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混积页岩油储层成岩相特征及其成储意义——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魏兆胜
覃建华
+4 位作者
李映艳
李晓
侯昊东
赵明珠
杨威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5,共17页
混积页岩油储层岩石组构和岩相类型多样,成岩演化进程差异化显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非均质性强,复合成因微观孔—缝系统和有效储渗空间的成因机理复杂。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
混积页岩油储层岩石组构和岩相类型多样,成岩演化进程差异化显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非均质性强,复合成因微观孔—缝系统和有效储渗空间的成因机理复杂。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等分析测试手段,明确芦草沟组页岩层系成岩作用类型、判识划分成岩相类型,揭示混积页岩油储层差异化成岩—成储机制。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涵盖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2)根据主要经历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组构,可将成岩相划分为凝灰质长石溶蚀相、混合胶结溶蚀相、绿泥石薄膜相、碳酸盐胶结相和混合胶结致密相:凝灰质长石溶蚀相以长石、凝灰质的溶蚀孔为主,孔径主要为50~800nm范围内的孔隙,总孔隙体积最大,是长石颗粒受部分或被完全溶蚀的结果;混合胶结溶蚀相发育溶蚀孔—残余粒间孔孔隙组合,是碳酸盐、硅质等多种胶结作用与长石溶蚀相互叠加作用下的结果,总孔体积最大;绿泥石薄膜相以孔径偏小的残余粒间孔为主,总孔体积在所有成岩相中居中,是受溶蚀作用以及抗压实作用下的结果;碳酸盐胶结相晶间溶孔发育,是受溶蚀和碳酸盐胶结共同作用的结果;混合胶结致密相各类孔隙均不发育,是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综合破坏下的结果。(3)凝灰质长石溶蚀相、混合胶结溶蚀相和绿泥石薄膜相为优势成岩相类型,而碳酸盐胶结相和混合胶结致密相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条件。该成果认识有助于深化理解混积页岩油层系差异化成储过程及机制,对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有利建产区精准预测和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页岩油储层
成岩相
微观非均质性
成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积页岩油储层成岩相特征及其成储意义——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魏兆胜
覃建华
李映艳
李晓
侯昊东
赵明珠
杨威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测井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出处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5,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咸化湖混积凝灰质页岩层系孔—缝连通特性及其对界面润湿效应和可动油分布的控制”(4217214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陆相页岩油规模增储上产与勘探开发技术研究”(2023ZZ15YJ03)
+1 种基金
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战略合作科技专项“准噶尔盆地玛湖中下组合和吉木萨尔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ZLZX2020-01-06-0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青年学者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陆相混积凝灰质页岩有机质生烃潜力的岩相学判识与元素活化迁移模式”(2462020QNXZ004)。
文摘
混积页岩油储层岩石组构和岩相类型多样,成岩演化进程差异化显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非均质性强,复合成因微观孔—缝系统和有效储渗空间的成因机理复杂。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等分析测试手段,明确芦草沟组页岩层系成岩作用类型、判识划分成岩相类型,揭示混积页岩油储层差异化成岩—成储机制。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涵盖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2)根据主要经历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组构,可将成岩相划分为凝灰质长石溶蚀相、混合胶结溶蚀相、绿泥石薄膜相、碳酸盐胶结相和混合胶结致密相:凝灰质长石溶蚀相以长石、凝灰质的溶蚀孔为主,孔径主要为50~800nm范围内的孔隙,总孔隙体积最大,是长石颗粒受部分或被完全溶蚀的结果;混合胶结溶蚀相发育溶蚀孔—残余粒间孔孔隙组合,是碳酸盐、硅质等多种胶结作用与长石溶蚀相互叠加作用下的结果,总孔体积最大;绿泥石薄膜相以孔径偏小的残余粒间孔为主,总孔体积在所有成岩相中居中,是受溶蚀作用以及抗压实作用下的结果;碳酸盐胶结相晶间溶孔发育,是受溶蚀和碳酸盐胶结共同作用的结果;混合胶结致密相各类孔隙均不发育,是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综合破坏下的结果。(3)凝灰质长石溶蚀相、混合胶结溶蚀相和绿泥石薄膜相为优势成岩相类型,而碳酸盐胶结相和混合胶结致密相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条件。该成果认识有助于深化理解混积页岩油层系差异化成储过程及机制,对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有利建产区精准预测和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页岩油储层
成岩相
微观非均质性
成储机制
Keywords
Jimsar Sag
Lucaogou Formation
diamictic shale oil reservoir
diagenetic facies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混积页岩油储层成岩相特征及其成储意义——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魏兆胜
覃建华
李映艳
李晓
侯昊东
赵明珠
杨威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