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o组成对Cu-Fe-Co基混合醇催化剂合成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郭海军 熊莲 +3 位作者 罗彩容 丁飞 陈新德 陈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32-2638,共7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Co组成的Cu-Fe-Co基混合醇催化剂,对其CO加氢合成混合醇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并采用BET比表面积分析、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Co组成的Cu-Fe-Co基混合醇催化剂,对其CO加氢合成混合醇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并采用BET比表面积分析、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Fe二元催化剂添加适量的Co可以明显提高催化剂醇的明空收率(STY)、CO转化率,而总醇选择性不变.当活性组分Cu、Fe及助剂C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22%、3%时,催化剂醇的时空收率高达205.6 g·kg^(-1)·h^(-1),CO转化率为56.6%.XRD、XPS和TPR结果表明:在Cu组分含量不变时,少量Co组分的引入使催化剂表面形成微量的CuFe_2O_4相,促进了Cu-Fe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增强,改善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有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及醇的时空收率;随Co含量的增大,催化剂中金属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生转变,形成了Cu-Co尖晶石相,导致催化剂的醇选择性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Co基催化剂 CO加氢 混合醇 时空收率 低碳混合醇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H_2合成产物中混合醇的色谱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杰 韩启坤 +1 位作者 李凡 王文祥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54-255,253,共3页
在CO?+H?催化合成的液相产物中,不仅含有烃和水,还有混合醇及其它含氧化合物。产物分布复杂,对其中的混合醇分析比较困难。文献报道了在柱porapak P上对正构醇分析的情况。本文选用GDX-103柱,峰高法内标工作曲线。对合成产物中低碳混合... 在CO?+H?催化合成的液相产物中,不仅含有烃和水,还有混合醇及其它含氧化合物。产物分布复杂,对其中的混合醇分析比较困难。文献报道了在柱porapak P上对正构醇分析的情况。本文选用GDX-103柱,峰高法内标工作曲线。对合成产物中低碳混合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使低碳醇很好分离,数据处理简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H2 催化合成 混合醇 色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公升级模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侃 李文怀 +4 位作者 孙予罕 钟炳 肖海成 李影辉 孔繁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9-34,共6页
采用固定床工艺 ,针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发的新型Mo系催化剂 ,进行了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公升级模试。在完成了催化剂制备工艺放大后 ,进行了 10 0 0小时连续运转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在装置开车过程中 ,发现了催... 采用固定床工艺 ,针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发的新型Mo系催化剂 ,进行了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公升级模试。在完成了催化剂制备工艺放大后 ,进行了 10 0 0小时连续运转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在装置开车过程中 ,发现了催化剂粒度放大效应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一步考察了反应热效应 ,为工程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为下一步的万吨级工业示范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混合醇 Mo系催化剂 公升级模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托合成水相副产物中具有共沸组成的低碳混合醇-水体系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马爱华 云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743,共6页
