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纸张经典渗吸模型相互关系仿真分析与理论推导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国栋 成囡囡 +2 位作者 王月 马欣 王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5-40,共6页
针对纸张渗吸过程中不同毛细力学系统支配下所建立的经典渗吸模型:纯惯性力渗吸模型、Bosanquet渗吸模型和Lucas-Washburn渗吸模型.在统一的物理参数下,通过模型渗吸仿真分析和数学理论推导的方式,揭示了经典渗吸模型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针对纸张渗吸过程中不同毛细力学系统支配下所建立的经典渗吸模型:纯惯性力渗吸模型、Bosanquet渗吸模型和Lucas-Washburn渗吸模型.在统一的物理参数下,通过模型渗吸仿真分析和数学理论推导的方式,揭示了经典渗吸模型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同时,在渗吸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经典渗吸模型应用的特定情况,为纸张渗吸行为的精确描述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惯性力渗吸模型 Bosanquet渗吸模型 Lucas-Washburn渗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渗吸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浪 郭肖 张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7,共3页
针对实验设备和测试手段受限制、实验方法周期长、价格昂贵和误差较大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油藏生产历史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新方法,建立了裂缝性油藏产量预测及最大渗吸速度发生时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和对比,验证了... 针对实验设备和测试手段受限制、实验方法周期长、价格昂贵和误差较大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油藏生产历史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新方法,建立了裂缝性油藏产量预测及最大渗吸速度发生时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对裂缝型油藏水驱开采动态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渗吸模型 参数确定 线性回归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渗吸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彭中樱 郭继香 +3 位作者 张小军 李建民 刘建伟 董景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1-666,共6页
综述了自发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毛管力、电化学力等,论述了复杂程度不同的页岩渗吸机理模型进展,为数值模拟优化提供参考,总结了自发渗吸提高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包括储层岩石、流体性质、温度及压力的影响。指出了自发渗吸提高采收... 综述了自发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毛管力、电化学力等,论述了复杂程度不同的页岩渗吸机理模型进展,为数值模拟优化提供参考,总结了自发渗吸提高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包括储层岩石、流体性质、温度及压力的影响。指出了自发渗吸提高采收率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为未来提高页岩油渗吸采收率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自发 毛管力 电化学力 渗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孔隙储集层动态渗吸数学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田伟兵 吴克柳 +3 位作者 陈掌星 雷征东 高艳玲 李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5,共8页
在考虑动态接触角效应、纳米限域效应、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纳米尺度孔隙中油-水渗吸方程,推导出固-油-水三相接触线摩擦系数与界面区流体黏度的关系式,结合毛细管束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理论,得到了致密岩心渗吸模型,并... 在考虑动态接触角效应、纳米限域效应、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纳米尺度孔隙中油-水渗吸方程,推导出固-油-水三相接触线摩擦系数与界面区流体黏度的关系式,结合毛细管束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理论,得到了致密岩心渗吸模型,并对影响渗吸动态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纳米孔隙渗吸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效应对渗吸的影响最为显著,纳米限域效应(多层黏附效应和滑脱效应)次之,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影响最小;渗吸初期,惯性力的作用减小,接触线摩擦力的作用增加,动态接触角从初始的平衡接触角逐渐增大至最大并基本保持稳定;渗吸后期,接触线摩擦力的作用减小,接触角则从最大动态接触角逐渐降低并趋于初始的平衡接触角;孔隙半径减小,渗吸初期动态接触角效应增强,渗吸中后期动态接触角效应减弱;油水界面张力增加,渗吸动力增大,动态接触角效应增强;界面张力对渗吸动态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致密储集层渗吸提高采收率,过低的界面张力并不能获得更好的渗吸效果,最佳的界面张力需通过优化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集层 纳米孔隙 毛细管 渗吸模型 动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张涂层研磨碳酸钙颜料渗吸特性的分形模型建立及修正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国栋 王晨曦 +2 位作者 付思佳 高修安 李靖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9,共11页
