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王金莲 梁胜昌 +3 位作者 郭怡斌 张琪 屈坤鹏 韩晓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85-1891,共7页
目的比较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NSI)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2月于甘肃省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腔镜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使用示踪剂种类将患者分为米托蒽... 目的比较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NSI)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2月于甘肃省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腔镜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使用示踪剂种类将患者分为米托蒽醌组和纳米炭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及甲状旁腺显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米托蒽醌组110例,纳米炭组126例,纳米炭组的中央区淋巴结显影时间明显快于米托蒽醌组(P<0.05);米托蒽醌蓝染率为97.5%,纳米炭黑染率为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托蒽醌组清扫出(9.34±0.22)枚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清扫出(9.88±0.24)枚中央区淋巴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托蒽醌组甲状旁腺误切率1.8%,纳米炭组甲状旁腺误切率为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 d、1个月、6个月血钙和PTH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永久性声音嘶哑。米托蒽醌组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乳糜漏和皮肤染色,纳米炭组出现1例术后大出血、1例乳糜漏及2例皮肤染色;米托蒽醌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纳米炭组(P<0.001)。结论在腔镜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示踪用MHI与CNSI在淋巴结示踪效果和甲状旁腺保护方面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之下,CNSI中央区淋巴结染色时间更快,而MHI操作更简便、代谢更快、性价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的研制及疗效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司红彬 莫娟 +3 位作者 潘玉善 胡功政 余华 陈小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6,共6页
研究了复方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处方、物理稳定性和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鸡志贺氏菌感染的疗效.利用试管二倍法筛选出头孢噻呋和他唑巴坦联用(质量比为2∶1)对产ESBLs的鸡志贺氏菌较为敏感,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值)为16 mg.L... 研究了复方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处方、物理稳定性和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鸡志贺氏菌感染的疗效.利用试管二倍法筛选出头孢噻呋和他唑巴坦联用(质量比为2∶1)对产ESBLs的鸡志贺氏菌较为敏感,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值)为16 mg.L-1,质量分数是头孢噻呋MIC值(>128 mg.L-1)质量比的1/8;复方头孢噻呋混悬液由主药、辅料0.2%羧甲基纤维素钠和1.2%司本-80制备而成,沉降比为0.997,再分散性良好.经过在温度为60℃、湿度为75%环境下加速试验6个月后观察,颜色无变化,无粘壁现象,无颗粒凝结,表明物理稳定性良好;该制剂按20 mg.kg-1肌内注射1次,对产ESBLs鸡志贺氏菌感染的治愈率为77%,有效率为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呋 混悬注射液 物理稳定性 志贺氏菌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长效混悬注射液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晓强 靳亚平 +2 位作者 李引乾 蒿彩菊 周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46,55,共6页
【目的】以氟苯尼考为主药,制备氟苯尼考长效混悬注射液,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处方优化筛选,以助悬剂含量、润湿剂含量、研磨时间为可变因素,选用L9(34)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以研磨分散法制备氟苯尼考混悬... 【目的】以氟苯尼考为主药,制备氟苯尼考长效混悬注射液,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处方优化筛选,以助悬剂含量、润湿剂含量、研磨时间为可变因素,选用L9(34)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以研磨分散法制备氟苯尼考混悬注射液,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测定氟苯尼考含量的方法。【结果】氟苯尼考长效混悬注射液的最佳处方为:氟苯尼考15 g,PVP 10 mL,蓖麻油15 mL,司盘-80、吐温-80、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各适量,再以CMC-Na溶液调节总量至100 mL。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苯尼考含量,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1.24%,专属性强,简单易操作。质量评价试验表明,该混悬注射液重分散性和通针性良好。【结论】所研制的氟苯尼考混悬注射液符合药典中有关混悬注射液的要求,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混悬注射液 正交设计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含量 被引量:4
4
作者 昌莉丽 张春辉 +1 位作者 肖传斌 兰尊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47,共4页
