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压条件下发动机性能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影响
1
作者 周磊 陈军 +2 位作者 张萍 聂涛 郑先全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1,共7页
为获取超高压喷射条件下发动机性能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室模型,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前提下,分析了发动机性能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增压装置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实现... 为获取超高压喷射条件下发动机性能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室模型,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前提下,分析了发动机性能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增压装置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实现超高压和基压喷射,压力大小则由增压装置内部的增压活塞前后两端的面积比决定;在超高压喷射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的生物柴油掺混比例(10%),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同时最优;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大,发动机的最高缸压、最高温度以及NO排放质量分数均依次降低,但最大爆发压力所对应的曲轴转角基本都处于732°CA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喷射 生物柴油比例 发动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n_(0.6)Fe_(0.4)PO_(4)掺混对三元电池电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含冰 雷博毅 +3 位作者 潘庆瑞 许建峰 孙鹤 杨育圣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8-1174,共7页
磷酸锰铁锂电池具有高体积比能量、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特点,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磷酸锰铁锂与三元进行掺混的正极体系在保持高电压(截止电压4.4 V)、高体积比能量(495~628Wh/L)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能,降低了成本。制备了不同... 磷酸锰铁锂电池具有高体积比能量、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特点,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磷酸锰铁锂与三元进行掺混的正极体系在保持高电压(截止电压4.4 V)、高体积比能量(495~628Wh/L)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能,降低了成本。制备了不同比例的磷酸锰铁锂掺混三元6系单晶的高电压正极体系,综合评估了磷酸锰铁锂掺杂对正极体系电性能、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和成本的影响,制备出了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常温0.5 C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5%以上)、高安全特性(针刺不起火、不爆炸)、高体积比能量(570Wh/L)、低制造成本(0.23元/Wh)的磷酸锰铁锂复合三元高电压体系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锰铁锂 镍钴锰酸锂 比例 高电压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度纤维混掺水泥改良风积沙强度及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阮波 赵洋 +3 位作者 张向京 袁忠正 车玉富 路占海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42-5251,共10页
混掺纤维土可以利用不同长度纤维特性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增强延性。以和若铁路为工程背景,对沿线风积沙进行纤维水泥改良,以满足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填料要求。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不同长度聚丙烯纤维... 混掺纤维土可以利用不同长度纤维特性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增强延性。以和若铁路为工程背景,对沿线风积沙进行纤维水泥改良,以满足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填料要求。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不同长度聚丙烯纤维混掺对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微观结构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混掺纤维掺量为8‰和10‰,纤维长度有3,6和12 mm共3种规格,按1∶3、1∶1和3∶1比例混掺,水泥掺量5%。采用锤击法制作成直径和高度均为50 mm的圆柱体试样,标准养护7 d龄期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破坏后的试样上取4个样品,制作成边长1 cm的立方试件进行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长度纤维混掺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较单掺纤维试样的峰值应力、残余应力及延性系数明显增大,而峰前应力增长速率与峰后应力衰减速率显著减小。混掺纤维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较单掺纤维试样增大12%~46%。混掺纤维掺量从8‰增大到10‰,混掺纤维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大10%~13%。混掺纤维试样延性系数随12 mm长纤维的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大。3 mm短纤维与12 mm长纤维混掺的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的孔隙定向概率熵随长纤维占比的增大而增大,而孔隙率与孔隙平均丰度则相反。3 mm短纤维与12 mm长纤维按照1∶3混掺试验组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对应的孔隙率、孔隙平均丰度最小,孔隙定向概率熵最大。混掺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孔隙率、孔隙平均丰度均呈线性负相关。研究成果对风积沙地区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填料的设计和施工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基床 纤维 纤维长度 混掺比例 风积沙 无侧限抗压强度 孔隙丰度 孔隙定向概率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氮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春玉米控释氮肥掺混比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寅 冯国忠 +3 位作者 张天山 茹铁军 袁勇 高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3-1165,共13页