本研究测量和表征了研磨碳酸钙(GCC)颜料渗吸性能,分析了GCC颜料渗吸特性与经典渗吸模型(Lucas-Washburn模型、Bosanquet模型和纯惯性力模型)的内在关系。通过分形理论求解计算了GCC颜料的分形特征,从渗吸动力学和分形结构两方面建立了... 本研究测量和表征了研磨碳酸钙(GCC)颜料渗吸性能,分析了GCC颜料渗吸特性与经典渗吸模型(Lucas-Washburn模型、Bosanquet模型和纯惯性力模型)的内在关系。通过分形理论求解计算了GCC颜料的分形特征,从渗吸动力学和分形结构两方面建立了GCC颜料渗吸的分形模型,引入渗吸量修正因子和形状因子对分形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修正后的渗吸分形模型完全匹配了GCC颜料全过程的渗吸特性。构建的渗吸模型为GCC颜料渗吸特性的预测和具有良好渗吸特性的颜料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磨碳酸钙 特性 分形维数 渗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Aronofsky渗吸驱油机理经验模型的推导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元千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3-775,共3页
由裂缝和基质组成的双孔隙介质油藏,在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开发的条件下,由于致密基质的毛细管力对裂缝中水的渗吸作用,形成基质中油水两相的驱替流动。Aronofsky于1958年提出的渗吸驱油机理经验模型,被许多文献引用。尤其是陈钟祥和刘... 由裂缝和基质组成的双孔隙介质油藏,在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开发的条件下,由于致密基质的毛细管力对裂缝中水的渗吸作用,形成基质中油水两相的驱替流动。Aronofsky于1958年提出的渗吸驱油机理经验模型,被许多文献引用。尤其是陈钟祥和刘慈群引用后,于1980年提出的双重孔隙介质油水两相流动的驱替理论,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然而,无论是Aronofsky的累积渗吸驱油量经验模型,或是陈钟祥和刘慈群引用Aronofsky经验模型后提出的渗吸驱油量经验模型,均因缺少理论推导的依据而显得不足。文中应用油藏工程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得到了Aronofsky的累积渗吸驱油量经验模型,以及陈钟祥和刘慈群引用Aronofsky经验模型后提出的渗吸驱油量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隙介质 水驱油藏 驱油模型 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的渗吸-驱替机理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高涛 王香增 +2 位作者 王锰 党海龙 刘芳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针对等直径毛细管束模型的不足,结合分段法推导得到考虑压差及固-液壁面作用的液-液系统下变径毛细管多段式渗吸理论公式,研究不同毛细管几何结构和流体性质的变化对变径毛细管渗吸-驱替的影响,并通过Python编制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 针对等直径毛细管束模型的不足,结合分段法推导得到考虑压差及固-液壁面作用的液-液系统下变径毛细管多段式渗吸理论公式,研究不同毛细管几何结构和流体性质的变化对变径毛细管渗吸-驱替的影响,并通过Python编制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建立基于该模型的采出程度及含水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压差的增大导致变径毛细管段间渗吸速度差异减小,变径毛细管渗吸-驱替具有方向性;基于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计算的采出程度及含水率与实验真实岩心驱替数据符合较好,且渗吸作用对总采出程度的贡献量达1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径毛细管束 -驱替模型 温和注水 特低透油藏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张涂层材料自渗吸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国栋 张美云 郭凌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5,共7页
油墨等流体在纸张涂层中的传输直接由涂层本身的渗吸性能所决定。很多印刷质量问题(如墨斑、色彩的均匀性、洇色等)都与涂层材料的渗吸特性关系密切。本文从国内油墨流体在纸张渗透/渗吸行为研究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认识误区出发,讨论了涂... 油墨等流体在纸张涂层中的传输直接由涂层本身的渗吸性能所决定。很多印刷质量问题(如墨斑、色彩的均匀性、洇色等)都与涂层材料的渗吸特性关系密切。本文从国内油墨流体在纸张渗透/渗吸行为研究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认识误区出发,讨论了涂层结构对自渗吸过程的影响、经典渗吸模型在涂层材料渗吸表征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渗吸模型的修正及渗吸机制模型研究中可行技术手段,最后总结了我国在纸张涂层材料渗吸性能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张涂层材料 渗吸模型 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驱渗结合采油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岩 王一博 +4 位作者 雷征东 王笑涵 汪大伟 张广清 周大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8-1458,共11页
致密油藏孔喉较小而渗吸作用显著,为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率,提出驱渗结合采油方法,同时利用驱替与渗吸作用。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主控因素,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渗吸作用,并基于实验数据特征建立了渗吸项模型,建立了驱渗结合采... 致密油藏孔喉较小而渗吸作用显著,为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率,提出驱渗结合采油方法,同时利用驱替与渗吸作用。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主控因素,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渗吸作用,并基于实验数据特征建立了渗吸项模型,建立了驱渗结合采油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渗吸作用有效增加了注入水的波及面积,有效置换出基质中的原油,提升了采油效率;主控地质因素包括基质/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和渗吸经验参数,主控工程因素包括注水压力、裂缝间距和半长;现场应用表明相较水驱方式,驱渗结合采油的日产油速度提高了约1倍,受效时间约为200 d,提高累产约为340 t,说明驱渗结合采油工艺可有效提高中国致密油藏的采收率,所建模型可用于驱渗结合采油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驱 增产机理 渗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钙土不同土层在两种材质负压渗水器下的吸渗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亚会 龙怀玉 +2 位作者 王鹏 蒋雨州 方珍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3-811,共9页
