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体裂隙网络串并组合渗透率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浩楠 刘卫群 宋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24,共6页
由三次方定理表达形式的转变,提出新的基于两端水头差的裂隙本征渗透率概念,分别探讨了裂隙在并联和串联情况下的等效本征渗透率。继而由岩体裂隙网络中裂隙的串并联关系,提出了岩体裂隙网络串并组合渗透率预测模型,首次提出了裂隙网络... 由三次方定理表达形式的转变,提出新的基于两端水头差的裂隙本征渗透率概念,分别探讨了裂隙在并联和串联情况下的等效本征渗透率。继而由岩体裂隙网络中裂隙的串并联关系,提出了岩体裂隙网络串并组合渗透率预测模型,首次提出了裂隙网络岩体本征渗透率概念。分别应用UDEC软件和所提出的串并组合渗透率预测模型对简单"人"字形裂隙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果。对两种理论的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在解决问题时是互逆的过程。所提出的裂隙网络岩体串并组合渗透率预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方便简单,也为煤矿突水的预测及防治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裂隙本征渗透 等效本征渗透 串并组合渗透率预测模型 非连续面网络流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动态渗透率预测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董满仓 柴汝宽 +2 位作者 辛晶 陈映赫 黄建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90-95,共6页
为准确描述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首先分析总结致密储层渗透率的3个主要影响——有效应力、温度和含水饱和度,并建立了以有效应力、温度和含水饱和度为输入层,渗透率为输出层,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渗透... 为准确描述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首先分析总结致密储层渗透率的3个主要影响——有效应力、温度和含水饱和度,并建立了以有效应力、温度和含水饱和度为输入层,渗透率为输出层,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渗透率预测模型.利用不同条件下的渗透率数据建立仿真数据样本进行训练,训练结果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063 47×10-3μm2,最大相对误差为4.382%,平均相对误差1.069%.说明人工蜂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很好的描述致密储层渗透率和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常规BP神经网络渗透率模型训练结果平均相对误差达10.699%.说明较之常规BP神经网络,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及稳定性均有较大提升.综上,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应用于低渗致密储层渗透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人工蜂群算法 BP神经网络 混合神经网络 渗透率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应力敏感的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研究——以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凯 张浩 +1 位作者 冉超 邵孟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61,共5页
为了研究应力敏感引起的页岩储层渗透率变化及其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选取4块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岩心,采用"SCMS-B2型高温高压岩心多参数测量仪"进行应力敏感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渗透率幂律模型与指数模型的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幂律模型... 为了研究应力敏感引起的页岩储层渗透率变化及其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选取4块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岩心,采用"SCMS-B2型高温高压岩心多参数测量仪"进行应力敏感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渗透率幂律模型与指数模型的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幂律模型相关系数较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的页岩气单井产能预测模型。以C-X井为例,分别应用考虑应力敏感的产能模型与不考虑应力敏感的产能模型比较,预测结果表明,用考虑应力敏感的产能模型计算的无阻流量为12.45×10^4m^3/d,约为用不考虑应力敏感产能模型计算的无阻流量的38.82%;确定合理产量为(2.49~4.15)×10^4m^3/d。建议生产时控制井底流压由原始应力缓慢降至20.51 MPa进行生产,并始终保持大于17.22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应力敏感 产能公式 渗透率预测模型 幂律模型 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作用后花岗岩微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红梅 兰永伟 郭楠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7-132,共6页
为了研究温度作用下花岗岩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性,对热处理后(25~600℃)的花岗岩试件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高压压汞实验和渗流实验,从扫描电镜的镜下特征、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孔容、孔径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修... 为了研究温度作用下花岗岩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性,对热处理后(25~600℃)的花岗岩试件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高压压汞实验和渗流实验,从扫描电镜的镜下特征、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孔容、孔径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修正了常规的渗透率预测模型,对模型计算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内部含有初始微裂隙和孔洞,孔洞形状不规则;随着温度升高,花岗岩孔喉不断发育,花岗岩压汞曲线中进汞曲线逐渐变得平滑,退汞率逐渐升高,试件中微孔、过渡孔、中孔、大孔的孔容和总孔容总体逐渐增大,孔径分布范围扩大,连通性增强,孔隙度呈现增大趋势;花岗岩渗透率随温度总体呈指数函数增加,400℃之后渗透率大幅增大;试件中大孔数量增加是花岗岩渗透率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对高温花岗岩而言,利用修正的Winland模型得到渗透率的预测值和实验测试值较接近,表明孔喉半径特征值、孔隙度共同影响下花岗岩的渗透率模型更为合理。研究结果将为高温岩体地热开发工程的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孔隙度 孔径分布 渗透率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