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的证据总结》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改善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ICU收治的鼻饲患者60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护理,观察组基于前期的... 目的将《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的证据总结》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改善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ICU收治的鼻饲患者60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护理,观察组基于前期的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的证据总结,从喂养不耐受的识别与评估、体位管理、营养配方、鼻饲喂养方式、胃残余量监测及常见症状处理6个方面进行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通过患者层面、护士层面和系统层面评价证据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培训后,护士对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的相关知识水平显著提高(P<0.01),对证据的执行率均高于75%;护士对构建的评估表单及循证实践手册的内容、长度及使用方便性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22±0.76)分,(4.31±0.73)分及(4.27±0.75)分(满分5分)。结论应用基于循证依据的喂养不耐受症状管理方案,可有效降低重症鼻饲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鼻饲 喂养不耐受 营养管理 循证护理 证据转化 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