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_(2)/N_(2)和O_(2)/CO_(2)气氛下煤半焦-生物质的混燃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锦萍 陈磊 +3 位作者 沈靖淳 徐鲁橹 杜勇博 车得福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为掌握煤半焦与生物质在O_(2)/N_(2)和O_(2)/CO_(2)条件下的混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获得了煤半焦-生物质混合燃料的孔隙结构,采用热重实验分析了两种燃料的混燃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燃料... 为掌握煤半焦与生物质在O_(2)/N_(2)和O_(2)/CO_(2)条件下的混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获得了煤半焦-生物质混合燃料的孔隙结构,采用热重实验分析了两种燃料的混燃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燃料比、比表面积与混燃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O_(2)/N_(2)气氛下,掺混生物质可改善煤半焦的着火、燃尽及综合燃烧特性;O_(2)/CO_(2)气氛下,掺混生物质能改善煤半焦的着火特性,但会延迟其燃尽。混燃的活化能在低温区和高温区有显著差异,生物质掺混比增大,两个温区的活化能都降低;两种气氛下,低温区的活化能相近,但O_(2)/CO_(2)气氛下高温区的活化能显著高于O_(2)/N_(2)气氛下的。O_(2)/N_(2)气氛下孔隙结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更显著,而O_(2)/CO_(2)气氛下燃料比对燃烧特性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半焦 生物质 混燃 O_(2)/CO_(2)气氛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与气化飞灰的热重−质谱混燃机理
2
作者 林建功 张孝禹 +2 位作者 惠吉成 朱书骏 朱建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34-4645,共12页
为了明确煤矸石与气化飞灰的混燃机理,在获得乌海煤矸石和宿迁气化飞灰理化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热重-质谱分析方法对乌海煤矸石、宿迁气化飞灰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以及气体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与宿迁气化飞灰相比,乌海... 为了明确煤矸石与气化飞灰的混燃机理,在获得乌海煤矸石和宿迁气化飞灰理化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热重-质谱分析方法对乌海煤矸石、宿迁气化飞灰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以及气体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与宿迁气化飞灰相比,乌海煤矸石具有更好的着火特性,乌海煤矸石可提高混合燃料的着火性能,宿迁气化飞灰则可提高混合燃料的高温燃烧特性。基于Coats-Redfern(C-R)法、Flynn-Wall-Ozawa(FWO)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进行燃烧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海煤矸石表观活化能为48.25~152.22 kJ/mol,燃烧反应符合Jander模型;宿迁气化飞灰表观活化能为106.34~312.79 kJ/mol,反应符合n=1/4的反应级数模型;乌海煤矸石与宿迁气化飞灰掺混的质量比为1∶3时的表观活化能为102.24~301.58 kJ/mol,反应符合成核生长模型。通过混合燃料质量变化速率理论值与测试值之间的偏差来探究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乌海煤矸石与宿迁气化飞灰混燃过程存在明显耦合作用,整体相互促进,改善了燃烧反应特性,相互促进作用随宿迁气化飞灰质量占比增加逐渐增强。综合燃烧特性与气体释放特性,乌海煤矸石与宿迁气化飞灰较佳的掺混质量比为1∶3。含氮气体释放特性研究表明:在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阶段NH3均有释放,NO和NO_(2)气体释放最高强度的峰值对应的温度与热重曲线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温度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气化飞灰 混燃机理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下煤粉/生物质混燃特性及NO释放规律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春波 王金星 雷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54-1259,共6页
利用自制的恒温热重测量实验台研究生物质掺混比、煤种、生物质种类及温度等因素对煤粉/生物质混燃特性及NO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掺混比增大后,燃烬时间提前,NO析出率降低;生物质掺烧后对难燃煤种的燃烧特性影响较大,对含灰... 利用自制的恒温热重测量实验台研究生物质掺混比、煤种、生物质种类及温度等因素对煤粉/生物质混燃特性及NO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掺混比增大后,燃烬时间提前,NO析出率降低;生物质掺烧后对难燃煤种的燃烧特性影响较大,对含灰量高的煤种降低NO排放作用较小。生物质种类在反应初期对试样的燃烧特性曲线影响不大,但随着燃烧的进行,含灰量高的生物质对混燃特性的改善作用逐渐减弱。掺混高含氮量生物质,试样的NO析出率下降较大,但对于含氮量相差不多的生物质,含灰量越高,NO析出率下降越明显。温度在反应初期对燃烧特性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反应后期的燃烧特性影响显著。在所选的温度区间内,温度越高,NO析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生物质 混燃 热重 N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与生物质混燃的低温着火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春波 王金星 雷鸣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8-223,共6页
