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层理页岩渗吸置换规律 被引量:2
1
作者 田刚 祝健 +4 位作者 蒲平凡 夏安 董卓 吴嘉仪 王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54,共9页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理页岩储集层压裂后渗吸期间原油的动用规律,采用岩心渗吸置换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不同孔隙内原油的相对含量。采用吉木萨尔地区上甜点的岩心开展渗吸实验,研究重力作用、各向异性、重力...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理页岩储集层压裂后渗吸期间原油的动用规律,采用岩心渗吸置换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不同孔隙内原油的相对含量。采用吉木萨尔地区上甜点的岩心开展渗吸实验,研究重力作用、各向异性、重力分异和水力压裂裂缝宽度对渗吸置换影响,并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层理页岩自发渗吸的过程中,重力作用在渗吸中起到了动力作用,顶部渗吸的采收率高于水平渗吸;各向异性对层理页岩渗吸的影响较大,压裂液进入平行于层理的渗吸置换量大,达到渗吸平衡的时间较垂直于层理短,平行于层理渗吸采收率高于垂直于层理;重力分异是指在岩心底部渗吸时,渗吸置换出原油而停留在岩层表面形成油膜,阻止压裂液继续进入基质,导致渗吸效果变差,底部渗吸采收率与顶部渗吸采收率相差14.12%;模拟水力压裂裂缝宽度为2 mm的条件下发生渗吸置换的液量有限,导致模拟裂缝内含水饱和度下降快,限制了渗吸的进一步进行。因此,裂缝的缝高方向应尽量穿过平行层理,增大裂缝宽度,增加裂缝改造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 渗吸置换 层理缝 储集层改造 水力压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用微乳增产助剂
2
作者 刘倩 问晓勇 +5 位作者 王文雄 刘怡 尹太恒 马欢 丁勇 贾建鹏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液ME,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其性能,测试了在压裂过程中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制备ME的最佳配方为:25%SY-1+12.5%三乙二醇丁醚+37.5%的2%KCl水溶液+25%MS-9。该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0.5 nm;能在长时间(180 d)静置和高速离心(8000 r/min)条件下保持稳定;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4)~10^(-3)m N/m数量级;与清水相比,可使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降低约35°;经岩心粉8次吸附后仍能维持高界面活性,抗吸附能力较强。与压裂液的配伍性良好。以未添加ME的压裂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模拟压裂入井阶段时可将洗油效率提升54.94百分点~61.82百分点,焖井阶段可将渗吸置换效果提升15.68百分点,返排阶段可加快原油采出速度和采出程度,将原油采收率增加32.56百分点。该微乳液粒径小、稳定性强、油水界面张力低、改善润湿效果良好、抗吸附能力强,可在压裂施工全过程增大原油采收率,增渗驱油作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微乳液 渗吸置换 界面张力 润湿性 透致密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宪文 刘锦 +2 位作者 郭钢 李楷 刘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3,共5页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效果评价的问题,基于饱和度方程、corey相渗曲线及J函数,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半解析模型,模型考虑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能够获取不同参数影响下的饱和度沿程分布及不同渗吸时间下的原油置换...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效果评价的问题,基于饱和度方程、corey相渗曲线及J函数,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半解析模型,模型考虑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能够获取不同参数影响下的饱和度沿程分布及不同渗吸时间下的原油置换率,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了相关参数敏感性,同时与长庆油田合水、定边2个区块致密砂岩岩心渗吸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数敏感性从大到小排序为润湿相系数、润湿相最大相渗值、油水黏度比、非润湿相系数、非润湿相最大相渗值;增加流体流动性、减小油水黏度比有助于提高岩心渗吸置换率;改变润湿相参数比改变非润湿相参数对渗吸作用影响更为显著;模型渗吸稳定置换率计算值与岩心实验计量值拟合率为85.7%,验证了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渗吸置换 半解析模型 敏感性分析 实验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渗透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吸半解析数学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雄 周德胜 +2 位作者 师煜涵 李鸣 张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定量表征渗透压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置换效果的影响,基于毛管压力函数及渗透压方程,建立考虑渗透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吸半解析数学模型,用于计算最终渗吸置换率、渗吸稳定时间、水相饱和度及矿化度的沿程分布等参数。