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盆气高孔渗富气区块成因机理物理模拟实验与解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马新华 王涛 +3 位作者 庞雄奇 金之均 罗群 王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实验表明,深盆气及其富气区块的压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地质条件(供气强度和供气量)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深盆气富气区块与周边的致密砂体在深盆气的建设阶段各形成两套独立的正压(高于静水压力)压力系统,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孔渗... 实验表明,深盆气及其富气区块的压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地质条件(供气强度和供气量)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深盆气富气区块与周边的致密砂体在深盆气的建设阶段各形成两套独立的正压(高于静水压力)压力系统,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孔渗性差异。在深盆气的消亡阶段,两者压力均降低,直到负压(低于静水压力)并逐渐归一,其演变特征类似于正弦曲线。负压不是深盆气的基本特征,而只是深盆气形成演化过程中消亡阶段的一个特点。深盆气富气区块形成演化要经历深盆气初期充注阶段、临界接触时刻、"甜点"充气阶段、两气相连时刻、气藏扩展阶段和调整共溶阶段共6个阶段。控制深盆气富气区块成藏机理的动力是气体膨胀力、毛细管力和浮力,它们在深盆气富气区块成藏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控制作用。从而建立了实验条件下较完整的深盆气富气区块成藏序列及成因机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压力变化 成藏机理 高孔渗砂体富气区块 深盆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注采运行物理模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孙春柳 侯吉瑞 +2 位作者 石磊 梁冲 甘忠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1,共4页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常出现实际库容量小于设计库容量及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为此,研发了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定量研究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与注采运行机理。以水侵砂岩气藏储气库为例,采用该系统针对储气库高速反复注采的工况,研究了...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常出现实际库容量小于设计库容量及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为此,研发了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定量研究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与注采运行机理。以水侵砂岩气藏储气库为例,采用该系统针对储气库高速反复注采的工况,研究了建库气驱机理、多周期注采过程气水渗流规律及其对库容量和注采能力的影响,确定了影响气库运行效率的主控因素;并与矿场生产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储层受边水运移影响,孔隙空间可利用程度逐步降低,气相渗流阻力逐步增加,从而影响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2储层的可动含气孔隙空间比例随注采周期增加呈上升趋势,由于受储层孔喉分布非均质性、驱替压力梯度限制以及细小孔喉较强的毛细管力作用,扩容所增加的可动孔隙空间有限,使可动孔隙空间利用效率较低,约为45%;3物理模拟孔隙空间利用率与储气库实际运行过程变化趋势相同,误差在5%以内。结论认为:该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所得结果的可靠度较高,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运行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储气库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地下储气库 物理模拟 注采运行机理 应用 气水渗流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及其结果 被引量:10
3
作者 史基安 卢龙飞 +2 位作者 王金鹏 王琪 王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2-34,共3页
运用自行设计的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 ,研究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组分分异和碳同位素分馏特征 ,目的是了解天然气在不同疏导层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组分及同位素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成分... 运用自行设计的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 ,研究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组分分异和碳同位素分馏特征 ,目的是了解天然气在不同疏导层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组分及同位素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成分色层效应和碳同位素分馏现象 ,粘土矿物对天然气中重烃组分具有较强的束缚能力 ,甲烷碳同位素对运移条件及过程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 碳同位素 物理模拟实验 分馏 分异 天然气 粘土矿物 组分 甲烷 变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气水二相渗流机理 被引量:22
4
作者 石磊 廖广志 +2 位作者 熊伟 高树生 耿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87,135-136,共3页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渗流机理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客观上决定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的注采效果。为此,针对其储层特征,开展了多轮次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储气库储层气、水二相渗流特征,分析了储气库储层孔隙空间可...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渗流机理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客观上决定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的注采效果。