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控机床磁悬浮直线同步电动机混合H_(2)/H_(∞)鲁棒控制器设计
1
作者 陈泽宇 蓝益鹏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96,共6页
针对数控机床磁悬浮直线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提出混合H_(2)/H_(∞)鲁棒控制。首先,考虑不确定H_(∞)扰动以及端部效应等因素建立数控机床磁悬浮直线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其次,将鲁棒H_(∞)控制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 针对数控机床磁悬浮直线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提出混合H_(2)/H_(∞)鲁棒控制。首先,考虑不确定H_(∞)扰动以及端部效应等因素建立数控机床磁悬浮直线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其次,将鲁棒H_(∞)控制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相结合,设计一种基于LMI的鲁棒H_(2)/H_(∞)控制器。再次,为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设计基于LMI的混合鲁棒控制器。最后,仿真H_(2)/H_(∞)结果证明在保证系统鲁棒稳定的前提下,混合鲁棒控制可有效提高系统的收敛速度和响应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磁悬浮直线同步电动机 h_(∞)鲁棒控制 混合h_(2)/h_(∞)鲁棒控制 L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
2
作者 边幸燕 王轩 +3 位作者 凌智 王瑞 田华 舒歌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81-5391,I0004,共12页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平台,并采用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初步探究不同H_(2)S质量分数下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在冷热源以及泵转速扰动下的开环动态响应特性,并进一步分析其闭环负荷追踪特性。结果表明,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在不同边界扰动下的热效率,且热效率随着H_(2)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添加H_(2)S工质可以有效减小负荷追踪下热效率随负荷下降而减小的幅值。结果可为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混合工质 动力循环 高温热力发电 动态特性 开环响应 负荷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灵敏度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交直流断面电压H_∞鲁棒控制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鹏 于晓蒙 赵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5,共8页
交直流混合微网具备交流微网与直流微网各自的特点,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不同负荷的需要。交直流断面是交直流混合微网中直流区域与交流区域的互联部分。该文提出的基于混合灵敏度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交直... 交直流混合微网具备交流微网与直流微网各自的特点,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不同负荷的需要。交直流断面是交直流混合微网中直流区域与交流区域的互联部分。该文提出的基于混合灵敏度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交直流断面电压H_∞鲁棒控制,主要控制断面两侧电压并使之稳定。通过构建S/R/T混合灵敏度函数,提高交直流断面抗击交流扰动和直流扰动的标称性能,增强其应对参数摄动的鲁棒性能。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了交直流断面电压H_∞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与在换流器参数发生变化时该控制器仍可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微网 混合灵敏度 交直流断面 h_∞鲁棒控制 电压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2)H_(6)提高原油萃取及混相能力研究
4
作者 王程伟 苏玉亮 +2 位作者 王文东 李蕾 郝永卯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压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与仅注入CO_(2)相比,加入C_(2)H_(6)后原油高碳分子的质量分数下降0.1%左右,C_(2)H_(6)能够有效提高注入气体对原油的萃取能力,将高碳的烃类物质转化成C_(5)等低碳烃类物质;CO_(2)与CO_(2)-C_(2)H_(6)混合气体均能将多组分油分子中的C_(2)、C_(4)、C_(6)萃取至气相中,降低油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原油流动能力;混合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及混相能力均强于纯CO_(2)。混合气体更易与原油形成混相,从而提高原油动用程度。该研究为致密油藏注CO_(2)-C_(2)H_(6)混合气体协同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子模拟 萃取 扩散系数 CO_(2)-C_(2)h_(6)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CO_(2)/H_(2)O管束外凝结换热数值模拟
5
作者 曹凤岩 鲁军辉 +2 位作者 陈红兵 王岩 王随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2)O混合气水平叉排管束外的冷凝换热特性,运用VOF模型、组分输运模型以及利用UDF编写的相变模型加载两相流的质量、能量和组分源项,研究了壁面液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液滴附近流线、速度矢量、液相体积分数的分布,以及速度、蒸汽过热度和不凝气体含量对传热系数和扩散层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液膜热阻不随蒸汽过热度变化,但随CO_(2)摩尔分数、入口流速和总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混合气体扩散层热阻随CO_(2)摩尔分数和过热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总传热系数随蒸汽过热度、入口流速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CO_(2)摩尔分数升高而减小,且局部冷凝传热系数与液膜厚度呈负相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压CO_(2)/H_(2)O冷凝传热、传质的无因次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CO_(2)/h_(2)O混合 低压 叉排管束 凝结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进化改进微电网负荷频率混合H2/H∞鲁棒控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洪跃 王锡淮 肖健梅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126,共9页
