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益生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秀珍 刘滔 +5 位作者 张毅 王扬 赵敏洁 王旭堂 黄菊 冯凤琴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588-4609,共22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混合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活菌数≥1.75×10^(9) CFU/g)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990尾初始体重为(36.17±1.52)g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 本试验旨在探究混合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活菌数≥1.75×10^(9) CFU/g)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990尾初始体重为(36.17±1.52)g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10尾。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CON组)、0.1%(MP-0.1%组)和1.0%(MP-1.0%组)的混合益生菌。试验期130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MP-0.1%和MP-1.0%组的肌肉纤维直径显著降低(P<0.05),MP-1.0%组的肌肉密度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质、风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MP-0.1%组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5)与CON组相比,MP-0.1%和MP-1.0%组的肌肉中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7)与CON组相比,MP-0.1%组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升高(P<0.05)。8)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肠道异戊酸和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9)3组之间的肠道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MP-0.1%和MP-1.0%组的肠道菌群相似度更高,明显不同于CON组。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可改善大口黑鲈的肉品质及肠道健康。本试验条件下,大口黑鲈饲料中混合益生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益生菌 生长 肉品质 肠道健康 大口黑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房峥 王聪 刘强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4-59,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混合益生菌(MP)及其不同补充方式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依据体重和泌乳天数,将44头荷斯坦奶牛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MP组、包被MP组(CMP组)和未包被MP和包被MP混合组(HMP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g/kg DM MP... 试验旨在研究混合益生菌(MP)及其不同补充方式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依据体重和泌乳天数,将44头荷斯坦奶牛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MP组、包被MP组(CMP组)和未包被MP和包被MP混合组(HMP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g/kg DM MP、2 g/kg DM CMP和0.5 g/kg DM MP+1 g/kg DM CMP。结果显示:(1)HMP组瘤胃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MP组(P<0.05);MP组和HMP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MP组(P<0.05);MP组和HMP组乙酸摩尔比和乙酸/丙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MP组(P<0.05);MP组和HMP组丙酸摩尔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MP组和HMP组木聚糖酶、果胶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MP组(P<0.05);MP组和HMP组漆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MP组和HMP组瘤胃液中总原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MP组(P<0.05);MP组和HMP组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MP组(P<0.05)。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能促进瘤胃发酵功能,奶牛日粮中混合益生菌的最佳补充方式为包被和不包被等比例混合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益生菌 奶牛 瘤胃发酵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混合益生菌发酵银杏叶药渣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惠捷 罗盟錡 +3 位作者 王金龙 黄海东 陈帅君 吴疆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8-114,共7页
本试验旨在优化银杏叶药渣的发酵条件,为银杏叶中物质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银杏酸降解率、黄酮含量变化率为考察对象,在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温度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银杏叶药渣发酵中的... 本试验旨在优化银杏叶药渣的发酵条件,为银杏叶中物质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银杏酸降解率、黄酮含量变化率为考察对象,在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温度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银杏叶药渣发酵中的料液比、混合益生菌接种量、发酵时间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对指标进行预测。结论表明:在料液比0.13 g/mL,接种量3.5 g/mL,发酵时间15 h条件下,发酵后的银杏酸降解率为35.03%,黄酮含量变化率为140.7%,理论值分别为34.69%、141.8%,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01,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银杏叶中物质综合利用和研究开发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药渣 响应面法 混合益生菌 发酵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益生菌发酵桃金娘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银慧慧 孟菲 +3 位作者 赵武 姜源明 覃振华 刘伟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63,共4页
试验以植物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4种混合益生菌发酵桃金娘,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桃金娘的发酵工艺。在桃金娘发酵过程中控制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采用比色法,测定其发酵后总黄酮的含量... 试验以植物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4种混合益生菌发酵桃金娘,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桃金娘的发酵工艺。在桃金娘发酵过程中控制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采用比色法,测定其发酵后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含水量40%、接种量5%、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桃金娘水浴提取得到总黄酮含量为417.26 mg/L,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较低而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金娘 混合益生菌 黄酮 发酵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益生菌粉检验方法探讨
5
作者 吴家碧 蔡晓霞 +1 位作者 陈叶兰 李露 《农产品加工》 2022年第14期63-66,76,共5页