建立测定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含量的RP-HPLC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为Diamonsil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φ磷酸=0.1%,V乙腈∶V磷酸水=28∶7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2 nm。结果显示,测得3批... 建立测定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含量的RP-HPLC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为Diamonsil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φ磷酸=0.1%,V乙腈∶V磷酸水=28∶7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2 nm。结果显示,测得3批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中头孢噻呋的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7.47%、98.02%和97.25%;头孢噻呋在0.0364~1.456μg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8%、98.95%、98.70%,RSD分别为1.10%、1.12%、0.94%。该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好,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中头孢噻呋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 含量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海峰 李勇军 +3 位作者 金礼琴 赵杉杉 孙爱荣 乔新月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5,共5页
建立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进行鉴别。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粒度、分散性、装量、无菌等检查项目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进行。采用HPLC法测定吡... 建立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进行鉴别。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粒度、分散性、装量、无菌等检查项目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进行。采用HPLC法测定吡喹酮混悬注射液中吡喹酮含量。结果表明,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各项检查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要求。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灵敏、重复性好,平均回收率为99.24%,RSD为0.77%,吡喹酮混悬注射液中吡喹酮含量为标示量的99.8%~100.5%。结果表明,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质量可靠,质控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混悬注射液 质量标准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混悬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晖 刘轶秋 +1 位作者 王小慈 杨秀玉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1年第1期60-61,64,共3页
目的建立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混悬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进行试验。结果采用薄膜过滤法,每管培养基中加入不少于100万单位的青霉素酶,以1%聚山梨酯80的0.1%蛋白胨水溶液冲洗液,选择冲洗量为300mL... 目的建立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混悬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进行试验。结果采用薄膜过滤法,每管培养基中加入不少于100万单位的青霉素酶,以1%聚山梨酯80的0.1%蛋白胨水溶液冲洗液,选择冲洗量为300mL,可消除样品对各菌株的抗菌活性。结论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混悬注射液可用该方法进行无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混悬注射液 薄膜过滤法 无菌检查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混悬注射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法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忠 王立琦 +3 位作者 刘小琴 范惠敏 黄显会 曾振灵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8-62,共5页
建立了测定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油混悬注射液中盐酸林可霉素与盐酸大观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林可霉素的流动相为0.05mol/L硼砂溶液(用850 mL/L磷酸调节pH至5.0)-甲醇-乙腈... 建立了测定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油混悬注射液中盐酸林可霉素与盐酸大观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林可霉素的流动相为0.05mol/L硼砂溶液(用850 mL/L磷酸调节pH至5.0)-甲醇-乙腈(60∶36∶4),检测波长为214 nm;检测大观霉素的流动相为乙腈-四氢呋喃-水(30∶35∶35),检测波长为415 nm。结果表明,在10μg/mL^40μg/mL浓度范围内,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二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8%和99.10%,平均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0.93%和0.86%,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68%和0.98%。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油混悬注射液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油混悬注射液 盐酸林可霉素 盐酸大观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混悬注射液的研制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5
8
作者 方炳虎 时书宁 《中国兽药杂志》 2009年第2期9-11,15,共4页
以氟苯尼考为主药,采用正交试验筛选配方,分散法制备氟苯尼考混悬注射液,HPLC-UV法测定氟苯尼考的含量。质量评价试验表明,该混悬注射液符合药剂学中规定的混悬剂的要求,具有通针性好、不结块、易重分散、刺激性小的特点,易于注射给药。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混悬注射液 HPLC法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李敬双 孙党章 于洋 《畜禽业》 2005年第5期32-33,共2页
利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临床疗效试验,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组的有效率、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有很... 利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临床疗效试验,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组的有效率、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 附红细胞体病 疗效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惠敏 王忠 +3 位作者 王立琦 叶严锋 黄显会 曾振灵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47,252,共5页