针对外部扰动及系统参数摄动引起微电网负荷频率波动问题,设计了混合H2/H∞鲁棒控制器对系统负荷频率进行控制。建立了包含电池的柴油发电机组二次频率控制模型,引入低通滤波器,使电池对系统高频扰动信号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以误差平... 针对外部扰动及系统参数摄动引起微电网负荷频率波动问题,设计了混合H2/H∞鲁棒控制器对系统负荷频率进行控制。建立了包含电池的柴油发电机组二次频率控制模型,引入低通滤波器,使电池对系统高频扰动信号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以误差平方的积分最小作为系统的目标函数,在综合H_2范数表征的系统性能和H∞范数表征的鲁棒性能下,设计具有多目标约束条件的混合H2/H∞鲁棒控制器。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控制器加权函数参数进行寻优,使控制器在满足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满足系统鲁棒性能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较好的控制输出,保证微电网频率在外部功率扰动和系统参数摄动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频率控制 多目标优化 混合h_2/h_∞鲁棒控制 鲁棒性能 差分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H_(∞)混合控制在无人机飞行控制中的应用
7
作者 宋勇 张宗麟 邓辉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9期146-149,共4页
针对无人机受参数摄动和外界扰动影响的特点,对 H_2/H_(?)混合控制控制理论在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典型无人机的横航向飞行控制系统,用混合 H_2/H_(?)鲁棒控制方法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飞机控制系统在鲁棒稳定条件... 针对无人机受参数摄动和外界扰动影响的特点,对 H_2/H_(?)混合控制控制理论在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典型无人机的横航向飞行控制系统,用混合 H_2/H_(?)鲁棒控制方法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飞机控制系统在鲁棒稳定条件下,满足一定的性能指标。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在求解多目标综合控制问题方面的优势对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扰动抑制能力和跟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控制 混合h_(2)/h_(∞)控制 鲁棒 线性矩阵不等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双质量块无拖曳卫星H_(∞)鲁棒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浩君 韩鹏 +1 位作者 高东 郑建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针对执行深空任务的双质量块无拖曳卫星模型复杂、控制自由度多且精度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约束规范的GS/T混合灵敏度H_(∞)鲁棒控制器快速设计方法,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降低了无拖曳控制系统设计的复杂度.首先,推导了双质... 针对执行深空任务的双质量块无拖曳卫星模型复杂、控制自由度多且精度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约束规范的GS/T混合灵敏度H_(∞)鲁棒控制器快速设计方法,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降低了无拖曳控制系统设计的复杂度.首先,推导了双质量块构型无拖曳卫星的高精度动力学模型,表明了其各回路间的强耦合特性.其次,通过设计选择矩阵以及输入解耦策略,将控制系统划分为单输入单输出的质量块无拖曳控制回路、悬浮控制回路以及航天器姿态控制回路,并建立了各回路的闭环反馈控制策略.然后,在频域结合科学性能要求与外部扰动和传感器测量噪声的频谱模型,构建了各个回路的灵敏度函数与补灵敏度函数设计规范,从而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设计出符合性能要求的加权函数阵,完成了无拖曳与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达到了超稳超静的无拖曳水平要求.最后结合传递函数分析,给出了进一步减小加速度噪声的工程改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质量块无拖曳卫星 无拖曳控制 混合灵敏度 h_(∞)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2)/CH_(4)燃烧特性实验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刘宇 罗蒙蒙 +3 位作者 田富超 谷午 王凯 梁运涛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3-480,共8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极易出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交织共生现象,增大灾害风险.为阐明煤与瓦斯共生灾害发生时的火焰传播特性,有必要开展煤自燃气体掺混对瓦斯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乙炔气体(C_(2)H_(2))是煤高温氧化时产生的主要气体之一...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极易出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交织共生现象,增大灾害风险.为阐明煤与瓦斯共生灾害发生时的火焰传播特性,有必要开展煤自燃气体掺混对瓦斯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乙炔气体(C_(2)H_(2))是煤高温氧化时产生的主要气体之一,甲烷(CH_(4))是瓦斯的主要成分,本文研究了0~2%体积分数C_(2)H_(2)掺混对CH_(4)层流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_(2)H_(2)体积分数的增加,C_(2)H_(2)/CH_(4)混合燃料层流燃烧速度增大.