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丝带》:黑白的色彩,混沌的世界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34-135,共2页
在色彩过剩的今天,导演哈内克另辟蹊径采用黑白色彩勾勒了影片《白丝带》,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将从影片的片名《白丝带》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讨论影片中黑白色彩的运用及对比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干净而纯粹的黑白色在... 在色彩过剩的今天,导演哈内克另辟蹊径采用黑白色彩勾勒了影片《白丝带》,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将从影片的片名《白丝带》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讨论影片中黑白色彩的运用及对比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干净而纯粹的黑白色在大人、小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四个方面的勾勒,展示出人外表的堂皇与内心的肮脏.黑色的涂抹远远超过白色的勾勒,体现了人性的混沌,整个人类社会的混沌,影片中的一切都陷入无言的混沌,使人感到一种恐惧和战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丝带》 黑白色彩 混沌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希望”的神话--论鲁迅小说《白光》的深层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霍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45,共7页
鲁迅在《白光》中描绘了两个世界:一是陈士成生活的秩序世界,二是他在"白光"的诱导下进入的"下巴骨"会动、会笑和会说话的混沌世界。前者旨在刻画主体陈士成如何在陈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面前,逐步走向主体的解构;后... 鲁迅在《白光》中描绘了两个世界:一是陈士成生活的秩序世界,二是他在"白光"的诱导下进入的"下巴骨"会动、会笑和会说话的混沌世界。前者旨在刻画主体陈士成如何在陈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面前,逐步走向主体的解构;后者重在凸显主体如何实现自我的重构。即小说中主体自我的解构与重构,与陈士成从禁锢的"城内"跌到城外的"湖里"重叠,进而他在主体的死地"湖"的统合下,构筑了一个站在共同体外部的混沌世界,反思共同体内部的秩序世界的对立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白光》 深层意义 主体的瓦解 混沌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