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清洁背景地区研究POPs迁移规律的合理性分析
1
作者 刘洪波 刘瑞兵 +1 位作者 张利锋 李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80,共5页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中POPs的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MS-MS方法测定POPs在该地区土壤中的含量,其中PCBs含量范围为0.046-1.14ng/g,DDT含量范围为0.42-8.88ng/g,HCH含量范围为0-56.61ng/g,HCB含量范围为7.77-28.41ng/g,并与它们在世界其他...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中POPs的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MS-MS方法测定POPs在该地区土壤中的含量,其中PCBs含量范围为0.046-1.14ng/g,DDT含量范围为0.42-8.88ng/g,HCH含量范围为0-56.61ng/g,HCB含量范围为7.77-28.41ng/g,并与它们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含量进行比较,论证了其作为清洁对照区研究POPs迁移规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清洁背景地区 POPS 迁移规律 合理性 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秋冬季大气新粒子生成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宣鹏 曹礼明 +2 位作者 唐梦雪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2025年第9期4815-4824,共10页
以2022年10~12月深圳颗粒物数浓度观测为基础,探究了深圳秋冬季新粒子生成(NPF)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观测期间非NPF天颗粒物数浓度平均值为1.09×10^(4)个/cm^(3),NPF天颗粒物数浓度平均值为1.57×10^(4)个/cm^(3),非NPF天颗粒物... 以2022年10~12月深圳颗粒物数浓度观测为基础,探究了深圳秋冬季新粒子生成(NPF)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观测期间非NPF天颗粒物数浓度平均值为1.09×10^(4)个/cm^(3),NPF天颗粒物数浓度平均值为1.57×10^(4)个/cm^(3),非NPF天颗粒物数浓度整体低于NPF天;深圳NPF事件呈现低成核速率、低生长速率和低凝结汇的特征,与国内外清洁、沿海地区较为一致;进一步以凌晨至清晨时段(0:00~9:00)凝结汇均值是否大于0.02s^(-1)为标准,将NPF天分为清洁背景与污染背景,发现污染背景下NPF天的日间边界层抬升与风速显著增加为新粒子生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且污染背景下太阳辐射相较于清洁背景更为强烈;发现活跃的光化学反应是深圳秋冬季NPF事件的主要驱动力,高温、强太阳辐射、低湿与高凝结汇、低风速分别控制着新粒子的生成和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粒子生成(NPF) 清洁背景 污染背景 特征参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