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化”背景下的族谱编撰与身份建构——贵州清水江下游清代苗侗家谱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龙泽江 李斌 吴才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1期38-45,共8页
以田野调查所收集的大量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和民国版本的苗族侗族家谱为中心,考察了清代清水江下游苗族侗族的建祠修谱、移民记忆、祖先祭祀等宗族活动。认为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兴起的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宗旨的宗族制度是边缘社会土著族... 以田野调查所收集的大量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和民国版本的苗族侗族家谱为中心,考察了清代清水江下游苗族侗族的建祠修谱、移民记忆、祖先祭祀等宗族活动。认为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兴起的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宗旨的宗族制度是边缘社会土著族群建构正统文化身份的普遍策略,同时也是王朝国家推行教化政策,建构边疆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苗交界 清水江下游地区 苗族侗族家谱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碑铭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规约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波 姜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2期42-51,共10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梳理与解读,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地方社会规约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其动力乃是民众利益的需要,亦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下游 碑铭 社会规约 社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苗、侗族妇女的权利地位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才茂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61,176,共7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族民众世代在此繁衍生活。明清时代由于"木材之流动",清水江下游成为全国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迁中,苗、侗妇女们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逐渐进入到契约的程式中来。通过梳理契... 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族民众世代在此繁衍生活。明清时代由于"木材之流动",清水江下游成为全国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迁中,苗、侗妇女们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逐渐进入到契约的程式中来。通过梳理契约文书等民间历史文献发现,苗、侗族妇女的权利地位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财产的继承以及对财产不同程度的自主处理上。当然,她们也不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契约文书 清水江下游 苗、侗族妇女 权利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民国时期清水江下游地区的民间借贷——以天柱县高酿镇木杉村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安尊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3期30-36,共7页
民国年间,天柱县民间借贷大致表现为借钱和典当两种形式。在高酿镇,村民借钱时采取了以谷付息,以田、物、房屋作抵押等形式。其典当有典田、土等形式。这些借贷中,乡村中拥有货币资本的钱主,通过借钱控制土地。借钱人通过支付利息或以... 民国年间,天柱县民间借贷大致表现为借钱和典当两种形式。在高酿镇,村民借钱时采取了以谷付息,以田、物、房屋作抵押等形式。其典当有典田、土等形式。这些借贷中,乡村中拥有货币资本的钱主,通过借钱控制土地。借钱人通过支付利息或以物作抵押,获得必要的资金。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大致是资金短缺和家境贫穷。同时,村民在借贷时所使用的特定名词和数量词凸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民间借贷活跃,形式多样,推动了传统乡村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清水江下游 民间借贷 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初步研究(1459-1949)——兼谈经济活动、社会规约与自然灾害之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鹏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3期49-58,共10页
1459-1949年,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在灾种、灾情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发生的次数、频率、年际、季节分布上亦有一定特点,存在多种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的现象。但与同时期贵州省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频率都不高... 1459-1949年,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在灾种、灾情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发生的次数、频率、年际、季节分布上亦有一定特点,存在多种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的现象。但与同时期贵州省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频率都不高。洪灾虽长期制约着清水江下游地区木材贸易的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促使该区域木材贸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木材贸易繁荣时期,民间育林、护林碑亦较多,这种边开发边保护的控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清水江下游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反而有利于木材贸易的长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地区 经济活动 社会规约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碑刻看清至民国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秩序 被引量:3
6
作者 姜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作为具备长久保存价值的碑刻,在清水江下游苗侗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管理中承担了极其重要的功能。通过对路桥井渡、学校教育、祠堂宗族、寺观庙宇等功德碑和官府告示、乡规民约等示禁碑的分析,考察清至民国清水江下游苗侗民族地区社会秩... 作为具备长久保存价值的碑刻,在清水江下游苗侗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管理中承担了极其重要的功能。通过对路桥井渡、学校教育、祠堂宗族、寺观庙宇等功德碑和官府告示、乡规民约等示禁碑的分析,考察清至民国清水江下游苗侗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同时讨论该地区以民众群体、地方精英、社会组织和国家等的主要社会力量是怎样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 社会秩序 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碑刻看清代以来贵州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管理 被引量:3
7
作者 姜明 《农业考古》 2015年第4期47-55,共9页
贵州清水江下游地区广为分布的碑刻,对研究清代以来该地区农业经济与乡村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农田管理、地权纠纷以及赋税、夫役等不同类型碑刻的梳理和研究,分析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管理及其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认识清代... 贵州清水江下游地区广为分布的碑刻,对研究清代以来该地区农业经济与乡村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农田管理、地权纠纷以及赋税、夫役等不同类型碑刻的梳理和研究,分析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管理及其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认识清代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历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以来 清水江下游地区 农业管理 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清水江下游碑铭中的社会秩序——贵州天柱地区碑铭田野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4期53-58,共6页