层流燃烧速度受质热扩散作用、动力学和热力学效应的综合影响,当C_(2)H_(2)体积分数增加至2%时,混合燃料的(αLe)^(1/2)、T_(ad)分别增加了1.54%、2.98%,T_(a)减少了26.93%,说明动力学效应是C_(2)H_(2)促进CH_(4)层流燃烧速度增加的主导因素.由活性自由基体积分数分析可知,随着C_(2)H_(2)体积分数的增加,H、O、OH和CH_(3)等活性自由基体积分数均出现增加趋势,从而促进了CH_(4)的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h_(2)/Ch_(4)混合燃料 层流燃烧速度 动力学效应 敏感性分析 活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燕山期佛冈–南昆山花岗岩石成因:来自锆石微量元素、H_(2)O含量及Hf-O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克鸿 夏小平 +2 位作者 丁兴 杨晴 张乐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44,共19页
华南地区发育大规模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与成因存在诸多争议,厘清这些争议有助于理解华南地区的成矿作用。锆石是花岗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非常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可以很好地保存... 华南地区发育大规模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与成因存在诸多争议,厘清这些争议有助于理解华南地区的成矿作用。锆石是花岗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非常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可以很好地保存其形成时母岩浆的地球化学信息,从而避免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佛冈–南昆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结合SIMS氧同位素和H_(2)O含量等数据,探讨佛冈岩体和南昆山岩体的岩石类型和成因。两个岩体的锆石都呈现LREE亏损、HREE富集、Eu负异常、Ce正异常,以及Zr/Hf>55、Eu/Eu~*>0.005、Hf含量低(<1.2%)等特点,明显不同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指示母岩浆分异程度较低。同时,锆石的REE+Y与P含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它们也不是S型花岗岩。佛冈岩体锆石较高的δ18O值(7.97‰~10.29‰)、富集的εHf(t)值(-13.6~-5.7)、较低的H_(2)O含量(核密度峰值317~412μg/g)以及较高的锆饱和温度(799~800℃)表明,佛冈花岗岩可能是源区有高比例沉积物加入的A型花岗岩。南昆山岩体也具有类似的、但变化范围更大的锆石δ18O值(6.34‰~11.11‰)、εHf(t)值(-11.1~1.1)和H_(2)O含量(297~1253μg/g)。锆石Hf-O同位素和H_(2)O含量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其中南昆山花岗岩源区地幔物质加入比例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 微量元素 hF-O同位素 h_(2)O含量 壳幔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OF-74吸附分离H_(2)/He混合物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玉杰 李申辉 赵之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07-4517,共11页
为了探究有机金属框架MOF-74能否作为一种优良的固体吸附剂,分离H_(2)/He混合物中H_(2),并达到提纯He的目的,采用分子模拟的手段研究了H_(2)、He及H_(2)/He混合物在M-MOF-74(M=Mg、Co、Ni、Cu、Zn)上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1... 为了探究有机金属框架MOF-74能否作为一种优良的固体吸附剂,分离H_(2)/He混合物中H_(2),并达到提纯He的目的,采用分子模拟的手段研究了H_(2)、He及H_(2)/He混合物在M-MOF-74(M=Mg、Co、Ni、Cu、Zn)上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1 bar(1 bar=105 Pa)压力和25℃条件下,纯H_(2)对纯He在Ni-MOF-74上的选择性达6.58,而Mg-MOF-74对H_(2)的吸附量最大,其值为0.19 mmol·cm^(-3),为He吸附量的6.46倍。当H_(2)/He混合物的浓度发生变化时,对其在M-MOF-74上的吸附分离因子没有较大影响,说明浓度变化不会影响M-MOF-74上吸附位点容纳H_(2)和He的能力。吸附位点和吸附热分析表明,MOF-74上的金属离子未饱和位点能够显著增强其对H_(2)的吸附能力。其结果对判断M-MOF-74是否具有分离H_(2)/He混合物的潜力,以及定量分析MOFs金属未饱和位点对H_(2)/He混合物分离的贡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74 h_(2)/he混合 吸附剂 吸附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对C_(3)H_(6)/C_(2)H_(4)混合气的分离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茜 王晓东 黄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736,共10页
以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和聚乙二醇(PEG600)共混物为有机基质、自制CuNaY分子筛为添加剂,利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衰减全反射傅里... 以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和聚乙二醇(PEG600)共混物为有机基质、自制CuNaY分子筛为添加剂,利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对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进行表征,考察了CuNaY分子筛中Cu^(2+)交换度和含量对混合基质膜微结构和C_(3)H_(6)/C_(2)H_(4)混合气(摩尔比50/50)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NaY与PEBA2533/PEG600发生物理混合,并使有机基质链的移动性增强;CuNaY分子筛在混合基质膜中质量分数不大于6%时,其分布均一,与有机基质结合良好;极化能力更强的Cu^(2+)取代Na^(+)提高了混合基质膜的分离性能,Cu^(2+)交换度对C_(3)H_(6)选择性存在最佳值,低温有利于提高C_(3)H_(6)/C_(2)H_(4)选择性。在温度-35℃、压力0.2 MPa的条件下,添加CuNaY分子筛质量分数6%、Cu^(2+)交换度12.90%时制备的混合基质膜对C_(3)H_(6)/C_(2)H_(4)混合气的分离性能最佳,C_(3)H_(6)/C_(2)H_(4)选择性可达10.5,C_(3)H_(6)渗透系数为350 bar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 C_(3)h_(6)/C_(2)h_(4)混合 交换度 分离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锅炉-汽轮机系统的LPV鲁棒H_(∞)/H_(2)变增益控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东风 朱为琦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8-474,共7页
