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弹性聚合物溶液渗流数学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曹仁义 程林松 +2 位作者 郝炳英 高海红 姚大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分析聚合物溶液在简化孔喉模型中的流动情况,建立了综合考虑聚合物溶液特性和多孔介质特征的黏弹性本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聚合物溶液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求解.通过实例计算,对聚合物溶液的特征时间、稠度系数、幂... 分析聚合物溶液在简化孔喉模型中的流动情况,建立了综合考虑聚合物溶液特性和多孔介质特征的黏弹性本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聚合物溶液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求解.通过实例计算,对聚合物溶液的特征时间、稠度系数、幂律指数、孔隙因子(喉道长度与喉道直径之比)和注入速度对注入压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绘制了相应的理论图版.结果表明:注入压力随聚合物溶液特征时间、稠度系数和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幂律指数和孔隙因子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黏弹性本构模型 渗流数学模型 理论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非达西煤层气井渗流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建华 王新海 +2 位作者 刘洋 成双华 吴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0,156,共4页
低渗透煤层气藏中的气体渗流存在非达西效应,使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产量预测与计算时易出现误差。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低渗煤层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编制煤层... 低渗透煤层气藏中的气体渗流存在非达西效应,使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产量预测与计算时易出现误差。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低渗煤层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编制煤层气直井开采数值模拟计算程序进行了产能预测,并分析了煤层参数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煤层气井生产时,存在气产量迅速升高、水产量迅速降低的阶段;②吸附时间越短,气产量越早到达高峰期,一定时间内产量也越高;启动压力梯度越大,高峰期后产量下降越快,最终产量也越小;③吸附气超饱和煤层气产量>饱和煤层气产量>欠饱和煤层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藏 启动压力梯度 数学模型 产能预测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温压条件下深层地下卤水渗流数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涛 杨立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39,共5页
深层地下卤水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赋存在异常温度压力条件下,因而其渗流场的定量研究难度很大,影响了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准确地描述深层地下卤水在异常温压条件下的渗流状况,本文对异常温压条件... 深层地下卤水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赋存在异常温度压力条件下,因而其渗流场的定量研究难度很大,影响了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准确地描述深层地下卤水在异常温压条件下的渗流状况,本文对异常温压条件下深层地下卤水渗流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表征异常温压条件下深层地下卤水渗流场的数学模型。并以四川盆地磨溪构造T21储卤层所赋存的深层地下卤水为例,对此新建数学模型进行了应用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温压条件 深层地下卤水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多尺度渗流实验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华 王卫红 +2 位作者 陈明君 刘启国 胡小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1,共6页
页岩储层中存在纳米孔隙、微米孔隙、微裂隙和裂缝等多尺度孔隙结构。为了认识页岩储层的多尺度渗流规律,采集涪陵龙马溪组页岩岩样,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开展了吸附/解吸、应力敏感和扩散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基本符合兰格缪... 页岩储层中存在纳米孔隙、微米孔隙、微裂隙和裂缝等多尺度孔隙结构。为了认识页岩储层的多尺度渗流规律,采集涪陵龙马溪组页岩岩样,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开展了吸附/解吸、应力敏感和扩散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基本符合兰格缪尔方程;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符合Fick扩散定律。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分析了页岩储层的多尺度渗流机理,认为页岩气在基质中的流动包括由压力差所引起的渗流、浓度差引起的扩散以及由于压力降低而引起的页岩气解吸,裂缝中的流动为压力差引起的渗流。基于实验及理论分析,建立了页岩储层多尺度综合渗流数学模型,为页岩气井渗流规律研究、产能评价及生产动态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渗流规律 多尺度孔隙结构 岩页气渗流数学模型 解吸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煤岩渗流-应力弹塑性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春会 于永江 赵全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37-2842,共6页