对渗吸液矿化度、... 为定量表征渗透压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置换效果的影响,基于毛管压力函数及渗透压方程,建立考虑渗透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吸半解析数学模型,用于计算最终渗吸置换率、渗吸稳定时间、水相饱和度及矿化度的沿程分布等参数。对渗吸液矿化度、水相和油相最大相对渗透率、水相和油相相对渗透率系数、油水粘度比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与岩心实验结果进行拟合,以校正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内流体与渗吸液矿化度差越大,渗吸置换作用越显著,渗透压主要影响渗吸置换中段位置;对渗吸效果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相相对渗透率系数、水相最大相对渗透率、油水粘度比、油相相对渗透率系数、油相最大相对渗透率;油水粘度比对矿化度分布影响最为显著,水相相对渗透率系数及水相最大相对渗透率主要影响推进前缘段矿化度分布,油相相对渗透率系数及油相最大相对渗透率对矿化度分布几乎没有影响;模型渗吸置换率校正系数约为0.7;渗吸稳定时间校正系数与水相最大相对渗透率呈较好的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透压 渗吸置换 半解析模型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超低渗油藏的高效渗吸剂体系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石宇 刘卫东 +2 位作者 管保山 丛苏男 康敬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86-2390,共5页
渗吸置换是超低渗油藏的有效驱油方式,高效渗吸剂的研发可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将重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HAS-6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G12-7N按照9∶1的配比复配,得到复配体系HAS-G,并对其界面性能、乳化性能、静态吸... 渗吸置换是超低渗油藏的有效驱油方式,高效渗吸剂的研发可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将重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HAS-6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G12-7N按照9∶1的配比复配,得到复配体系HAS-G,并对其界面性能、乳化性能、静态吸附性能、渗吸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0.3%最佳浓度下,HAS-G体系与长庆油田Y区块脱水原油间界面张力可达6.9×10^(-3) mN/m;HAS-G体系可将油湿性云母片改性至水湿状态,接触角由115°降低至66.9°;HAS-G乳状液静置1 h后的乳化综合指数为0.11;HAS-G体系静态吸附量为9.3675 mg/g,较HAS-6体系静态吸附量降低36%;HAS-G体系的最终渗吸采收率为24.95%,较地层水渗吸采收率提高10.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油藏 渗吸置换 表面活性剂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集层渗吸规律 被引量:18
6
作者 马明伟 祝健 +3 位作者 李嘉成 廖凯 王俊超 王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2-708,共7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发育中—低孔、低—特低渗源储一体页岩油藏。油藏利用水平井密切割、高强度体积压裂技术进行开发。压裂后长期关井,压裂液返排率低,产油量高;短期关井,压裂液返排率高,但产油量较低。为厘清压裂后焖井期间压裂液...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发育中—低孔、低—特低渗源储一体页岩油藏。油藏利用水平井密切割、高强度体积压裂技术进行开发。压裂后长期关井,压裂液返排率低,产油量高;短期关井,压裂液返排率高,但产油量较低。为厘清压裂后焖井期间压裂液渗吸置换规律,利用接触角对储集层润湿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岩心样品结合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自发渗吸实验,确定该地区储集层压裂液渗吸置换能力。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和下甜点储集层润湿性差异较大,与渗吸置换能力关系密切,上甜点储集层具亲水性,小孔隙在渗吸过程中占主导,渗吸初期为快速渗吸阶段,160 h左右达到渗吸平衡,平均渗吸采收率为31%;下甜点储集层具亲油性,大孔隙在渗吸过程中占主导,渗吸速度均较低,400 h左右达到渗吸平衡,平均渗吸采收率为22%。因此,上甜点储集层可适当延长焖井时间,下甜点储集层可优选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压裂液,以充分发挥压后焖井期间渗吸置换作用,提高页岩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润湿性 渗吸置换 效率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岩心带压渗吸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江昀 许国庆 +2 位作者 石阳 曾星航 王天一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7-506,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于带压渗吸效果影响,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开展5 MPa压差(基质外部流体压力与孔隙压力之差)作用下的致密砂岩带压渗吸实验,研究边界条件、初始含水饱和度、层理方向和矿化度等因素对带压渗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面积...