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岸带生态分区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丙辉 刘宏娟 王丽婧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80,共6页
生态区划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海岸带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生态区划能更好地促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 生态区划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海岸带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生态区划能更好地促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并建立了生态分区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气候、地形、土壤、水系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库,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完成了渤海海岸带生态区划,全区共分为4个生态区和15个生态亚区.最后分析了每个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 生态区划 GI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延江 陈小雷 +1 位作者 张宝贵 王丽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8-828,共11页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度云团,并以50~60km·h-1的速度沿副热带高压588dagpm线西北侧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强降水时段TBB温度值为-96~-115℃,涡旋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低涡,带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同步雷达反演显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周期为3~6h,天津地区减弱的雨团移到河北海岸带,在有利的低层风场辐合区产生了新的暴雨云团;该暴雨云团减弱后,对下游锦州上空的中尺度雨团发展是一个快速波动传输过程,且与多单体风暴的传播机理相似。闪电频数与强降水时段的峰值较一致,中小尺度雨团合并和低层辐合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雨团 对流降水 渤海西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秋璐 黄海燕 +3 位作者 陈满春 许艳 曾容 张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2,共8页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的定量评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站位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点构面,构建大尺度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建立由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滨海湿地和生物体组织污染物5大类、13个参数指标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渤海海岸带环境状况为一般到良好,与渤海环境现状基本相符,能综合与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 综合评价模式 环境质量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地区^(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福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范昌福 商志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50,共7页
近百年来环渤海地区的沉积作用是影响该区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了该区迄今公开发表的用于确定现代沉积速率的84组210Pb、137Cs柱状剖面(包括210Pb样柱52组,210Pb、137Cs样柱32组),其中海区39组,潮间带及沿海低地地区4... 近百年来环渤海地区的沉积作用是影响该区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了该区迄今公开发表的用于确定现代沉积速率的84组210Pb、137Cs柱状剖面(包括210Pb样柱52组,210Pb、137Cs样柱32组),其中海区39组,潮间带及沿海低地地区45组。环渤海地区的210Pb放射性活度的深度分布曲线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理想指数衰变型、近等幅摆动型和海洋特殊动力事件影响型。根据由陆向海方向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初步划分为沿岸低沉积速率带、开放潮坪高沉积速率带及海区低沉积速率区;区域性差异则表现为渤海湾开放潮坪区上部由北(蓟运河口)向南(老狼坨子)沉积速率表现为高—低—高,辽东湾从其西侧的锦州湾向东至辽河河口的开放潮坪地区,沉积速率递减,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附近海域属于间歇式快速沉积区,莱州湾西部为高速沉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及海区^210Pb、^137Cs现代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飓风的启示:渤海湾西岸现状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宏 商志文 +5 位作者 裴艳东 王福 范昌福 刘志广 田立柱 车继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91,共9页
墨西哥湾飓风促使本文作者再次反思渤海湾西岸的现状:海岸线由曲折转为平直的、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人为活动为主因造成的潮间带变宽变缓的、以淤积为主的干扰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在海面上升、地面下沉伴随下,在淤积进... 墨西哥湾飓风促使本文作者再次反思渤海湾西岸的现状:海岸线由曲折转为平直的、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人为活动为主因造成的潮间带变宽变缓的、以淤积为主的干扰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在海面上升、地面下沉伴随下,在淤积进程达到其顶点后、重归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的可能前景,届时的“沼泽化”威胁,将加剧目前以“封闭治理”理念为主导的防洪措施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 地质环境 变化与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