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与地质封存的适应性 被引量:6
1
作者 丁帅伟 席怡 +2 位作者 刘广为 刘骞 于红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_(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_(2)连续注入(CGI)、水气交... 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_(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_(2)连续注入(CGI)、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恒定(CWAG)和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逐渐减小(TWAG)3种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注入方式对于渗透率为1 mD的储层累积产油量和CO_(2)埋存量最高,采用生产气油比约束的工作制度更有利于CO_(2)驱提高采收率或地质封存。CGI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4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地质封存项目,CWAG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2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驱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相结合的项目,而TWAG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6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驱提高采收率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不同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CO_(2)地质封存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秀茹 汪万飞 付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5,178,共9页
原位CO_(2)泡沫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原位CO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优化了生气体系、泡沫体系以及注入参数,得到了最佳的注入量、注入速度和适用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地层水矿化度为10 00... 原位CO_(2)泡沫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原位CO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优化了生气体系、泡沫体系以及注入参数,得到了最佳的注入量、注入速度和适用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地层水矿化度为10 000 mg/L条件下,得到可以作用于地层深部的原位CO_(2)泡沫体系,其配方为:2.1%碳酸氢铵+1.6%醋酸+9.5%氯化铵+0.1%α-烯烃磺酸钠AOS+0.1%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DHSB,泡沫体积可达810 mL,泡沫综合指数为15552 mL·min。该体系形成的泡沫在油藏中部具有较高黏度和较大弹性的特性,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通道,表现出良好的封堵能力。在渗透率级差为6左右时,原位CO_(2)泡沫体系注入速度控制在1.0mL/min左右,注入段塞量控制在0.3 PV,能够发挥最佳的调驱效果。研究还发现,该泡沫体系在渗透率级差为3.9~13.7的非均质储层中能有效提高采收率,而在渗透率级差为15.6的条件下,虽然未能显著提高低渗层采收率,但在高渗管中仍然有一定的洗油作用。本研究为原位CO_(2)泡沫驱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CO_(2)泡沫 渗透级差 封堵 非均质储层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筛选(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任韶然 牛保伦 +2 位作者 侯胜明 张亮 顾鸿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6,101,共10页
针对新疆低渗透油藏,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筛选不同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案,包括CO2、空气、N2和烟道气,评价其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采用改进的Corey模型计算各种气体在不同混相条件下的开发效果,重点分析温室气体CO2的埋存及提高采收率机... 针对新疆低渗透油藏,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筛选不同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案,包括CO2、空气、N2和烟道气,评价其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采用改进的Corey模型计算各种气体在不同混相条件下的开发效果,重点分析温室气体CO2的埋存及提高采收率机制。在无廉价气源条件下,可以选取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直接注入电厂排放的烟道气也是一种不错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并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烟道气运输成本过高。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不同注气开发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经济上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提高采收率 注气 相对渗透模型 可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水同注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马云飞 赵凤兰 +2 位作者 侯吉瑞 端祥刚 李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3,98,共6页
