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氢化钠后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线粒体渗透性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汪莉 徐钢 +1 位作者 季永 曾因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供体——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NaHS)后处理对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itochon-drial permeable transition,MPT)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 目的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供体——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NaHS)后处理对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itochon-drial permeable transition,MPT)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缺氧/复氧组(H/R)和硫氢化钠后处理组(H/R+NaHS)。H/R组为缺氧2h后复氧2h。H/R+NaHS组为缺氧2h后,给予1×10-6mol·L-1NaHS后处理0.5h,再复氧1.5h。两组分别于缺氧前、缺氧2h、复氧0.5h、1和2h,应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荧光指示剂孵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程度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结果缺氧2h内细胞活力明显下降,MPTP开放,Δψm下降。在复氧初期两组细胞损伤会进一步加剧,但H/R+NaHS组在NaHS后处理后,细胞活性(45%±3.7%)下降幅度明显小于H/R组(36.5%±1.8%,P<0.05);MPTP荧光强度(52%±5.7%)和Δψm荧光强度(47.2%±5.1%)也明显高于H/R组(40%±5.4%,33.4%±5.0%,P<0.05)。到复氧2h时,两组细胞损伤均不再加重,但H/R+NaHS组各项指标仍然明显好于H/R组(P<0.05)。结论硫氢化钠后处理可以有效调控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线粒体渗透性转换,阻止MPTP开放,抑制Δψm下降,从而减轻缺氧/复氧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缺氧/复氧 后处理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复灌损伤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于影 李正红 +3 位作者 胡杰 叶红伟 关宿东 高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8-552,共5页
目的研究远距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n=12):假手术组(Sham)、缺血/复灌组(I/R)、远距后处理组(Rpost C)、远距后处理+Atr... 目的研究远距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n=12):假手术组(Sham)、缺血/复灌组(I/R)、远距后处理组(Rpost C)、远距后处理+Atr组(Rpost C+Atr)、缺血/复灌+Atr组(I/R+Atr)。所有组大鼠开胸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除Sham组之外,其余各组均LAD缺血45min复灌180 min。Rpost C组:LAD缺血15 min后,同时给予右侧股动脉结扎模拟缺血5 min,松开结扎线复灌5 min,重复循环3次;Rpost C+Atr组:同Rpost C组,并于复灌前30 s静脉注射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剂苍术苷(Atr,5 mg.kg-1);I/R+Atr组:同I/R组,并于复灌前30 s静脉注射Atr。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和心率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细胞caspase-3的活性;RT-PCR测定左心室前壁心尖组织Bax、Bcl-2 mRNA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Rpost C组LDH、CK、MDA含量均降低,SOD活性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减小,caspase-3活性减弱,Bcl-2/Bax mRNA比值增高。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剂Atr减弱Rpost C的作用。结论远距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复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后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复灌损伤 凋亡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苍术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玖英 谭艳平 +2 位作者 夏春皎 朱英国 刘学群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5期385-390,共6页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的不育系粤泰A(YTA)、保持系粤泰B(YTB)以及杂种F1代红莲2号(HL2)的黄化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PT)的发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YTA、YTB和HL2间MPT的发生均存在差别,...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的不育系粤泰A(YTA)、保持系粤泰B(YTB)以及杂种F1代红莲2号(HL2)的黄化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PT)的发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YTA、YTB和HL2间MPT的发生均存在差别,不育系YTA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PTP)的开启与关闭对pH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较保持系YTB和HL2敏感。HL2与YTA虽然具有相同的细胞质来源,但两者之间PTP及MPT的特性明显不同,前者MPT的变化与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YTB线粒体的PTP和MPT的发生特点与特性相似。这些说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可能与其MPT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渗透性转换 细胞质雄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醛脱氢酶2和线粒体渗透转换参与乙醇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正红 姜翠荣 +3 位作者 夏满莉 叶红伟 关宿东 高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6-571,共6页
目的:探讨乙醇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是否与促进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ehydedehydrogenase 2,ALDH2)的生成和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有关。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局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复灌120 min... 目的:探讨乙醇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是否与促进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ehydedehydrogenase 2,ALDH2)的生成和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有关。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局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复灌120 min复制心肌缺血/复灌模型。测定心室动力学指标和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RT-PCR测定左心室前壁心尖组织线粒体ALDH2 mRNA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缺血/复灌相比,乙醇后处理明显促进了左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的恢复,降低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LDH的释放和心肌梗死面积,ALDH2 mRNA表达增高。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开放剂苍术苷减弱了乙醇后处理的作用,抑制了心室动力学指标的恢复,LDH释放增多,梗死面积增加,同时ALDH2 mRNA表达降低。结论:乙醇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的生成和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心脏 心肌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学 心肌缺血/病理生理学 乙醇 醛脱氢酶 乙醇后处理 心脏 缺血/复灌损伤 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和缺血大鼠脑线粒体对环孢菌素A的反应
5
作者 吴莉萍 沈方 +2 位作者 林琳 陆源 夏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5-159,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和缺血脑线粒体对环孢菌素A(CsA)的反应,并观察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分离线粒体上观察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抑制剂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正常与缺血脑... 目的:研究正常和缺血脑线粒体对环孢菌素A(CsA)的反应,并观察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分离线粒体上观察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抑制剂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正常与缺血脑线粒体肿胀的影响。结果:在正常脑线粒体,0.5μmol/L和1μmol/LCsA以及30μmol/L二氮嗪(DE)均可明显减轻Ca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程度,苍术苷(Atr)能取消此作用,而5μmol/LCsA不能减轻线粒体的肿胀。在全脑缺血5min后的线粒体,0.5μmol/LCsA可减轻Ca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该作用可被Atr取消,但1μmol/LCsA不能减轻肿胀;30μmol/LDE也可明显减轻Ca2+诱导的缺血脑线粒体肿胀程度,100μmol/L和200μmol/L5-羟基癸酸盐(5-HD)和Atr均可取消其作用。结论:缺血脑线粒体对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的抑制剂比正常脑线粒体更为敏感,脑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激活可能是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的调控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钾通道 ATP敏感 脑缺血 环孢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Ⅲ)对油菜线粒体的作用
6
作者 汪冬芳 江博 +4 位作者 闫宝亨 刘瑞强 周琴 李大彬 戴捷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8-323,共6页
通过光谱法和Clark氧电极法研究了重稀土离子铒离子(Er(Ⅲ))对油菜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r(Ⅲ)诱导油菜线粒体发生肿胀,其浓度为600μmol·L^(-1)时,油菜线粒体肿胀程度达到最大;Er(Ⅲ)还促进了线粒体内膜对H^(+)/... 通过光谱法和Clark氧电极法研究了重稀土离子铒离子(Er(Ⅲ))对油菜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r(Ⅲ)诱导油菜线粒体发生肿胀,其浓度为600μmol·L^(-1)时,油菜线粒体肿胀程度达到最大;Er(Ⅲ)还促进了线粒体内膜对H^(+)/K^(+)的渗透,降低了线粒体膜的流动性。这说明,Er(Ⅲ)可诱导线粒体发生膜渗透性转化(MPT),透射电镜(TEM)观察到500μmol·L^(-1) Er(Ⅲ)作用下的线粒体外膜受损,进一步验证了MPT的发生。Clark氧电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Er(Ⅲ)浓度逐渐增大,线粒体的呼吸好氧速率不断下降,说明Er(Ⅲ)诱导线粒体发生MPT的同时抑制了油菜线粒体的呼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Ⅲ) 油菜线粒体 渗透性转换 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