利用Weibull分布模拟煤岩弹性模量和强度的非均匀性,结合煤岩弹塑性变形理论和瓦斯渗流理论,建立了非均匀煤岩渗流-应力弹塑性耦合数学模型,给出了该数学模型的有限元离散方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Coupling Analysis。利用建立的... 利用Weibull分布模拟煤岩弹性模量和强度的非均匀性,结合煤岩弹塑性变形理论和瓦斯渗流理论,建立了非均匀煤岩渗流-应力弹塑性耦合数学模型,给出了该数学模型的有限元离散方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Coupling Analysis。利用建立的模型模拟了辽宁某瓦斯抽放试井瓦斯抽放过程,结果表明,在瓦斯抽放过程中,有效应力变化诱发煤岩局部进入塑性状态,塑性区透气系数增加了约4.9倍,而弹性受压区的透气系数最大减小至22%,计算实例的瓦斯压、煤岩有效应力和煤岩变形都呈现非对称性,但服从理论规律,表明采用Weibull分布能很好地模拟煤岩力学参数的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BULL分布 非均质煤岩 渗流-应力弹塑性耦合数学模型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油藏可动凝胶流动特性分析与渗流模型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安淑萍 郑黎明 赵青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是微裂缝发育低渗特低渗储层水窜治理的重要手段,但现有可动凝胶渗流主要局限于均匀孔隙介质,微裂缝内流动和复杂储层渗流动力学模型研究均较欠缺.通过可动弱凝胶微裂缝渗流可视化实验,深入认识其在微裂缝这一孔隙结构...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是微裂缝发育低渗特低渗储层水窜治理的重要手段,但现有可动凝胶渗流主要局限于均匀孔隙介质,微裂缝内流动和复杂储层渗流动力学模型研究均较欠缺.通过可动弱凝胶微裂缝渗流可视化实验,深入认识其在微裂缝这一孔隙结构中的流动特性.实验发现,可动凝胶微裂缝渗流表现出幂律流动形态、临界压力梯度、粘滞吸附、再次水驱潜在重新窜流风险等特点,渗流压力梯度受交联黏度、缝宽影响的敏感性较强.综合实验认识以及孔隙介质可动凝胶非线性渗流、低渗非线性渗流、双重介质渗流等数学模型,建立了微裂缝发育低渗特低渗储层可动凝胶调驱的数学模型,涵盖了流体运动、质量守恒、可动凝胶黏度特性等方程以及大裂缝优先调驱、非牛顿流体剪切、岩石孔渗吸附损伤、调驱过程微裂缝限压等系列附加判定指标,以尽可能贴近矿场调驱实际,为该类复杂储层可动凝胶渗流动力学分析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大裂缝 低渗油藏 可动凝胶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西尾矿坝三维渗流预测与控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振世 速宝玉 +2 位作者 仵彦卿 詹美礼 丁卫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3,共4页
尾矿坝稳定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渗流控制。依据三维渗流模型,采用三维渗流控制分析计算程序SPGCR-3.FOR,在利用观测资料进行模型校正的基础上,预测了规划坝高195 m情况下的渗流场分布,结果显示,在现有排渗条件下尾矿坝体坡面存在地下... 尾矿坝稳定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渗流控制。依据三维渗流模型,采用三维渗流控制分析计算程序SPGCR-3.FOR,在利用观测资料进行模型校正的基础上,预测了规划坝高195 m情况下的渗流场分布,结果显示,在现有排渗条件下尾矿坝体坡面存在地下水位溢出部位,不能保证尾矿坝的渗透稳定。通过模型预测分析,尾矿库干滩长度和排渗辐射井的数量是控制尾矿坝稳定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满足坝体内地下水潜水位埋深一定深度条件下,需要新增加10口辐射井排水,尾矿库干滩长度应保持在600 m以上,联合使用这些措施可确保尾矿坝稳定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坝 三维渗流数学模型 渗流场预测 渗流控制 干滩长度 辐射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的试井分析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树松 段永刚 +2 位作者 陈伟 张娜 蔡卓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69,78,共4页
压裂水平井技术是实现油气田经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试井分析技术是压裂水平井的关键技术。在分析国内外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和试井解释方法发展现状基础上,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试井模型和解释方法,并分析了其压力动态特征。... 压裂水平井技术是实现油气田经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试井分析技术是压裂水平井的关键技术。在分析国内外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和试井解释方法发展现状基础上,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多裂缝系统试井模型和解释方法,并分析了其压力动态特征。采用解析解与数值解相结合的半解析法构造渗流数学模型,并针对边界复杂情况,在模型中引入裂缝离散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水平井 试井分析 渗流数学模型 压力动态特征 裂缝离散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面非均质条件下含水低渗气藏开采理论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宋洪庆 朱维耀 +2 位作者 张玉广 崔英怀 何东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47,51,共4页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渗流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变换推导出了模型的解析解,通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发现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由高到低的开发过程中储层全程泄压效果要远好于渗透率由低到高的开发情况,且生产过程中存在最佳生产压差,为矿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低渗气藏 平面非均质 压力分布 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流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男 朱维耀 +1 位作者 石成方 叶继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4-1382,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开发阶段非均质油藏内部渗流规律,反映不同开发阶段地层中流体流动规律及分布特征,揭示流场变化与储层特征间的内在联系,对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对产量有贡献的压力梯度控制区进行研究,建立有效流动单元划分原理及方法。首先... 为了研究不同开发阶段非均质油藏内部渗流规律,反映不同开发阶段地层中流体流动规律及分布特征,揭示流场变化与储层特征间的内在联系,对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对产量有贡献的压力梯度控制区进行研究,建立有效流动单元划分原理及方法。首先,基于水动力学原理及流线簇方程,提出流量贡献率、流量非均匀分布曲线和流量强度差异系数3个概念,以流量非均匀分布曲线的导数为1作为区分高速与低速流动区的划分准则,并绘制不同井网模式下划分图版,划分高速与低速流动区。其次,基于流管模型并结合两相渗流理论,求取恒速注水单条流线的平均含水饱和度,建立平面饱和度分布模型,将含水率大于极限含水率的流管视为无效循环区,将储层划分为高速流动无效区、高速流动有效区、低速流动有效区和死油区4类有效流动单元,通过对反五点井网恒速注水理想模型并结合实际油藏的模拟计算,证明通过有效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流动单元 渗流数学模型 流动单元划分 平面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注低采改善平面非均质油藏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洪庆 朱维耀 +3 位作者 孙玉凯 李正科 成进湖 王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9-812,共4页
