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1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高孔隙度储集层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保全 王志萍 +1 位作者 汤国民 于喜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8期36-42,共7页
以海域最新钻探成果为基础,基于岩心、薄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并探讨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溶蚀孔以及裂缝,其中溶蚀孔与构造裂缝是... 以海域最新钻探成果为基础,基于岩心、薄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并探讨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溶蚀孔以及裂缝,其中溶蚀孔与构造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优势岩相、断裂活动以及风化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其中近火山口爆发相带储集物性最好,大型断裂持续活动形成的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而长期的风化淋滤使储层得到进一步改善。优选断裂带附近火山口相带进行钻探可有效减低火山岩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中部 中生界火山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低氧区的发生记录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涛 徐勇 +7 位作者 刘传霞 张艳 丁东生 孙雪梅 陈聚法 陈碧鹃 赵俊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底层水体DO浓度最小值为2.30 mg/L,低氧面积达1200 km^2,呈西北–东南走向。调查海域的西部和西南海域呈现出明显的温度层化,尤其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表层与底层水体温度差(δT)>5℃的区域,δT最高值达到7.3℃。水体密度层化与温度层化特征相似,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底表层密度差(δρ)>2 g/L的等值线闭合圈。温度层化是低氧产生的主要物理因素。表层水体C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部,覆盖大部分的低氧海域。表层水体中的Chl-a(>4μg/L)和PO_4~3-P(>6μg/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南部,部分与低氧区重合。本研究可为探索渤海海域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海域 溶解氧 低氧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聚法 赵俊 +6 位作者 过锋 曲克明 崔正国 孙雪梅 朱建新 丁东生 刘传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5,共8页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012-2014年在渤海中部海域进行了9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跟踪调查。利用其中部分调查资料,作者对渤海中部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1)2012-2014年春季和夏季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秋、冬季部分海域已受到活性磷酸盐的污染。(2)不同季节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趋势各异,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活性磷酸盐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递减的趋势,秋季和冬季接近呈垂直分布均匀状态。(3)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明显高于夏季。2014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2013年,呈逐年降低趋势。(4)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营养盐的外源补充、内源再生和生物消耗是影响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磷酸盐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渤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中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潜山的形成 被引量:26
5
作者 周琦杰 刘永江 +5 位作者 王德英 关庆彬 王光增 王宇 李遵亭 李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60,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之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被新地层覆盖而成,潜山内幕所保留的先存断裂及潜山与上覆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研究盆地构造运动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渤中19-6潜山构造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剖面及钻井资料进行系统构造解析,建立渤中19-6潜山构造演化新模型,并探讨了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以一系列S-N向雁列式正断层为界,断层东侧为隆起的渤中19-6潜山构造,西侧为低洼的沙南凹陷。古潜山最早形成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形成如今以S-N向正断层为界的东隆西降的潜山构造格局;(2)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边界S-N向断裂以及上覆地层中存在的E-W向断裂为两侧大型走滑带间雁列式断裂构造,是该潜山构造储层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3)该潜山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剪刀式闭合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NNW向俯冲的多重影响,中生代以来,共经历了印支早期挤压隆起、印支晚期伸展改造、燕山早期左行压扭改造、燕山中期左行伸展改造、燕山晚期左行压扭改造、喜山期右行伸展埋藏6个阶段的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潜山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沙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