设置多年多点大田试验,研究多环境条件下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春玉米拔节期生长发育、成熟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施肥利润与控释氮肥掺混比例之间的关系以确定... 设置多年多点大田试验,研究多环境条件下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春玉米拔节期生长发育、成熟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施肥利润与控释氮肥掺混比例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佳掺混比例。结果表明,增加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可促进春玉米拔节期生长发育,其中显著增加叶片数并改善叶片氮营养状况。9个试验综合显示,春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随控释氮肥掺混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并均在30%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0.12thm^-2和5071元hm^-2,较普通尿素全施处理分别增加了0.98thm也(10.8%)和1639元hm以(47.8%)。提高控释氮肥掺混比例获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增加了春玉米成熟期的穗粒数,同时对收获穗数也表现出积极影响。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增加显著提高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同时土壤氮素依存率则显著下降,两指标均在掺混比例超过30%后不再明显变化。各试验点春玉米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施肥利润在整体上与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均存在极显著的一元二次关系,基于此三项指标推算得出适宜掺混比例平均分别为35.1%、35.2%和33.7%。可见,控释氮肥掺混施用有利于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获得增产增收并提高氮素效率,综合各方面表现确定控释氮肥的最佳掺混比例为3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控释氮肥比例 生长发育 产量 氮素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比例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正丁醇低温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尊清 黎长乐 +2 位作者 刘海峰 孔令存 岳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将正丁醇、正庚烷分别与柴油以20∶80和40∶60体积比掺混,在100、130,MPa两个喷油压力下进行柴油机直喷燃烧试验,研究喷油压力和掺混比例对柴油/正丁醇低温燃烧特性和碳烟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油压力能够改善柴油/正丁醇掺混燃料... 将正丁醇、正庚烷分别与柴油以20∶80和40∶60体积比掺混,在100、130,MPa两个喷油压力下进行柴油机直喷燃烧试验,研究喷油压力和掺混比例对柴油/正丁醇低温燃烧特性和碳烟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油压力能够改善柴油/正丁醇掺混燃料高比例EGR燃烧相位滞后问题,在更大EGR率范围实现高效燃烧.随喷油压力提高,十六烷值和含氧对降低碳烟的作用增强,沸点等其他特性作用变小.提高掺混比例,正丁醇对燃烧的影响更明显,燃烧放热始点明显推迟、燃烧反应速度加快,在一定的EGR率范围内热效率提高.掺混比例从20%提高到40%,各燃料特性对碳烟排放的降低作用都显著增大,沸点等其他特性作用成为降低碳烟排放的重要因素,十六烷值的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正丁醇 比例 喷油压力 燃烧 碳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克刚 和爱玲 +1 位作者 李丙奇 杨稚娟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0-552,共3页
在驻马店市的新坡村与和兴农场进行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30%处理最好.新坡村与和兴农场的产量分别为8 000和... 在驻马店市的新坡村与和兴农场进行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30%处理最好.新坡村与和兴农场的产量分别为8 000和8 150 kg.hm-2,比100%控释尿素处理增产6.2%和7.2%,比100%普通尿素处理增产17%和16.7%,比对照增产39.9%和34.5%,它们之间的差异达1%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普通尿素 比例 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掺混比例对煤气化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车德勇 李健 +1 位作者 李少华 王庆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40,7,共6页
在鼓泡流化床上研究松木屑和褐煤的共气化特性。在空气当量比为0.26的工况下,研究松木屑掺混比例0~100%对反应温度、产气组分、气化气热值、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屑掺混比例从0%增加至100%时,反应温度逐渐降... 在鼓泡流化床上研究松木屑和褐煤的共气化特性。在空气当量比为0.26的工况下,研究松木屑掺混比例0~100%对反应温度、产气组分、气化气热值、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屑掺混比例从0%增加至100%时,反应温度逐渐降低,CO的体积含量从9.58%增加至17.29%,H2的体积含量从5.78%增加至6.50%,CO2的体积含量从14.25%下降至11.71%,CH4和CnHm的体积含量变化不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掺混比例为50%时达到最大。气化气低位热值、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均增加,在掺混比例为50%时,松木屑和褐煤共气化协同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生物质 煤气化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黑土玉米高产和养分高效的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比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磊 孔丽丽 +4 位作者 侯云鹏 尹彩侠 赵胤凯 刘志全 徐新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01-2213,共13页