随着中国煤液化制合成油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其水相副产物的分离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费托合成水相副产物中低碳醇与水以及醇与醇之间分离的几种工艺,包括传统的分离工艺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以及膜分离中的膜蒸馏、渗透... 随着中国煤液化制合成油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其水相副产物的分离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费托合成水相副产物中低碳醇与水以及醇与醇之间分离的几种工艺,包括传统的分离工艺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以及膜分离中的膜蒸馏、渗透蒸发、蒸汽渗透等新技术,重点讨论了具有共沸组成的醇-水体系的分离方法,分析评述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目前各自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水相副产物 低碳混合醇-水体系 精馏 渗透蒸发 蒸汽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马来酸酐-苯乙烯降凝剂的制备及其降滤效果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杜涛 汪树军 +2 位作者 刘红研 杨桃 刘洁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448,共5页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AE)-马来酸酐(MA)-苯乙烯(St)三元共聚物(AMS)降凝剂;考察了AMS的最佳聚合条件及其对中原0#柴油和燕化0#柴油的降滤效果;用GC技术分析了中原0#柴油和燕化0#柴油中正构烷烃碳数的分布;...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AE)-马来酸酐(MA)-苯乙烯(St)三元共聚物(AMS)降凝剂;考察了AMS的最佳聚合条件及其对中原0#柴油和燕化0#柴油的降滤效果;用GC技术分析了中原0#柴油和燕化0#柴油中正构烷烃碳数的分布;用1HNMR技术表征了AE和AMS的结构。AMS的最佳聚合条件为:n(AE)∶n(MA)∶n(St)=3∶1∶1,时间5h,温度80℃;AMS降凝剂的适宜添加量(占柴油的质量分数)为0.08%,此时中原0#柴油和燕化0#柴油的冷滤点降幅分别为4℃和6℃。对于正构烷烃含量较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较宽且较均匀的柴油,使用AMS降凝剂时,降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溶液聚合 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 马来酸酐 苯乙烯 柴油降凝剂 冷滤点 降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学庆 徐明霞 +1 位作者 李学福 张春雷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7-168,171,共3页
低碳混合醇及甲基叔丁基醚 (MTBE)都可作为汽油添加剂。目前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在美国加州已被禁止使用 ,使得低碳混合醇作为汽油添加剂具有重大意义。此外 ,低碳醇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合成气直接合成低碳混合醇是碳一化学重要的研... 低碳混合醇及甲基叔丁基醚 (MTBE)都可作为汽油添加剂。目前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在美国加州已被禁止使用 ,使得低碳混合醇作为汽油添加剂具有重大意义。此外 ,低碳醇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合成气直接合成低碳混合醇是碳一化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也是近年国内外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的技术路线主要有四种。本文对合成气直接合成低碳混合醇四种工艺所采用的Zn -Cr、Cu -Co、MoS2 、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低碳混合醇 催化剂 汽油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液高温气化合成混合醇的操作条件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逊 高峻 孙振丽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9,共7页
采用Aspen plus模拟含碳气体净化流程,得到净化气中CO2含量与H2S含量、吸收剂流量、再生器热负荷的关系;对基于K/MoS2催化剂和固定床反应器的混合醇合成过程进行模拟和产物预报、优化黑液高温气化制备混合醇的合成条件,得到反应气CO2含... 采用Aspen plus模拟含碳气体净化流程,得到净化气中CO2含量与H2S含量、吸收剂流量、再生器热负荷的关系;对基于K/MoS2催化剂和固定床反应器的混合醇合成过程进行模拟和产物预报、优化黑液高温气化制备混合醇的合成条件,得到反应气CO2含量、催化剂装填比、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对CO单程转化率、总醇选择性、烃选择性、CO2选择性、总醇时空产率、C2+醇质量分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为改善混合醇反应性能和降低公用工程消耗,适宜的合成条件为:合成温度310~330℃、催化剂装填比20~30 g.h/mol、合成压力9~11 MPa、反应气CO2含量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液气化 混合醇合成 反应动力学模型 操作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混合醇分离序列的合成与热集成工艺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德明 谭建凯 +1 位作者 王颖 高晓新 《节能技术》 CAS 2015年第4期349-353,共5页
为降低低碳混合醇的分离能耗,应用探试法、有序搜索法及调优法合成了一系列分离序列,并利用ASPEN PLUS软件中RADFRAC精馏模块,选用NRTL-RK热力学模型,对合成的各种分离序列进行模拟与优化,得到了各分离序列的工艺参数,设备参数及年总费... 为降低低碳混合醇的分离能耗,应用探试法、有序搜索法及调优法合成了一系列分离序列,并利用ASPEN PLUS软件中RADFRAC精馏模块,选用NRTL-RK热力学模型,对合成的各种分离序列进行模拟与优化,得到了各分离序列的工艺参数,设备参数及年总费用(ATC)。在此基础上,把塔间热集成精馏应用于以上得到的最优分离序列中,提出了两种热集成分离工艺并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到了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热集成工艺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和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其中热集成工艺2是分离本体系的最优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混合醇 分离序列 热集成 年总费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制备低碳混合醇工业单管中试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海成 李文怀 +3 位作者 张侃 李影辉 王斯晗 孙予罕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66-168,共3页