为了解决高注低采改善平面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理论问题,采用岩心组合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4种平面非均质模型方案在不同注采方式下水驱油机理,建立了反映平面非均质油层渗流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变换推导出模型的解析解。实验... 为了解决高注低采改善平面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理论问题,采用岩心组合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4种平面非均质模型方案在不同注采方式下水驱油机理,建立了反映平面非均质油层渗流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变换推导出模型的解析解。实验特征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高注低采的开发过程中储层全程泄压效果也远好于低注高采的开发情况。解决了高注低采开发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矿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非均质油藏 高注低采 压力分布 压力梯度分布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三维气体流动和瓦斯运移规律的初步研究及其在采场瓦斯抽放中的应用
12
作者 齐庆杰 黄伯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S1期81-82,共2页
1 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对采场气体流动和瓦斯运移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学模型法和现场试验方法。本文建立了两个数学模型,一是采场三维稳定渗流数学模型二是采场瓦斯三维稳定分布数学模型。采场气体流动... 1 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对采场气体流动和瓦斯运移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学模型法和现场试验方法。本文建立了两个数学模型,一是采场三维稳定渗流数学模型二是采场瓦斯三维稳定分布数学模型。采场气体流动和瓦斯运稳实际上是非移定过程,但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初步,本文只研究稳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规律 数学模型 现场试验方法 气体流动 渗流数学模型 钻孔抽放 抽放效果 抽放钻孔 封孔 四面体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妍妍 王卫红 +4 位作者 胡小虎 刘华 蒋晓蓉 戴城 方思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即将开井注入和关井压降过程看作整体,假设关井后的压力响应是注入期和关井期的总和,在渗流数学模型的内边界条件处考虑,从而建立微破裂试井解释模型。求解得到压力动态曲线,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各参数对测试曲线的影响。之后通过渐进分析得到测试曲线关键段压力解,据此引入3条组合诊断线,用以获取测试曲线上的流态信息,并在不同流态下解释对应的参数,最终建立了主控流态识别+特种直线分析的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方法对涪陵页岩气田南川区块平桥背斜不同构造部位两口测试井进行了分析解释,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解释结果为认识该区页岩含气性提供了依据,并正确预测了不同构造部位气井压裂效果将存在分区差异,为之后正确划定甜点区和优先部署区提供了指导,后续试气和试采动态进一步证明了结果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诊断 特种直线分析 压前参数解释 渗流数学模型 微破裂 涪陵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结构井试井技术在海上油气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树松 雷霄 张乔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2,82,共4页
传统试井技术很难应用到以水平井和多分支井为主的复杂结构井。为建立复杂结构井试井理论,利用源函数、Green函数、叠加原理、离散化机理等方法展开了渗流数学模型建立、试井曲线和不稳态压力特征分析等复杂结构井试井技术的研究。结果... 传统试井技术很难应用到以水平井和多分支井为主的复杂结构井。为建立复杂结构井试井理论,利用源函数、Green函数、叠加原理、离散化机理等方法展开了渗流数学模型建立、试井曲线和不稳态压力特征分析等复杂结构井试井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分支井展现出5个流动特征期,其中早期纯井储控制期、线性流期特征和晚期拟径向流期与水平井相似,增加分支干扰过渡期,其主要受分支间距影响。将复杂结构井试井技术应用于海上油气田的生产实际,特别是水平井和多分支井能够极大地降低油气藏开采的综合成本,在海上油气田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复杂结构井 多分支井 源函数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riangle” water-inrush mode of strong water-guide collapse column 被引量:3
15
作者 LI Zhen-hua FENG Guo-rui ZHAI Chang-z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402-2409,共8页