基于–5 k Pa负压灌水条件下的一维垂直水分吸渗试验,分析了陶土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塑料(PVFM)两种材质负压渗水器在黑钙土A、B层的渗水性能,测定累计吸渗量、吸渗率、湿润峰及土壤含水率等指标,并利用它们考察了Kostiakov,Horton、Ph... 基于–5 k Pa负压灌水条件下的一维垂直水分吸渗试验,分析了陶土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塑料(PVFM)两种材质负压渗水器在黑钙土A、B层的渗水性能,测定累计吸渗量、吸渗率、湿润峰及土壤含水率等指标,并利用它们考察了Kostiakov,Horton、Philip 3种常用的土壤水分吸渗模型及垂直一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代数模式描述负压吸渗过程的适用性,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处理下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1)–5 k Pa灌水条件下,PVFM渗水器和陶土渗水器的累计吸渗量没有明显差异,前者能有效替代后者作为负压渗水器;(2)黑钙土B层土壤水分吸渗特性比A层差,同时间内累计吸渗量较少,吸渗率降低速度更快;(3)短时间负压灌溉条件下,不同土层的累计吸渗量与湿润峰、吸渗率与湿润峰倒数、湿润峰平方与时间均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4)负压灌溉后距离渗水器上下各15 cm范围内,土壤含水率维持于20%~33%范围内,变异系数均在10%左右;(5)拟合结果表明,Kostiakov与Philip模型能很好地描述–5 k Pa负压灌溉下不同处理的水分吸渗特性,而Horton模型描述黑钙土A、B层较长时间的吸渗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层次 水器 负压灌溉 水性能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土毛细水上升过程中Lucas-Washburn模型评价及修正 被引量:5
11
作者 郝瑞 施斌 +2 位作者 曹鼎峰 孙梦雅 魏广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92,共9页
受界面效应影响,毛细水在层状土中运移规律还难以用描述均质土中水分运移规律的Lucas-Washburn(LW)渗吸模型进行描述。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层状土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分布式的主动加热光纤法(简称AHFO)监测毛细水上升过程。根据AHFO测试结果... 受界面效应影响,毛细水在层状土中运移规律还难以用描述均质土中水分运移规律的Lucas-Washburn(LW)渗吸模型进行描述。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层状土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分布式的主动加热光纤法(简称AHFO)监测毛细水上升过程。根据AHFO测试结果,进一步对LW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于描述层状土中毛细水上升规律的ILW模型,并对ILW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当毛细水湿润锋抵达"黏土(下部)-砂土(上部)"界面时,会产生"毛细屏障作用",从而导致上部砂土中毛细水含水率急剧下降;(2)"毛细屏障作用"由砂土和黏土中的基质吸力不均衡造成,基质吸力大小由含水率决定;(3)当毛细水湿润锋抵达"砂土(下部)-黏土(上部)"界面时,在界面处出现"反毛细屏障作用",从而导致上部黏土层中的含水率比相邻下部砂土层含水率更高;(4)虽然常见的LW模型可准确预测均质土中毛细水上升高度及速率,但受"毛细屏障作用"和"反毛细屏障作用"影响,LW模型在层状土中失效;(5)相比LW模型,ILW模型精度更高,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层状土中毛细水上升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土 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 毛细水 Lucas-Washburn渗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波及体积评价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矿生 薛小佳 +4 位作者 陶亮 熊作为 陈文斌 武安安 闫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34,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夹层型页岩油体积压裂缝网波及体积定量表征难度大的问题,应用物理模拟实验与矿场数据,耦合关键地质工程参数,建立缝网改造体积预测模型,基于岩石微观结构与润湿性,建立了考虑流体压力下的多尺度孔隙渗吸模型,...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夹层型页岩油体积压裂缝网波及体积定量表征难度大的问题,应用物理模拟实验与矿场数据,耦合关键地质工程参数,建立缝网改造体积预测模型,基于岩石微观结构与润湿性,建立了考虑流体压力下的多尺度孔隙渗吸模型,对缝网渗吸体积进行定量表征,并提出新的缝网波及系数概念,定量评价缝网波及体积。研究表明:页岩油体积压裂裂缝总体呈现条带状缝网形态,形似“仙人掌”;影响缝网波及体积的主控因素依次为压裂液量、裂缝密度、脆性指数、施工排量、水平应力差、油层厚度、加砂量;缝网改造体积是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波及体积的主要贡献者,压裂液在缝网中的渗吸主要用于补充地层能量,典型平台缝网波及系数为33.2%~63.6%,需进一步提高缝网波及体积。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缝网波及体积 渗吸模型 缝网波及系数 庆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