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凯 陈建林 +1 位作者 李启良 王鑫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05-107,共3页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PV)和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 ,它具有技术可靠、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及费用经济等优点。主要应用于有机溶剂脱水、有机混合物的分离等 ,并部分实现了工业化。随着高分子科学以及膜合成技术的发展 ,PV逐渐应用到一些新...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PV)和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 ,它具有技术可靠、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及费用经济等优点。主要应用于有机溶剂脱水、有机混合物的分离等 ,并部分实现了工业化。随着高分子科学以及膜合成技术的发展 ,PV逐渐应用到一些新的领域。主要介绍了渗透汽化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以及它在环保领域的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膜分离 环保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传统高温蒸馏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对无核白葡萄烈酒香气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黎进雪 吕泽 +6 位作者 王伟雄 尹丽萍 王妍凌 唐扬 党国芳 方川川 武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0-287,共8页
为研究新型技术(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和传统技术(高温蒸馏技术)对无核白葡萄烈酒香气物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感官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不同工艺制备的无核白葡萄烈酒挥... 为研究新型技术(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和传统技术(高温蒸馏技术)对无核白葡萄烈酒香气物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感官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不同工艺制备的无核白葡萄烈酒挥发性成分及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推动葡萄烈酒制备的新技术提供参考。GC-IMS和感官结果表明,3款烈酒的香气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传统高温蒸馏技术制备的两款烈酒存在共性,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制备的烈酒风格较为独特,口感优于其他。GC-IMS在4类酒样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成分,定性了33种,其中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酯类物质。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制备的烈酒中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丁酯含量较高,壶式蒸馏中2-甲基丙醛、2-甲基丁醛、戊醛的含量较高,塔式蒸馏中丁醛和乙醛的含量较高。可以发现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制备的烈酒酯类物质含量较高,高温蒸馏技术制备的烈酒醛类物质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核白葡萄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壶式蒸馏技术 塔式蒸馏技术 葡萄烈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膜分离技术的低醇葡萄酒及葡萄烈酒香气成分分析
3
作者 王美琪 武运 +5 位作者 唐弦 陈新军 吕泽 党国芳 马文瑞 黎进雪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5-323,共9页
为解决葡萄酒产能过剩问题,顺应消费者多元化饮酒趋势开发葡萄酒新产品,该研究利用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分离梅洛干红葡萄酒以制备低醇葡萄酒和葡萄烈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 为解决葡萄酒产能过剩问题,顺应消费者多元化饮酒趋势开发葡萄酒新产品,该研究利用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分离梅洛干红葡萄酒以制备低醇葡萄酒和葡萄烈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酒样共定性分析出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0种醇类、15种酯类、5种酸类、9种烃类、2种酚类、1种醛类、1种萜烯类和2种其他类。原酒中醇类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55.21%,酯类占30.23%,酸类占8.54%;而低醇酒中醇类仅占28.24%,酸类占15.54%;葡萄烈酒保留了原酒中高级醇类和酯类物质,但酸类仅占3.14%。主成分分析发现3款酒样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从中筛选出11种关键香气物质,原酒为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和苯乙醛;低醇酒主要为辛酸、正己醇、正己酸和4-乙基愈创木酚;葡萄烈酒主要为癸酸乙酯和辛酸乙酯。该研究结果为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于葡萄酒生产提供了一定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香气成分 梅洛低醇葡萄酒 葡萄烈酒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4+)引发PVA接枝聚乙烯铵的合成 被引量:4
4
作者 孟平蕊 宋庆群 +2 位作者 李良波 于立娟 刘圣环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25,共4页
采用Ce^(4+)-聚乙烯醇(PVA)氧化还原体系作引发剂,将PVA与丙烯酰胺(AAM)接枝共聚合,得到PVA接枝聚丙烯酰胺共聚物(PVA-g-PAAM),研究了引发剂浓度、m(AAM)/m(PVA)、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共聚合的影响。将PVA-g-PAAM霍夫曼(Hoffman)降解,... 采用Ce^(4+)-聚乙烯醇(PVA)氧化还原体系作引发剂,将PVA与丙烯酰胺(AAM)接枝共聚合,得到PVA接枝聚丙烯酰胺共聚物(PVA-g-PAAM),研究了引发剂浓度、m(AAM)/m(PVA)、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共聚合的影响。将PVA-g-PAAM霍夫曼(Hoffman)降解,得到PVA接枝聚乙烯铵(PVA-g-PVAM),探讨了该自由基接枝的反应机理。所制PVA-g-PVAM的铵盐是一种新型高电荷密度聚阳离子电解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与浓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聚乙烯胺 接枝共聚合 聚阳离子电解质 渗透汽化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