The water-inrush mechanism of strong water-guide collapse column in coal seam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olog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riangle" water-inrush mode. The geological backg... The water-inrush mechanism of strong water-guide collapse column in coal seam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olog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riangle" water-inrush mode.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Shuangliu mine is considered a prototype, similar simulation tests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water-inrush rules under this model, and the formation of water-guide channel and water-inrush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the changes in rock resistivity. This work also uses the coupled cloud image deriv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riangle" water-inrush mod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imilar simulation. The "triangle" seepage area,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collapse columns and is connected to aquifer, is caused by the altered seepage direction and strengthened seepage actions after the overlapping of hydraulic transverse seepage in collapse column and hydraulic vertical seepage flow in aquifer. Under "triangle"water-inrush model, water-guide channel is formed b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lastic failure zone of working face baseplate and"triangular" seepage area. Accordingly, the threatening water-inrush distance between working face and collapse column increases by 20 m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water-guide collapse column "triangle" water-inrush mode similar sim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SEE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linear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荣泽 卞亚南 +3 位作者 周舒 王楷军 吕琦 陈朝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980-1987,共8页
A nonlinear flow reservoir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well-grid equations were deduced and the dimensionles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as intr... A nonlinear flow reservoir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well-grid equations were deduced and the dimensionles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as introduced to describe the permeability variation of nonlinear flow.The nonlinear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gram was compiled based on black-oil model.A quarter of five-spot well unit was simula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onlinear flow on the exploitation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Darcy flow,quasi-linear flow and nonlinear flow were provided.The dimensionles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was gained to describe the nonlinear flow degree.The resul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Darcy flow,when considering nonlinear flow,the oil production is low,and production decline is rapid.The fluid flow in reservoir consumes more driving energy,which reduces the water flooding efficiency.Darcy flow model overstates the reservoir flow capability,and quasi-linear flow model overstates the reservoir flow resistance.The flow ability of the formation near the well and artificial fracture is strong while the flow ability of the formation far away from the main streamline is weak.The nonlinear flow area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quasi-linear flow during the fluid flow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water propelling speed of nonlinear flow is greatly slower than that of Darcy flow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artificial fracture,and the nonlinear flow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well pattern arrange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nonlinear flow mathematical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