8头健康猪按体质量单次深部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5 mg.kg-1林可霉素,10 mg·kg-1大观霉素)混悬注射液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的血药浓度,使用非房室统计矩分析方法处理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8头健康猪按体质量单次深部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5 mg.kg-1林可霉素,10 mg·kg-1大观霉素)混悬注射液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的血药浓度,使用非房室统计矩分析方法处理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林可霉素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ke=(0.21±0.01)h-1;t1/2β=(3.38±0.09)h;tmax=(0.29±0.02)h;Cmax=(5.15±0.18)μg·mL-1;AUC0~LOQ=(10.27±0.38)μg·mL-1.h;MRT=(3.52±0.11)h;ClB/F=(0.46±0.01)L·h-1·kg-1;VZ/F=(2.26±0.12)L·kg-1.大观霉素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ke=(0.43±0.01)h-1;t1/2β=(1.64±0.06)h;tmax=(0.44±0.03)h;Cmax=(20.05±0.70)μg·mL-1;AUC0~LOQ=(51.82±0.98)μg·mL-1·h;MRT=(2.39±0.04)h;ClB/F=(0.19±0.01)L·h-1·kg-1;VZ/F=(0.46±0.02)L·kg-1.结果表明,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混悬注射液后,两药均迅速吸收并快速消除,但后者吸收稍慢,消除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 混悬注射液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全切术中的应用——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乾 甘毅 +2 位作者 吴君辉 李小荣 Ntchantchou Fossi Paul Cedric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5-868,共4页
药物治疗无效的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行甲状旁腺全切术,缓解患者的溶骨破坏。术中彻底切除双侧甲状旁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2例继发性甲旁亢患者施行甲状旁腺全切术,术中采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负显影... 药物治疗无效的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行甲状旁腺全切术,缓解患者的溶骨破坏。术中彻底切除双侧甲状旁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2例继发性甲旁亢患者施行甲状旁腺全切术,术中采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负显影标记技术,找到全部4个增生的甲状旁腺,术后疗效满意,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均显著降低,骨痛、瘙痒临床症状缓解消失。在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行甲状旁腺全切术中,采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负显影技术,有利于良好地显露和切除双侧甲状旁腺,有利于保护正常甲状腺和喉返神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继发性甲旁亢 甲状旁腺全切术 纳米碳混悬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卫元 陈翠兰 +4 位作者 黄文辉 张翠平 徐永磊 张世硕 李在建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82,共4页
研究并比较盐酸头孢混悬噻呋注射液(7.5%)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5%)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7头健康猪,按交叉试验设计,进行单次给药剂量(5mg/kg体重),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7.5%)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5%),高效... 研究并比较盐酸头孢混悬噻呋注射液(7.5%)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5%)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7头健康猪,按交叉试验设计,进行单次给药剂量(5mg/kg体重),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7.5%)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3P97药动学计算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猪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7.5%)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吸收半衰期(t1/2Ka)(0.30±0.13)h,消除半衰期(t1/2β)(21.87±3.35)h,达峰时间(Tp)(1.92±0.19)h,达峰浓度(Cmax)(15.26±0.31)μg/mL,AUC(410.71±17.68)μg/mL·h。猪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注射液(5%)的药时数据则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Ka为(0.52±0.05)h,t1/2β为(13.79±0.48)h,Tp为(1.51±0.05)h,Cmax为(35.78±1.16)μg/mL,AUC(390.90±5.56)μg/mL·h。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06±5.56)%。表明7.5%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在猪体内具有吸收快、体内分布广泛、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动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头孢噻呋 混悬注射液 相对生物利用度 药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莫西林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娟 严凤 顾欣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59,共4页