简单介绍了用于合成气制备低碳混合醇的MoS2催化剂经中试装置评价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实验室开发的催化剂进行放大制备,进行工业单管中试研究,考察了工艺参数(包括反应温度、压力、空速、原料气组成等参数)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进... 简单介绍了用于合成气制备低碳混合醇的MoS2催化剂经中试装置评价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实验室开发的催化剂进行放大制备,进行工业单管中试研究,考察了工艺参数(包括反应温度、压力、空速、原料气组成等参数)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尾气循环试验,完成了800 h连续稳定性运转,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低碳混合醇时空产率达0.29 g/(mL·h)以上,进一步的试验仍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低碳混合醇 钼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托合成水中混合醇初步分离工艺的实验与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春利 张乾龙 +3 位作者 郭中山 王峰 方静 李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9-1326,共8页
针对费托合成水中混合醇的分离问题,提出了利用隔壁塔(DWC)精馏技术初步分离混合醇的工艺。在忽略隔板传热的情况下,利用DWC小试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通过Aspen Plus模拟软件利用四塔模型严格模拟计算用于混合醇初步分离的DWC工艺... 针对费托合成水中混合醇的分离问题,提出了利用隔壁塔(DWC)精馏技术初步分离混合醇的工艺。在忽略隔板传热的情况下,利用DWC小试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通过Aspen Plus模拟软件利用四塔模型严格模拟计算用于混合醇初步分离的DWC工艺。根据DWC小试实验参数进行模拟设定,并以产品关键组成和塔内温度分布为依据对比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而验证了模拟过程的准确性。以寻求精馏过程再沸器热负荷最小值为目标,并将产品分离要求作为约束条件,使用序列二次规划(SQP)优化方法结合灵敏度分析工具对常规精馏序列工艺和DWC工艺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分析最佳参数条件下常规精馏序列工艺和DWC工艺的温度分布和关键组分浓度分布,对常规精馏序列工艺中间组分的返混现象和DWC工艺模拟过程忽略隔板传热的可行性做出了阐述。基于公平的优化模拟结果,分析对比了常规精馏序列工艺和DWC工艺的经济性和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结果表明,DWC工艺相比常规精馏序列工艺可降低47.8%的能源消耗和47.8%的CO2排放量,并且减少24.1%的设备总投资成本(CTI)和47.5%的年度总运营成本(CTO含量),从而使年度总成本(CTA)降低了43.8%。因此,将DWC技术应用于费托合成水中混合醇的分离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水 混合醇 精馏 隔壁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35)-混合醇萃取分离稀土中的铁和铅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秀莉 万雄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35-438,共4页
随着稀土在荧光和激光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对稀土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非稀土杂质的含量要求越来越低。对稀土中非稀土杂质的分离去除,已有许多研究报导[1-3]。多是利用萃取剂对稀土和非稀土杂质的萃取能力不同而达到去除目的。分... 随着稀土在荧光和激光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对稀土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非稀土杂质的含量要求越来越低。对稀土中非稀土杂质的分离去除,已有许多研究报导[1-3]。多是利用萃取剂对稀土和非稀土杂质的萃取能力不同而达到去除目的。分离因素较小,萃取级数都在20多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35 混合醇 萃取剂 稀土 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电子清洗液中混合醇的含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鑫 李伟 吴娟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电子清洗液中混合醇含量的方法。此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在89%~110%之间,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的测定方法。
关键词 气相色谱 热导检测器 混合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Co、Fe组分的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导 李克健 +1 位作者 章序文 王洪学 《神华科技》 2015年第4期68-71,共4页
