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Mn-Si-Al双相钢两相区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相变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谢钊远 林关强 +1 位作者 王定峰 蓝慧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7-130,共4页
采用Dictra软件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渗碳体向奥氏体的相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渗碳体溶解规律及其对奥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借助场发射电子探针对不同加热路径下的铁素体及马氏体组织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 采用Dictra软件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渗碳体向奥氏体的相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渗碳体溶解规律及其对奥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借助场发射电子探针对不同加热路径下的铁素体及马氏体组织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观测,使用透射电镜对渗碳体和残余奥氏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慢速加热至740℃长时间等温与加热至780℃较短时间等温对比发现,虽然渗碳体刚溶解完全时的奥氏体分数相差不大,但在渗碳体溶解的过程中,奥氏体相变的方式不尽相同。在慢速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晶界处为奥氏体优先形核地点;快速加热条件下,由于形核驱动力提高,铁素体晶粒内部的渗碳体处同样可以形核。740℃等温结合快速加热,获得了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壳-核”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Mn-Si-Al钢 渗碳体溶解 奥氏体相变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共析珠光体钢在冷轧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被引量:5
2
作者 熊毅 贾玉鑫 +1 位作者 田占伟 邢明立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12,共3页
用SEM、T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过共析珠光体钢在冷轧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变形珠光体组织不均匀,主要由不规则弯曲片层、带有剪切带的粗大片层以及精细片层组成,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精细片层比例增大,渗碳体片层严重塑性变... 用SEM、T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过共析珠光体钢在冷轧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变形珠光体组织不均匀,主要由不规则弯曲片层、带有剪切带的粗大片层以及精细片层组成,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精细片层比例增大,渗碳体片层严重塑性变形的同时发生部分溶解,铁素体点阵常数也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共析珠光体钢 冷轧 渗碳体溶解 点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胎圈钢丝新型强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鲍如松 钱庆生 杨巍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50-53,共4页
为了解决高强度胎圈钢丝扭转分层问题,将盘条中C元素由0.80wt%-0.84wt%下降至0.74wt%-0.78wt%,Cr元素质量分数由0.008%提升至0.20%-0.30%,并进行冷拉强化试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钢丝的微观组织,并分析两种强化方法所得胎圈钢丝的扭转性... 为了解决高强度胎圈钢丝扭转分层问题,将盘条中C元素由0.80wt%-0.84wt%下降至0.74wt%-0.78wt%,Cr元素质量分数由0.008%提升至0.20%-0.30%,并进行冷拉强化试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钢丝的微观组织,并分析两种强化方法所得胎圈钢丝的扭转性能、力学性能、渗碳体溶解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新型强化方法将盘条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变量ε由2.80提升到3.0,抗拉强度σb最大值提升到2380 MPa,σb与应变量ε之间存在线性关系:σb=101.68ε+901.9,相关系数R2=0.9918。两种胎圈钢丝的微观组织为平行于拉拔方向的纤维组织。C、Cr元素含量的改变,抑制了拉拔过程中渗碳体的溶解,将渗碳体溶解率由25.0%降低到20.7%,从而改善了高强度胎圈钢丝的扭转性能,解决了扭转分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圈钢丝 渗碳体溶解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