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辨识得到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全局线性参数变化(LPV)模型,然后通过极值分解组合得到多胞LPV模型。针对多胞LPV模型,在鲁棒H_(∞)/H_(2)变增益控制中引入松弛变量,设计了保守性更低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鲁棒控制器。结果... 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辨识得到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全局线性参数变化(LPV)模型,然后通过极值分解组合得到多胞LPV模型。针对多胞LPV模型,在鲁棒H_(∞)/H_(2)变增益控制中引入松弛变量,设计了保守性更低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鲁棒控制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V系统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 h_(∞)/h_(2)鲁棒控制 变增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_(3)H_(6)/N_(2)分离的PDA@PEBA2533膜的制备
14
作者 杜翠花 张茜 +2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周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7-446,共10页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征。考察了PDA沉积时间对膜形貌、结构以及分离性能的影响,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了PDA@PEBA2533膜对不同C3H6浓度的C_(3)H_(6)/N_(2)混合气的分离效果以及膜的长时间分离稳定性。结果表明,沉积PDA于PEBA2533膜表面有效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当沉积时间不小于24h时,可得到连续的PDA膜层,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膜层逐渐增厚,气体渗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择性持续上升,沉积24h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最佳。增大操作温度和压力,膜对C3H6和N2的渗透速率均增大,C_(3)H_(6)/N_(2)选择性则降低。增大混合气中C3H6浓度,膜对C3H6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所制备的分离性能最好的PDA@PEBA2533膜上,0.2MPa时,对C3H6体积分数为20%的混合气,温度从0℃提高到50℃,C3H6渗透速率从8.25GPU增加到71.42GPU,C_(3)H_(6)/N_(2)选择性从22.92降低至10.14。在130h的气体分离实验中,该膜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膜与其他分离C_(3)H_(6)/N_(2)混合气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h_(6)/N_(2)混合 分离 浸渍-旋转法 聚多巴胺@聚醚嵌段共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俯仰角控制的H_(∞)混合灵敏度设计
15
作者 赵国良 游江 付斌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A期366-368,384,共4页
从滤波器设计出发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构造挠性模型摄动界函数的方法,并分析了鲁棒性能加权函数的频带特性、带宽和增益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以火箭俯仰角控制为例详细分析了在使用加性不确定性描述系统挠性摄动和考虑扰动频谱的情况下... 从滤波器设计出发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构造挠性模型摄动界函数的方法,并分析了鲁棒性能加权函数的频带特性、带宽和增益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以火箭俯仰角控制为例详细分析了在使用加性不确定性描述系统挠性摄动和考虑扰动频谱的情况下如何通过 H_∞设计混合灵敏度控制器来获得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相应的鲁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控制 混合灵敏度 鲁棒控制 挠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悬浮子系统H_(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
16
作者 闫顺天 谭强 +2 位作者 田兵 马润城 李静 《电工技术学报》 2025年第17期5422-5433,共12页
针对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该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H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电机悬浮子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首先,分析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运行机理,建立了电机系统数学模型,并指出传统H_(∞)鲁棒控... 针对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该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H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电机悬浮子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首先,分析动磁式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运行机理,建立了电机系统数学模型,并指出传统H_(∞)鲁棒控制策略存在无法考虑系统内部干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设计H2/H_(∞)混合鲁棒控制器,进一步分析了控制器加权矩阵参数对系统动态性和鲁棒性的影响,给出参数的选取原则。