【目的】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是东北黑土区实现轻简化施肥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研究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适宜的掺混比例,以实现氮肥一次性施用获得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方法】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以玉米品种‘富... 【目的】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是东北黑土区实现轻简化施肥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研究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适宜的掺混比例,以实现氮肥一次性施用获得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方法】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以玉米品种‘富民108’为试材,在施N 210 kg/hm^(2)条件下,共设置6个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处理,分别为:10∶0(RU)、8∶2(CRU20%)、6∶4(CRU40%)、4∶6(CRU60%)、2∶8(CRU80%)、0∶10(CRU100%),并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于玉米主要生育期调查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作物氮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各处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高于RU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P<0.05),其中以CRU60%处理增幅最高,3年平均产量提高了17.3%。与R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了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及其占总生育期氮素积累比例,进而提高了玉米开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各处理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以CRU60%处理最高,较RU处理分别提高36.1%、66.9%和17.3%。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表明,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先降后升,以CRU60%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较RU处理降低了28.8%。将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与产量、氮素利用率、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素表现损失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当控释氮肥的掺混比例为63.4%时,玉米理论产量最高,为11059 kg/hm^(2),相对应的氮素回收率为42.4%、农学利用率为17.1 kg/kg、偏生产力为53.2 kg/kg;土壤无机氮含量为20.8 mg/kg;3年累计氮素表观损失量为223.1 kg/hm^(2);其结果与得到最高产量处理(CRU60%)相对应的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素利用率结果相近。以理论最佳控释氮肥比例的95%作为置信区间,求得适宜控释氮肥掺混比例为61%~67%。【结论】在东北黑土区,60%控释氮肥与40%普通尿素配合一次施用可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促进玉米氮素吸收,进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并降低氮素损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土 控释氮肥 比例 增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氮素表观损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掺混比例对旱地玉米产量、无机氮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李尚中 樊廷录 王淑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6,共12页
【目的】控释尿素一次性轻简化施肥技术应用于陇东旱塬区春玉米生产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对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酶活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角度,研究其增产机理。【方法】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陇... 【目的】控释尿素一次性轻简化施肥技术应用于陇东旱塬区春玉米生产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对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酶活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角度,研究其增产机理。【方法】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陇东旱塬的庆阳市镇原县梧桐村,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在施N 225 kg/hm^(2)的前提下,设置5个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掺混比例:100%普通尿素(N0:10)、100%控释尿素(N10:0)、30%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N3:7)、50%控释尿素+50%普通尿素(N5:5)、70%控释尿素+30%普通尿素(N7:3),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调查了玉米产量,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酶活性,计算了氮肥利用率和籽粒品质。【结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显著增加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以N7:3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最高(16618 kg/hm^(2)),较N0:10、N10:0和N0处理分别增产20.1%、13.6%和55.6%;纯收益和产投比较N0:10处理分别增加了0.71万元/hm^(2)和16.3%,较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0.55万元/hm^(2)和15.2%。