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于带压渗吸效果影响,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开展5 MPa压差(基质外部流体压力与孔隙压力之差)作用下的致密砂岩带压渗吸实验,研究边界条件、初始含水饱和度、层理方向和矿化度等因素对带压渗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面积越大,渗吸置换效率(也称采收率)越高;初始含水饱和度越高,渗吸置换效率越低;沿垂直层理方向钻取的岩心样品渗吸置换效率高于平行层理方向岩心样品;矿化度越高,渗透压差越大,渗吸置换效率越低.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带压渗吸作用,提高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内在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开发 致密砂岩 带压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渗吸置换效率 边界条件 初始含水饱和度 层理方向 矿化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子川地区长6储层压裂液原位置换原油
8
作者 柏浩 周福建 +4 位作者 吴俊霖 丁志远 杨飒飒 盛连奇 姚二冬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6-404,共9页
杏子川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具有含油饱和度低、油湿性强,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为0.10~1.0 mD)等特征。常规压裂液体系润湿改性能力弱、渗吸置换效果差,亟需研究具有渗吸提采功能的压裂液。借助了核磁共振T_(2)谱手段,测试了不同组成和配比的... 杏子川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具有含油饱和度低、油湿性强,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为0.10~1.0 mD)等特征。常规压裂液体系润湿改性能力弱、渗吸置换效果差,亟需研究具有渗吸提采功能的压裂液。借助了核磁共振T_(2)谱手段,测试了不同组成和配比的化学剂对长6储层岩心内微-纳孔径原油的动用能力,并探究了压裂液原位置换原油的影响因素及其渗吸机理。结果表明:带负电的阴离子试剂AX-2更适合动用长6低含油饱和度储层,0.10%AX-2渗吸采收率大于30%,纳米小孔与微米大孔动用程度分别为42.08%与22.62%;将表面活性剂AX-2复配成为10 nm尺寸的纳米乳液AX-1,抗吸附能力更强,动用效果更佳,纳米孔与微米孔动用程度可提升至58.26%与29.70%;界面张力为1.5 mN/m时AX-1最适合动用长6储层原油,此时液体具有较高的渗吸动力与原油剥离能力。优选体系复配后现场压裂稳定,试油效果良好,平均日产油量超过2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油饱和度 纳米乳液 核磁T2谱 渗吸置换 长6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与纳米乳液疏水缔合自组装页岩油水平井用超分子压裂液
9
作者 薛小佳 刘晓庆 +5 位作者 王德玉 武安安 吴江 王晨 李昌恒 彭长江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5,共9页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疏水缔合作用实现聚合物与纳米乳液分子间的自组装,得到适用于页岩油体积压裂的超分子压裂液体系。其中,滑溜水配方为0.1%DO-2+0.1%RW,携砂液配方为0.1%DO-2+0.3%RW。通过静态吸附量、接触角、减阻率、残渣量和岩心渗透率等参数的测定,评价了纳米乳液和超分子压裂液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乳液粒径小(约10 nm),在岩心表面的吸附损耗(约1 mg/g)较低,润湿反转能力较好,可将油湿岩心表面的接触角由126°增至154°,因而能顺利进入致密储层深部的纳米孔喉,具备良好的渗吸置换驱油潜力。通过调整减阻剂RW的浓度实现在线变黏,简化作业流程。超分子压裂液具有低摩阻(减阻率>70%)、润湿改性能力强(油滴接触角增幅超30°)、残渣含量低(携砂液残渣含量低至25 mg/L)、储层基质伤害小(携砂液破胶液岩心伤害率仅为15.2%)等特点。2021—2023年,该超分子压裂液在庆城页岩油规模应用208口井,单井初期产量由12.6 t/d提高至14.0 t/d,平均见油返排率由10.5%降至7.1%,提产增效效果显著。该技术可为其他同类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示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超分子压裂液 纳米乳液 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合 渗吸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油田致密低渗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永春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1-715,共5页
泾河油田致密低渗油藏受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以及注水驱替系统难以建立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水平井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重复压裂面临工艺优选、新缝开启与老缝延伸、储层保护等难点。文中研究了初次改造不充分的水平井油藏压力和剩... 泾河油田致密低渗油藏受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以及注水驱替系统难以建立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水平井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重复压裂面临工艺优选、新缝开启与老缝延伸、储层保护等难点。