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新世-中新世东南亚干湿气候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胡建雄 黄恩清 田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1,共16页
新生代印尼海道的启闭对印度-太平洋暖池演化和大气环流模式变迁有重大影响。然而,受限于构造和古环境重建资料的缺乏,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驱动机制还缺乏清晰的图景。本文梳理了孢粉记录、煤层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和生物地理演化... 新生代印尼海道的启闭对印度-太平洋暖池演化和大气环流模式变迁有重大影响。然而,受限于构造和古环境重建资料的缺乏,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驱动机制还缺乏清晰的图景。本文梳理了孢粉记录、煤层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和生物地理演化等方面的证据,提出东南亚水文气候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发生重大调整的认识,即从渐新世的相对干旱条件转型为贯穿整个中新世的持续湿润状态。结合最近的模拟研究,认为东南亚水文气候演变同时受到全球因素和区域构造要素的影响。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和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印尼海道的持续关闭可以通过限制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的交换,进而扩大太平洋一侧的温跃层深度以及经纬向的海表温度梯度,进一步增强沃克环流,最终可能促使东南亚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发生了干湿格局的转换,并抵消了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全球降温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亟需更多的地质记录和模拟研究来准确厘定海道关闭-暖池演化-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循环 东南亚 渐新世-中新世 印尼海道 印度-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西部渐新世-中新世啮齿类及其地质古生物学意义
2
作者 加藤高文 大塚裕之 吴文裕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5-329,共15页
日本九州渐新-中新世沉积物中新发现的啮齿类,有四种类型:1.河狸科未定属种A;2.晚渐新世Sasebo(佐世保)群的Steneofibersp.;3.河狸科未定属种B;4.早-中中新世Nojima(野岛)群的山东硅藻鼠(Diatomysshantungensis)。河狸... 日本九州渐新-中新世沉积物中新发现的啮齿类,有四种类型:1.河狸科未定属种A;2.晚渐新世Sasebo(佐世保)群的Steneofibersp.;3.河狸科未定属种B;4.早-中中新世Nojima(野岛)群的山东硅藻鼠(Diatomysshantungensis)。河狸科的两个未定属种的标本属于大型河狸,头骨大小接近于巨河狸(Trogontherium),门齿珐琅质具有明显的纵沟。个体大小和门齿珐琅质特征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些标本可能为同一个属。Steneofiber是一个遍布北半球的属,以前还未曾在东亚的晚渐新世地层中发现过。山东硅藻鼠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早中新世晚期,位于东亚边缘的日本和中国东部的哺乳动物同属一个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目 渐新世-中新世 古生物学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迎堂 方小敏 +3 位作者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5-782,共8页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是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以来冈底斯山隆升最具代表性的盆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南部较大的新生代残留盆地之一。沉积盆地中保存着完整的渐新世—早更新世连续沉积记录,自下而上由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是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以来冈底斯山隆升最具代表性的盆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南部较大的新生代残留盆地之一。沉积盆地中保存着完整的渐新世—早更新世连续沉积记录,自下而上由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渐新世—中新世日贡拉组、中新世芒乡组、来庆组、上新世—早更新世乌郁群(乌郁组、达孜组),总厚度大于4180m。林子宗群为一套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系,夹紫红色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日贡拉组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夹少量火山熔岩及酸性火山凝灰岩,为一套山间盆地沉积。芒乡组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岩,夹煤和油页岩,为湖泊相—前三角洲相—沼泽相。来庆组为一套褐色安山岩、火山碎屑岩。乌郁组是一套碎屑岩,颜色呈灰色、灰褐色,夹煤及油页岩,为山间盆地辫状河—湖泊—沼泽沉积。达孜组是一套黄褐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夹少量泥岩,发育铁质结核,为辫状河沉积。沉积相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的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渐新世—中新世日贡拉组—芒乡组、中新世来庆组—上新世乌郁组、上新世—早更新世达孜组四个阶段式隆升—剥蚀过程。从芒乡组的潮湿炎热的气候转变为乌郁组的干燥凉爽,显然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乌郁盆地渐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相分析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油气等能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芒乡组 乌郁组 达孜组 渐新世-中新世 高原隆升 乌郁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阿克托别克地区化石新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凌联海 楼法生 +3 位作者 罗春林 吴明仁 程春华 宋志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8-441,共4页
新疆尼勒克县阿克托别克地区一套红色含膏盐的地层过去未曾采获化石,一直认为属新近纪上新世地层。最近采获的半咸水双壳类Acuticostacf.cuspidateHuang,SphaeriumsolidiumClessin,SphaeriumsubsolidiumClessin,Sphaeriumcf.subsolidi-u... 新疆尼勒克县阿克托别克地区一套红色含膏盐的地层过去未曾采获化石,一直认为属新近纪上新世地层。最近采获的半咸水双壳类Acuticostacf.cuspidateHuang,SphaeriumsolidiumClessin,SphaeriumsubsolidiumClessin,Sphaeriumcf.subsolidi-umClessin,Pisidiumcf.amnicum(Mueller)及介形类、海百合茎、植物化石资料,证明该区红色含膏盐地层的地质年代为古近纪渐新世—新近纪中新世,其岩石地层单位与新疆天山地区的岩石地层对比划归乌恰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恰群 化石 渐新世-中新世 尼勒克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西段罗布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的成矿流体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洪 张林奎 +6 位作者 黄瀚霄 李光明 欧阳渊 余槐 梁维 张洪铭 陈小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65,共17页