利用自制的管式炉恒温热重测量实验台研究了掺混比、温度、煤种以及生物质种类等因素对煤粉与生物质混燃时低温着火特性的影响,并对煤粉与生物质混燃时的低温着火活化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掺混比的增大,混合物的燃烧速率加快且燃... 利用自制的管式炉恒温热重测量实验台研究了掺混比、温度、煤种以及生物质种类等因素对煤粉与生物质混燃时低温着火特性的影响,并对煤粉与生物质混燃时的低温着火活化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掺混比的增大,混合物的燃烧速率加快且燃尽程度提高;温度升高能改善煤粉与生物质混合物的燃烧特性;掺混生物质对难燃煤的着火特性影响比对易燃煤更明显;对于某一煤种,掺混水分和挥发分含量高的生物质,燃烧初期的失重速率加快;掺混灰分含量越多的生物质,在燃烧后期对煤粉的促燃作用越差;燃烧反应活化能随着生物质掺混比和温度区间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生物质 混燃 低温 着火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国情的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静 余美玲 +1 位作者 方朝君 杨宏军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与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相比,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发电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对原料价格控制能力强等优点,且符合削减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但是在我国的应用有限。文章简要介绍了生物质的混燃发电技术、直燃发... 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与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相比,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发电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对原料价格控制能力强等优点,且符合削减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但是在我国的应用有限。文章简要介绍了生物质的混燃发电技术、直燃发电技术和气化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混燃发电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运用时的关键问题和生物质发电项目相关的政策;指出发展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应因地因时制宜,服务于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燃发电技术 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直燃和混燃发电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爱军 张燕 +1 位作者 张小桃 黄明华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利用生物质代替矿物燃料发电可以减少CO2和SO2的排放量。确定了燃煤机组CO2和SO2排放量基准,建立生物质发电的CO2和SO2的排放量模型及其偏差模型;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下CO2和SO2的生成量及减排量;分析了气化炉气化效率对生物质发电CO2和SO... 利用生物质代替矿物燃料发电可以减少CO2和SO2的排放量。确定了燃煤机组CO2和SO2排放量基准,建立生物质发电的CO2和SO2的排放量模型及其偏差模型;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下CO2和SO2的生成量及减排量;分析了气化炉气化效率对生物质发电CO2和SO2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生物质发电效率和气化效率可以显著降低CO2和SO2的排放;生物质发电的环境效益明显优于燃煤发电,而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与煤混燃发电的环境效益优于生物质直燃发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直燃发电 混燃发电 气化效率 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芯/煤粉恒温下混燃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春波 王金星 李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3-420,共8页
为能更接近实际情况下研究煤粉/玉米芯混燃动力学特性,改造热重分析设备,改变其只能逐步升温的方法,使其具备在指定温度下检测样品反应动力学的功能。研究不同掺混比、不同温度、不同煤种等对煤粉/玉米芯混燃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通过可... 为能更接近实际情况下研究煤粉/玉米芯混燃动力学特性,改造热重分析设备,改变其只能逐步升温的方法,使其具备在指定温度下检测样品反应动力学的功能。研究不同掺混比、不同温度、不同煤种等对煤粉/玉米芯混燃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通过可失重额余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行燃烧动力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煤粉与玉米芯在恒温条件下混燃不像逐步升温下那样会明显分为4个阶段,而是无明显的阶段性;玉米芯掺混比例越大,活化能越小,燃烧越剧烈,试样的平均失重速率越大,燃烬时刻提前。温度对混燃的影响存在一段作用不明显的温度区间,在此区间外,温度越高,活化能越小,试样失重速率越大,燃烬时刻越提前;不同煤种/玉米芯混燃,呈现出较大差异。玉米芯对含挥发分较少相对难燃的煤种促进燃烧和燃烬的效果较明显,对含挥发分较多相对易燃的煤种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 玉米芯 混燃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煤混燃燃烧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肖肖 杨冬 张林华 《节能技术》 CAS 2011年第6期483-485,494,共4页