为了研究气水同注驱油技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的适应性,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评价了氮气-水和氮气-活性水2种体系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效果,并探讨了各自的渗透率适应界限和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渗透率为5×10^-3-100×10... 为了研究气水同注驱油技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的适应性,通过室内驱油实验,评价了氮气-水和氮气-活性水2种体系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效果,并探讨了各自的渗透率适应界限和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渗透率为5×10^-3-100×10^-3 μm^2时,氮气-水同注体系的流度降低因子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当渗透率为5×10^-3-40×10^-3 μm2时,该体系可有效增大水驱波及效率,提高采出程度35.1%-16.8%.由于流度降低因子与采出程度增值匹配性良好,可将其作为表征气水同注体系扩大波及体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渗透率为30×10^-3-500×10^-3 μm2时,氮气-活性水同注体系可有效增大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出程度22.6%-19.4%.因此,氮气-水同注体系适用于渗透率小于40×10^-3 μm^2的地层,氮气-活性水同注体系适用于渗透率为30×10^-3-500×10^-3 μm^2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同注 波及体积 流度降低因子 渗透率适应性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热化学沉淀调剖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范森 侯吉瑞 +2 位作者 李宜强 吴文祥 张云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68,共3页
在探讨聚合物驱油后油层物性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热化学沉淀进行油藏深部调剖提 高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的调剖原理不同于传统的调剖,主要通过缩小孔隙体积而达到降低高渗透层渗透率的目 的。初步的物理模拟研究表明... 在探讨聚合物驱油后油层物性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热化学沉淀进行油藏深部调剖提 高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的调剖原理不同于传统的调剖,主要通过缩小孔隙体积而达到降低高渗透层渗透率的目 的。初步的物理模拟研究表明,选用硼酸钠溶液进行结晶沉淀,可以明显降低高渗透层的渗透率,且在10倍孔隙 体积水洗后渗透率降低幅度仍可保持在55.8%~60.2%,并且"堵而不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调剖。在二维纵向 非均质模型上的热化学沉淀调剖驱油实验表明,在聚合物驱后可继续提高采收率7.8%-9.2%,效果同于聚合物 凝胶,并且具有注入粘度低、可进入残余油不连续分布的油藏深处等特点,尤其适合于温度适中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淀 提高采收率技术 孔隙体积 聚合物驱油 非均质模型 聚合物凝胶 渗透 分布特点 油层物性 深部调剖 模拟研究 驱油实验 连续分布 渗透 剩余油 油藏 硼酸钠 低幅度 残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物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樊剑 韦莉 +2 位作者 韩冬 林庆霞 罗文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326,共4页
本文采用人造岩心双管并联模型系统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注入乙酸铬交联剂实施原位交联,能够维持聚合物驱后续转水驱阶段压力长期稳定不降,大幅度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出程度;在渗透率级... 本文采用人造岩心双管并联模型系统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注入乙酸铬交联剂实施原位交联,能够维持聚合物驱后续转水驱阶段压力长期稳定不降,大幅度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出程度;在渗透率级差为3~10的范围内,渗透率级差越大,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体系注入时机越早,改善后续水驱的效果越好,室内条件下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技术提高采收率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原位交联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渗透级差 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沉淀法调剖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薇薇 唐怀轶 +2 位作者 孙彦春 刘振林 杨龙啸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10,156,共4页
为降低油藏高渗透层的渗透率,使二次采油或三次采油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提出热沉淀法调剖提高采收率方法。通过热沉淀法调剖理论研究,建立基于热沉淀预测孔隙度减小比例模型,给出热沉淀后岩心孔隙度的计算方法。选用硼酸钠溶液... 为降低油藏高渗透层的渗透率,使二次采油或三次采油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提出热沉淀法调剖提高采收率方法。通过热沉淀法调剖理论研究,建立基于热沉淀预测孔隙度减小比例模型,给出热沉淀后岩心孔隙度的计算方法。选用硼酸钠溶液作为调剖剂,进行热沉淀和热沉淀法调剖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热沉淀对不同渗透率岩心孔隙的封堵效果均很明显,经过 10 倍孔隙体积注入水冲刷后,渗透率减小比例保持在 34.1%~57.9%。由此可知,热沉淀法调剖驱油能显著改善吸水剖面,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沉淀 调剖 孔隙度减小比例 渗透减小比例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蒸汽驱注汽速度与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涛平 马凤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24期5876-5879,5884,共5页
为了探索稀油油藏聚合物驱油后蒸汽驱注汽速度和岩心渗透率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用大庆萨尔图油田天然圆柱状岩心和模拟地层油,经过45℃环境下的水驱和聚驱后,在双温度场条件下进行了3组渗透率、4个注汽速度共24块岩心的蒸汽驱实验研究... 为了探索稀油油藏聚合物驱油后蒸汽驱注汽速度和岩心渗透率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用大庆萨尔图油田天然圆柱状岩心和模拟地层油,经过45℃环境下的水驱和聚驱后,在双温度场条件下进行了3组渗透率、4个注汽速度共24块岩心的蒸汽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注汽温度下,注汽速度较低时,蒸汽驱采收率随着注汽速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大;注汽速度较高时,蒸汽的指进现象加剧,致使蒸汽驱采收率趋于平缓;因此过高的注汽速度将无实际意义。在本实验中以0.2mL/min为宜。