N3:7、N5:5、N7:3比N0:10和N10:0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NO_(3)^(-)-N含量,比N0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明显阻隔了NO_(3)^(-)-N向深层淋失。N3:7、N5:5、N7:3比N0:10、N10:0和N0处理降低了秸秆氮积累量,并相应提高了籽粒氮积累量,以N7:3处理效果最显著。随控释尿素掺混比例增加,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呈增加趋势,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与N0:10相比,N10:0、N3:7、N5:5和N7:3均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以N7: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2年平均为39.3%,较N0:10和N10:0处理平均分别提高33.1%和21.9%。N7:3处理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蛋白质含量也较N0:10、N10:0和N0处理分别提高3.1%、4.0%和5.6%,改善玉米籽粒品质的效果显著。【结论】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7∶3掺混基施,可保持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较高的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向20—40 cm土层淋失,因此,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品质、氮肥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是陇东旱塬区适宜的氮素运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比例 春玉米 产量 品质 硝态氮淋溶 氮肥利用率 纯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不同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克刚 和爱玲 李丙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609,共4页
试验安排在驻马店市的新坡村与驻马店市农科所,研究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两地的夏玉米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处理的产量均以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30%处理最好.新坡村与驻马店市农... 试验安排在驻马店市的新坡村与驻马店市农科所,研究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两地的夏玉米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处理的产量均以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30%处理最好.新坡村与驻马店市农科所的产量分别为8 699 kg.hm-2,9 008 kg.hm-2,比100%控释尿素处理增产6.1%,6.4%,比100%普通尿素处理增产16.2%,16.2%,比对照增产55.8%,56.2%,它们之间的差异达1%显著水平.该试验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在穗粒数和百粒重方面,对穗长、穗粗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普通尿素 比例 夏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控释/速效氮肥掺混在褐土区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亮 孙逊 +4 位作者 张玉凤 张英鹏 刘兆辉 李瑞琴 田叶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75-79,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植物油包膜控释尿素养分释放特征及控释/速效氮肥不同掺混比例对玉米产量性状、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油包膜尿素总体释放率为91.92%,且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释放率较高,能较好提供玉米生长所需养分。100...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植物油包膜控释尿素养分释放特征及控释/速效氮肥不同掺混比例对玉米产量性状、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油包膜尿素总体释放率为91.92%,且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释放率较高,能较好提供玉米生长所需养分。100%植物油包膜控释氮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为9481.6kg/hm^2,籽粒/秸秆值0.6358,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仅次于50%控释氮肥+50%速效氮肥、70%控释氮肥+30%速效氮肥处理。70%控释氮肥+30%速效氮肥、100%控释氮肥处理在0~8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都较低,且氮素淋洗少。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控释氮肥量占70%~100%的掺混比例对作物和土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玉米 褐土 比例 产量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比例对作物中后期土壤供氮能力和稻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12
作者 张敬昇 李冰 +5 位作者 王昌全 向毫 周杨洪 尹斌 梁靖越 付月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研究控释肥与尿素掺混比例对土壤氮含量及稻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筛选综合效果最佳掺混比例,为稻麦轮作区控释氮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以常规尿素施肥为对照,在稻、麦季施氮量... 【目的】研究控释肥与尿素掺混比例对土壤氮含量及稻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筛选综合效果最佳掺混比例,为稻麦轮作区控释氮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以常规尿素施肥为对照,在稻、麦季施氮量均为150 kg/hm^2的水平下,设定添加控释氮肥比例0、10%、20%、40%、80%、100%6个处理,分别记为T1、T2、T3、T4、T5和T6。除T1(100%尿素)分基施和追施,其他处理氮肥均一次性基施。分析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调查了稻麦株高与生物量、产量构成以及经济效益。