西藏昂仁县罗布真金银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拉萨微陆块,矿体受北西西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始新世帕那组火山岩中。按照矿石工业类型分类,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岩型、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等三类,主要... 西藏昂仁县罗布真金银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拉萨微陆块,矿体受北西西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始新世帕那组火山岩中。按照矿石工业类型分类,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岩型、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等三类,主要金银矿石矿物为自然金和碲银矿等。矿区广泛繁育不同特征的热液脉体,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以及全面的岩相学研究,依据矿物共生组合、脉体切穿关系及蚀变特征,将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S1)的石英-黄铁矿大脉、玉髓华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2)的石英-金属硫化物网脉、石英-碳酸盐矿物阶段(S3)的石英-方解石细脉。罗布真金银矿床热液脉体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碳酸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测、显微测温、成分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S1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10~330℃,盐度(w(NaCleq))集中在5.0%~10.1%,密度介于0.60~0.80 g/cm3;S2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40~280℃,盐度介于3.0%~7.0%,密度介于0.70~0.90 g/cm3;S3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121~215℃,盐度集中在1.0%~5.0%,密度集中在0.85~1.00 g/cm3。拉曼分析表明,罗布真金银矿的流体包裹体成分以H2O为主,并含有少量的CO2、N2、CH4等气体及方解石子晶。各热液脉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106.1‰^-97.5‰,δ18O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7.33‰^-7.13‰。,展示其成矿流体主要源自火山岩围岩中的循环地下水,在早阶段还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成矿流体在岩浆作用驱动下,沿着断裂从深部封闭体系运移到浅部的开放体系,迅速突破临界状态减压沸腾并产生相分离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矿化。随着含矿热液成矿物质及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析出,流体温度、盐度迅速降低,金属矿物成矿作用随之结束。罗布真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并含有少量CO2、N2、CH4等气体的流体,具有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冈底斯成矿带 罗布真 渐新世-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西部丁青湖组新发现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
6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孙伟 李金锋 刘君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54-2366,共13页
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沉积时代的确定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但由于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其顶部是否跨入了新近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作者在伦坡拉盆地西部鄂加卒地区开展野外调查过程中,在该剖面中部... 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沉积时代的确定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但由于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其顶部是否跨入了新近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作者在伦坡拉盆地西部鄂加卒地区开展野外调查过程中,在该剖面中部和上部新发现两套凝灰岩夹层,对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4.05±0.24Ma(MSWD=1.07,n=24)和22.64±0.33Ma(MSWD=0.45,n=17),时代分别为晚渐新世和早中新世。根据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和前人研究成果,将鄂加卒剖面的细碎屑岩地层重新厘定为丁青湖组,并将丁青湖组的沉积时代定为渐新世-中中新世。根据丁青湖组地层厚度及沉积速率估算,该组沉积持续时间在21~23Ma之间,其顶部地层的年龄在11~13Ma左右。由此可见,伦坡拉盆地接受连续沉积一直持续到了中中新世,这比过去普遍认识的晚始新世-渐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变化时间更晚。前人在该地区发现的近无角犀化石、攀鲈鱼化石、棕榈科叶片化石以及孢粉化石等研究结果共同证实,青藏高原中部渐新世晚期的古海拔高度低于~2500~3000 m。因此,该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特征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洋气流穿透的影响,而且该影响可能一直持续到了中中新世,从而造就了该时期青藏高原生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丁青湖组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裂陷盆地中斜向伸展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迎朝 袁冰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利用海上钻井、地震等资料,重新认识南海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控凹边界南断裂构造变形史及动力学机制,探讨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表明,渐新世—中新世,南断裂具有斜向伸展性质,在倾向剖面,断裂带发育挤压褶皱和破碎主位移带的构造样式;在走... 利用海上钻井、地震等资料,重新认识南海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控凹边界南断裂构造变形史及动力学机制,探讨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表明,渐新世—中新世,南断裂具有斜向伸展性质,在倾向剖面,断裂带发育挤压褶皱和破碎主位移带的构造样式;在走向剖面,相关地层呈"厚薄相间"分布。平面上,发育雁列式背斜与洼地共生、"马尾状"断裂体系和右阶斜列阶步断裂体系。斜向伸展动力学机制受控于区域伸展构造应力场与先存南断裂走向。南断裂渐新世—中新世斜向伸展变形,控制和影响了油气成藏要素、流体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世-中新世 斜向伸展 裂陷盆地 南断裂 珠江口盆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