为了研究阿莫西林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采用双处理、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将24头健康猪随机分成2组,按15 mg/kg体重肌肉分别单剂量注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阿莫西林的浓度,利用W... 为了研究阿莫西林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采用双处理、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将24头健康猪随机分成2组,按15 mg/kg体重肌肉分别单剂量注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阿莫西林的浓度,利用Win Nonlin6.4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显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Tmax分别为(3.45±2.49)h,(1.34±1.74)h;Cmax分别为(6.94±4.73)mg/L,(4.39±2.87)mg/L;AUC0-t分别为(37.00±11.48)mg·h·L-1,(30.02±8.93)mg·h·L-1;AUC0-∞分别为(40.26±13.36)mg·h·L-1,(38.46±15.38)mg·h·L-1。阿莫西林混悬注射液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AUC0-t、AUC0-∞、Cmax、Tmax均有显著性差异,双单侧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制剂生物不等效,试验为兽医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混悬注射液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14
作者 姜波 唐建华 吴俊伟 《中国兽药杂志》 2010年第5期28-30,共3页
建立了油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SMM-Na)混悬注射液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样品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其成为微乳溶液,然后稀释进样分析。色谱柱为phenomenex synergi Hydro-RP(250 mm×4.6 mm,4μm),柱温40℃,以甲醇-乙腈-1.5%冰乙酸水溶液... 建立了油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SMM-Na)混悬注射液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样品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其成为微乳溶液,然后稀释进样分析。色谱柱为phenomenex synergi Hydro-RP(250 mm×4.6 mm,4μm),柱温40℃,以甲醇-乙腈-1.5%冰乙酸水溶液(10∶20∶7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271 nm。同一样品经永停滴定法和HPLC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t>0.05,P<0.05,呈显著差异。HPLC测定制剂的平均含量为98.99%,RSD为0.48%。磺胺间甲氧嘧啶在20~6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本方法更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油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混悬注射液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门红”混悬注射液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
15
作者 聂富强 聂建超 +3 位作者 邹学刚 周龙莉 郭小清 唐丽平 《中国牧业通讯》 2003年第09B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混悬注射液 兽药 疾病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颜博 葛洁 +1 位作者 张斌 曹旭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335-133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使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示踪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本科确诊为T_1-T_2N_0M_0的早中期乳腺癌患156例,将纳米碳混悬液0.4~0.6 mL分4~6点注射到患者的乳腺组织上,30 min后行乳腺... 目的:初步探讨使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示踪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本科确诊为T_1-T_2N_0M_0的早中期乳腺癌患156例,将纳米碳混悬液0.4~0.6 mL分4~6点注射到患者的乳腺组织上,30 min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或保乳术,找到距乳腺最近的黑染淋巴结定为SLN,其余为非SLN,分别送病理检查。结果:156例患者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者152例,检出率为97.4%,准确率为92.3%(144/156),灵敏度为86.7%(52/60),假阴性率为133%(8/60),假阳性率为0。经统计学分析,检出率及假阴性率与患者临床分期、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注射部位均无关。结论:应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准确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状态,且示踪效果不受患者临床分期、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注射部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 纳米碳混悬注射液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碳对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盆腔淋巴结的示踪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佳男 高宝山 +3 位作者 肖平 张永瑞 吴大威 安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2-586,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碳(卡纳琳)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RC)中对患者盆腔淋巴结的示踪效果,阐明其在精准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依据术前是否使用卡纳琳将44例行腹腔镜RC患者分为示踪剂组(n=22)和对照组(n=22),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RC...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碳(卡纳琳)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RC)中对患者盆腔淋巴结的示踪效果,阐明其在精准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依据术前是否使用卡纳琳将44例行腹腔镜RC患者分为示踪剂组(n=22)和对照组(n=22),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RC联合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ND)。