【结果】1)添加20%以上控释氮肥时稻麦生育中后期土壤无机氮含量有显著提升,以添加40%控释氮肥(T4)处理效果最明显。2)与T1相比,添加20%比例以上控释氮肥,稻麦生育中后期的生物量与成熟期产量均显著增加,以T4处理产量最高,稻、麦季分别比常规尿素处理增产11%和14%,显著提高小麦季穗长19.19%,显著提高水稻季穗粒数与千粒重13.79%和8.43%。3)随添加控释氮肥比例增加,稻麦季经济效益均先增加后下降,T4处理经济效益最佳,较常规尿素处理,小麦季增收1108.12 yuan/hm^2,提高23.24%,水稻季增收2497.80 yuan/hm^2,提高14.87%。【结论】以40%控释氮肥与60%尿素掺混一次性基施,可有效增加作物中后期土壤氮素供应能力,促进稻麦生长并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还可减少人工投入或材料成本,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控释肥比例 土壤有效氮含量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丽萍 李国芳 +10 位作者 苗中芹 钱欣 张慧 高英波 成浩 王慧敏 刘树堂 赵菁菁 崔振岭 李宗新 薛艳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70,共7页
本试验通过设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不同比例掺混处理(T1~T8),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效率、经济效益均表现为T3(树... 本试验通过设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不同比例掺混处理(T1~T8),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效率、经济效益均表现为T3(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5∶5掺混)>T4(全部为树脂包膜尿素)>T2(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3∶7掺混)。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的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经济效益均分别显著提高14.7%、24.1%和24.5%(2074.3元/hm^(2))。此外,在T2处理基础上,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T5处理)或增加播种密度(T6处理)分别较T2处理增产11.6%和41.9%,即通过增加播种密度可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在合理增加密度基础上结合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照5∶5掺混一次性基施可以作为一项有力栽培措施在该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比例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包膜尿素掺混比例对早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康兴蓉 周旋 +4 位作者 彭建伟 杨相东 钟雪梅 胡文峰 龙俊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9-126,共8页
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增长效益。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优化施肥(CU)、4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60%常... 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增长效益。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优化施肥(CU)、4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60%常规尿素掺混(0.4PuCU+0.6CU)、6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40%常规尿素掺混(0.6PuCU+0.4CU)、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共5个处理,研究包膜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包膜尿素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与CU处理相比,0.4PuCU+0.6CU、0.6PuCU+0.4CU和PuCU处理的2018年双季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4.55%~6.19%和4.69%~6.96%,有效穗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9.17%~13.17%和16.43%~23.51%;2019年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9.42%~24.00%和21.29%~26.90%,有效穗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2.28%~14.61%和16.00%~36.58%。其中,不同比例包膜尿素掺混处理作用效果优于单施包膜尿素处理。0.6PuCU+0.4CU处理控释氮所占比例高于0.4PuCU+0.6CU处理,较优化施肥处理增产增效。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与双季早稻籽粒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一次性施入聚氨酯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比例掺混可有效改善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利于形成有效穗,扩充籽粒库容,促进生长,实现增产增收。其中,60%聚氨酯包膜尿素+40%尿素处理养分释放适宜,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包膜尿素 比例 早稻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掺混比例下不同生物质与煤粉混燃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美军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88,共9页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着火容易、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但存在能量密度低、水分高等缺点。煤粉则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和着火困难、污染物排放高等缺点。将生物质高比例掺混入煤粉(生物质/煤粉质量比大于5∶5),可有效解决...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着火容易、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但存在能量密度低、水分高等缺点。煤粉则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和着火困难、污染物排放高等缺点。