最后,搭建了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悬浮系统的实验平台,对所提出的H2/H_(∞)混合鲁棒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其结果证明了该文研究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磁式磁悬浮直线电机 磁悬浮系统数学模型 加权矩阵 h_(2)/h_(∞)混合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在超临界H_(2)O/CO_(2)混合工质中腐蚀的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龙飞 刘东 李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5-250,共6页
超临界H_(2)O/CO_(2)混合物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新型热力循环的工质,研究结构材料在其中的腐蚀行为可为热力发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指导。该文采用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模型材料镍在超临界H_(2)O/CO_(2)混合工质(25 MP... 超临界H_(2)O/CO_(2)混合物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新型热力循环的工质,研究结构材料在其中的腐蚀行为可为热力发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指导。该文采用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模型材料镍在超临界H_(2)O/CO_(2)混合工质(25 MPa、873 K)中的腐蚀过程。模拟结果既追踪了H_(2)O和CO_(2)分子在Ni表面的吸附、解离等微观过程,又观察到H_(2)、CO等宏观实验观测到的中间产物。该文跨尺度地揭示了Ni在超临界H_(2)O/CO_(2)混合工质中腐蚀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复杂氧化层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h_(2)O/CO2混合 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H_(∞)混合灵敏度控制及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皓妍 马磊 +3 位作者 彭林 程少昆 何为一 罗宇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3-450,共8页
以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DAB)为研究对象,针对交直流微网中因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随机性、测量误差、运行工况变化等原因所导致的参数摄动问题,提出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优化的H_(∞)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H_(∞)-MSC)策略。通过选取合适... 以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DAB)为研究对象,针对交直流微网中因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随机性、测量误差、运行工况变化等原因所导致的参数摄动问题,提出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优化的H_(∞)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H_(∞)-MSC)策略。通过选取合适的加权函数对系统不同频段特性进行规划,得到理想的动态性能及鲁棒性能,并针对加权函数难以选取的缺点,采用DE算法对选择过程进行优化,通过迭代寻优匹配最佳控制器参数,改进H_(∞)-MSC算法。最后,通过半实物实验对比例积分(PI)单移相控制算法和DE-H_(∞)-MSC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E-H_(∞)-MSC算法能有效增强DAB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能,可提高微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鲁棒控制 微电网 h_(∞)混合灵敏度 差分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H_(2)O/CO_(2)混合工质的物性计算
19
作者 徐阳 徐宝鹏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5-329,共5页
准确计算H_(2)O/CO_(2)混合工质的热力特性是新型混合工质汽轮机设计及变工况计算的前提。介绍了EOS-CG模型的数学模型及热力特性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模型、PR、GERG-2008模型对混合工质的物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OS-CG... 准确计算H_(2)O/CO_(2)混合工质的热力特性是新型混合工质汽轮机设计及变工况计算的前提。介绍了EOS-CG模型的数学模型及热力特性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模型、PR、GERG-2008模型对混合工质的物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OS-CG、GERG-2008模型对H_(2)O/CO_(2)混合工质的物性计算具有较高精度,可以满足混合工质汽轮机热力计算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h_(2)O/CO_(2)混合工质 EOS-CG模型 热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棒H_∞次优控制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明 谢红卫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07-110,共4页
证明了鲁棒H∞ 次优控制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代数黎卡提不等式的解。利用不等式形式上的特点 ,还研究H∞/H2 混合次优控制问题 ,并给出了应用实例以说明本结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 鲁棒h_∞次优化 鲁棒h_∞/h_2混合次优化 代数黎卡提不等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