研究对比混合益生菌类产品中乳酸菌总数、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的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检出率和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法。传统国标检测方法,称取益生菌粉在均质袋中,通过拍打使益生菌产品在生理盐水中混匀,然后通过梯度稀释,在可计数梯度上... 研究对比混合益生菌类产品中乳酸菌总数、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的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检出率和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法。传统国标检测方法,称取益生菌粉在均质袋中,通过拍打使益生菌产品在生理盐水中混匀,然后通过梯度稀释,在可计数梯度上,选用合适培养基,培养计数,计算益生菌活菌数。由于益生菌菌含量太高,均质袋拍打已无法使产品充分混匀,现通过研究在均质器选择、供试液制备时间控制、称样量的改变和提高稀释试管水体积准确度方面,来提高益生菌检测准确率。通过研究优化检测方法后,益生菌检验的原料及成品检出率提高100%;检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优化试管水后,改善前后对数值差值dlog≤0.25。该方法准确、稳定,适合测定混合益生菌粉中乳酸菌总数、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益生菌 乳酸总数 双歧杆 嗜热链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益生酵母菌对刺参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明 包鹏云 +5 位作者 陶韦 南海林 徐哲 曹淑青 姜玉声 马悦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0,共8页
【目的】研究饲料中添加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sp.)C14和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C21混合益生酵母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幼参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 【目的】研究饲料中添加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sp.)C14和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C21混合益生酵母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幼参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饲喂添加C14、C21及混合菌(C14+C21)饲料,分别记为M、H和MH组,每株菌添加量在各实验组均为1×10^(5)g^(-1)。实验组幼参连续饲喂28 d后,均改饲基础饲料(29~38 d)。于7、14、21、28、29、31、33、35、38 d时测定幼参体质量,以比色分析法测定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体腔液上清液(CF)和体腔细胞裂解液上清液(CLS)的免疫参数,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刺参肠道中饲喂酵母菌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和单一益生酵母菌(C14和C21)组相比,饲喂含混合菌饲料21和28 d时幼参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28 d为2.48%·d^(-1))。MH组幼参肠道胰蛋白酶(28,29~33 d)和脂肪酶(28,29~33 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和单一益生酵母菌(C14和/或C21)组,28 d时分别为500 U·mg^(-1)和20 U·g^(-1)。与对照和单一益生酵母菌(C14和C21)组相比,MH组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力(28,29~33 d)和呼吸爆发(28,29~31 d)显著增强,28 d时吞噬的酵母颗粒为3.7×10^(8)mg^(-1),呼吸爆发(OD630 nm)为0.43。28d时,MH组幼参CF的溶菌酶(LSZ)和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和H组,分别为17、5.5 U·mL^(-1);MH组幼参CLS的LSZ活力为18 U·mg^(-1),显著高于其他3组,其T-NOS活力为7.0 U·mg^(-1),显著高于对照及M组。停止饲喂含菌饲料后,MH组幼参CF的LSZ活力(29~35 d)和T-NOS(29~31 d)活力以及CLS的LSZ活力(29~31 d)和T-NOS(29~33 d)活力与其他3组之间差异仍显著。幼参肠道中C14和C21数量与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所测免疫参数(CF的T-NOS活力除外)呈正相关性。【结论】饲喂C14和C21混合益生酵母菌28 d对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先天免疫反应的影响大于饲喂单一酵母菌,停饲含混合益生菌饲料3 d内C14、C21仍显著影响幼参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生长 消化酶活力 免疫反应 混合益生菌 梅奇酵母C14 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C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防控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钟洁 谢黎卿 +1 位作者 邓益超 王强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第12期34-36,共3页
本文概述了鸡球虫病和益生菌的基本情况,比较了单一益生菌和混合益生菌防控鸡球虫病的效果,展望了益生菌用于防控鸡球虫病的前景。
关键词 鸡球虫 单一益生 混合益生菌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料水比对混菌发酵玉米皮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侯亚丽 刘好静 +3 位作者 萧犹睿 张拓 何伟先 杨明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8-111,共4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料水比对混菌发酵玉米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设置4个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30%(Ⅰ组)、40%(Ⅱ组)、50%(Ⅲ组)和60%(Ⅳ组),每组4个重复。玉米皮、米糠、豆粕按20∶3∶3比例混匀,加入7%的凝结芽孢杆菌、卷曲...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料水比对混菌发酵玉米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设置4个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30%(Ⅰ组)、40%(Ⅱ组)、50%(Ⅲ组)和60%(Ⅳ组),每组4个重复。玉米皮、米糠、豆粕按20∶3∶3比例混匀,加入7%的凝结芽孢杆菌、卷曲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1∶1∶1)的混合菌液,发酵5 d。结果显示,在料水比为50%的条件下发酵,总活菌数为3.5×108 CFU/g,是发酵前的58倍。Ⅲ组呕吐毒素和干物质(DM)含量显著低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pH值为4.18。研究表明,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皮的料水比以50%最佳,在该条件下发酵,饲料质地均匀松散,气味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水比 发酵玉米皮 混合益生菌 品质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固态培养生产玉米皮发酵饲料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如意 谭剑 +5 位作者 肖嘉琦 戴建英 李义 金渭武 修志龙 佟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3-59,共7页
研究以玉米皮和玉米浆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黑曲霉菌渣和石膏,利用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混合益生菌进行固态培养生产发酵饲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活菌数、粗蛋白含量和pH值为指标... 研究以玉米皮和玉米浆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黑曲霉菌渣和石膏,利用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混合益生菌进行固态培养生产发酵饲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活菌数、粗蛋白含量和pH值为指标,考察装料量、初始pH值、含水量和接种量对饲料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得出固态培养的工艺条件为装料量70%、初始pH值5.8、含水量55%、接种量12%。在该条件下,发酵5 d后,总活菌数为9.6×10;CFU/g,是发酵前的100倍,粗蛋白含量达21.2%,比发酵前增长14.3%,pH值4.8。玉米的表面结构在发酵过程中被破坏。该工艺为玉米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皮 固态发酵 混合益生菌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