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的去向及利用率 被引量:126
1
作者 郑圣先 刘德林 +2 位作者 聂军 戴平安 肖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通过土壤渗漏装置、微区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氮素的去向和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控释氮肥能明显地降低氨挥发、淋失和硝化—反硝化的损失。控释氮肥处理的氨挥发量比尿素降低54 0%,氮淋失量降低32 5%... 通过土壤渗漏装置、微区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氮素的去向和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控释氮肥能明显地降低氨挥发、淋失和硝化—反硝化的损失。控释氮肥处理的氨挥发量比尿素降低54 0%,氮淋失量降低32 5%。尿素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占施入氮量的34 5%,而控释氮肥的只占2 0%;控释肥料与尿素氮在0—80cm土层中的残留率相近。控释氮肥一次性全量作基肥施入土壤,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65 6%,比尿素(基肥+追肥)高出32 2个百分点。控释氮肥的农学效率显著地高于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淹水稻田土壤 氮素去向 氮素利用率 土壤-植物系统 氨挥发损失 氮淋溶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稻田中氮素损失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高效江 胡雪峰 +2 位作者 王少平 贺宝根 沈铭能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6-198,205,共4页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淹水稻田施用碳铵后,氮素的转化、运移和损失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田间水中氮素以氨氮为主,淹水稻田剖面土壤溶液中氨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 0.5 m深度以下,淋溶液中硝态氮和氨氮水...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淹水稻田施用碳铵后,氮素的转化、运移和损失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田间水中氮素以氨氮为主,淹水稻田剖面土壤溶液中氨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 0.5 m深度以下,淋溶液中硝态氮和氨氮水平较低,在 0.6— 4.8μ g· mL- 1之间,对地下水环境有一定影响。模拟暴雨径流试验表明,田间氮素径流损失负荷随施肥与降雨间隔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施肥后短时间内暴雨径流导致的氮肥损失较大,对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 必须加强科学合理的田间水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稻田 氮素损失 水环境影响 试验 施肥 暴雨径流 地表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淹水稻田CH_4产生、氧化和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晓艳 张广斌 +3 位作者 纪洋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40-2545,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和室内培养试验连续一年研究了冬季淹水稻田的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以探讨冬季淹水稻田CH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51 d(d表示淹水后天数),CH4...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和室内培养试验连续一年研究了冬季淹水稻田的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以探讨冬季淹水稻田CH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51 d(d表示淹水后天数),CH4产生潜力逐渐增大,到251 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0~204 d,CH4氧化潜力变化较小,但到235 d急剧增至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0~169 d,稻田几乎没有CH4排放,192 d才开始有较明显的CH4排放,到230 d达最大值,为80.2 mg.m-2.h-1,随后逐渐减小,331 d出现一个CH4排放高峰。全观测期内CH4排放量为69.9 g.m-2,其中非水稻生长期排放6.7 g.m-2,占总量的9.5%。全观测期内CH4产生潜力与土温及土壤Eh均无显著相关性;全观测期内CH4氧化潜力与土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生长期CH4氧化潜力与土壤中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观测期内稻田CH4排放与土温和CH4产生潜力两个因素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产生潜力 CH4氧化潜力 CH4排放通量 冬季淹水稻田 土温 土壤E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稻田氮素淋溶损失及其控制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星辉 谢晓阳 纪雄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06年第5期58-61,共4页
稻田土壤氮素淋溶研究较少,报道稻田氮素淋溶导致地下水NO3--N污染超标的例子更少。稻田紧实的犁底层,导致土壤渗漏率大大降低。目前研究稻田氮素淋溶的方法主要有模拟土柱法、田间实测法、平衡估算法以及数学模型法。试验报道稻田氮素... 稻田土壤氮素淋溶研究较少,报道稻田氮素淋溶导致地下水NO3--N污染超标的例子更少。稻田紧实的犁底层,导致土壤渗漏率大大降低。目前研究稻田氮素淋溶的方法主要有模拟土柱法、田间实测法、平衡估算法以及数学模型法。试验报道稻田氮素淋溶量差异较大,普遍认为高施氮量可导致较大的氮素淋溶,且各层次的NO3--N淋溶量远大于NH4+-N。通过降氮的施肥管理和选择需氮量低的前茬作物,有利于控制氮素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稻田 氮素淋溶 NO3^--N NH^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稻田甲烷产生和排放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德峰 裘凌沧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4年第3期101-103,108,共4页