低碳混合醇由于其具有巨大的工业应用价值,而成为C1化工中重要的研究内容。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过程为强放热、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并且需要C-O键断裂的表面解离吸附,来实现碳链的增长,以及C-O键保留的表面非解离吸附来实现CO的插入成醇... 低碳混合醇由于其具有巨大的工业应用价值,而成为C1化工中重要的研究内容。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过程为强放热、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并且需要C-O键断裂的表面解离吸附,来实现碳链的增长,以及C-O键保留的表面非解离吸附来实现CO的插入成醇。包含F-T组元的混合醇催化剂分别采用Co、Fe组分及甲醇合成活性组元,来实现二者的协同作用。本文对含Co、含Fe催化剂活性中心的作用方式、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简要阐述,并指出低碳混合醇催化剂与合成新工艺的整合开发,是提高醇选择性和产率,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醇合成 双活性中心 CO Fe组分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改性β-Mo2C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
14
作者 向明林 李德宝 +4 位作者 肖海成 齐会杰 李文怀 孙予罕 钟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72-174,共3页
考察了K/β-Mo2C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性能,发现K改性使β-Mo2C催化剂的选择性发生显著变化.β-Mo2C催化剂CO加氢的产物主要为C1~C4烷烃,K改性后β-Mo2C催化剂上产物主要为C1~C5低碳醇,同时高级醇(C2+ OH)的选择性明显提高,... 考察了K/β-Mo2C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性能,发现K改性使β-Mo2C催化剂的选择性发生显著变化.β-Mo2C催化剂CO加氢的产物主要为C1~C4烷烃,K改性后β-Mo2C催化剂上产物主要为C1~C5低碳醇,同时高级醇(C2+ OH)的选择性明显提高,但CO转化率有所降低.通过对碱金属K的添加水平进行考察,发现当K与Mo摩尔比为0.2时,总醇选择性达到极大值,低碳醇的时空收率达到1.22g/(mL·h).产物中烷烃符合线性A-S-F分布曲线,而醇分布曲线中出现甲醇负偏离.K助剂的加入有效的促进了C1OH到C2OH的链增长步骤,这可能与K/β-Mo2C催化剂中K-Mo-C新相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Mo2C催化剂 K改性 一氧化碳加氢 低碳混合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条件对CuFe双金属催化剂混合醇合成的影响
15
作者 钱炜鑫 田婧 +3 位作者 黄乐 马宏方 张海涛 应卫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3,共7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用于混合醇合成的CuFe双金属催化剂,结合XRD、低温Ar吸附-脱附和H_(2)-TPR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液相还原过程中催化剂制备温度、分散剂种类及用量、pH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反应活性及C_(2)^(+)混合醇选择性的影响;分析...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用于混合醇合成的CuFe双金属催化剂,结合XRD、低温Ar吸附-脱附和H_(2)-TPR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液相还原过程中催化剂制备温度、分散剂种类及用量、pH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反应活性及C_(2)^(+)混合醇选择性的影响;分析了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并优选了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制备温度、较高的分散剂(乙二醇)用量、pH中性有助于活性金属组分的分散,促进双金属协同效应,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及C_(2)^(+)混合醇选择性;综合考虑CO转化率、总醇选择性及C_(2)^(+)醇选择性,液相还原法制备CuFe双金属催化剂较适宜的条件为:以300 mL乙二醇为分散剂、冰水浴、pH=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条件 CuFe双金属催化剂 混合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混合醇催化剂的物相分析与还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宇 刘朝晖 王文祥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7-31,共5页
用XRD和IR对合成混合醇催化剂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中铜和钴分别以CuO,Co3O4的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无交互作用,但都与铁有交互作用.铜钴比和浸铁都影响催化剂的还原性质,浸铁不影响Co3O4而影响CuO... 用XRD和IR对合成混合醇催化剂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中铜和钴分别以CuO,Co3O4的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无交互作用,但都与铁有交互作用.铜钴比和浸铁都影响催化剂的还原性质,浸铁不影响Co3O4而影响CuO,浸铁后催化剂中CuO的还原要难于浸铁前,而α-Fe2O3的还原则恰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催化剂结构 还原 物相分析 混合醇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混合醇催化剂表面性质的研究
17
作者 刘朝晖 杨宇 施东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7-9,共3页
通过研究CO在合成醇催化剂上的程序升温脱附图(TPD),探讨了催化剂的表面性 质.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上有2个吸附CO的活性中心,催化剂中各组分对CO的吸附能力不 同且各组分之间相互影响.