渗透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聚驱后蒸汽驱的采收率,但渗透率超过1μm2时容易加剧蒸汽的突进,不利于提高采收率;对中等渗透率岩心,提高注汽温度可以显著提高蒸汽驱采收率,而对高渗透率岩心,提高注汽温度的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 蒸汽驱 注汽速度 渗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技术分析——以西峰油田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健 赖小娟 +3 位作者 张力 余雪英 王军 苗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6-70,共5页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长庆油田在侏罗系油藏研究、试验起步较早,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西峰油田属特低渗裂缝油藏,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诸多矛盾不断涌现,储量损失逐年加大.本文结合西峰油田三叠系...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长庆油田在侏罗系油藏研究、试验起步较早,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西峰油田属特低渗裂缝油藏,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诸多矛盾不断涌现,储量损失逐年加大.本文结合西峰油田三叠系油藏储层特点,借鉴侏罗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研究与经验,对现有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分析,评价了堵水调剖的应用效果,总结了几种驱油技术在西峰油田适应性及组合应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提高采收率 渗透 堵水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森 舒政 +1 位作者 赖南君 顾庆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2,共6页
针对单一聚合物段塞驱存在低渗储层动用程度低、部分注入井注入困难以及油井受效比例低等问题,开展了高、低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采用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评价了不同交替注入方案下低渗层的吸液比例、分流率以及... 针对单一聚合物段塞驱存在低渗储层动用程度低、部分注入井注入困难以及油井受效比例低等问题,开展了高、低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采用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评价了不同交替注入方案下低渗层的吸液比例、分流率以及聚合物驱的采收率。结果表明:与单独注入高、低浓度聚合物驱相比,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能使低渗储层的吸液比例明显提高,并能有效改善低渗层的分流率,起到改善吸水剖面、延长低渗层聚合物驱受效时间的效果。渗透率级差越大,聚合物驱采收率达到最大所需的交替注入周期数越多,当渗透率级差分别为2和4时,最佳交替注入周期数分别为2次和4次,此时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4.9%和23.4%,比单独注入高浓度聚合物驱时采收率分别提升了3.3%和5.2%。矿场试验结果表明,P油田M区块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开发的方式后,注入井的吸水厚度明显增大,生产井的日产油量明显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交替注入 非均质储层 渗透级差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颗粒调驱体系渗透率适应性评价及调驱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昊盈 侯吉瑞 程婷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31,共11页
水驱油田开发中后期,通常会形成高渗窜流通道,具有水驱效率低的特点,颗粒调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封堵高渗窜流通道,改善水驱效果。为此,对一种新型自组装颗粒调驱技术及其渗透率适应性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封堵实验表明,对于渗透率为9 000... 水驱油田开发中后期,通常会形成高渗窜流通道,具有水驱效率低的特点,颗粒调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封堵高渗窜流通道,改善水驱效果。为此,对一种新型自组装颗粒调驱技术及其渗透率适应性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封堵实验表明,对于渗透率为9 000~12 000 m D的砂管模型,自组装颗粒调驱体系封堵后渗透率降至250 m D左右,水驱压力梯度为123.1~138.1 k Pa/m,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驱油实验表明,自组装颗粒调驱体系能够大幅度提高非均质砂管模型的采出程度,但仅适用于渗透率级差在20(20 000 m D/1 000 m D)以内的砂管模型,在水驱的基础上,高渗砂管模型的采出程度可提高32.44%~48.93%,低渗砂管的采出程度可提高11.58%~48.80%。微观可视化机理分析实验表明,自组装颗粒调驱体系具有填充封堵、架桥封堵、黏接封堵的功能。该研究可为自组装颗粒调驱技术提供数据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颗粒 渗透 封堵性能 提高采收率 封堵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理论 被引量:13
12
作者 窦宏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9-93,共5页
研究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流方程和Buckly-Leverett(贝克利-列维特)方程等在传统水驱提高采收率理论中的作用,从贝克利-列维特方程及物质平衡关系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水驱油效率及采收率计算公式。结合中国东部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提... 研究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流方程和Buckly-Leverett(贝克利-列维特)方程等在传统水驱提高采收率理论中的作用,从贝克利-列维特方程及物质平衡关系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水驱油效率及采收率计算公式。结合中国东部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了最终水驱油效率不是一个定值。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水驱时间的延长,油田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孔隙结构、孔渗参数和流体参数不仅随着油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且随着流体的不断采出,流体性质,尤其是粘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初步理论分析,提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相对渗透率曲线是不连续的,相对渗透曲线上的2个端点值Kro和Krw在水驱油田开发中是变化的,残余油饱和度不是一个定值,且极限为零。由导出公式分析认为,不论采用何种驱替介质来驱扫储层中的原油,均可起到既提高驱油效率又扩大波及体积的双重作用。该理论的提出揭示了高含水油田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所在。研究认为,新理论是对传统水驱理论的挑战,还需要在理论上和试验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提高采收率 驱油效 相对渗透 水驱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伟 戴建文 +1 位作者 王亚会 涂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199,共7页