基于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以及生物质与煤单独燃用存在的问题,生物质与煤混燃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其利用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研究混合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及污染物规律,对于生物质与煤混燃技术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以及生物质与煤单独燃用存在的问题,生物质与煤混燃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其利用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研究混合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及污染物规律,对于生物质与煤混燃技术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生物质与煤混燃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的方面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燃 燃烧特性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下煤粉与生物质混燃特性判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春波 王金星 雷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36-1841,共6页
利用管式炉热重实验系统进行恒温下煤粉/生物质混燃实验。引入参数"可失重额余量",并提出"过燃份额"、"燃尽时间"、"稳定因子"、"参差指数"等参数,对不同掺混比、煤种及温度下的实... 利用管式炉热重实验系统进行恒温下煤粉/生物质混燃实验。引入参数"可失重额余量",并提出"过燃份额"、"燃尽时间"、"稳定因子"、"参差指数"等参数,对不同掺混比、煤种及温度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判定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整个混燃失重过程,该判定方法不仅可定量化描述恒温条件下煤粉/生物质混燃特性,且能从反应前期与后期的失重分布差别的角度上深入探讨混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 煤粉 生物质 混燃特性 判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混燃技术在煤粉炉上存在的潜在风险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金苗 吕子安 +1 位作者 吴玉新 李定凯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5,共7页
生物质混燃技术在煤粉炉上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不佳。该技术有许多优越性,但也有一些潜在的技术风险,如积灰、腐蚀、未燃尽碳、电除尘器影响、脱硫设备影响、脱硝设备影响、飞灰利用等,其中积灰和腐蚀的潜在危害最大。... 生物质混燃技术在煤粉炉上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不佳。该技术有许多优越性,但也有一些潜在的技术风险,如积灰、腐蚀、未燃尽碳、电除尘器影响、脱硫设备影响、脱硝设备影响、飞灰利用等,其中积灰和腐蚀的潜在危害最大。介绍了全球生物质技术在煤粉炉上的应用情况,并对潜在技术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级;然后对未燃尽碳、电除尘器影响等一些容易被忽视或容易引起争议的潜在技术风险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给出了相应防御措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混燃 煤粉炉 潜在风险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下半焦/秸秆混燃交互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仑 陈鑫科 +3 位作者 方庆艳 夏季 张成 陈刚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3,共7页
本文对富氧下半焦和秸秆混燃交互作用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掺混秸秆对挥发分混燃阶段交互作用影响相对较弱,对固定碳混燃阶段交互作用影响显著,提高掺混比例会增强固定碳混燃阶段交互作用.与线性计算曲线相比,在O_(2)/N_(2)气氛下... 本文对富氧下半焦和秸秆混燃交互作用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掺混秸秆对挥发分混燃阶段交互作用影响相对较弱,对固定碳混燃阶段交互作用影响显著,提高掺混比例会增强固定碳混燃阶段交互作用.与线性计算曲线相比,在O_(2)/N_(2)气氛下挥发分混燃阶段实验反应速率曲线有所提前,而在O_(2)/CO_(2)气氛下滞后;两种气氛下固定碳混燃阶段实验反应速率曲线都明显提前.O_(2)/CO_(2)气氛下增加氧体积分数或提高制焦温度都会轻微增强挥发分混燃阶段交互作用、显著减弱固定碳混燃阶段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气氛 半焦 生物质 混燃 燃烧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和木质生物质与烟煤掺混燃烧结渣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穆林 李通 +3 位作者 王震 陈博文 尚妍 尹洪超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文章利用沉降炉系统开展了河南烟煤与海草和桃木两种生物质的混燃成渣特性实验,对混燃灰的理化性能、矿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聚集成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质海草能够加剧混燃灰渣颗粒的聚集成块趋势,而木本生物质桃木... 文章利用沉降炉系统开展了河南烟煤与海草和桃木两种生物质的混燃成渣特性实验,对混燃灰的理化性能、矿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聚集成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质海草能够加剧混燃灰渣颗粒的聚集成块趋势,而木本生物质桃木仅造成混燃灰颗粒粒径的略微增长;掺混海草导致混燃灰中的碱金属,Cl和S元素含量增加,灰渣中出现大量低熔点的长石和类长石矿物质,从而增强了灰渣的黏附能力,表现为由包覆引起的成渣机制;掺混桃木的混燃灰因含有较高的Ca和Fe等元素,从而生成了较多的能够抑制低温共熔物形成的钙质硅(铝)酸盐,其提高了混燃灰的熔融温度,并减缓了成渣趋势;藻类生物质中的碱金属,Cl和S等元素除对成渣过程有较大影响外,还会引起冷凝腐蚀等问题,从而对其资源化应用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炉 藻类生物质 木本生物质 混燃 结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秆与煤混燃过程颗粒汞生成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正阳 钟俊 +3 位作者 于航 殷立宝 郑双清 周黎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6-432,共7页