为此,针对其储层特征,开展了多轮次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储气库储层气、水二相渗流特征,分析了储气库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该类储气库经长期注采运行,水相渗流能力相应增强,导致边水运移越发活跃,储层孔隙空间出现大量残余气、束缚水,气相渗流阻力相应增加,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受到影响;②储气库运行中边水往复运移造成储层空间形成大量死气区,导致储层孔隙空间利用效果变差,库容可利用率降低,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介于40%~70%;③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应重视储层含水量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水侵对储气库运行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砂岩气藏 地下储气库 渗流机理 注采循环 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 水互驱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初期含水变化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郭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129,共3页
针对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开发初期含水现象,以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为手段,通过水驱过程中含水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水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初期含水率是由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的。在低... 针对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开发初期含水现象,以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为手段,通过水驱过程中含水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水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初期含水率是由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的。在低含油饱和度条件下,油藏初始含水率存在一个不为0的稳定波动阶段,并且可以根据室内相对渗透率实验得到的一维含水率曲线和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来预测油井初期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初期含水率 物理模拟 原始含水饱和度 变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孔隙结构差异及对驱油剂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大伟 卢祥国 +1 位作者 王婷婷 肖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7,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驱油剂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中的渗流特性及差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储层岩心和驱油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 为进一步了解驱油剂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中的渗流特性及差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储层岩心和驱油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孔隙结构测试及驱油剂渗流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率相近的条件下,与人造岩心相比,天然岩心孔隙结构复杂,分选较差,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低渗透人造岩心与高渗透人造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主要为孔喉半径的差异。当聚合物溶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流动达到稳定时,天然岩心与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之比平均值分别为1.69,1.73,1.78和1.65,表明在渗透率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与人造岩心相比,驱油剂在天然岩心中滞留量较大,渗流阻力较大,注入压力较高,但压力仍趋于稳定,不会发生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岩心 天然岩心 孔隙结构 驱油剂 渗流特性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侵入对储层电阻率影响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敏 李万才 +2 位作者 冯雪 唐志远 刘国昌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研究钻井液侵入地层的过程,可进一步确定地层水矿化度、地层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径向分布,为储层识别和评价提供依据。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钻井液动态侵入条件下,地层电阻率与地层岩性、流体以及测井时间的关系。... 研究钻井液侵入地层的过程,可进一步确定地层水矿化度、地层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径向分布,为储层识别和评价提供依据。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钻井液动态侵入条件下,地层电阻率与地层岩性、流体以及测井时间的关系。数值模拟方面,采用多孔介质两相渗流模型、不同矿化度流体对流传递模型和阿尔奇公式,计算不同条件下侵入剖面上电性和流体参数的径向分布特征;物理模拟方面,采用全直径长岩心测试系统进行实验,对钻井液固液相在不同物性岩心的侵入深度、侵入程度、侵入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数值模拟方法能较好模拟钻井液动态侵入对储层电阻率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钻井液 侵入机理 电阻率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中气体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3 位作者 王艳 胡勇 谢坤 王一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4-158,共5页
