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上覆海水与颗粒物中的磷与硅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志刚 宋金明 李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3,共6页
研究了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上覆水、悬浮颗粒物中P、Si的变化特征。上覆水体PO4-P、SiO3-Si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大洋底层水PO4-P、SiO3-Si的平均含量 ,二者具有相似的循环控制机制。悬浮颗粒物中无机磷、生源态磷 (TIP、BP)的来源和循环控... 研究了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上覆水、悬浮颗粒物中P、Si的变化特征。上覆水体PO4-P、SiO3-Si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大洋底层水PO4-P、SiO3-Si的平均含量 ,二者具有相似的循环控制机制。悬浮颗粒物中无机磷、生源态磷 (TIP、BP)的来源和循环控制机制不同 ,无机硅、生源态硅 (TISi、Si)有一定的相似性。稀释作用和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P、Si的循环控制上覆水体中P、Si的地球化学行为。颗粒物中TIP、TISi的行为受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过程影响 ,其中化学吸附可能与Fe(III)的氧化物有关 ;生物过程对颗粒物中生源P、Si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海水 悬浮颗粒物 渤海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储层预测特色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夏同星 明君 +1 位作者 陈文雄 赵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34-37,共4页
根据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群目的层埋藏浅、地层为"泥包砂"的特点,在地震资料处理及储层描述方面提出了几项有针对性的特色技术:通过少道叠加方法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强波峰及强波谷的关系判定地震资料极性;通过90... 根据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群目的层埋藏浅、地层为"泥包砂"的特点,在地震资料处理及储层描述方面提出了几项有针对性的特色技术:通过少道叠加方法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强波峰及强波谷的关系判定地震资料极性;通过90°相移剖面快速得到拟岩性剖面;通过地层切片快速全面地评价研究区储层分布情况。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在渤南油田群储层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ODP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部海域 新近系 河流相油田 少道叠加 极性判别 90°相移 地层切片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海域小微断裂成因机制及控藏类型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志伟 宿雯 +2 位作者 李果营 黄志 叶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8,共10页
根据钻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宏观成盆机制和岩石断裂力学分析,对渤海南部海域小微断裂成因机制及控藏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南部受郯庐走滑断裂晚期活动影响,新近纪拗陷期断裂活动明显,大量小微断裂发育。新近纪以来渤海南部海域剪切应力... 根据钻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宏观成盆机制和岩石断裂力学分析,对渤海南部海域小微断裂成因机制及控藏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南部受郯庐走滑断裂晚期活动影响,新近纪拗陷期断裂活动明显,大量小微断裂发育。新近纪以来渤海南部海域剪切应力逐渐取代伸展应力占据主导地位,为小微断裂的大量新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高泥质含量、早成岩阶段的岩石介质属性决定了小微断裂带形成演化的介质基础;小微断裂具有剪切破裂机制主导下塑性泥质流侵入剪切-涂抹成核的发育演化模式。根据局部剪切应力的成因机制及构造特征,渤海南部海域小微断裂可分为横向调节型、垂向传导型和断间均衡型等3种类型。小微断裂精细识别与解释技术在渤中26-3、垦利9-1和渤中34-1等油田的成功应用对于渤海海域高勘探成熟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部海域 小微断裂 成因机制 控藏类型 渤中26-3油田 垦利9-1油田 渤中34-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西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潜山形成机制 被引量:28
4
作者 肖述光 吕丁友 +2 位作者 侯明才 胡贺伟 黄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4,共11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西南部中生代潜山构造广泛发育,但对其成因演化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基于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地层解释和构造样式识别,厘清断裂的期次、类型、活动特征,揭示关键构造期构造格局和潜山形成演化过程,明确...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西南部中生代潜山构造广泛发育,但对其成因演化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基于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地层解释和构造样式识别,厘清断裂的期次、类型、活动特征,揭示关键构造期构造格局和潜山形成演化过程,明确潜山分带差异构造特征,并开展潜山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西南部潜山内幕主要发育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喜马拉雅期等4期构造运动,其中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对潜山形成和分布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②上述4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由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等3组断裂组成的4套复杂网格状断裂系统,各组断裂形成期次、性质及活动特征差异明显;③该区经历了古生代潜山物质基础形成、中生代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挤压造山与逆冲构造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裂陷及潜山初始格局的形成、新生代走滑—伸展复合改造与埋藏定型等4个演化阶段;④关键构造期表现形式的差异导致该区潜山构造特征呈现明显的分带性,可划分为西侧残留逆冲型潜山带、中部反转翘倾型潜山带和东侧复杂走滑断块型潜山带。结论认为,中、新生代经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潜山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幕断裂系统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西南部 中生代 潜山 燕山期 印支期 断裂 形成期次 构造演化 潜山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南部海域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文超 汪跃 +3 位作者 廖新武 康凯 张雷 刘卫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55,共9页
渤海西南部海域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层,明确其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理可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钻井、测井、岩芯及薄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及野外地质露头观察,开展了该套变质... 渤海西南部海域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层,明确其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理可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钻井、测井、岩芯及薄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及野外地质露头观察,开展了该套变质岩潜山风化带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及其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古褶皱核部、走滑区、古地貌高部位及断层附近优质储层更加发育,其形成受构造与风化淋滤作用的共同控制;纵向上,风化带下部裂缝开度更大,渗透率更高,风化带上部孔隙度更高,其形成主要受风化淋滤与压实作用的共同控制。优质裂缝发育方向为近EW向(方位范围45°~135°),其形成主要受喜山期“再活化”的控制。优质储层发育模式可总结为“鱼背”模式,其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挤压成缝、风化淋滤对裂缝的充填、喜山期的拉张“再活化”及沉积埋藏过程的再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南部海域 新太古界 变质岩潜山 优质储层 古地貌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6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