关键词 催化剂 表面性质 升温脱附图 混合醇 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吨级生物质混合醇系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茂林 谭烽华 +3 位作者 李宇萍 廖玉河 王晨光 马隆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1-368,共8页
以农林废弃生物质气化合成混合醇工艺为对象,利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百吨级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构建系统的工艺模型和收集生命周期资源消耗及排放清单,研究农林业、收储运和制取等各阶段的投入和排放特性,对棉秆、玉米秸秆... 以农林废弃生物质气化合成混合醇工艺为对象,利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百吨级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构建系统的工艺模型和收集生命周期资源消耗及排放清单,研究农林业、收储运和制取等各阶段的投入和排放特性,对棉秆、玉米秸秆、木屑和枝丫柴4种原料制取系统的环境影响特性进行分析,并与5万吨级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百吨级系统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在589~734 kJ/MJ混合醇和63.2~80.8 g CO_(2)eq/MJ混合醇范围内,制取阶段的电力消耗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系统设备设施投入,玉米秸秆混合醇的环境影响最大,这与原料碳含量低及混合醇收率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能耗 温室气体 气化合成 混合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醇对生物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旭 朱锡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1-1396,共6页
将甲醇、乙醇分别与辛醇混合,按不同比例添加至稻壳生物油中,25℃储存6周,研究加入混合醇后生物油的水分、粘度等随时间的变化,探讨混合醇对生物油稳定性的影响,并与加入单一甲醇或乙醇的生物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醇对减缓... 将甲醇、乙醇分别与辛醇混合,按不同比例添加至稻壳生物油中,25℃储存6周,研究加入混合醇后生物油的水分、粘度等随时间的变化,探讨混合醇对生物油稳定性的影响,并与加入单一甲醇或乙醇的生物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醇对减缓生物油水分增长的效果优于单一醇,加入混合醇后,生物油的水分增长率分别为4.85%、4.79%,低于添加单一甲醇或乙醇时的水分增长率(分别为7.66%、7.76%);同时,添加混合醇生物油运动粘度的增长率在4.80%~5.30%之间,低于添加单一醇生物油的6.80%。7.25%。生物油储存(6周)前后的GC-MS分析表明:生物油在加入醇类添加剂后,含量较多的醛酮类物质和羧酸类物质和醇反应,从而抑制了其参与的缩合缩聚反应,同时辛醇对生物油的均相作用减缓了大分子物质的生成,从而提升了生物油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醇 添加剂 生物油 稳定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气化合成-尾气发酵制备混合醇系统[火用]及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烽华 李宇萍 +3 位作者 廖玉河 董凯军 吴晋沪 马隆龙 《太阳能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6-373,共8页
以林业废弃木屑为原料,构建经气化、合成气催化合成、尾气发酵制乙醇的混合醇制备新工艺模型,对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系统/子系统[火用]效率及损失来源进行分析。通过收集林业、收储运、制备和产品运输等不同阶段的资源能量消耗和排放清... 以林业废弃木屑为原料,构建经气化、合成气催化合成、尾气发酵制乙醇的混合醇制备新工艺模型,对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系统/子系统[火用]效率及损失来源进行分析。通过收集林业、收储运、制备和产品运输等不同阶段的资源能量消耗和排放清单,对包括全球变暖潜值、臭氧层耗竭潜值等9种环境影响类型开展分析。结果表明:尾气发酵子系统,可利用微生物菌株代谢尾气中CO和CO_(2)来制备乙醇,结合催化合成高级醇的高产率,使得耦合系统混合醇质量收率和[火用]效率分别达0.328 kg/kg木屑和43.8%。混合醇生命周期内,人体非致癌损害和陆地生态毒性是受影响较大的环境类型,分别来源于制备和收储运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合醇 [火用] 环境影响分析 气化合成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