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对清代理学史的记载
1
作者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9,共11页
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清代经学史更受重视,理学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清史《儒林传》关于理学史的记载,特别是《儒林传》第五次稿的理学史论述尤有价值。该书仅记载理学人物的就有33卷,正传更记载了86人之多,是清史《儒林传》理学人物记载数... 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清代经学史更受重视,理学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清史《儒林传》关于理学史的记载,特别是《儒林传》第五次稿的理学史论述尤有价值。该书仅记载理学人物的就有33卷,正传更记载了86人之多,是清史《儒林传》理学人物记载数量最多的一稿。《稿本清史儒林传》是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的工作本之一,披露了该书理学史记载的部分形成过程。该书由陈伯陶等人纂辑,成书于1901至1906年间,新辑正传者有芮长恤等36人,《唐鉴传》等44个传记继承原有稿件,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这些新辑和增辑的传记使得清代理学人士谱系得到了扩展,其学术宗旨被重新书写,学术著作的主旨与成就得到了强调。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纠正了从阮元开始的清史《儒林传》对理学人士的低调记载,对理学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 稿清史儒林 成兴斋稿钞本儒林 陈伯陶 清代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2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史稿·儒林传》勘误一则
3
作者 张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2,共1页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传一》载有“与文洊同时者有宋之盛、邓元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3页)一语,《清史稿校注》亦同(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78页)。据《清史稿·儒林传一》记载,谢文洊“康熙二十年,卒,年六十...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传一》载有“与文洊同时者有宋之盛、邓元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3页)一语,《清史稿校注》亦同(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78页)。据《清史稿·儒林传一》记载,谢文洊“康熙二十年,卒,年六十有七”(第13112页);《清国史·儒林传上》则载邓元昌“乾隆三十年卒,年六十余”(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册,第527页)。乾隆三十年(1765)上距康熙二十年(1681)84年,且邓元昌六十余岁卒,因此邓元昌非谢文洊同时之人,《清史稿》此条史料有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清史稿 儒林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邓元昌 清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史稿》丁晏、戈鲲化名号订误
4
作者 曹天晓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1-141,共1页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有淮安经学家丁晏传,开篇写作“丁晏,字柘堂”。此处有两重错误,一是误将丁晏之号当作字,二是将“柘唐”讹为“柘堂”,《清史稿校注》亦未更正。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柘塘,但不可写作“柘堂...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有淮安经学家丁晏传,开篇写作“丁晏,字柘堂”。此处有两重错误,一是误将丁晏之号当作字,二是将“柘唐”讹为“柘堂”,《清史稿校注》亦未更正。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柘塘,但不可写作“柘堂”。如丁晏有印章为“字俭卿号柘塘”(王国维:《传书堂藏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页)。丁晏自述取号缘由云:“淮郡之西南有村居曰‘柘塘’,风土朴厚,鱼稻饶衍,余三十以后厌城市习尚日浇,遂以‘柘塘’自号,欲卜居焉。”(丁晏:《石亭记事》,同治间汇刻《颐志斋丛书》本,续编第21a页)可见“柘塘”为地名,因“唐”为“塘”之本字,故亦可写作“柘唐”。又查丁晏本人硃卷、年谱、族谱、著作题款及亲友著述,其号皆作“柘唐”或“柘塘”,而以“柘唐”居多,但未见作“柘堂”者。古人取室名、别号多用“堂”字,如杜甫之“草堂”、苏轼之“雪堂”,近代有“甲骨四堂”,或许正是受此取号习惯影响,《清史稿》不暇细究,便将“柘唐”径写作“柘堂”,且误号为字。此后以讹传讹,学者乃多知“柘堂”而不知“柘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丁晏 上海古籍出版社 藏书志 清史稿 订误 经学家 儒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