文中研究了初次改造不充分的水平井油藏压力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重复压裂与补充地层能量相结合的水平井储能压裂技术,优化重复压裂施工参数,优选压裂液体系和配套压裂管柱,形成增大储层改造体积、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水置换效率的一体化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在泾河油田致密低渗油藏X井开展重复压裂,优化重复压裂6段16簇,水平段加砂强度和进液强度分别为1.3,15.4 m^(3)/m,是初次压裂的4.2倍和9.1倍,有效改造体积为1.76×10^(6) m^(3)。此项技术可为同类致密低渗油藏重复压裂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低油藏 水平井 重复压裂 储能压裂 渗吸置换 泾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用压驱一体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以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维恒 郭鑫 +1 位作者 张斌 夏巍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1-778,共8页
针对苏北盆地页岩油储层在压裂过程中驱油剂与压裂液不配伍,导致压裂液黏度降低,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严重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和生产效率等问题,以马来酸酐(C_(4)H_(2)O_(3))、聚氧乙烯脂肪醇醚(HO(CH_(2)CH_(2)O)m(CH_(2))n CH3)、... 针对苏北盆地页岩油储层在压裂过程中驱油剂与压裂液不配伍,导致压裂液黏度降低,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严重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和生产效率等问题,以马来酸酐(C_(4)H_(2)O_(3))、聚氧乙烯脂肪醇醚(HO(CH_(2)CH_(2)O)m(CH_(2))n CH3)、阴离子聚丙烯酰胺((C_(3)H_(5)ON)n)和白油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和物理复配的方法,研制出一种页岩油用压驱一体剂(HDFD)。室内评价了其表观黏度、减阻率、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并和现场所用的“减阻剂乳液+高温驱油剂”体系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HDFD在2×10^(-3)kg/L加量下表观黏度介于9~12 mPa·s,减阻率达70%以上,油水界面张力为5×10^(-3)mN/m,驱油效率提升40%,表明该药剂具有良好的压裂减阻和驱油性能。现场试验的2口井日产油量分别提升了40.6%和84.6%,表明该产品适用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压裂工艺,在页岩油压裂驱油一体工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页岩油 压裂驱油 渗吸置换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体积压裂后合理焖井时间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凯 张士诚 谢勃勃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9-755,共7页
针对页岩油藏压裂开发过程中,焖井效果井间差异大、焖井有效性和时效性不明确等问题,建立了考虑裂缝闭合、油水渗吸置换以及压裂液滞留多效应协同的压裂—焖井—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探究了页岩油井压后焖井期间地... 针对页岩油藏压裂开发过程中,焖井效果井间差异大、焖井有效性和时效性不明确等问题,建立了考虑裂缝闭合、油水渗吸置换以及压裂液滞留多效应协同的压裂—焖井—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探究了页岩油井压后焖井期间地层油水运移规律以及合理焖井时间。研究结果表明:①焖井期间地层油水运移特征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变化,依次可分为裂缝闭合、渗吸置换和能量平衡3个主控阶段,同时也在空间上与水力裂缝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②在毛管渗吸作用下,适当延长焖井时间有利于压裂井初期见产,但压裂液在基质中的滞留量增多也会加剧油相相渗伤害,结合累增油量变化规律,明确了合理焖井时间宜在30~45 d;③考虑真实工况对焖井作用的影响,提出了以“压裂+焖井时间”作为焖井优化的指标,提高时间效益的同时可以减少井间差异。研究提出了体积压裂水平井焖井作用评价方法和模拟流程,其结果对页岩油压裂后合理焖井时间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体积压裂 合理焖井时间 裂缝闭合 渗吸置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油气藏”理论、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101
13
作者 邹才能 丁云宏 +9 位作者 卢拥军 刘先贵 陈建军 王欣 杨正明 才博 杨智 何春明 王臻 骆雨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低渗透、致密油气及页岩油气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面临动用难度大、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开采成本高等亟需解决难题。为此提出"人工油气藏"开发新概念、新理念及技术方法新体系。提出以"甜点区"... 低渗透、致密油气及页岩油气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面临动用难度大、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开采成本高等亟需解决难题。为此提出"人工油气藏"开发新概念、新理念及技术方法新体系。提出以"甜点区"为基本单元,对渗透性差的油气区采取压裂、注入与采出一体化方式,形成一个"人工油气藏",以提高采收率并进行规模经济开发。通过井群开发、压裂造缝和针对性流体介质注入,改变地下流体渗流环境和补充地层能量,在"甜点区"单元内形成"人造高渗透区"与"重构渗流场",建立了"人工油气藏"地质、开发、生产、管理和决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低渗透、致密油气与页岩油气大规模、有效益、可持续开发。