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演变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伟明 杨剑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4,共4页
通过多时相航空遥感影像和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对比,分析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近50年来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波浪、潮汐、潮流和河流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滨外沙坝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整体西向漂移、向海侧边线蚀退的背... 通过多时相航空遥感影像和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对比,分析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近50年来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波浪、潮汐、潮流和河流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滨外沙坝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整体西向漂移、向海侧边线蚀退的背景下,个体沙坝的变化表现为陆向蚀退、侵蚀消亡、西南向漂移与端点蚀退、西向漂移与端点延展和海向淤进与陆向蚀退交替等多种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北部 滨外沙坝 演变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凯 吴建政 +1 位作者 安永宁 吴宁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在渤海湾北部取得的大量海底表层样、原状箱式样和柱状岩心样品,通过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得出研究区海底表层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和抗剪强度指标。研究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砂—粉砂—黏土、黏土质粉砂、粉... 利用在渤海湾北部取得的大量海底表层样、原状箱式样和柱状岩心样品,通过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得出研究区海底表层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和抗剪强度指标。研究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砂—粉砂—黏土、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及砾砂7种。根据表层沉积物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发现研究区中部表层土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周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北部 十字板剪切 物理力学性质 不排水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19孔和渤海湾北部晚第四纪地质环境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广元 庄振业 +3 位作者 印萍 赵东波 刘爽 王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6期16-23,共8页
对渤海湾北部D219孔岩心样品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测试,将该孔自上而下划分为海相—滨海相、陆相、海相、陆相4个地层,按单井划相方法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层序沉积历史。39ka BP所处的时期相当于献县海侵,本区... 对渤海湾北部D219孔岩心样品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测试,将该孔自上而下划分为海相—滨海相、陆相、海相、陆相4个地层,按单井划相方法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层序沉积历史。39ka BP所处的时期相当于献县海侵,本区的陆地平原被淹没;23ka BP海水退出渤海,本区又成为陆地;8~9ka BP(或8.5ka BP)海水再次侵入本区至今。以D219孔为主,与本区30余孔进行对照认为,本区在全新世海侵前是低缓平原,东西向总坡度约1.7‰,其上分布南堡和歧口两古河道系统。前者河宽小、曲率小,是流量较小的平原河系;后者河宽大、曲流汊道多,是流量较大的自SW向NE流的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北部 晚第四纪 地层 古地形 古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OFIS平台在渤海湾北部海面气温和风速精细化预报中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龙强 王锋 +1 位作者 孟艳静 米欣悦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58-265,共8页
基于"动力-统计"预报方法的MEOFIS(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平台以相关模式预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史实况资料建立预报模型,实现站点的精细化预报.利用2009~2011年的T639模式产品和渤海湾北部相关观测站的数据积累统计建模,并对2012... 基于"动力-统计"预报方法的MEOFIS(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平台以相关模式预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史实况资料建立预报模型,实现站点的精细化预报.利用2009~2011年的T639模式产品和渤海湾北部相关观测站的数据积累统计建模,并对2012~2013年海面4个季节的气温和风速进行预报统计,对比分析该平台在海面气温和风速预报中的适用性.经客观检验,1℃误差范围内,海面各季节的气温和风速预报准确率均高于陆上的预报;海面日最高、日最低和逐3 h气温预报准确率均超过68%,秋季的日最高气温、逐3 h气温和冬季的日最低气温预报最为理想,准确率分别达86.8%、75.2%和78.9%,春季的气温预报整体不理想;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和T639直接输出的结果相比,MEOFIS在各季节的气温预报中具有明显的订正能力.2 m/s误差范围内,过渡性季节春、秋季的日最大风速预报准确率均超过75.0%,夏季的预报效果较差,但逐3 h风速预报准确率最高,达78.0%,冬季的风速预报效果整体不佳;利用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各月逐3 h的海面气温和风速预报误差做滤波处理,结果显示MEOFIS平台对这两要素的预报误差均存在明显的双周震荡波,通过滤波可以提高二者预报的准确率,且气温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更大.预报偏差和方差小的季节,预报准确率的改善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MEOFIS平台 气温 风速 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法 渤海湾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商志文 田立柱 +1 位作者 王宏 李建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9-1107,共9页
发现渤海湾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21属37种,确定了Cyclotella striata/stylorum,Paralia sulcata和Coscinodiscusperforatus等9个优势种的地理分布;进而根据聚类分析,将研究区表层沉积硅藻划分为6个组合区。讨论了控制它们分布的环境因素,... 发现渤海湾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21属37种,确定了Cyclotella striata/stylorum,Paralia sulcata和Coscinodiscusperforatus等9个优势种的地理分布;进而根据聚类分析,将研究区表层沉积硅藻划分为6个组合区。讨论了控制它们分布的环境因素,发现盐度与深度是重要控制因素,沉积物底质类型亦对硅藻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表层沉积物 环境因素 渤海湾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7
6
作者 孟元林 李亚光 +5 位作者 牛嘉玉 肖丽华 李臣 罗宪婴 张文才 郭永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3期154-156,161,共4页
讨论了影响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埋深>3500m)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地质因素,认为沉积相带控制着深层储层的物性,河流和三角洲砂体储层的孔隙度经后期改造后仍相对较高;生烃潜力大的坳陷,其烃源岩有机酸排放量大,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 讨论了影响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埋深>3500m)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地质因素,认为沉积相带控制着深层储层的物性,河流和三角洲砂体储层的孔隙度经后期改造后仍相对较高;生烃潜力大的坳陷,其烃源岩有机酸排放量大,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高加热速率有利于油气的早生、早排和早期充注,从而抑制胶结作用,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护,孔隙度相对较高;超压可以增加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延迟烃源岩有机酸的生成和储层的溶蚀作用,减小机械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可起到保护储层孔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北部 深层 碎屑岩储层 孔隙度 沉积相带 生烃潜力 有机酸产量 加热速率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勘探与科技攻关 被引量:8
7
作者 高瑞祺 王喜双 +1 位作者 吴永平 杨池银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9年第4期1-6,共6页
近年来中油集团所属大港和华北油田连续在千米桥、乌马营、信安镇北等奧陶系潜山获得重要突破,表明以奥陶系为主的潜山仍是有潜力的勘探领域。针对勘探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决定在渤海湾盆地北部开展以奥陶系潜山为主要目标的地质及相... 近年来中油集团所属大港和华北油田连续在千米桥、乌马营、信安镇北等奧陶系潜山获得重要突破,表明以奥陶系为主的潜山仍是有潜力的勘探领域。针对勘探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决定在渤海湾盆地北部开展以奥陶系潜山为主要目标的地质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力争在大、中型潜山油气田的发现上见到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北部 科技攻关 油气勘探 奥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组合指示的渤海湾西北岸两个牡蛎礁体生长环境的差异 被引量:15
8
作者 商志文 范昌福 +4 位作者 李冬玲 田立柱 裴艳东 王福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9,共7页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减弱。对相距约20km的大吴庄礁体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再研究,及与岭头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对比显示:大吴庄礁体硅藻种相对丰富,潮间带河口种和沿岸种含量多,说明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靠近河口的位置,建礁过程中受河流与海洋的双重影响,潮间带河口种C.stylorum和C.striata在礁体中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指示了建礁过程中河流影响强弱的变化。相反,岭头礁体硅藻种相对单一,浅海与浮游种含量大,生长位置可能远离河口或为逐渐封闭的泻湖或海湾环境,建礁过程中主要受海洋影响,浅海种P.sulcata和浮游种T.nitzschioides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礁体受海洋影响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沉积硅藻组合 生长环境 渤海湾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