将生物质高比例掺混入煤粉(生物质/煤粉质量比大于5∶5),可有效解决生物质利用率低、能量密度低、煤粉着火较难和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该方法已成为一种新型能源利用技术。目前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低掺混比例(小于5∶5),国内常见生物质与煤粉在高掺混比例下的混燃特性尚有待深入研究。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玉米秸秆、稻杆、玉米芯、棉花及杨木屑)与煤粉在高掺混比例下(0∶10、5∶5、6∶4、7∶3、8∶2、10∶0)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分析了不同生物质种类及掺混比例对燃料热失重特性、特征温度、反应动力学、燃尽特性及燃烧特性指数等影响,并确定不同生物质的最佳掺混比例。结果表明:混合样品的失重曲线表现为失水、挥发分燃烧、固定碳燃烧3个阶段。最大失重速率在第1阶段变小,第2阶段变大,燃烧整体前移。混合样品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分别比煤粉下降约100和40℃,在协同作用下,掺混后杨木屑的着火温度随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掺混后玉米秸秆、稻杆和棉花随掺混比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7∶3时最小;掺混后玉米芯则随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减小;所有种类生物质掺混后的燃尽温度均下降。单一生物质的活化能均小于煤粉,其排序为稻杆>杨木屑>玉米秸秆>棉花>玉米芯(第1阶段),杨木屑>棉花>玉米芯>稻杆>玉米秸秆(第2阶段)。随掺混比例增大,第1阶段掺混后棉花和杨木屑活化能先增大后减小,玉米芯和稻杆逐渐减小,且均在8∶2时最小;掺混后玉米秸秆先减小后增大,6∶4时最小。第2阶段掺混后玉米芯、杨木屑和棉花活化能逐渐减小,8∶2时最小;玉米秸秆和稻杆先减小后增大,分别在6∶4和7∶3时最小。燃尽特性指数变化规律不同,掺混后棉花在7∶3时抑制作用最强,玉米秸秆、稻杆、玉米芯、杨木屑分别在8∶2、6∶4、6∶4和8∶2时促进作用最强。单一生物质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为玉米芯>棉花>玉米秸秆>稻杆>杨木屑,约分别为煤粉的10.0倍、7.7倍、7.0倍、6.5倍和6.2倍;且玉米芯和棉花在8∶2时、稻杆和玉米秸秆在7∶3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小范围改变掺混比例,燃烧特性指数几乎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生物质 比例 热重分析法 燃特性 燃烧特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大比例掺混不同生物质的混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美军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86-92,共7页
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清洁低碳、易于获取、利于着火,含硫、氮量少且属于碳中性物质,但其能量密度低。在煤粉中大比例掺混生物质(生物质/煤粉质量比大于5∶5)可有效改善煤粉着火特性,碳排放水平接近燃烧天然气,且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进而达... 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清洁低碳、易于获取、利于着火,含硫、氮量少且属于碳中性物质,但其能量密度低。在煤粉中大比例掺混生物质(生物质/煤粉质量比大于5∶5)可有效改善煤粉着火特性,碳排放水平接近燃烧天然气,且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掺混比例(小于5∶5)下生物质与煤粉的混燃特性,针对北方常见的玉米秸秆、稻杆和玉米芯等生物质与煤粉在大掺混比例下的燃烧特性,尚有待深入。笔者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煤粉与不同生物质种类(玉米秸秆、稻杆及玉米芯)在不同掺混比例下(5∶5、6∶4、7∶3和8∶2)的混燃特性,分析生物质种类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燃料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交互反应以及燃烧特性指数等的影响,确定了不同生物质的最佳掺混比例。结果表明:掺混比例对混合样品失重曲线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秸秆、玉米芯和稻杆。随掺混比例增加,第1阶段最大质量变化速率逐渐增大且燃烧进程前移,第2阶段则逐渐减小,这是由于挥发分相对增加且焦炭相对减少的原因。混合样品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比纯煤粉分别下降约100和60℃。随掺混比例的增加,玉米芯着火温度逐渐减小,玉米秸秆和稻杆则先减小后增大,且均在7∶3时达到最小;燃尽温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玉米芯、稻杆和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和稻杆在8∶2时燃尽性能较差。混合样品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该交互作用正是生物质的促进和抑制的协同作用,使3种生物质均在5∶5时对煤粉燃烧抑制作用大;玉米秸秆和稻杆在7∶3时、玉米芯在6∶4、8∶2时促进作用大。同时,3种生物质的燃烧特性指数远大于煤粉,随掺混比例的增大,玉米芯的燃烧特性指数变化最大并在8∶2时达到最大值,6∶4和7∶3时几乎相同;稻杆的变化最小且在7∶3时达到最大值;玉米秸秆在7∶3和8∶2时几乎相同并达到最大值。小范围改变掺混比例时,燃烧特性指数变化不大。这可能是由于燃烧特性指数不仅与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有关,还与样品在其主要燃烧过程的反应速率有关,而煤粉在焦炭燃烧阶段的反应剧烈程度高于生物质挥发分析出阶段,使不同掺混比例的混合样品出现以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生物质 比例 燃特性 热重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掺混尿素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效益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玉凤 沈玉文 +7 位作者 王江涛 刘兆辉 陈剑秋 张强 董亮 边文范 田慎重 罗加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1-238,共8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章丘大葱—小麦的缓控释尿素(CRU)与普通尿素(U)掺混比例,实现缓控释肥的一次性施用增产增效。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讨CRU与U不同掺混比例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等指标的影响。结... 为了筛选出适合章丘大葱—小麦的缓控释尿素(CRU)与普通尿素(U)掺混比例,实现缓控释肥的一次性施用增产增效。