在高温管式电加热炉上进行大豆秆与3种煤掺混燃烧试验,掺混比例为95∶5、90∶10、85∶15,试验温度为1250℃。采集不同燃烧过程飞灰样品,对飞灰汞含量进行测定。计算燃料单位发热量汞含量及单位发热量汞排放(称为折算汞含量与折算汞排放... 在高温管式电加热炉上进行大豆秆与3种煤掺混燃烧试验,掺混比例为95∶5、90∶10、85∶15,试验温度为1250℃。采集不同燃烧过程飞灰样品,对飞灰汞含量进行测定。计算燃料单位发热量汞含量及单位发热量汞排放(称为折算汞含量与折算汞排放)。研究结果表明:随大豆秆比例的增加,掺混燃料的汞灰比无显著变化,但氯汞比增加十分显著;1号煤掺混大豆秆后Hgp含量及Hgp比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但2号煤、3号煤情况却不相同;随大豆秆掺混比的增加,3种煤与大豆秆掺混燃料的折算汞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折算气态汞生成并不一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颗粒汞 混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O_2/CO_2气氛木屑与煤混燃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伶玲 方博 +1 位作者 贾青 赵长遂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8-184,共7页
针对6kW流化床燃烧室,建立炉内燃烧计算综合模型,对O_2/CO_2气氛流化床内煤燃烧和煤与生物质混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燃料由煤变为煤与生物质混合燃料对炉内流场、温度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同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 针对6kW流化床燃烧室,建立炉内燃烧计算综合模型,对O_2/CO_2气氛流化床内煤燃烧和煤与生物质混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燃料由煤变为煤与生物质混合燃料对炉内流场、温度场和燃烧特性的影响,同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O_2/CO_2气氛下两种燃料燃烧时炉内速度、温度和组分浓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一致;生物质混燃较煤燃烧时速度、温度水平整体降低;炉内O_2和H_2O的质量分数增大而CO_2的质量分数减小;数值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O2/CO2 气氛 煤燃烧 煤与生物质混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作物废弃物-煤混燃与生物质气化发电模式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张陈 袁竹林 +1 位作者 凡凤仙 耿凡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5,共8页
农作物废弃物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生物质资源,利用其进行发电可以有效地解决能源紧张以及在秸秆就地焚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江苏省生物质发电技术发展较早,其中混燃与气化技术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发电模式。目前,国内外通常对这些技术的进... 农作物废弃物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生物质资源,利用其进行发电可以有效地解决能源紧张以及在秸秆就地焚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江苏省生物质发电技术发展较早,其中混燃与气化技术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发电模式。目前,国内外通常对这些技术的进行单独研究,但是还没有针对两种技术路线的综合比较与分析的系统研究。通过对现有的混燃和气化发电案例进行充分调研,从燃料、进料系统、发电技术、经济性、污染物减排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对两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模式的合理发展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废弃物 混燃 气化 比较 分析 案例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恒温下煤粉与生物质混燃活化能求解新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春波 王金星 雷鸣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55-559,580,共6页
通过恒温热重实验台对煤粉与生物质的混燃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传统的lnln法和所提出的级数拟合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比较了2种方法的拟合度和相关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450~500℃内,针对无烟煤与玉米芯掺混比分别为9∶1、8∶2和7... 通过恒温热重实验台对煤粉与生物质的混燃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传统的lnln法和所提出的级数拟合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比较了2种方法的拟合度和相关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450~500℃内,针对无烟煤与玉米芯掺混比分别为9∶1、8∶2和7∶3的试样,利用lnln法求得的表观活化能为78.81kJ/mol、75.53kJ/mol和80.88kJ/mol,不能反映燃料燃烧的真实情况,而利用级数拟合法求得的表观活化能为38.13kJ/mol、24.82kJ/mol和20.82kJ/mol,呈现出随生物质掺混比增大,表观活化能逐渐减小的规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级数拟合法比lnln法的适用范围更广,利用级数拟合法求得的不同生物质掺混比试样的表观活化能可以更好地反映恒温下煤粉与生物质混燃的难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恒温 混燃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LNG混燃船用柴油机特性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术新 黄兴华 姜士阳 《舰船科学技术》 2011年第10期79-81,115,共4页