创建了基于大数据的三维地震地质"甜点区"评价技术、井群大平台开发技术、体积改造人工智能造缝技术、渗吸置换与能量补充开采技术、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油气藏"智能管理技术,构建智慧油气田。在国内5大致密油气、页岩气区开展235井次先导性试验,致密油压采效果比以往常规技术提高2倍,页岩气实现商业开发,展示出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页岩油气 人工油气藏 井群式开发 体积改造 渗吸置换 提高采收率 智能开发 大数据 云计算 智慧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压裂用纳米变黏滑溜水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汉斌 唐梅荣 +5 位作者 吕宝强 刘锦 柏浩 郎皞 周福建 姚二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4-3251,共8页
常规滑溜水压裂液已经成功运用于页岩等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中,但其携砂性能差、渗吸采收率低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合成一种新型纳米变黏滑溜水,该体系不仅具有常规滑溜水优异的减阻特性,还兼具了较强的变黏携砂性能... 常规滑溜水压裂液已经成功运用于页岩等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中,但其携砂性能差、渗吸采收率低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合成一种新型纳米变黏滑溜水,该体系不仅具有常规滑溜水优异的减阻特性,还兼具了较强的变黏携砂性能。另外,该体系含有优选的纳米乳液,可将混合润湿或油润湿的页岩油储层改性为水润湿,具有强渗吸置换作用。通过一系列室内实验评价可以发现:碳纳米渗吸(carbon nano imbibition,CNI)体系纳米变黏滑溜水为乳液状,可实时在线配制,通过调整其浓度,黏度发生显著变化,达到低浓度时高减阻、高浓度时强携砂的效果,残渣含量及对储层伤害低,实现了一剂多效,同时它还具有常规滑溜水与瓜胶携砂液所没有的改性驱油的效果,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纳米变黏滑溜水同时具备高减阻、高携砂、低伤害和强置换的性能,可作为未来页岩油压裂的主体压裂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黏滑溜水 纳米乳液 静态和动态携砂 渗吸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饱和度再平衡的致密油体积压裂后焖井时间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建国 刘容君 刘洪霞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9-1267,共9页
以致密油焖井渗吸置换为基础,阐述压后焖井饱和度再平衡原理,建立了以缩短见油时间、快速见油为目标的水平井体积压裂焖井时间优化方法,并分析了渗透率、孔隙度、裂缝半长和压裂液用量对焖井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油井压裂后焖井过... 以致密油焖井渗吸置换为基础,阐述压后焖井饱和度再平衡原理,建立了以缩短见油时间、快速见油为目标的水平井体积压裂焖井时间优化方法,并分析了渗透率、孔隙度、裂缝半长和压裂液用量对焖井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油井压裂后焖井过程中,基质和裂缝中的油水发生渗吸置换,如焖井时间太短,油水置换不充分,油井投产后见油周期长;焖井时间太长,油水置换虽充分,但井底附近地层能量逸散严重,油井投产后自喷周期短,产量低。合理的焖井时间可缩短见油周期,延长油井自喷期,提高油井产量。合理焖井时间受渗透率、孔隙度、裂缝半长和压裂液用量等共同影响。最短和最长焖井时间与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半长呈负相关,与压裂液用量呈正相关。经松辽盆地致密油水平井的实际应用检验证实,该焖井时间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水平井体积压裂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置换 含油饱和度平衡 焖井时间 影响因素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83区页岩油水平井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技术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凯凯 安然 +3 位作者 岳潘东 陈世栋 杨凯澜 韦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安83区页岩油储层致密,能量补充效果差,早期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未能获得预期的开发效果。根据前期注水补能探索及重复压裂试验认识,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升级压裂工具的基础上,研究了极限分簇射孔、储层差异化改造和多级动态暂堵等工艺,... 安83区页岩油储层致密,能量补充效果差,早期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未能获得预期的开发效果。根据前期注水补能探索及重复压裂试验认识,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升级压裂工具的基础上,研究了极限分簇射孔、储层差异化改造和多级动态暂堵等工艺,不仅提高了裂缝复杂程度,同时优化闷井时间,形成了水平井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技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后,水平井产量大幅提高,最高单井日产油量为邻井的7倍,措施后生产10个月,单井累计增油量达到2 010.0 t,效果和效益显著提高。该技术可实现同时补充地层能量及有效改造储层,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水平井 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 渗吸置换 闷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