为了揭示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中气体渗流规律,采用物理模拟方法测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不同气驱压力时气体流量,在考虑气体偏差因子、黏度和压力关系基础上,研究了压力、气体偏差因子、黏度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致密气藏中气体需要突破... 为了揭示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中气体渗流规律,采用物理模拟方法测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不同气驱压力时气体流量,在考虑气体偏差因子、黏度和压力关系基础上,研究了压力、气体偏差因子、黏度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致密气藏中气体需要突破一定门槛压力,才能在砂岩孔隙内产生有效流动,岩心渗透率越低、含水饱和度越高,门槛压力越大,当气驱压力突破门槛压力后,气体在砂岩中渗流时表现出黏性流特征;随气驱压力增加,压力/气体偏差因子/黏度与流量的关系会由非线性关系转变为线性关系;岩心渗透率≥1×10^(-3)μm^2时,气体以线性渗流为主;岩心渗透率为(0.1~1)×10^(-3)μm^2时,当气驱压差>1 MPa,气体以线性渗流为主;岩心渗透率≤0.1×10^(-3)μm^2时,当含水饱和度为20%,出现气相渗流门槛,当气驱压差>3 MPa,气体才能达到线性渗流;渗透率<0.345×10^(-3)μm^2时,随渗透率增加,配产界限值先快速增加,之后增速变缓;在渗透率相同条件下,储层含气饱和度愈高,则配产界限值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气体渗流 门槛压力 配产界限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高《油层物理》教学质量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继芬 赵春森 《继续教育研究》 1997年第2期91-93,共3页
《油层物理》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同时,也是有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油层物理》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基础较深,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储油层岩石和流体的物... 《油层物理》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同时,也是有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油层物理》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基础较深,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储油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掌握流体在岩石中的渗流机理,提高“两个能力”.如何教好、学好《油层物理》课呢?几年来,我们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同时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上做了许多工作,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物理 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提高 教学效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 电化教学 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模拟 渗流机理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焕泉 孙国 +2 位作者 吴素英 程会明 赵嘉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89-91,共3页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注水开发38年,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通过检查井岩心资料分析了不同含水阶段储集层参数的变化,认为渗透率是变化最明显的参数,且有随着含水的上升渗透率升高的规律。通过室内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建...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注水开发38年,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通过检查井岩心资料分析了不同含水阶段储集层参数的变化,认为渗透率是变化最明显的参数,且有随着含水的上升渗透率升高的规律。通过室内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该层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定量表达式,并对储集层参数的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终利用神经网络储集层定量建模技术,建立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动态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参数 渗流物理模拟:变化机理 定量表达式 动态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滞留特性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卢祥国 胡广斌 +1 位作者 曹伟佳 苏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9-105,共7页
为了揭示聚合物驱油机理和驱油剂黏度大小与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间关系,在"等黏"和"等浓"条件下测试了聚合物和甘油溶液增黏性、流变性、黏弹性和渗流特性,并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上开展了"等黏"甘油和聚合... 为了揭示聚合物驱油机理和驱油剂黏度大小与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间关系,在"等黏"和"等浓"条件下测试了聚合物和甘油溶液增黏性、流变性、黏弹性和渗流特性,并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上开展了"等黏"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驱替效果以及它们注入先后顺序对驱替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浓度增大,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黏度都增加,但聚合物增黏能力远强于甘油。随剪切速率增加,甘油溶液视黏度保持恒定,聚合物溶液视黏度降低,表明前者为牛顿流体,后者为非牛顿流体。在"等黏"条件下,甘油和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相差不大,但残余阻力系数相差很大,表明甘油在多孔介质内滞留能力很差。在"等黏"条件下,"先聚合物后甘油"比"先甘油后聚合物"注入方式增油效果好,表明驱油剂在高渗透层内滞留由此引起渗流阻力增加、全井注入压力升高是促使液流转向中低渗透层的动力源泉,也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和聚驱过程中发生"剖面反转"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甘油 黏度 渗流特性 驱替效果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藏克林肯贝尔常数和非达西系数确定新方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英 程林松 宁正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80,共3页