为了探索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不同提液方式下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机理,设计不同提液方式、不同原油黏度下的海相砂岩稠油油藏驱替实验,采用在室内搭建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时不同提液方式、原油黏度等因素对... 为了探索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不同提液方式下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机理,设计不同提液方式、不同原油黏度下的海相砂岩稠油油藏驱替实验,采用在室内搭建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时不同提液方式、原油黏度等因素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和T_(2)图谱研究不同注水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提液相比于恒定低速驱,可提高11%左右的采出程度;以驱替至含水率大于99%作为驱替结束条件,高含水期油藏通过多次控幅提液采出程度最高;岩心低速水驱至特高含水期后,岩心核磁共振图像饱和度明显降低,随着驱替的进行,孔隙度分量逐渐降低,即剩余油逐渐减少;高含水期多次提液对不同孔径动用程度比一次大幅提液效果好,微孔、小孔和中孔均有不同程度波及,整体采出程度提高17.01%,其中,中小孔导致采出程度提高13.31%,占提高幅度的78.2%;特高含水期,多次提液比一次大幅提液原油采出程度提高9.2%,其中中孔采出程度的提高作出主要贡献,占提高幅度的97.2%,微小孔波及程度较小。研究成果可为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时机 提液变速驱 气测渗透 原油黏度 核磁共振 稠油油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微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替低渗高凝油的适应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强 丁名臣 +3 位作者 张星 吴寒超 陈利霞 王业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4-479,共6页
针对高凝油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为了明确一种能与原油形成原位微乳液的高效表面活性剂IMS驱替高凝油的适应性,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高凝油相互作用和单一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及泡沫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的表面... 针对高凝油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为了明确一种能与原油形成原位微乳液的高效表面活性剂IMS驱替高凝油的适应性,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高凝油相互作用和单一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及泡沫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的表面活性剂IMS可将界面张力降至0.6×10^(-3)mN/m,所形成的微乳液优先增溶高凝油中的轻质组分,难以显著改变高凝油的析蜡点和凝固点。质量分数为0.1%~2.0%、用量为0.25~0.5 PV的表面活性剂IMS吞吐或驱替,原油采收率增幅在1.7%~12.3%,进一步焖井浸泡不能明显改善驱油效果。聚合物或泡沫的引入能够增强表面活性剂驱油能力,对应二元复合驱体系(1.0%表面活性剂+0.2%聚合物,0.5 PV)采收率增幅为18.4%,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泡沫驱(1.0%和0.3%,气液比2∶1,起泡液0.5 PV)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7.3%和16.8%。但是二元复合驱的注入压力高,在低渗高凝油藏中存在堵塞风险,而泡沫体系驱的注入压力相对低,是提高采收率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 高凝油 原位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浅层超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目前大多数相对渗透率测试是在原始油藏温度下完成,代表性较差。为明确浅层超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机理,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对不同温度下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水驱浅层超稠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受温度... 目前大多数相对渗透率测试是在原始油藏温度下完成,代表性较差。为明确浅层超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机理,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对不同温度下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水驱浅层超稠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浅层超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中,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异很大,油相下降速度快,水相上升速度很慢。随温度升高,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大,等渗点右移,等渗点处的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140和180℃时蒸汽驱油效率分别高于同等条件下的水驱效率10.6%和11.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热水驱替可改善浅层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超稠油 启动压力 相对渗透曲线 提高采收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荣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68,117,共5页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其后续水驱油的多相渗流规律和驱油机理的认识,采用稳态法成功测得了中一区Ng3油藏条件下(温度69℃和压力10 MPa)注微生物(AB-1菌和AB-2菌)前和注微生物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注微生物前后...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其后续水驱油的多相渗流规律和驱油机理的认识,采用稳态法成功测得了中一区Ng3油藏条件下(温度69℃和压力10 MPa)注微生物(AB-1菌和AB-2菌)前和注微生物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注微生物前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微生物前相比,注微生物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等渗点明显右移,含水上升率明显减缓;两种菌均能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AB-1菌提高采收率平均为8.7%,AB-2菌平均为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相对渗透 残余油饱和度 束缚水饱和度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渗透率与水淹程度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晔 董汉平 +3 位作者 汪玉琴 李红 李亚楠 谢玉银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9-692,共4页
