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清末中国“史界革命”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卢伯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103,共6页
清末中国以"新史学"勃兴为标识的"史界革命",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全新的史学追求、空前的传播方式,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新纪元。本文深入探讨了这场革命的内在理路、主体表现及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
清末中国以"新史学"勃兴为标识的"史界革命",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全新的史学追求、空前的传播方式,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新纪元。本文深入探讨了这场革命的内在理路、主体表现及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划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中国
“新史学”
“史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有图自东方来:明信片上的清末司法场景
被引量:
1
2
作者
徐忠明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西方人印制了不少以清末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明信片,其中有些涉及拘捕、庭审、枷号、站笼以及死刑执行的场景。这些明信片既记录了司法实践的某些真实片段,亦反映了西方人的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西方人印制了不少以清末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明信片,其中有些涉及拘捕、庭审、枷号、站笼以及死刑执行的场景。这些明信片既记录了司法实践的某些真实片段,亦反映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心态。这些照片、绘画及据以制作的明信片,强化与扩大了中国酷刑实践的视觉效果与传播范围,使西方人能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国司法的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污名化中国司法的意图。鉴于法律史学界极少关注这些图像资料,因此,对其进行图像学分析与文化学解读,将有助于反思、解构以及批判西方人对清末中国司法实践的话语,并推进对清末司法文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
明信片
清末中国
庭审
酷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跨语境的“自治”概念——西方·日本·中国
被引量:
4
3
作者
黄东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西方的"自治"概念与制度在19世纪中叶以降传入日本和中国,与两国原有的概念、制度发生碰撞与变形,而其中变形产生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值得探讨。在西方的历史脉络中,"自治"一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盎格鲁-萨克森...
西方的"自治"概念与制度在19世纪中叶以降传入日本和中国,与两国原有的概念、制度发生碰撞与变形,而其中变形产生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值得探讨。在西方的历史脉络中,"自治"一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盎格鲁-萨克森式的以议会主权和人民主权为基础的"人民自治",一是普鲁士式的由地方政府分担国家行政事务的"团体自治"。前者在明治初年作为"自由"的同义语进入日语世界,成为自由民权运动中民权派对抗专制权力的思想武器。明治中期普鲁士式地方自治制度确立后,"自治"的含义也随之转变为由地方之人"分担国家的行政事务"。在清末中国,"自治"一词承载了改良和革命两种相互对立的政治理念。改良派以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乡治思想为媒介,主张在县以下增设乡官以补官治之不足。革命派则主张通过省之"自治"或由汉人实行"地方之分权自治",以实现推翻清朝的政治目的。清廷仿照普鲁士、日本实施的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继承了乡绅自治的传统,由地方士绅在"官治"之外从事本地方的"公益事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概念
制度化
西方
明治日本
清末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末中国“史界革命”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卢伯炜
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103,共6页
文摘
清末中国以"新史学"勃兴为标识的"史界革命",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全新的史学追求、空前的传播方式,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新纪元。本文深入探讨了这场革命的内在理路、主体表现及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
清末中国
“新史学”
“史界革命”
分类号
K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图自东方来:明信片上的清末司法场景
被引量:
1
2
作者
徐忠明
机构
中山大学法学院
出处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代官员日记与地方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AFX00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西方人印制了不少以清末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明信片,其中有些涉及拘捕、庭审、枷号、站笼以及死刑执行的场景。这些明信片既记录了司法实践的某些真实片段,亦反映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心态。这些照片、绘画及据以制作的明信片,强化与扩大了中国酷刑实践的视觉效果与传播范围,使西方人能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国司法的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污名化中国司法的意图。鉴于法律史学界极少关注这些图像资料,因此,对其进行图像学分析与文化学解读,将有助于反思、解构以及批判西方人对清末中国司法实践的话语,并推进对清末司法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
西方人
明信片
清末中国
庭审
酷刑
Keywords
Westerners
Postcards
Late Qing China
Court Trials
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语境的“自治”概念——西方·日本·中国
被引量:
4
3
作者
黄东兰
机构
日本爱知县立大学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文摘
西方的"自治"概念与制度在19世纪中叶以降传入日本和中国,与两国原有的概念、制度发生碰撞与变形,而其中变形产生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值得探讨。在西方的历史脉络中,"自治"一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盎格鲁-萨克森式的以议会主权和人民主权为基础的"人民自治",一是普鲁士式的由地方政府分担国家行政事务的"团体自治"。前者在明治初年作为"自由"的同义语进入日语世界,成为自由民权运动中民权派对抗专制权力的思想武器。明治中期普鲁士式地方自治制度确立后,"自治"的含义也随之转变为由地方之人"分担国家的行政事务"。在清末中国,"自治"一词承载了改良和革命两种相互对立的政治理念。改良派以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乡治思想为媒介,主张在县以下增设乡官以补官治之不足。革命派则主张通过省之"自治"或由汉人实行"地方之分权自治",以实现推翻清朝的政治目的。清廷仿照普鲁士、日本实施的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继承了乡绅自治的传统,由地方士绅在"官治"之外从事本地方的"公益事宜"。
关键词
自治
概念
制度化
西方
明治日本
清末中国
分类号
D08 [政治法律—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清末中国“史界革命”论
卢伯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有图自东方来:明信片上的清末司法场景
徐忠明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跨语境的“自治”概念——西方·日本·中国
黄东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