文章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气体驱替岩心实验,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机理出发,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了一种确定低渗气藏气体渗流克林肯贝尔常数和非达西系数的新方法,并验证了气体在低渗气藏中的渗流存在滑脱现象,即克林肯贝尔效... 文章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气体驱替岩心实验,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机理出发,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了一种确定低渗气藏气体渗流克林肯贝尔常数和非达西系数的新方法,并验证了气体在低渗气藏中的渗流存在滑脱现象,即克林肯贝尔效应,遵循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低渗气藏气体渗流克林肯贝尔常数大小与地层平均渗透率关系式,并绘制了求解低渗气藏气体渗流克林肯贝尔常数大小的理论图版。文章中所确定的克林肯贝尔常数和非达西系数数学表达式为建立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数值模型以及求解数值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 贝尔 林肯 常数 低渗透多孔介质 气体渗流 实验数据 数值模型 平均渗透率 数学表达式 岩心实验 物理模拟 渗流机理 渗流规律 回归分析 理论图版 数学模型 两相渗流 行处理 关系式 文章 求解 驱替 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配注系统滋生胶状物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宝庆 卢祥国 +1 位作者 苏运行 王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389,共6页
聚合物配注系统中过滤器和管线内壁存在黏性胶状物,它是注入水中微生物在系统内大量繁殖的产物,不仅会对井筒附近区域储层孔隙造成堵塞,与聚合物溶液接触后还会引起聚合物溶液性质变化,甚至会影响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采集杏树岗油田聚合... 聚合物配注系统中过滤器和管线内壁存在黏性胶状物,它是注入水中微生物在系统内大量繁殖的产物,不仅会对井筒附近区域储层孔隙造成堵塞,与聚合物溶液接触后还会引起聚合物溶液性质变化,甚至会影响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采集杏树岗油田聚合物配注系统内滋生胶状物,经剪切后与聚合物溶液混合,形成含胶状物聚合物溶液。利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胶状物对聚合物溶液性能以及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胶状物"加入聚合物溶液后,导致聚合物分子聚集态网络结构出现缺陷、部分分子链发生断裂,进而引起聚合物溶液黏度降低、黏弹性变差。与"高分"聚合物溶液相比较,含"胶状物"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内渗流阻力较大,传输运移能力较差。随胶状物注入量增加,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由此可见,胶状物存在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存在影响,少量胶状物进入油藏有利于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随油藏非均质性加剧、平均渗透率增加,胶状物对聚驱开发效果影响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配注系统 胶状物 渗流特性 驱油效果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气体系相平衡规律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小松 孙雷 +2 位作者 孙良田 石勇 黄全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年第2期54-58,i006,共6页
凝析气藏相平衡过程发生于地下多孔介质中,其相平衡过程和常规PVT筒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气相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外在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气相平衡的物理模拟技术和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还... 凝析气藏相平衡过程发生于地下多孔介质中,其相平衡过程和常规PVT筒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气相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外在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气相平衡的物理模拟技术和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还没有能准确地测试凝析油气混合物,在真实岩心中的相态变化的物理模拟技术。在相平衡计算模型方面,考虑气固吸附、毛细凝聚、毛管力影响的相平衡模型已较成熟,凝析油与多孔介质吸附的相平衡计算模型还有待发展。目前国外尽管在多孔介质对凝析油气相平衡的影响上仍有争议,但由于该研究直接关系到凝析油气相平衡测试方法和理论、渗流理论及试井解释方法的发展,仍有必要对该课题进行深入而严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研究现状 凝析油气体系 平衡规律 平衡计算模型 气相平衡 试井解释方法 平衡过程 模拟技术 油气混合物 凝析气藏 理论模型 相态变化 气固吸附 平衡模型 测试方法 渗流理论 PVT 国内外 毛管力 物理 地下 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离子侵蚀作用下盾构管片服役性能探析
15
作者 徐冲 薛丹丹 +1 位作者 林晋海 徐亚峰 《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2022年第2期28-35,共8页
为揭示跨海盾构隧道侵蚀发育规律并评价管片服役性能,以厦门地铁6号线下穿马銮湾海底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开展了水土荷载作用下海水非饱和渗流与氯离子运移数值模拟,对管片服役期的劣化行为过程进行探... 为揭示跨海盾构隧道侵蚀发育规律并评价管片服役性能,以厦门地铁6号线下穿马銮湾海底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开展了水土荷载作用下海水非饱和渗流与氯离子运移数值模拟,对管片服役期的劣化行为过程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还确定了管片内外排钢筋的无锈工作时间。结果表明:(1)海水入渗和氯离子侵蚀发展均从衬砌环外缘各个方向呈圆环状同时入渗,渗入深度和速率受所处部位的水压力影响较大;(2)同一时间,管片不同位置处的海水渗入深度和氯离子侵蚀深度总体表现为拱底>拱脚>拱肩>拱腰>拱顶,隧道埋深越大的部位海水入渗深度越深;(3)隧道拱底部位外排钢筋最先锈蚀,其无锈工作时间为34.6年,相应海水渗入深度最深约为10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砌 管片服役性能 海水渗流 氯离子侵蚀 物理场耦合模拟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