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讨CRU与U不同掺混比例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50%CRU+50%U、70%CRU+30%U处理两季大葱总产量提高2.2%~6.0%,两季小麦总产量提高4.3%~5.2%;大葱季50%CRU+50%U、70%CRU+30%U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3.44~8.48,2.74~3.77个百分点,小麦季50%CRU+50%U、100%CRU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6.41~6.96,3.00~6.98个百分点;大葱季50%CRU+50%U、70%CRU+30%U效益分别增加10783.93,5823.04元/hm^2;小麦季50%CRU+50%U、70%CRU+30%U效益分别增加2035.33,1448.24元/hm^2;0—20cm100%CRU、70%CRU+30%U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习惯施肥,20—100cm土层含有缓控释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高于习惯施肥,而且呈现缓控释肥掺混比例越高,保留的养分量越高。综合各项指标,50%CRU+50%U是应用在章丘大葱—小麦上的最佳配比,其次为70%CRU+30%U,这2个配比能够实现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同时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延长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尿素 比例 章丘大葱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掺混二甲醚扩散式燃烧性能与排放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宇 秦朝葵 +1 位作者 邢慧娟 娄志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9-595,共7页
调节二甲醚(DME)与天然气的体积比,在火焰筒试验台上测试了燃烧器的组分响应,在小型工业炉窑上测试了传热与燃烧性能.结果表明:与纯天然气相比,天然气掺混二甲醚时热效率变化不大,混合气相对于天然气具有较好的互换性;混合气燃烧时... 调节二甲醚(DME)与天然气的体积比,在火焰筒试验台上测试了燃烧器的组分响应,在小型工业炉窑上测试了传热与燃烧性能.结果表明:与纯天然气相比,天然气掺混二甲醚时热效率变化不大,混合气相对于天然气具有较好的互换性;混合气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与纯天然气相比也相差不大,NOx等污染物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从经济性角度出发,为提高燃烧效率,建议掺混10%~30%体积分数的二甲醚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二甲醚(DME) 比例 燃烧效率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正丁醇掺混柴油对部分预混压燃的燃烧和排放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临蓬 毛斌 +1 位作者 郑尊清 尧命发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9-297,共9页
通过一台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使用汽油/柴油和正丁醇/柴油掺混燃料,掺混比例为40%、60%和80%(体积分数),研究了平均有效压力(BMEP)为0.48 MPa和0.95 MPa工况下汽油和正丁醇燃料掺混对柴油部分预混压燃(PPCI)模式的燃烧和排放影响.结果表... 通过一台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使用汽油/柴油和正丁醇/柴油掺混燃料,掺混比例为40%、60%和80%(体积分数),研究了平均有效压力(BMEP)为0.48 MPa和0.95 MPa工况下汽油和正丁醇燃料掺混对柴油部分预混压燃(PPCI)模式的燃烧和排放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汽油和正丁醇掺混比例的提高,滞燃期明显延长,更大程度地将喷油与燃烧过程分离,实现高比例预混燃烧.在BMEP为0.48 MPa工况下,各比例掺混燃料均易实现高比例预混燃烧,掺混比例为40%结合EGR即可满足欧Ⅵ排放限值,而掺混比例为80%时燃烧则受到压力升高率极限和燃烧效率恶化的约束.随BMEP升至0.95 MPa,各燃料滞燃期缩短、预混燃烧比例明显降低,掺混比例为40%和60%时,各掺混燃料均呈明显的扩散燃烧过程.相比于汽油,正丁醇掺混燃料在较低掺混比例可获得更低的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和soot排放,正丁醇以高掺混比例(80%)结合中等EGR率实现了87%的预混燃烧比例,NOx以及颗粒物排放分别为0.4 g/(kW·h)和0.0015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部分预压燃 燃料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作燃料的掺氢比例与互换性要求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德春 熊亮 +3 位作者 于广欣 徐庆虎 李强 纪钦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81-185,共5页
掺氢天然气的下游使用存在着多种选择,其中将它作为传统天然气替代燃料来使用不失为一种低成本、低排放、多元化燃气利用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为了明确掺混氢气比例对掺氢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组成特点及其与天然气的互换性,基于我国现有... 掺氢天然气的下游使用存在着多种选择,其中将它作为传统天然气替代燃料来使用不失为一种低成本、低排放、多元化燃气利用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为了明确掺混氢气比例对掺氢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组成特点及其与天然气的互换性,基于我国现有的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技术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基于12 T基准天然气组成在不同掺氢比例下的气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认为:①掺氢天然气的气质指标要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天然气:GB 17820—2018》的气质要求,满足Ⅰ类气的掺混氢气含量范围介于9.9%~14.8%,满足Ⅱ类气的掺混氢气含量范围介于16.9%~25.6%;②国家标准《进入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气体质量要求:GB/T 37124—2018》严格限制了掺氢天然气中氢气摩尔含量低于3%,建议在确保管道安全性和天然气互换性的基础上,对3%的指标进行调整;③建议国家标准《进入长输管网天然气互换性一般要求:GB/Z 33440—2016》的技术指标,考虑到对多种来源天然气中掺氢的适应性,还需要适当优化和调整;④国家标准《城市燃气分类:GB 13611—2018》要求含氢天然气的回火最低氢气体积组成为23%,掺氢天然气中的氢气含量应低于23%的标准指标要求,以保证不会引起回火方面的燃烧稳定性问题;⑤针对掺氢天然气,需要改进或完善现有天然气组成的分析方法,增加对氢气的准确分析与定量,以保证掺氢天然气贸易交接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氢气 比例 互换性 替代燃料 国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