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有效性评价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示踪剂组患者术中淋巴结黑染情况、检出淋巴结总数、淋巴结黑染数、淋巴结黑染率、阳性淋巴结数和手术时间;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示踪剂组患者淋巴结染色效果确切,围手术期未见示踪剂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示踪剂组患者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均升高(P<0.01),各例患者淋巴结黑染率均高于50%,甚至可达85%;2组患者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RC中,应用卡纳琳进行盆腔淋巴结示踪安全且无不良反应,卡纳琳对提高淋巴结的术中清扫率和术后病理检出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示踪剂 纳米碳混悬注射液 膀胱癌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炭示踪技术在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魏秋亚 樊勇 +6 位作者 刘永永 王芙蓉 李徐生 周信远 陈小鹏 王跃斌 王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3-1116,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18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选择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60例,其中纳米炭示踪剂30例为实验组,未用纳米炭示踪剂3...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18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选择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60例,其中纳米炭示踪剂30例为实验组,未用纳米炭示踪剂3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剂注射。比较2组标本离体后检获淋巴结数目和转移率。结果实验组清扫淋巴结(38.9±7.4)枚,明显多于对照组(28.7±6.1)枚(t=5.826,P=0.000),其中清扫直径≤2 mm淋巴结(8.3±3.9)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8±3.3)枚(t=2.680,P=0.010);实验组转移淋巴结(10.4±3.6)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6±2.8)枚(t=5.765,P=0.000)。实验组黑染淋巴结数目632枚,黑染率54.1%(632/1168),黑染淋巴结转移率23.3%(147/632),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14.4%(124/860,χ^2=19.155,P=0.000)和未黑染淋巴结转移率12.3%(66/536,χ^2=23.305,P=0.000)。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可清扫较多的淋巴结,提高小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的清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 腹腔镜 进展期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联合亚甲蓝与纳米炭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对比 被引量:23
19
作者 邹伟伟 白玉 +5 位作者 王希龙 程凯 孙洪光 武孟孟 蒋京汝 杨振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7-1860,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联合亚甲蓝、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患者134例,使用ICG联合亚甲蓝者48例,使用纳米炭者86例。结果:...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联合亚甲蓝、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患者134例,使用ICG联合亚甲蓝者48例,使用纳米炭者86例。结果:ICG联合亚甲蓝组与纳米炭组前哨淋巴结(SLNs)的检出率(P>0.05)、检出数目(P>0.05)、灵敏度(P>0.05)、准确率(P>0.05)、假阴性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质指数(BMI)并不影响两组SLNB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均P>0.05)。结论:ICG联合亚甲蓝与纳米炭示踪乳腺癌SLNs具有相同的检出率、检出数目、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并且均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吲哚菁绿 亚甲蓝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纳米炭标记技术辅助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原位切除46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王源钊 张文昊 +6 位作者 杨劲 吴伟航 方永超 赵虎 林楠 王蓉 王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91-897,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纳米炭标记技术在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原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选择46例中低位LARC,于nCRT前内镜下应... 目的探讨内镜纳米炭标记技术在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原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选择46例中低位LARC,于nCRT前内镜下应用纳米炭标记肿瘤下缘,nCRT后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观察术中纳米炭标记的显露情况,手术标本中各区域(原发肿瘤区域、肿瘤退缩瘢痕、远端切缘以及肿瘤下缘退缩区)长度,远端切缘阳性率。结果46例注射纳米炭至手术中位间隔时间105(77~182)d。nCRT后复查肠镜时均可在直肠黏膜面观察到纳米炭残迹。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41例(89.1%)可观察到直肠固有筋膜表面纳米炭标记显露,其中38例判定为显露且标记效果良好(纳米炭标记区宽度≤1.5 cm,可辅助术者精准判断远端手术切缘),3例判定为显露但标记效果欠佳(纳米炭黑染范围较大,但仍可实现肿瘤原位切除)。5例未观察到纳米炭标记,判定为显露失败。术中冰冻病理显示远端切缘均为阴性。测量可辨认原发肿瘤区域的30例离体标本:切除肠管长度17.9(10.1~25.7)cm;原发肿瘤区域长径(4.3±0.8)cm;肿瘤退缩瘢痕直径2.5(0.8~4.8)cm;肿瘤下缘退缩长度1.0(0~2.9)cm;17例中位直肠癌远端切缘长度3.4(1.5~4.3)cm,13例低位直肠癌远端切缘长度1.6(0.5~2.8)cm。结论直肠癌nCRT前应用内镜纳米炭标记技术,可以长期标记原发肿瘤下缘,辅助术者精准切除原发肿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肿瘤标记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 原位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