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被引量:20
1
作者 徐杰 张进 +4 位作者 周本刚 吕悦军 陈国光 计凤桔 高祥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5-854,共10页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21—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21—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东南部 渤海7.4级地震 明化镇组 新生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活动对渤海东南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春荣 刘豪 +1 位作者 辛仁臣 李建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1,共6页
郯庐断裂是渤海东部最重要的走滑大断裂,新生代郯庐断裂在渤海东南部经历了伸展断陷、右旋走滑和晚期构造再活动3个过程。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早期的伸展断陷和晚期的右旋走滑压扭作用为渤海东南部创造了优越的生油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 郯庐断裂是渤海东部最重要的走滑大断裂,新生代郯庐断裂在渤海东南部经历了伸展断陷、右旋走滑和晚期构造再活动3个过程。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早期的伸展断陷和晚期的右旋走滑压扭作用为渤海东南部创造了优越的生油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形成了大量的油气圈闭。断裂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油气的分配和富集的层位。研究认为,与生油凹陷相邻的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带和走滑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预测凹陷内的次级凸起带、青东凹陷东部盆缘走滑断裂带、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断裂带为区域内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东南部 郯庐断裂 走滑断裂 构造样式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3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