介绍了柴油-LNG混燃电控喷射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在对X6170ZC-19柴油机进行简单改装的基础上,通过推进特性试验证明,柴油-LNG混燃柴油机的天然气消耗量计量准确,能精确控制燃料消耗量;综合替代率高;与燃用纯柴油相比,具有燃料... 介绍了柴油-LNG混燃电控喷射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在对X6170ZC-19柴油机进行简单改装的基础上,通过推进特性试验证明,柴油-LNG混燃柴油机的天然气消耗量计量准确,能精确控制燃料消耗量;综合替代率高;与燃用纯柴油相比,具有燃料消耗量低、热负荷低、排放指标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柴油机 混燃系统 特性试验 L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与煤在流化床内混燃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清 杨磊 +2 位作者 陈继辉 刘汉周 卢啸风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3,共4页
在一个内径为100 mm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对煤与污泥的混合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污泥来自重庆某污水处理厂。试验研究了煤与污泥的混合比、燃料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床温变化、床压变化、污染物排放等试验结果,并分析了其... 在一个内径为100 mm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对煤与污泥的混合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污泥来自重庆某污水处理厂。试验研究了煤与污泥的混合比、燃料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床温变化、床压变化、污染物排放等试验结果,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泥只能与煤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才能够稳定燃烧;燃烧过程中的床压变化,与常规的燃煤循环流化床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流化床 混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气化与煤混燃发电成本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爱军 张小桃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8-192,共5页
基于常压气化炉模型,采用空气作为气化介质,对水分含量分别为1 0%,2 0%和3 0%的秸秆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气化炉的主要性能指标。以气化效率最高为气化最佳运行工况点,计算了秸秆气化系统热利用率以及秸秆气化与煤混燃发电和秸... 基于常压气化炉模型,采用空气作为气化介质,对水分含量分别为1 0%,2 0%和3 0%的秸秆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气化炉的主要性能指标。以气化效率最高为气化最佳运行工况点,计算了秸秆气化系统热利用率以及秸秆气化与煤混燃发电和秸秆直燃发电的供电成本。结果表明:秸秆水分含量和气化炉运行温度对气化过程及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运行温度升高,气化效率有一最大值,此值随秸秆水分含量增加而降低;秸秆气化合成气与煤混燃发电的供电成本低于秸秆直燃发电的供电成本,其差值随秸秆价格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气化 气化性能指标 最佳工况点 混燃 供电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时NO释放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金星 张佳媛 张莹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3,共5页
利用恒温NO浓度监测实验系统对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进行了NO浓度监测实验,探讨了掺混比、煤种、生物质种类以及温度等因素对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时NO释放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燃烧初期,生物质掺混比的增加有利于NO释放,但NO释放曲线的... 利用恒温NO浓度监测实验系统对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进行了NO浓度监测实验,探讨了掺混比、煤种、生物质种类以及温度等因素对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时NO释放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燃烧初期,生物质掺混比的增加有利于NO释放,但NO释放曲线的峰值与生物质掺混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掺混挥发分低的煤种相比,玉米芯掺混挥发分含量高的煤种后NO释放曲线的峰值增加更明显;掺混含氮量高和灰分含量低的生物质均能使混合燃料在燃烧初期的NO释放加快;在燃烧初期,温度升高总是有利于混合燃料的NO释放,但在燃烧开始阶段存在一段无规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生物质 恒温 混燃 NO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