为了探究油藏渗透率与水淹程度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一系列不同渗透率岩心,模拟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油藏条件(渗透率39.7—505.5mD)注入高产表面活性剂菌WJ-1,同时对注菌后二次水驱采出液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进行检... 为了探究油藏渗透率与水淹程度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一系列不同渗透率岩心,模拟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油藏条件(渗透率39.7—505.5mD)注入高产表面活性剂菌WJ-1,同时对注菌后二次水驱采出液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了不同渗透率环境下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呆出液的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的变化特征。将相同渗透率岩心一次水驱至含水率5%,35%,65%,98%分别代表不同水淹程度的油藏环境,注入WJ-1对比二次水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效果随油藏渗透率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在505.5mD高渗透岩心中效果最好,提高原油采收率5.42%,采出液的表面张力由72.0mN/m降低至70mN/m,界面张力由12.0mN/m降低至5.9mN/m;微生物采油效果随油藏水淹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含水率5%时注入微生物可提高采收率2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渗透 水淹程度 表面张力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漪雯 付美龙 +4 位作者 王长权 许诗婧 孟凡坤 沈彦来 李毓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_(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_(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_(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_(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开展了CO_(2)连续注入及CO_(2)-水交替注入后有机垢堵塞机理实验、储层润湿性实验及CO_(2)-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评价实验,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定量表征了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CO_(2)驱产生的有机垢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整体上CO_(2)与绿泥石反应导致的溶蚀作用更强,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且CO_(2)-水交替注入比CO_(2)连续注入引起的有机垢堵塞要弱,溶蚀作用效果更好,渗透率损失率更低,能够在中、大孔隙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整体上更能增大岩石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CO_(2)-水交替注入 有机垢 溶蚀作用 相对渗透曲线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改变渗透率剖面(MPPM)技术
19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7-87,共1页
微生物改变渗透率剖面(MPPM)技术不同于大多数的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它不是直接将培养的微生物注人油藏,而是在水驱时将含氮、磷的微生物培养基加人到注入水中后注入油藏,使微生物就地生长,形成微生物群,从而改变注入水的流动... 微生物改变渗透率剖面(MPPM)技术不同于大多数的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它不是直接将培养的微生物注人油藏,而是在水驱时将含氮、磷的微生物培养基加人到注入水中后注入油藏,使微生物就地生长,形成微生物群,从而改变注入水的流动方向,使其从渗透性好的区域流向未波及的新的含油孔道,以此来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生物培养基 渗透 剖面 注入水 微生物群 流动方向 波及系数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
20
作者 张玉龙 施雷庭 +4 位作者 兰林 潘宝风 邹天赐 张言亮 王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8-1038,共11页
为研究吉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开展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O_(2)溶于水后生成碳酸主要与致密砂砾岩砾石间胶结物中长石、方解石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强... 为研究吉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开展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O_(2)溶于水后生成碳酸主要与致密砂砾岩砾石间胶结物中长石、方解石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强烈的绕砾溶蚀现象,以溶蚀为主,沉淀为辅,最终使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储层流体渗流能力变强,其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最大增量分别为3.65%和87.36%。同时,作用后岩石表面粗糙度增加,亲水矿物石英裸露在表面,岩石水相润湿接触角降低7.4°亲水性增强。对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增油机理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增大孔隙空间提高流体渗流能力;二是改善岩石水相润湿性,提高油藏水相渗吸能力和原油流动能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CO_(2) 相互作用 渗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