清代时期,木材贸易的兴盛加剧了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秩序的变化,碑铭作为重要的载体记述了变化的内容。对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村头寨尾的碑铭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将之梳理为铺路碑、禁忌碑、诉讼碑、家族碑和教育碑等不同内容,其显现... 清代时期,木材贸易的兴盛加剧了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秩序的变化,碑铭作为重要的载体记述了变化的内容。对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村头寨尾的碑铭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将之梳理为铺路碑、禁忌碑、诉讼碑、家族碑和教育碑等不同内容,其显现的社会秩序乃是国家与地方、地方民众之间相互协商的结果。通过对不同碑文的研究,以期勾勒出清代该地民众自我规约以达到自我管理之效的社会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碑铭 清水江下游 天柱地区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与实践:清水江下游民间风水文化研究
9
作者 李鹏飞 肖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43-49,共7页
清水江下游所见碑刻、契约文书、族谱等资料,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清民国时期该地区民间风水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内涵。对"水口""后龙""龙脉""阴地"之风水严加看管,如有残缺及时修补,对损... 清水江下游所见碑刻、契约文书、族谱等资料,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清民国时期该地区民间风水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内涵。对"水口""后龙""龙脉""阴地"之风水严加看管,如有残缺及时修补,对损坏他人风水之行为者严加惩治。反映了人们对"风水"的认知与理解,并积极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 民间 风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伦理经济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亚男 吴才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2期36-45,共10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随着明清时期木材贸易的兴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众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并利用契约文书构筑了一个以伦理为支撑的协商社会。通过梳理契约文书,发现白契的份数远多于红契,说明民众彼此之间可以很好地遵守这并无国家法律效... 清水江下游地区,随着明清时期木材贸易的兴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众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并利用契约文书构筑了一个以伦理为支撑的协商社会。通过梳理契约文书,发现白契的份数远多于红契,说明民众彼此之间可以很好地遵守这并无国家法律效力的契约规范,实现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这就是礼制维系之下的伦理经济现象。并且,由于血缘、地缘与神灵相结合而衍生的乡约与道德规范,使伦理观念始终伴随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文书 清代 清水江下游 伦理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劝谕与教化: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族谱的编纂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露 吴才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1期49-56,共8页
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的民众掀起了纂修族谱的风潮,从阅读现存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的族谱,可以发现族谱实际上起着劝谕与教化的作用。举凡族谱中的编纂体例、家训族规、个人传记等,无不显示了国家与地方文化精英为宣扬儒家伦理与国家教化... 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的民众掀起了纂修族谱的风潮,从阅读现存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的族谱,可以发现族谱实际上起着劝谕与教化的作用。举凡族谱中的编纂体例、家训族规、个人传记等,无不显示了国家与地方文化精英为宣扬儒家伦理与国家教化所做出的努力。清王朝正是凭借宣扬宗族伦理并支持地方宗族组织发展等多种统治策略,成功地经营着帝国的边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下游 族谱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林业碑刻看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农田水利保护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小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3期37-42,共6页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人工营林业区,林业经济是当地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伐木、运木过程中常出现破坏农田水利现象。从已收集的林业碑刻资料来看,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民众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处理林农和粮农矛盾,协调两者关系,使二者和...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人工营林业区,林业经济是当地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伐木、运木过程中常出现破坏农田水利现象。从已收集的林业碑刻资料来看,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民众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处理林农和粮农矛盾,协调两者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 农田水利保护 林业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下游宗祠文化探微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显荣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4期29-35,共7页
清水江下游之天柱、锦屏二县境内,不同程度地保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41个姓氏的宗祠共155座。通过对这些宗祠建造的时代背景;宗祠修建所依赖的教育基础与经济实力;宗祠建筑的牌楼、戏楼、殿堂、神龛的绚丽文化现象;宗祠所展示的历史人物... 清水江下游之天柱、锦屏二县境内,不同程度地保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41个姓氏的宗祠共155座。通过对这些宗祠建造的时代背景;宗祠修建所依赖的教育基础与经济实力;宗祠建筑的牌楼、戏楼、殿堂、神龛的绚丽文化现象;宗祠所展示的历史人物及姓氏郡望文化;宗祠演绎的祭祀文化;宗祠与谱牒文化以及宗祠诗歌对联等的阐述,分析了这些宗祠文化相互间的内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 宗祠文化 教育 经济 祭祀 谱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下游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建构--以光绪《彦洞记述碑》为中心
14
作者 杨森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4期75-88,155,共15页
光绪时期的《彦洞记述碑》呈现出清水江下游少数民族之国家认同的诸多面向。自有宋以降,历代王朝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之国家认同进行建构的进路有二:一方面,通过设立土司、建制府卫和改土归流进行建政施治,实现了从因俗而治到直接统治的... 光绪时期的《彦洞记述碑》呈现出清水江下游少数民族之国家认同的诸多面向。自有宋以降,历代王朝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之国家认同进行建构的进路有二:一方面,通过设立土司、建制府卫和改土归流进行建政施治,实现了从因俗而治到直接统治的制度推进;另一方面,历代王朝在前述基础上采用安靖苗疆、政治吸纳和施行教化之策来大治化苗,不断强化苗疆经略中的政策供给。在历代王朝由“统”到“治”的推动下,清水江下游地区少数民族在王朝典章制度认同上表现出输诚纳粮、送官究治和自视为民的积极归属;在汉文化价值观认同上则表现出延师办学、改革陋习、仿率汉俗的主动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