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进抗阻训练结合阿仑膦酸钠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胡鸢 唐金树 +3 位作者 侯树勋 吴闻文 郭继东 石秀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4期374-375,共2页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训练结合阿仑膦酸钠疗法对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的效果。方法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接受渐进抗阻训练结合阿仑膦酸钠治疗,B组仅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训练结合阿仑膦酸钠疗法对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的效果。方法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接受渐进抗阻训练结合阿仑膦酸钠治疗,B组仅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用双能X线吸收仪分别测量腰椎骨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A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提高(4.520±0.68)%,B组提高(0.100±0.01)%,两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渐进抗阻训练结合阿仑膦酸钠疗法可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的骨密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服用阿仑膦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渐进抗阻训练 阿仑膦酸钠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抗阻训练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蔡盈 王静 +1 位作者 岑文茜 顾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训练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训练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训练。两组患者训练时间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2周6 min步行距离、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周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长于本组术前(均P<0.05),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HHS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周6 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HS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渐进抗阻训练可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抗阻训练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相关的慢性颈痛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于丁 林彩娜 +2 位作者 栗晓 马超 伍少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7-591,共5页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人体工效学指导,训练组给予弹力带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抗阻肌力训练,每个动作训练8—12次,每天训练1次,每周至少3次,持续6周。A组训练阻力渐进增加,分别为30%、50%、70%颈部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IS),每两周进行1次阻力调整;B组训练阻力固定为入组时70%MIS;C组除外人体工效学指导,不加以其他治疗手段。在患者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6周和3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MIS进行评估。结果:共49例患者完成训练和随访,其中,A组19例、B组13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治疗前VAS、NDI和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6周训练后,训练组患者VAS、NDI明显改善,MIS增加,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患者疼痛减轻出现较快,效果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阻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肌群肌力;采用低强度开始、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可较快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颈痛 渐进肌力训练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蒋孝翠 苏敏 +1 位作者 闫振壮 夏晓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12-1517,共6页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患者设为A组,ASIA分级为C、D级损伤的患者设为B组(每组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的呼吸训练方式,20min/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20min/次,1次/天,常规呼吸训练20min/次,1次/天。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天,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的膈肌厚度和膈肌移动度、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入空气量(V)对患者的膈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0.47±0.09、0.79±0.15、11.56±2.52、1.12±0.19、0.74±0.27。观察组分别增加了0.67±0.09、1.02±0.20、28.81±11.94、1.60±0.66、1.38±0.67。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A组和B组,A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0.60±0.50、0.84±0.68、21.33±9.25、1.17±0.58、1.07±0.26,B组患者分别增加了0.72±0.08、1.20±0.09、36.29±9.49、2.03±0.41、1.70±0.8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01)。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联合常规的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膈肌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呼吸训练,对于损伤平面为C3-5颈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为C、D级的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渐进吸气肌训练 膈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式抗阻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偏瘫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臻 黄芬 +3 位作者 李陶韬 陈佩顺 闵瑜 黄志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下肢伸肌(股四头肌)训练的疗效。方法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评定及表面肌电图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分析股四头肌...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下肢伸肌(股四头肌)训练的疗效。方法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评定及表面肌电图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分析股四头肌的肌力和表面肌电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伸肌肌力改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3.8%(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下肢伸肌平均iEMG和RM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渐进式抗阻训练系统能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伸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训练系统 脑卒中 股四头肌 肌力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李琳 林坚 +2 位作者 刘晓林 俞李羚 王丹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和单纯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对老年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髋膝踝训练组(A组)和膝关节训练组(B组),...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和单纯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对老年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髋膝踝训练组(A组)和膝关节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步态分析和坐站转换时间(sit-to-stand,STS)、改良步态效能评分(mGES),计算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STS和mGES。对所得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单足支撑时间明显延长,步幅、步频均明显增加(P<0.05);A组受试者STS时间明显缩短(P<0.05),mGES评分明显升高(P<0.05)。B组受试者STS时间仅在试验开始及结束时有差异(P<0.05),mGES变化不显著。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单足支撑时间、步幅、步频明显延长,但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STS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mGES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术侧下肢渐进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步态。与单纯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相比,增加髋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使患者在特殊环境下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肌力训练 膝关节置换术 步态 坐站转换 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