大气中温室气体如CO_2、CH_4和N_2O等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H_4虽浓度相对较低,但其捕获热量的效率却比CO_2高20─30倍,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本文阐述了淹水稻田CH_4排放过程及数量,稻田土壤类... 大气中温室气体如CO_2、CH_4和N_2O等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H_4虽浓度相对较低,但其捕获热量的效率却比CO_2高20─30倍,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本文阐述了淹水稻田CH_4排放过程及数量,稻田土壤类型、栽培措施对CH_4产生与排放的影响,CH_4排放与水稻生长关系。同时讨论了控制和缓解稻田CH_4排放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稻田 甲烷 产生和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年淹水稻田甲烷产生潜力和产生途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小莉 黄琼 +3 位作者 宋开付 马静 张广斌 徐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3-511,共9页
甲烷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甲烷产生是排放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乙酸发酵和CO_(2)/H_(2)还原两条途径。常年淹水稻田甲烷排放量高,减排潜力大,但关于这类稻田甲烷产生途径的季节... 甲烷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甲烷产生是排放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乙酸发酵和CO_(2)/H_(2)还原两条途径。常年淹水稻田甲烷排放量高,减排潜力大,但关于这类稻田甲烷产生途径的季节变化规律尚少见报道。于四川省资阳市的常年淹水稻田,采集水稻4个重要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的新鲜土样,通过室内厌氧培养试验观测了甲烷产生潜力,并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和氟甲烷(CH_(3)F,2%)抑制法,量化CO_(2)/H_(2)产甲烷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CO_(2)/CH_(4))),从而定量评估乙酸产甲烷途径的相对贡献率(ƒ_(乙酸))。结果表明:添加CH_(3)F显著降低甲烷产生,甲烷产生潜力在成熟期最大,变化范围为3.22~12.71μg·g^(-1)·d^(-1);产生CH_(4)的δ^(13)C值(δ^(13)CH_(4))为-66.83‰~-59.62‰,较添加CH_(3)F的δ^(13)CH_(4)显著偏正(-90.83‰~-82.26‰);α_(CO_(2)/CH_(4))在分蘖期最大,孕穗期最小,变化范围为1.064~1.076;ƒ_(乙酸)由分蘖期的54%~61%急剧下降至孕穗期的30%~35%,在成熟期又上升至54%~61%。进一步分析发现:甲烷产生潜力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正相关,ƒ_(乙酸)的季节变化与土壤乙酸含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正相关。综上,常年淹水稻田的甲烷产生潜力和产生途径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分别主要受土壤DOC和乙酸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年淹水稻田 碳同位素分馏 抑制剂氟甲烷 乙酸产甲烷 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PP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流失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俞巧钢 陈英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74-1280,共7页
采用杭嘉湖地区典型的小粉土和青紫泥土壤,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径流流失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粉土和青紫泥土壤稻田应用添加DMPP抑制剂的尿素,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 采用杭嘉湖地区典型的小粉土和青紫泥土壤,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径流流失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粉土和青紫泥土壤稻田应用添加DMPP抑制剂的尿素,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田面水中铵态氮的浓度增加24.8%和16.7%,硝态氮浓度降低47.7%和70.9%,亚硝态氮浓度降低90.6%和88.9%,总无机氮浓度下降13.5%与23.1%,能显著减轻农田氮素流失对水环境存在的污染;DMPP可使田面水的电导率下降,降低盐基离子随农田排水或暴雨径流所导致的流失风险,有助于保护河流水体等地表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3 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 淹水稻田 氮素转化 径流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反硝化速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晓波 马兰 +2 位作者 马舒坦 马倩倩 颜晓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7-1114,共8页
反硝化作用是淹水稻田肥料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合适的反硝化测定方法是开展稻田反硝化作用研究的前提。然而,由于反硝化过程主要产物N_(2)的大气背景值较高,以及反硝化作用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淹水稻田反硝化作用损失氮量难以准... 反硝化作用是淹水稻田肥料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合适的反硝化测定方法是开展稻田反硝化作用研究的前提。然而,由于反硝化过程主要产物N_(2)的大气背景值较高,以及反硝化作用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淹水稻田反硝化作用损失氮量难以准确量化一直是阻碍科学评价稻田气态氮损失的关键难题。本文综述了研究稻田反硝化作用的4种方法(乙炔抑制法、^(15)N同位素示踪法、密闭培养–氦气环境法和N_(2)/Ar比值–膜进样质谱法),分析了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提出了稻田反硝化研究的参考建议,以期推动稻田反硝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稻田 反硝化 N_(2)通量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